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梅州是
客家文化主要發源地,是客家文化向外傳播的核心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文物古蹟、村落相互依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客家文化群落。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於2010年5月獲原文化部批准設立,總體規劃於2017年5月獲批實施,保護區覆蓋梅州市全境8個縣(市、區),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劃定
大埔縣、
梅江區、
梅縣區和
興寧市為重點區域,
平遠縣、
蕉嶺縣、
豐順縣和
五華縣為一般區域,實行區域保護。
發展歷史
2010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獲原文化部批准設立。
2010年12月18日,梅州國家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掛牌。
2023年1月12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議名單。
2023年1月2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入選。
建設情況
梅州市委、市政府秉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建設理念,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建設目標,全力推進實驗區建設,推動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管理機制:梅州成立了市級實驗區管委會,8個縣(市、區)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形成市管委會+大埔縣示範區管委會、其他縣(市、區)管理中心的“總分館”模式。
財政經費:將實驗區建設經費納入市、縣兩級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2018年至2021年,市級財政安排經費1488萬元,積極爭取中央財政2725萬元、省級財政2140萬元,並撬動社會參與資金68.6億元,形成上級資金支持、本級財政投入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
非遺保護:在創建過程中,梅州充分發揮非遺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動文化創意、文化活動、演藝精品進校園、進景區、進展區,精心打造“客都文化公益講堂”“周五有戲、相約周六”等文化惠民金字招牌,並以客家非遺為題材,創演《春鬧》《林風眠》等一批具有嶺南氣派、客家風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助力人文灣區建設。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大力推進“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帶動貧困戶脫貧,全力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