寒姓

寒姓

寒姓,姓氏名。寒姓的來源有三個:其一是源自於姬姓,為黃帝之後裔;其二是源自鮮卑族,出自魏晉時期鮮卑乞伏部首領傉大寒;其三是羌族後裔,出自南北朝時期西羌族寒宕部。寒姓名人有著名舞台美術藝術家寒九和著名現代書畫家寒村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姓
  • 注音:ㄍㄢˋ
  • 拼音:gàn
  • 源於:姬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寒塞,寒九,寒村,寒冰,

基本介紹

寒[寒,讀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讀作hán(ㄏㄢˊ)]
寒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寒,系出黃帝部落聯盟,出於任姓。而姙姓系黃帝之裔十二姓之一,與呂、泉、畢、祝、謝、章、薛、過、戈、終同姓。過、戈是寒氏部落的兩個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為黃帝駕御馬車,當為寒氏族之始祖。寒氏國所在之地為寒亭,即今山東省濰縣縣城,寒國是被夏禹所滅的。
夏禹在成為諸侯共主(天子)之後,先舉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後,又舉益,“任之政”。大禹死後,“以天下授益”,稱為後益。但大禹在位時,大力培植其子啟的黨羽,所以禹雖然在表面上遵循傳統禪讓制度於後益,實際上已造成了啟殺後益取而代之並建立夏王朝的基礎。夏王朝建立以後,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部落貴族的鬥爭仍沒有結束。夏後啟的晚年,沉湎於歌舞,其子太康繼位後,更加無道,傳至仲康失國。於是來自東夷有窮部落的首領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稱為后羿。然而後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終於被自己的家臣、來自東夷寒部落的首領浞所殺。夏啟殺後益自立為後(王),傳至太康,即發生了有窮氏后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經過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孫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復夏後舊時民眾和聯合各諸侯、部落首領攻殺寒浞,“復禹之績”,恢復了夏的諸侯共主地位。這段歷史稱作“少康中興”。從後啟與後益爭奪共主地位的鬥爭以及從仲康失國到少康復國,中經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後杼滅有窮氏,是少昊集團中那些與黃炎集團結成部落聯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的鬥爭。這些部落已逐漸從東夷族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行列,成為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他們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即今山東省北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區。在夏代,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們從燕山地區南下,興起於河濟之間,終於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的基礎,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與薄姑為中心的各方國。
西周初的奄與薄姑,仍是東夷族中的大國,他們是東夷族中社會發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國,而泰山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與方國,即夏、商時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滅了奄及薄姑,封魯與齊於其故地,並以齊魯為中心,今山東省境內到春秋時期,只有萊夷沒有完全華化,因此其淮水地區的諸夷,是為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後葉東夷的主體。后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百發百中。后羿開始還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乾脆把仲康的兒子相攆走,奪了夏朝的王位。他仗著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他和太康一樣,四出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亦有文獻稱為韓浞)。寒浞瞞著后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獵回來,寒浞就派人把他殺了。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人。寒浞在殺了后羿,奪了王位後,還霸占了后羿的妻妾,並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澆,一個叫殪。寒浞夏族再跟他爭奪權勢地位,決意要殺死被后羿攆走的相,便派兒子澆將相殺死。那時候,相的妻子後緡已懷孕在身,見相被殺,就從城牆一個洞中逃了出來。後緡,是夏王朝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後就直奔有仍(今山東濟寧)。後緡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個兒子,這個相的遺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少康是夏後氏之遺孤,對他特別愛護。少康長大後,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對寒浞和澆滿懷仇恨。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沒過多久就被澆知道了。澆振了親信椒前往有仍尋找少康。但椒還沒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訊息,就從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後,世代與夏後氏親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後,就熱情接納,並命少康作了有虞國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還將兩個女兒(二姚)嫁給他,又把綸(今河南虞城)這個地方分給他住。在綸地,少康有十里見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個人(一旅)供其使用。於是,少康便以綸為基礎,積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準備復國又安撫在夏王朝中作過官的人。就在少康準備恢復夏朝的同時,有個逃居在有鬲(今山東德州)叫伯靡的夏遺臣,也在積極地準備行動。少康與他聯合進攻寒浞。少康派親信女艾前去刺探澆的情報,同時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去引誘殪。然後,少康親自率軍消滅了澆,季杼的軍隊滅了殪,伯靡也率領斟灌、斟尋之師討伐寒浞,攻下了夏邑。伯靡和夏後氏的貴族們擁立少康繼位為夏王,又重新奪回政權,恢復夏後氏統治。史稱“少康中興”。各地的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復了夏禹的業績,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維護了夏朝原有的統治,又都紛紛帶著貢物前來朝賀。夏王少康從小就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流離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復管理生產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並挑選得力的人選擔任這些與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官職。社會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王朝的統治也得以鞏固。而寒浞一族被滅之後,寒氏族人南遷徐州、臨淮、江西餘干,與越人融合為乾越、乾吳、揚越,後融入楚國,傳衍有乾氏、贛氏。例如,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著名的鑄劍技師干將,即為該支幹氏族人。
姙姓寒氏、乾氏同宗同源,正確的姓氏讀音皆為gàn(ㄍㄢˋ),皆尊奉寒哀為血緣始祖,尊奉寒浞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魏、晉時期西部鮮卑乞伏部首領傉大寒,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西部鮮卑主要指河西鮮卑、隴西鮮卑,一說還包括源出於慕容鮮卑的吐谷渾。河西鮮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於今甘肅省河西走廊(金城黃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鮮卑諸部,其中禿髮鮮卑最強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鮮卑(亦稱卑和虜)、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雲鮮卑、鮮卑思磐部、車蓋鮮卑、麥田鮮卑、北山鮮卑等。隴西鮮卑專指活動於今甘肅省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的鮮卑諸部,除以乞伏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鮮卑鹿結部、莫侯部、吐賴部、勃寒部、匹蘭部、密貴部、裕苟部、提倫部、越質部、豆留輢部、叱豆渾部、疊掘部、悅大堅部、仆渾部及大兜國等。河西鮮卑和隴西鮮卑之名始見於西晉末十六國初,部眾大都是曹魏時遷至雍、涼之間,散居於河西、隴右,南涼、西秦盛時統轄之,後歸屬於北魏。
乞伏鮮卑是原居於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高車)南下與鮮卑融合而成,是隴西鮮卑中最重要而又強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連、叱盧等部。原居於漠北,東漢中後期南遷至大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山脈)。乞伏(如弗)部原為鮮卑人,其餘三部中的叱盧部,即高車十二姓中的吐盧氏。乞伏鮮卑是鮮卑與高車融合後的鮮卑部落。原居於今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南北朝時稱高車),南下與鮮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層多有屋引氏、翟氏、叱盧氏等高車人可證。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陰山後,住牧於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國仁五世祖佑鄰(拓鄰)時率五千戶,又南遷至夏(或夏緣,今河套南),其後部眾稍盛,約五萬。由此向西遷至乞伏山,即今賀蘭山東北抵黃河的銀川一帶。後佑鄰又率部向南遷徙,與居於高平川(今寧夏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有眾七萬餘落)“迭相攻擊”,結果鹿結敗而南奔略陽(今甘肅秦安)。於是佑鄰等居高平川,勢力漸盛。佑鄰曾孫述延在位時,相當於十六國初前趙雄據中原、張軌初有河西之際,北方群雄割據,使乞伏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得以進一步發展。述延討擁有兩萬餘落的鮮卑莫侯部於苑川(今甘肅蘭州榆中),後遷於土地肥沃的苑川,為“龍馬之沃土”。乞伏聯盟增至十萬餘落,一落按五口計算,即有五十餘萬人。同時,由於內部遊牧經濟的發展和受到鄰近封建國家的影響,逐漸向國家政權過渡,建立了簡單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為師傅(相當於丞相),委以國政,斯引烏埿為左輔將軍,鎮蔡園川,出連高胡為右輔將軍,鎮至便川,叱盧那胡為率義將軍。鎮牽屯山”。各部落首領分鎮一方,而統主(聯盟首領)則一直為乞伏氏世襲。以乞伏氏為首的部落聯盟遷至苑川後,勢力增強,據有苑川、勇士川(苑川東,今甘肅榆中大營川)、牽屯山(今甘肅平涼)一帶。東晉鹹和年間(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當時後趙國的勢力已伸入秦隴,使傉大寒懼而北遷於麥田無孤山(今甘肅靖遠)。後來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歸降於前秦國苻堅。後在前秦年間(公元351~355年)遷於度堅山(今甘肅靖遠)。
公元383年,苻堅遣呂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國仁脫離前秦國的統治。公元388年,國仁逝世,其弟乾歸繼位,定都於今蘭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國。
公元400年後,秦姚興與姚碩德合夥滅了西秦國。公元409年,乾歸自收族眾三萬餘遷往甘肅靖遠縣,旋乘後秦衰弱之機,復國。公元412年,乾歸及其子為國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殺。熾磐又擊敗公府,奪位,承父遺策,籠絡隴右漢、羌等,重用漢族人士。
公元414年,熾磐出兵滅了南涼國,又逐北涼國沮渠氏勢力出湟水流域,將西秦國的勢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熾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連定殺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餘人,西秦國滅亡。乞伏鮮卑的軻彈、乞伏千年投歸北涼國,跋跋、延祚投歸胡夏國,而曇達則為羌人執送於胡夏。後胡夏君主赫連定在渡黃河奪北涼國河西之地時,為吐谷渾慕璝所滅,所率乞伏鮮卑等原西秦國降戶及赫連部人皆為吐谷渾虜去。因而,乞伏鮮卑有一部分與吐谷渾融合。後北魏政權滅北涼溝,並逐吐谷渾出隴右,散處於河隴地區的乞伏鮮卑族人皆為北魏政權所統治。乞伏氏及出連氏、叱盧氏等,均成為北魏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鮮卑人,後來大多被同化於漢族。
據傳說,乞伏氏首領傉大寒在執政期間雖然比較儒弱,懼他族而舉族連連北遷,卻是個“多產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還有庶子近百。其子孫在歸附北魏政權後,在漢化過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諧音漢字“寒”為姓氏者,稱寒氏,讀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西羌族寒宕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北史·鄧至傳》記載:在南北朝時期,一些羌人部落與北魏政權有密切聯繫,“又有東亭衛、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習山、倉驤、覃水等諸羌國,風俗粗獷,與鄧至國不同焉。亦時遣貢使,朝廷納之,皆假之以雜號將軍子男、渠帥之名。”在史籍《魏書·鄧至傳》中也提及:“鄧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國,時遣使朝貢。”寒宕部原居藏東昌都地區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帶地區,後歸附北魏政權後,舉族遷入內地,原居地被東女國所占。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歸附大唐王朝,隨即取部族名稱為漢姓寒氏。到了公元七世紀左右,寒宕部為吐蕃族所征服,逐漸融入吐蕃族,成為今藏族先民之一。

第四個淵源

源於倭夷,出自古代日本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古代日本國,很早就有佐川氏、曾川氏、十河氏等氏族,統稱寒川氏,另還有其分衍的寒河江氏家族。這個寒川氏家族的祖先,原為唐朝時期中國東北地區高句麗國(公元前37~公元668年)的武佐(武士)。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高句麗寶藏王高臧二十四年,公元666年),在高句麗國的莫離支(宰相)泉蓋蘇文死後,世子泉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其二弟泉男建所逼,忿而降於唐朝,由此造成高句麗國內部大亂。唐高宗乘機在當年農曆6月以援救泉男生為由,派遣右驍衛大將軍契毖·何力(公元?~677年待考)、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等率唐軍出擊高句麗。不久,唐高宗以尚書左僕射李績(徐世勣,字懋功,公元594~669年)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副將軍薛禮(字仁貴,公元614~683年)等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內,李績攻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十六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五萬餘級,攻下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五龍山)、蒼岩(今吉林集安霸王朝山城)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隨後李績攻占扶餘城(今吉林農安),斬俘萬餘人,周邊四十餘城亦望風歸降,接著唐軍在薛賀水(今遼寧亮子河)再次擊敗高句麗軍,斬俘三萬餘人,乘勝攻占大行城(今遼寧丹東娘娘城)。
到了唐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藏王二十六年,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泉男建再攏集高句麗兵抵抗,唐軍奮勇衝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二百餘里,一舉攻拔高句麗國的最後屏障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順利逼進並包圍王儉城(今朝鮮平壤)長達月余。高句麗寶藏王見大勢已去,令大臣泉男產率文武首領九十八人出降,但泉男建仍然頑固閉門拒守,並多次遣零星守兵出戰,皆敗。至當年農曆9月,王儉城內的僧人信誠偷偷打開城門,唐軍立即攻進城中,俘獲泉男建。自此,高句麗國不復存在於世。在高句麗國滅亡之後,一些武佐結伴渡海逃至倭奴國寒川一帶(今日本關東神奈川)定居下來,逐漸倭化,尊奉寒川比古命、寒川比女命為始祖神祗,稱寒川氏,後漸成大家,在戰國時期(公元1467~1615年)曾一度退居晝寢城跡(今日本四國香川)。
到了明朝時期,有寒川氏家族結幫入中國經商,後留居在浙江錢塘一帶,按漢俗冠漢姓寒氏,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傣族、布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寒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寒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寒哀、任寒浞、乞伏·傉大寒。

遷徙分布

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九百六十三位。
今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北京市,河南省的偃師市,黑龍江省,台灣省等地,均有寒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寒塞

傣族;雲南西雙版納人。著名元朝官吏。元朝時期置車裡軍民總管府(今雲南西雙版納)總管,寒塞出任總管,佩金虎符。

寒九

(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術藝術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任內蒙古工藝美術專修學院副院長、教授,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內蒙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舞台美術學會會員、內蒙古舞台美術學會會長。
1949年3月參加華北革大回響號召支邊到內蒙,1953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58年畢業應聘再返內蒙工作,主要仍從事舞美創作。
1978年調內蒙古藝校任美術科科主任,1986年藝術學院成立,先任工藝美術系籌備組負責人,後任系黨支部書記,同時兼繪畫書法基礎課教研室主任。由於其長期從事舞台美術創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設計過歌劇話劇和京劇等不同題材、風格、不同劇種的大中型劇目五十餘台,如話劇《保衛延安》、《草原讚歌》、《青年近衛軍》《邢燕子》、京劇《草原小姐妹》《氣壯山河》《巴林怒火》等劇目。
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會演,由其設計的《草原小姐妹》進京參加會演被評為優秀劇目,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鼓勵。其設計的京劇《氣壯山河》參加華北區會演獲得好評,此劇的舞美設計(選場)入選全國首屆舞美展覽。1984年由其設計的《北疆烈火》榮獲自治區新創劇目舞美設計一等獎。1980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參加《親家賣糧》電視劇拍攝,該劇榮獲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1984年創作油畫“昭烏達風情”入選自治區現代藝術展覽。1987年撰寫學術論文《繪畫藝術與舞台美術》刊載於藝術學院院報。1987年初評聘為國家二級舞美設計師,1989年改聘為副教授。
從1980年起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有關影視設計活動和創作是利用假期完成的。1991年7月離休後,仍從事高考專業課考前補習班,共幹了七個年頭。1999年春又被內蒙工藝美術專修學院聘為副院長,繼續做藝術教育工作。傳略入編《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中國人才辭典》。

寒村

(公元1947~今),河南偃師人。著名現代書畫家、集郵家。經濟師,陝西第十棉紡織廠工會副主席。系陝西省書協會員、省紡織書畫協會常務理事。
1976年11月開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畫。郵票、信封;兼集票證。有書法論文發表於《藝舟導報》、《武漢書法報》、《陝西工人報》等報刊。書法作品先後數十次參賽獲獎,並被陝西乾陵博物館、河南白馬寺、曹州書畫院、鄭州博覽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收藏家收藏,有書法作品入選《學書法》教材。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陝西省拍賣會,均獲成功。曾為《信息產業報》題寫報頭。《東方書畫日報》《中國書畫報》等新聞媒體專題介紹過其事跡。

寒冰

(公元1958~今),女;黑龍江省人。著名新聞工作者。主任記者。中國地市報女記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海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傑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傑、海口市巾幗建功“女狀元”,中國地市級女記者協會副會長、海口市婦女問題研究會副會長。海口市青聯委員、海口市婦聯會九屆執委,第二屆全國范長江新聞獎提名。榮譽獲得者。
1990年來海南,現任海口晚報特刊部主任、編輯、主任記者。她當過八年中學語文教員,又有十五年記者生涯,已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傳媒發表新聞作品三百多萬字(有三十餘篇獲國家級好新聞獎)、文學作品二百餘萬字。代表著作有:長篇小說《女記者》、中篇小說《雨夜》、報告文學集《路在腳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熱血催椽筆》《“逼上梁山”的過海女人》與《寒冰新聞作品集》《寒冰散文隨筆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紀華夏女性文學經典文庫”《世紀絕唱》一書中。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婦女報》《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華新聞信息報》與《中國記者》《新聞戰線》《新聞傳播》《女友》《婦女之友》《女子文學》、香港《鏡報》等五十餘家報刊雜誌,均先後編髮了其業績、專訪與新聞照片。其業績已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中外名人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家名人錄》《中國當代傑出青年》《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辭典》《中國婦女兒童事業成就大典》《中華當代巾幗風采》《1995年中國新聞年鑑》與《中國報界著名編輯記者辭典》《中國青少年年鑑》《中國中青年新聞人物年鑑》等大型資料經典性工具書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