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宮頸糜爛症)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宮頸糜爛症一般指本詞條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受體內雌激素水平的影響,定義為由於雌激素的作用,使宮頸管內口柱狀上皮擴展至宮頸管外口。該病常見於青春期、生育年齡階段婦女、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懷孕期的女性。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患者一般無特殊症狀。然而,當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時,可能出現宮頸炎的症狀,如白帶增多或者性質改變,外陰不適或瘙癢等,甚至可能引發盆腔炎性疾病

對於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的治療,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將重點放在定期篩查宮頸的其他病變。但對於症狀明顯或者並發其他宮頸病變的患者,可能需要藥物或物理療法治療。此外,電灼法、冷凍療法、雷射治療和手術療法也可作為治療選擇,但使用前應經過相應檢查,排除宮頸惡性疾病。

頸柱狀上皮異位是可以自行消失的生理過程,一般不會影響生育與正常生活。然而若過度治療,可能對女性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治療後的經血排泄障礙、創傷後的炎症反覆發作、性交出血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 別名:宮頸糜爛
  • 就診科室:婦科
  • 多發群體:青春期、雌激素分泌旺盛的生育年齡婦女、長期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期婦女
  • 常見病因:體內雌激素水平的影響
  • 常見症狀白帶增多白帶異常接觸性出血,反覆下腹痛或腰背部下墜痛
病因,症狀,就醫,就醫指征,診斷流程,就診科室,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一種生理變化,受體內雌激素水平的影響。
子宮頸位於子宮下端,是連線子宮腔陰道的重要解剖部分。
子宮頸管表面覆蓋有單層柱狀上皮;子宮頸陰道部由復層鱗狀上皮覆蓋,表面光滑。兩者交界部位多位於宮頸外口,稱宮頸鱗柱交界部,是宮頸癌好發區。
但此交界部並非恆定。柱狀上皮細胞和鱗狀上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主要變化如下:
  • 當新生女嬰在母體內受到高雌激素影響時,柱狀上皮向外擴展,占據一部分宮頸陰道部。
  • 幼女期,由母體來的雌激素作用消失後,柱狀上皮退至宮頸管內。
  • 青春期和生育期,尤其是妊娠期,雌激素增多使柱狀上皮又外移至宮頸陰道部。
  • 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低落,柱狀上皮再度內移至宮頸管。
這種隨體內雌激素水平變化而移位的鱗柱交界部稱生理性鱗柱交界。在原始鱗柱交界和生理性鱗柱交界間所形成的區域稱轉化區。
在轉化區形成過程中,其表面會出現柱狀上皮向鱗狀上皮的轉化,稱為鱗狀上皮化生。當宮頸鱗狀上皮脫落,脫落面會被柱狀上皮所覆蓋。
柱狀上皮非常菲薄,其下方間質內的毛細血管會隱隱透出,呈現為紅色,看起來像“糜爛”。但並非真正的上皮細胞脫落、缺失形成的潰瘍、糜爛面。

症狀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一種生理現象,患者一般無特殊症狀。
若患者宮頸口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時,可出現宮頸炎的表現,甚至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性疾病,因此以下症狀並不能稱為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的症狀,而是這種疾病常見的繼發疾病症狀:
  • 白帶增多,而分泌物增多可刺激外陰不適或瘙癢;
  • 白帶異常,可為黏稠的或膿性的,有時可帶有血絲或少量血液;
  • 接觸性出血,性交後、婦科檢查等行為後有少量陰道出血;
  • 反覆下腹痛或腰背部下墜痛。

就醫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正常生理變化,患者一般無明顯臨床表現,多由體檢發現,或由於合併宮頸炎症,出現系列臨床表現而就醫。

就醫指征

  • 體檢發現宮頸口有紅色糜爛樣改變,須及時篩查宮頸其他病變。
  • 出現白帶增多,呈黏稠狀或膿性或帶有血絲,伴外陰不適或瘙癢,可能合併宮頸炎症。
  • 反覆出現下腹痛或腰背部下墜痛,可能合併盆腔炎性疾病。
  • 兩次月經之間,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或性交後出血。

診斷流程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病史,詳細詢問婚育史,有無陰道炎宮頸炎等婦科疾病史,有無陰道分泌物增多,病程時間,是否曾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
醫生需要了解患者陰道分泌物的量和性狀、有無出血性分泌物或性交後出血、有無下腹痛等症狀。
醫生可能進行體格檢查,發現宮頸表面黏膜呈紅色,呈充血表現有助於診斷。
醫生可能建議行陰道分泌物、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排除宮頸炎、宮頸癌或癌前病變。

就診科室

婦科

相關檢查

  • 婦科檢查
醫生會觀察患者宮頸,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者,宮頸處呈類似糜爛樣改變。
  • 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
該檢查是女性生殖系統防癌檢查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診斷宮頸炎的可靠方法。
取標本前24小時,陰道內禁止任何刺激。取標本時,醫生會用特製刮板或取樣刷,在宮頸鱗柱上皮交接處刮取一周(刮板)或3~5圈(宮頸取樣刷)進行塗片處理。
宮頸塗片可觀察到脫落細胞和各種病原體,如果觀察到異常的細胞,或可疑癌細胞,要進行陰道鏡下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 人乳頭瘤病毒檢測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關,HPV檢測與細胞學檢查聯合篩查宮頸癌,篩查效率高於單獨檢查脫落細胞。
  • 宮頸分泌物檢測
宮頸分泌物塗片檢查病原菌快速、簡便,是宮頸炎的主要輔助檢查方法。塗片發現病原菌後,必要時進一步進行培養和藥敏實驗,指導臨床用藥。

鑑別診斷

  • 病理性宮頸糜爛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發生時,因為上皮較薄,下層的紅色間質組織透出,肉眼看起來,宮頸好像糜爛一樣,但這屬於生理性的宮頸糜爛樣改變,需要與病理性宮頸糜爛鑑別,如宮頸炎、宮頸上皮內病變和早期宮頸癌,這些疾病也會造成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明顯,呈宮頸糜爛樣表現。
對宮頸糜爛樣改變僅憑肉眼觀察而不進行相應的檢查,可能造成誤診、漏診或治療延誤。所以發現宮頸糜爛性改變,應常規檢查宮頸癌篩查,包括細胞學檢查和HPV檢測,若結果異常,則需要陰道鏡檢查。
  • 宮頸肥大
宮頸肥大,是長期慢性炎症導致黏膜下間質過度增生和可能有間質深部腺囊腫瀦留的結果,如果患者沒有臨床症狀,不伴有其他病理改變,一般不需要治療。
  • 宮頸息肉
宮頸息肉,是宮頸口黏膜長期被炎症刺激所形成,由於可引起接觸出血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應首選手術摘除。
  • 宮頸納氏囊腫
宮頸納氏囊腫,是由於宮頸陰道部柱狀上皮向鱗狀上皮化生過程中,腺體開口被阻塞,分泌的黏液不能排出所致,多無臨床症狀,一般不需治療。若囊腫大,或合併感染,或出現下腹和腰骶部疼痛等不適,可給予物理治療。

治療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為一種常見生理過程,隨體內雌激素變化,可自行消失。患者一般無明顯症狀,在通過常規宮頸細胞學檢查或HPV檢測後,排除其他宮頸病變如宮頸炎、宮頸上皮內病變等,一般不用任何治療,定期篩查宮頸病變即可。
對於症狀明顯或合併其他宮頸病變的患者,醫生會針對病因採取相應措施,如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但治療前也應進行相應檢查,排除宮頸惡性病變。
  • 電凝(灼)法
適用於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面較大、有炎症表現者。將電灼器接觸宮頸炎症或病變組織表面,均勻電灼,範圍略超過宮頸炎症及病變部位。
電灼深度約0.2cm,過深可致出血,癒合較慢;過淺影響療效。過深易導致宮頸管狹窄、粘連。
術後創面出血多時,治療可電凝止血或用紗布填塞止血,24小時後取出。此法簡便,治癒率達90%。
一種超低溫治療。利用製冷劑快速產生低溫而使宮頸炎症或病變組織凍結、壞死而脫落,創面修復而達到治療目的。製冷源為液體二氧化碳或液氮,快速降溫為-196℃,治療時根據病變情況選擇適當探頭。為提高療效可採用凍-溶-凍法,即冷凍3分鐘,復溫5分鐘,再冷凍3分鐘。
冷凍療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治癒率約80%。術後很少發生出血及頸管狹窄,缺點是術後陰道排液多。
  • 雷射治療
是一種高溫治療,溫度可達700℃以上。主要使宮頸炎症或病變組織炭化、結痂,待痂脫落後,創面為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達到修復治療目的。
雷射治療有消炎、止痛及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故治療時間短,治癒率高。
  • 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預後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僅外觀上看起來像是紅色糜爛區,但並非真正病理上的糜爛改變,是可以自行消失的,一般無須治療,也不會影響生育。但有些醫務人員基於錯誤的認知對其採取過度物理治療去除“糜爛”,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
  • 電灼導致宮頸口粘連或閉鎖,可造成經血排出受阻;
  • 宮頸創傷可導致炎症反覆發作、宮頸子宮內膜異位症、性交出血;
  • 宮頸功能不全可導致易流產;
  • 不經篩查就行物理治療,可影響或遺漏對子宮頸惡性疾病的診斷。

預防

宮頸的定期檢查很有必要,不是為了預防宮頸糜爛,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感染有關,有些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時,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宮頸癌自從有了宮頸刮片以後,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關鍵就是提前預防和治療。目前推薦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30歲以後,可以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65歲以後可以停止篩查。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