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吟誦

客家話吟誦

吟誦自先秦以來,已有二千多年歷史,隨著漢人南遷,形成客家話吟誦。用客家話吟古詩特別能表達原作韻味,因為客家話保留了漢語古音,特別是入聲,包括中原地區的許多古漢語詞語和常用詞語的發音特徵。客家話被語言學者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客家話傳統吟誦被列為中華吟誦三大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話吟誦
  • 別名:客語吟誦 
  • 使用語言:客家話
  • 釋義:使用客家話的吟誦方式 
相關概念,吟誦特點,傳承保護,

相關概念

吟誦是吟詠和誦讀的合稱,是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和創作方法。古人創作詩詞都是先吟後寫,唐詩都是吟出來的。但在20世紀初,受到西學東漸洪流的衝擊,吟誦逐漸式微。2009年,首都師範大學趙敏俐、徐健順教授等人向國家語委提交報告,建議搶救漢語詩文的傳統吟誦,得到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批覆,確定名稱為“中華吟誦”;成立了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研究會)。2010年,首都師範大學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該課題組採錄和蒐集了全國1100多位老先生的吟誦錄音錄像和相關資料。2022年首次出版了全21冊《中華吟誦田野調查研究》,並向聯合國申報“非遺”。
客家話吟誦
客家話吟誦賀詩
按照首都師範大學“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課題組調研分類,把客家話傳統吟誦列為中華吟誦三大類之一。

吟誦特點

客家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包括中原地區的許多古漢語詞語和常用詞語的發音特徵。所以,客家話被語言學者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客家話大致可分為梅州話、惠州話、贛南話、汀州話(閩西話)。在地方語言學術研究中,客家話以梅縣話為代表。
  • 書面文讀
吟誦要按照書面語言,不能用日常口語。例如,“什麼”不能說成“脈介”,“我”不能說成“亻厓”。
  • 依字行腔
客家話吟誦嚴格依字行腔,不但把每個字讀音準確,而且含義要表達清楚。歌唱則不同,可以倒字,即依歌曲旋律音程的走向,字的聲調可能相異:聲調向上的字往下唱,或聲調向下的字往上唱,字依腔行了。例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電影插曲《四季歌》詞“春季到來柳滿窗……”,吟誦為“春季、到來——柳滿、窗——”,依字行腔,誦讀得字正腔圓。但歌唱則不同,字依腔行,根據曲的音調節奏把“季”“來”“滿”分別唱成“嘰”“賴”“曼”了。
  • 仄聲短促平聲拉長
客家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所以,客家話有六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吟誦時,仄聲字(包括上聲、去聲、陰入、陽入)要短促;平聲字(陰平、陽平)要長亮寬闊,韻腳甚至要拖長升降。如上例中的“來”“窗”。
  • 依義行調
所謂依義行調,就是按照詩詞的含義來安排吟誦的聲調情緒,輕重緩急,喜怒哀樂,即根據情緒和事情的好壞大小來說話。
例如(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喔)~,
千里、江陵(嗯) ~一日、還(哪)~。
兩岸、猿聲~啼不住(啊)~ ,
輕舟~已過、萬重山(哪)~ 。
(括弧內為襯字。輕聲帶過)
這是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到達白帝城遇赦時創作的。他心情非常愉快,詩寫得流暢飄逸,自然天成。所以吟誦要用悠揚、輕快的語調,把其含義演繹完整。
  • 吟誦區別於朗誦
與朗誦不同,朗誦用語音說給別人聽,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是公開場合的表演;吟誦則用樂音給自己讀,有節奏,也有旋律,是自我的學習、欣賞。
  • 吟誦與唱歌的異同
吟誦是吟詠誦讀,吟詠有節奏和旋律,其感情色彩(喜怒哀樂)按照詩文含義而定,這是吟誦和唱歌(歌曲)的相似點。吟誦和唱歌的主要區別在於吟誦“依字行腔”,不能倒字;唱歌“字依腔行”,可以倒字。
誦讀是“讀”。客家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吟誦時六聲要讀得準確;六聲不準叫倒字,吟誦是不允許倒字的。吟誦是吟給自己聽的,是一種文學藝術,屬於教育範疇。唱歌是唱給別人聽的,是生活中的娛樂或欣賞,是一種表演藝術,屬於藝術範疇。
  • 吟誦無固定曲調 無曲譜
沒有固定曲調,其基調適用於所有詩文。吟誦是讀給自己聽,是藝術化的讀書,是生活藝術;歌曲是一詞配一曲,唱給別人聽的,是生活中的娛樂或欣賞,是表演藝術。
吟誦不可能譜曲,吟誦是古人誦讀和創作詩文的一種方法。古代用布或竹簡寫字,創作詩文,先吟喔,感覺字詞音韻和諧之後才寫出來,正是“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吟誦是有旋律的誦讀,實質是“讀”,叫“依字行腔”,即客家話字的六聲要準確,不能倒字。
唱歌(歌曲)是一詞配一曲,字依腔行。即字聲依曲調、音程走向而變,可以倒字。例如,20世紀30年代電影插曲《四季歌》詞第一句“春季到來綠滿窗……”吟誦為“春季、到來~綠滿窗(啊)~”,依字行腔,吟誦得字正腔圓。但歌唱則不同,字依腔行,即根據曲調音程走向,把“季”“來”“滿”倒字,分別唱成“嘰”“賴”“曼”了。
吟誦實質是帶有拖腔(吟詠)的“讀”,而唱歌(歌曲)是依曲調音程的“唱”。事實上吟誦唐詩從來沒有曲譜可依,也不可能作成曲譜。宋詞則可依詞譜唱,可惜詞譜失傳了。

傳承保護

2006年,楊一成為德國瓦杜夫學校的客座教師,在鄉下教孩子們客家話童謠,想家的時候就翻開隨身帶來的唯一一本中文書——《陶淵明詩集》。用童年記憶中祖父的客家話音調去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遍又一遍。
客家話吟誦
楊一客家話吟誦
2007年7月,楊一跟隨錢紹武先生正式學起了傳統吟誦和書法。四年間,楊一全身心沉浸在書齋,有時會隨錢老出席一些雅集,錢老吟誦,楊一古琴伴奏。
在2009年第一屆中華吟誦周上,楊一再次吟誦了客語版《歸去來兮辭》,當時在場的葉嘉瑩先生稱讚道,這是最符合陶詩氣質的吟誦。
2011年春天,楊一在老家消化整理四年所學,還計畫將客語吟誦在家鄉推廣開來,畢竟韶關也是客語分布地之一。
2012年楊一再次離家前往大理,在一所幼稚園里開啟了他吟誦教育踐行者的新身份。
西安交響樂團2018年義大利巡演音樂會上,楊一首次嘗試將古詩詞吟誦與交響樂相結合,演繹了《過香積寺》《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詮釋出不一樣的東方古韻。此後楊一與西安交響樂團展開了多次合作。
將客語吟誦在家鄉推廣開來,把大雅之音從大劇院搬進小鄉村,儘自己所能延續這一縷文化血脈。
2020年臘月二十九,三塘琴書院裡舉辦了第一期音樂文化沙龍。楊一從文字、語言、韻律、音樂、情感等多個方面講述吟誦之美,以及吟誦教育對青少年的教化意義。
2020年4月,楊一留守鄉里每當他在祠堂練琴,他把孩子們召集起來,成立了客家話吟誦合唱團。
2021年5月,“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還將在北京、廣州等地進行全國巡演。春節過後的這段時間,每晚七點,楊一都會在他的三塘琴書院與樂團連線進行雲排練。白天,他則帶著村裡的孩子們在翁城大臘嶺下邊玩邊學,他隨時隨地給孩子們領讀。孩子們邊跑邊唱著“覺今是而昨非(客語)”。
2024年,梅州市詩詞學會在進行客家話傳統吟誦的傳承活動,制訂了《客家話傳統吟誦傳承工作計畫》等,並準備申報市級“非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