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革
永樂六年冬十月庚子,設交趾宣化府銀場局司,置大使各二員,副使各四員。。
永樂九年三月乙亥,升交趾宣化府
土官同知黃公剔為
太原府知府,公剔上言:交趾去京師遠士人之仕者,恆念不獲躬睹朝廷文物之盛,臣今來朝,聖恩特加遷擢,不勝慶幸,誠願效勞輦轂之下,以圖補報。從之,命吏部移文交趾布政司給路費廩給遣其家屬來完聚。
永樂九年三月甲申,以交趾土官宣化府同知梁仕永竭力建功,剿戮叛賊,固守境土,遣人齎敕往勞賜之彩幣三表里、織金綺衣一襲、鈔千貫。
永樂十二年三月戊戌,宣化府土官同知梁仕永遣人貢金銀器等物,皇太子命禮部宴勞之。
永樂十七年秋八月丙辰,設宣化府之宣光鎮金場局,局置大使二員、副使四員。
永樂二十年夏五月庚申,交趾宣化等府及所隸州縣學師生貢方物詣闕,謝賜
五經、
四書、
性理大全、為善陰隲書,皇太子令禮部賜賚之。
宣德元年十二月癸未,交趾守北閒堡宣化府同知
陶季容遣民兵阮執先等追
黎利至
清波縣,為黎利所獲,遣還招陶季容附已,季容罵曰:‘我初以土官蒙朝廷授職俯佐賜敕諭重賚,俾守茲土,背恩負德,非為臣之道,我誓不從反逆’,縣丞黃扲珠等以兵威脅,季容固不為動。
宣德二年二月庚午,升交趾宣化府同知陶季容為本府知府,遣人齎敕勞季容曰:‘今叛寇黎利等肆為狂悖,爾能盡忠國家,謹守城堡,保障人民,深可嘉尚,特升爾為宣化府知府,尚益效忠誠,以副朝廷眷待之意’。
宣德二年二月庚午,升交趾宣化府知府黃安為廣東布政司左參政。
宣德三年八月丁酉,世襲
水尾縣土官、宣化府土官知府陶季容等以舊地陷沒,無所于歸來朝,
明宣宗嘉念之,命賜銀幣、衣物,俾居京師,季容等陳願居附近
雲南阿迷州,從之,仍令有司各給房屋田地,時加存恤,毋致失所。
廢棄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自成立後,當地民眾起事不斷,明廷歲歲用兵。在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總兵官
柳升在當地遭到重大挫敗,明廷乃允許撤兵。越人
黎利建立
後黎朝,改國號大越,於是安南復國。[6]到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廢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