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區(宜州市)

宜州區

宜州市一般指本詞條

宜州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為河池市政府所在地。位於廣西中部偏北,地處東經108°4′11″~109°2′44″之間,北緯24°0′10″~24°5′25″之間,東及東北部與柳州市的柳城縣柳江區及羅城仡佬族自治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瑤族自治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交界。

宜州區總面積3896平方公里,2015年末,轄9個鎮、7個鄉、2個民族鄉,總人口66.24萬,除壯族外,境內居住有30個民族;2015年,宜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6749萬元,比2014年增長3.1%。

宜州區,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誕生地,2015年3月,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宜州“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宜州區物產豐富,有蓄積量為194萬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種竹類及其產品,同時是中國糧食生產基地,還是廣西商品糧、蔗糖、沙田柚、桑蠶和魚類生產基地。其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古龍梨、文昌碎鹹菜等。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風景名勝有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白龍洞遊覽區等。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州區
  • 外文名稱:Yizhou District
  • 別名:宜山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 下轄地區:9個鎮、7個鄉、2個民族鄉
  • 政府駐地:慶遠鎮
  • 電話區號:0778
  • 郵政區碼:546300
  • 地理位置:廣西中部偏北
  • 面積:3869平方公里
  • 人口:66.24萬(2015年末)
  • 方言壯語、桂柳話—宜州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四牌樓會仙山
  • 火車站:宜州站
  • 車牌代碼:桂M
  • 高等院校河池學院(二本)
  • 主要民族:壯族
  • 行政代碼:451203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基礎設施,風景名勝,綜述,流河寨景區,四牌樓,會仙山景區,臨江河,九龍山,古城峒,古龍河景區,壯古佬,水上石林,德勝風景區,歷史文化,地方曲藝,名優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友好城市,

建制沿革

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
宜州易水灣宜州易水灣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
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
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置龍剛縣。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後設定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後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並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縣為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次年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再年屬慶遠,為府治。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年)先後設定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
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里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廢置)。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府。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廣西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廣西12個民團區合併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監督區,為行政監督區署所在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西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區,為區署所在地。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廣西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第七兩區合併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區(即柳州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縣屬慶遠區,為慶遠區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併入柳州專區
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
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將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福龍鄉劃歸宜山縣。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覆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由河池市代管。
2016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同意河池市政府駐地遷至宜州區。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2004年7月6日,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調整宜州市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三合鄉,整建制併入劉三姐鄉,劉三姐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利鄉,整建制併入北牙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拉浪鄉,整建制併入龍頭鄉,龍頭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太平鄉,原太平鄉太平社區和思欖、山灣、三興、下維、圍村5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太平鄉拉並村劃歸石別鎮管轄,原太平鄉建安村劃歸北山鎮管轄;撤銷矮山鄉,原矮山鄉矮山社區和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洛岩、嶺坪、城障8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原矮山鄉六橋村劃歸同德鄉管轄;將劉三姐鄉馬安村和懷遠鎮葉茂、龍村2個村劃歸慶遠鎮管轄。
2014年5月,宜州區撤銷洛東鄉、劉三姐鄉,設立洛東鎮、劉三姐鎮。
宜州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隸屬於河池市。全區現轄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劉三姐鎮、洛東鎮9鎮,祥貝鄉、屏南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同德鄉、安馬鄉、龍頭鄉7鄉(其中2個瑤族鄉);下設180個村民委員會,30社區居委會,2459個自然屯。
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山灣、思欖、圍村、三興、下維、畔塘、城障、洛岩、嶺坪、蘇村、六坡、宜畔、東屏、葉茂、龍村、馬安村16個村委會。
懷遠鎮轄:懷遠社區; 懷遠、愣達、甘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個村委會。
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欖樹、加隆、立新、地羅、賽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倉、加保、乾合、都圍、弄相、圍道、大邦18個村委會。
洛西鎮轄:洛西社區;妙調、六寨、楓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個村委會。
三岔鎮轄:三岔社區;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紅社、良因、古卜8個村委會。
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並10個村委會。
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建安8個村委會。
劉三姐鎮轄:流河、三合社區;洛漏、小龍、冬田、龍降、天橋、壩頭、良村、岩田、谷洞、飛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長、龍潭、龍元16個村委會。
洛東鎮轄: 洛東社區;大曹、尋田、王格、坡欖、板樂5個村委會。
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龍、古文、白偉、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長洞、車頭、中朝14個村委會。
屏南鄉轄:屏南社區;肯山、板納、新興、果立、合寨、北角6個村委會。
同德鄉轄:同德社區;眾聯、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7個村委會
安馬鄉轄: 安馬社區;木寨、白屯、小隘、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壩、拉炭、古直11個村委會。
龍頭鄉轄:龍頭、拉浪社區;龍德、龍田、龍盤、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壽、加豐、董里、蝦洞12個村委會。。
北牙瑤族鄉轄:北牙、保民社區;空山岩、橋鄧、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保康、保良、保全、保衛、潘洞17個村委會。
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鳳朝、高山、龍侯、弄丁、弄桑、龍拱、定滿14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宜州區地形特點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屬半山半丘陵地區。中山、低山面積占27.47%,丘陵面積占58.80%,台地面積占3.53%,平原面積占10.20%。總面積占自治區總面積1.63%,占河池市總面積11.7%。

氣候

宜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1696.9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9.6一20.2℃之間,極端最高溫39.8℃,最低氣溫-2.2℃。

水文

宜州區境內大小河溪295條,主要有龍江及其支流臨江河、中洲河、洛壽河、五拱河及習江支流都良河等11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11月,宜州區土地總面積519.89萬畝,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萬畝,丘陵305.45萬畝,山地143.13萬畝。土地利用現狀中,耕地面積68.54萬畝,宜糧荒地19萬畝,有林面積124萬畝,宜林荒地66萬畝,應封山育林地15萬畝,草場119萬畝,養魚水面積2.7萬畝。

礦產資源

宜州區共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褐鐵、磷、硫鐵礦、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層藏量約4678萬噸,錳礦藏量約1640萬噸,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間。石灰石質量上乘。

水資源

宜州區理論蘊藏量28.4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9.6萬千瓦,共建成大小水電站80處,其中裝機容量較大的有拉浪電站5.1萬千瓦,洛東電站4.5萬千瓦,葉茂電站3.75萬千瓦。

生物資源

宜州物產豐富,除水稻、玉米、小麥、黃豆等糧食作物外,有蓄積量為194萬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種竹類及其產品,同時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還是廣西商品糧、蔗糖沙田柚、桑蠶和魚類生產基地。其土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紅蘭酒、檳榔芋、紅瓜子、扁柑、甜楊桃、黑豆、黃豆、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黃蜂魚、明燈寨菸葉、魏村馬蹄,蘇村蓮藕、古龍梨、文昌碎鹹菜等。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類。
鳥瞰馬山塘屯鳥瞰馬山塘屯

人口民族

2015年末,宜州區總戶數20.24萬戶, 全區總人口66.2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4.33萬人,女性人口31.90萬人。年末常住人口57.7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87萬人,城鎮化率為36.13%。人口自然增長率7.21‰。
宜州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仫佬族水族毛南族黎族回族布依族滿族侗族彝族京族蒙古族哈尼族白族羌族土家族畲族傣族高山族朝鮮族藏族仡佬族維吾爾族佤族東鄉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族、瑤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水族等,壯族為主體民族。

交通

宜州區素為交通要衝,北宋初年有驛道:東南通柳州,西北經河池、南丹通向貴州、雲南。此驛道為當時滇、黔朝貢路線,並為羅城、天河向朝廷進貢在慶遠府集中轉運的貢道。明、清時期,宜山縣(今宜州市)至忻城、上林、賓州(今賓陽)、思恩(今環江)、柳城、都安、東蘭等鄰縣之間都有驛道相通,沿用至民國初年。境內的龍江、中州河、臨江河成為水上航運的主要河道。
民國15年(1926)始建柳(州)慶(遠)公路,後延伸至河池,經縣境81公里。23年思(思恩)德(宜山德勝)線建成通車,經縣境21公里。24年、25年分別興修宜山至忻城、宜山至羅城兩公路均未建成。26年全縣有鄉村道路320公里。29年經縣境的黔桂鐵路通車。32年,全縣鄉村公路531公里,大部分只通行馬車。
解放後,上級先後給縣撥款2065萬元修建公路。過境的柳(州)池(河池)公路(現國道323線)經過檢修逐步完善,地方公路建設由少到多。60年代後,水上航道雖因修水壩而中斷,但境內段落運輸航線總計仍有169公里,貫穿8個鄉(鎮)20個村公所。1970年修築(三)岔—羅(城)鐵路(屬地方鐵路),境內鐵路總長106.849公里,共有11個火車站。
至1990年止,宜州有已納入國家養護計畫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公里。還有可通行解放牌汽車的機耕路601.16公里。總通車裡程1280.58公里。全區20個鄉(鎮)通班車,207個村公所中有197個通汽車。境內已形成城鄉、乾支相聯,水陸銜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2010年,市府駐地沿鐵路南至廣西首府南寧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區72公里(公路76公里),東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125公里)。323國道線、黔桂鐵路貫穿東西部。境內國道、省道、市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公里,有火車站11個。
2015年末,宜州區公路管養里程1416.7公里。按技術等級分,等級公路總里程1392.6公里,等外公路24.1公里。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95.2公里,一級公路51.0公里,二級公路101.1公里,三級公路97.0公里,四級公路1048.3公里。按行政等級分,國道170.4公里,省道29.1公里,縣道488.1公里,鄉道174.2公里,村道550.9公里,專用道4公里。通公路的村委會180個,其中通四級以上道路的村179個,通等外路的村1個,通水泥(瀝青)路面的村168個。公共運輸運營車71輛。
2015年,宜州區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40949萬人公里,比2014年下降4.7%;貨運周轉量74114萬噸公里,增長11.5%。公路客貨運周轉量78209萬噸公里,增長10.5%。水路客運周轉量29.66萬人公里,增長147.2%;水路客貨運輸周轉量14.83萬噸公里,增長147.2%。
2015年末,宜州區民用機動車保有量134816輛,其中營運車31131輛,非營運車95517輛。汽車擁有量36347輛,其中個人汽車擁有量34184輛。機動車駕駛員148523人,其中汽車駕駛員81118人。

經濟發展

山谷祠山谷祠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2753萬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7%(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17萬元,增長2.69%;第二產業增加值260779萬元,增長11.86%;第三產業增加值327057萬元,增長4.57%。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7.65%、27.66%和34.69%。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52%、59.75%和24.73%。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6564元。
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6749萬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3.1%(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2847萬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260802萬元,下降0.8%;第三產業增加值473100萬元,增長9.0%。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3.7%、23.6%和42.7%。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8.8%和98.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229元,增長2.5%。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6695萬元(按當年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6%(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7614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36335萬元,下降2.2%;第三產業增加值512746萬元,增長6.3%。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5.2%、20.4%和44.3%。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9.2%、-14.2%和75.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964元,增長2.9%。

第一產業

截至2009年3月,宜州區總耕地面積69.2萬畝。主要農產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蠶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糧食蔗糖、桑蠶、水果、畜牧水產五大生產基地,並且又成為中國商品糧基地縣(區)和廣西糧食自給工程縣(區),是廣西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區)。
宜州區按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優勢,劃分為五個農業經濟區,即東部四個鄉鎮以生產優質糧為主,經濟作物為輔;西部五個鄉鎮以經濟作物、多種經營為主,林果為輔。南部七個鄉鎮以蔗桑為主,林果為輔;北部三個鄉鎮以林(竹)果、藥材為主,旅遊為輔;中部兩個鄉鎮以蔬菜生產為主。
2013年11月,宜州區是中國第一大桑蠶基地;桑蠶產業已成為宜州市優勢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宜州區桑園總面積發展到32.3萬畝,全區養蠶138萬張,養蠶總收入超過22億元人民幣,全區養蠶農戶11.9萬戶51萬人,占農村總戶數90%以上,農民人均養蠶收入4970元。有18家繭絲綢加工企業,繭絲綢加工實現總產值達14億元,產品暢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全區有鮮繭收購資格的繭站270家,分布在16個鄉鎮200個行政村。
2015年,宜州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637622萬元,比2014年增長1.4%,實現增加值382157萬元,增長1.1%。其中農業產值302290萬元,下降6.2%,增加值226083萬元,下降3.6%;林業產值28900萬元,增長6.7%,增加值21620萬元,增長6.4%;牧業產值269683萬元,增長8.6%,增加值114262萬元,增長8.3%;漁業產值16750萬元,增長3.0%,增加值10879萬元,增長2.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000萬元,增長6.9%,增加值9310萬元,增長6.6%。
2015年,宜州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3323公頃,比2014年減少5784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480公頃,比2014年增加120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286公頃,增加20公頃;甘蔗種植面積22091公頃,減少701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3683公頃,增加1346公頃。年末實有果園面積6292公頃,與2014年持平;桑園面積22210公頃,增加543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2.18萬噸,比2014年增長0.1%;油料產量2716噸,增長1.9%;甘蔗產量125.83萬噸,下降23.6%;蔬菜產量41.39萬噸,增長9.8%;食用菌產量9341噸,增長34.8%;水果產量8.19萬噸,增長3.7%。
2015年,宜州區造林面積883公頃,其中用材林680公頃,經濟林203公頃。更新造林1342公頃。全年木材採伐量24萬立方米,增長4.3%。松脂產量9735噸,增長34.6%。
宜州金浪灣宜州金浪灣
2015年末,宜州區生豬存欄17.14萬頭,比2014年增長3.0%;生豬出欄23.36萬頭,下降2.1%。全年肉類總產量27508噸,比2014年增加2噸。其中豬肉產量17164噸,下降2.1%;牛肉產量4591噸,增長3.6%;羊肉產量899噸,增長3.5%;禽肉產量4350噸,增長1.7%。禽蛋產量891噸,增長3.0%。蠶繭產量61210噸,比2014年增長11.8%。
2015年末,宜州區淡水養殖面積1663公頃,增長0.6%;全年水產品產量16968噸,增長3.3%。農業機械總動力54.59萬千瓦,比2014年增長1.3%;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8.95千公頃,增長0.1%;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5.33萬噸,增長0.2%;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311噸,增長1.3%;農藥使用量751噸,增長2.0%;農用柴油使用量5105噸,增長1.2%;農村用電量6419萬千瓦時,增2.1%。

第二產業

宜州區形成了以“蔗糖繭絲礦產食品建材水電機械加工”為核心和支撐點的工業體系。
2015年,宜州區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489220萬元,比2014年下降10.3%,實現增加值155374萬元,比2014年下降2.5%。工業化率(工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0.41,比2014年下降0.0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2789萬元,比2014年下降12.9%,其中輕工業產值310126萬元,下降12.6%;重工業產值132662萬元,下降13.7%。實現增加值137730萬元,下降3.5%。
2015年,宜州區從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看,蠶絲及交織機織物(含蠶絲≥50%)264.79萬米,增長113.7%;水泥12.92萬噸,下降68.0%;蠶絲3989噸,下降0.05%;成品糖15.59萬噸,下降17.9%;自來水生產量1554萬立方米,增長4.2%;人造板16.81萬立方米,下降13.2%;飲料酒7213千升,下降3.2%;松香8880噸,下降10.8%;合成氨51476噸,增長132.8%;農用、鉀化學肥料總計(折純)4.24萬噸,增長132.6%;合成粘合劑(膠粘劑)6.85萬噸,增長11.6%;合成纖維聚合物8529噸,增長146.4%;電解錳6923噸,下降25.6%;矽3404噸,下降10.4%;發動機24.17萬千瓦,下降20.7%;發電量100256萬千瓦小時,下降0.4%。
2015年,宜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21058萬元,比2014年下降8.4%。實現利稅總額6293萬元,比2014年增加15436萬元。其中利潤總額-11620萬元,比2014年增加14351萬元;應交稅金及附加19667萬元,增長0.6%。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05428萬元,比2014年下降0.6%(按當年價格計算)。全區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5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72168萬元,下降2.4%。

第三產業

2015年,宜州區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326萬元,比2014年增長9.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3717萬元,增長11.0%,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282468萬元,增長8.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4609萬元,增長0.1%。從分行業看,批發業商品銷售額增長4.8%,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增長18.9%,住宿業營業額增長5.7%,餐飲業營業額增長10.5%。
2015年,宜州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79.7萬美元,比2014年增長50.4%。其中,貨物出口279.7萬美元,增長50.4%。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230萬美元。接待旅遊總人數288.60萬人次,同比增長25.3%。其中接待國內旅客287.46萬人次,同比增長25.4%;接待入境遊客1.14萬人次,同比增長10.4%。全年旅遊總消費達37.47億元,同比增長48.3%。其中外匯消費455.81萬美元,同比增長16.6%。
2015年末,宜州區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27.87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住戶存款餘額99.94億元,同比增長7.8%。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81.95億元,同比增長10.3%。
2015年,宜州區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0268萬元,其中人身保險保費收入11186萬元,財產保險保費收入908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5年,宜州區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教職員工701人,其中專任教師554人,當年招生4041人,在校學生11996人,當年畢業2952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教職員工109人,專任教師91人,當年招生1542人,在校學生3965人,當年畢業947人。普通中學(含初、高中)29所,教職員工2021人,其中專任教師1788人,當年招生11001人,在校生31314人,當年畢業9907人。普通國小184所,教職員工2364人,其中專任教師2284人,當年招生8430人,在校生48700人,當年畢業653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員工20人,其中專任教師19人,當年招生19人,在校生136人。幼稚園67所,當年入園幼兒8684人,在園幼兒18670人。
宜州區(宜州市)

科學技術

2015年末,宜州區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582人,其中農業專業技術人員98人。年末有科研所2個,從業人員54人。全年專利申請量199件,其中發明專利99件;授權專利74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4件。

文化

2015年末,宜州區共有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民眾文化、藝術機構2個,基層文化站16個。有線廣播和有線數位電視用戶5.8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6.9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55%。

衛生

2015年末,宜州區共有衛生機構313個。其中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2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查機構1個,婦幼保健院1個,村衛生室205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61個。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3244張,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3994人,其中(助理)醫師1213人,註冊護士1579人。

人民生活

2015年,宜州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172元,比2014年增長7.1%。其中:工資性收入2895元,增長11.0%;家庭經營純收入4310元,增長4.6%;財產性純收入113元,增長17.7%;轉移性純收入854元,增長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14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支出10794元,比2014年增長17.8%。其中:現金消費支出4817元,增長8.6%;生產經營現金費用支出3078元,增長25.4%;現金財產性支出3元,增長50%;現金轉移性支出164元,增長15.5%;部分商業保險支出10元,增長25.0%;購置資產及非經常性轉移支出1854元,增長35.0%;借貸性支出868元,增長15.4%。

社會保障

2015年,宜州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364元,增長6.4%。其中,食品消費支出6096元,增長5.8%;衣著消費支出960元,增長2.6%;居住消費支出1961元,下降3.7%;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支出907元,增長17.2%;醫療保健消費支出1971元,增長14.4%;交通和通訊類支出1644元,增長9.1%;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類支出1361元,增長8.7%;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464元,增長2.5%。
2015年,宜州區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9.7%。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6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人數為2.79萬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人數為3.9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4097人;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517442人。全年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88人,比2014年減少160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1949人,比2014年減少7158人。收養性單位64個,收養性單位床位1045張。

基礎設施

截至2013年6月,宜州城區公共綠地面積10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424公頃,綠化覆蓋率34.6%、建成區綠地面積357公頃,綠地率29.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1平方米;建有庭院43個,其中“園林式單位”12個,占27.9%;小區居住區綠地面積已達120公頃,“園林式小區”達26%。
2015年,宜州區建成區綠地覆蓋率23.32%,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40平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96.79%,城市用水普及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風景名勝

綜述

宜州區有4A景區3家,3A級景區5家,4星級飯店1家,3星級飯店4家;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1家,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4家,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1家,廣西特色旅遊名村1家,廣西特色文化名村1家,農家樂30多家。旅行社8家,旅遊車船企業3家。新增旅遊集散中心1個,遊客諮詢服務中心5個,新增停車場3個,新增星級汽車營地1個,A級標準建設旅遊廁所7座。主要風景名勝有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含古龍漂、珍珠洞、民族村、劉三姐書院等),有白龍洞遊覽區、宋代鐵城、宋黃庭堅逝世處遺蹟、宋楊文廣戰事遺壘、明千戶所古城、明惠帝雲遊宜山遺蹟、太平天國王府故址、仙女岩、九龍巖三門岩、多靈山、鎮遠峰等。
宜州市旅遊景區導遊圖宜州市旅遊景區導遊圖

流河寨景區

流河寨―壯族歌仙劉三姐故居,為廣西風景名勝區下梘河東岸,位於市城東北郊8公里處的劉三姐鎮馬安村,占地十餘畝。寨中保留有劉三姐、阿牛哥、錦妹當年居住過的房屋,有壯寨門、壯族圖騰、農家勞作工具和茶樓等仿古建築。

四牌樓

四牌樓,位於宜州區一中東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時稱“會魁樓”,又稱“四牌樓”。此樓位於十字路口,形成東西南北四個門洞,內外相通。四牌樓樓高三層,一樓全用大型細鑿條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藝精巧。邊長11.5米,四面拱門各高3.9米,寬3.5米。二三樓為木質結構的重檐樓閣,紅漆圓柱,飛彩流丹,古樸莊重。“文革”中二三樓被拆毀,只存有一樓拱洞石門,樓上建築及額匾碑刻已不復存在。
四牌樓四牌樓

會仙山景區

會仙山亦稱北山,位於宜州區城北1公里的白龍公園內,為宜州八景之首,稱“會仙遠眺”。山頂有鳥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狀,明刻“騎雲”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齊雲閣”,峭壁上刻有“極高明”三大字,為郡人明代參將李霽所題。有清雍正年間慶遠知府徐嘉賓的述職碑。山頂建有電視差轉台。還有天池、甘泉等。景區內有白龍洞、百子岩、雪花洞、百丈深井岩、煉丹岩、白雲庵、翼王點將台、翼王點將台、山谷祠等景點。
會仙山景區會仙山景區

臨江河

臨江河風景區北起樣貝鄉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與龍江河交匯,河道全長37公里,含下梘、古龍、祥貝三個河段。沿河群山疊翠,古洞羅列。該景區於1988年10月與白龍洞同時列為廣西風景名勝旅遊區。

九龍山

九龍山,位於宜州城區南3公里,因有九峰相連蜿蜒若龍,而得名。在九龍山主峰山腰有丹霞岩,岩口高20米,寬6米,有後洞和頂洞可出,明代慶遠知府岳和聲題刻“丹霞遺蛻”四字於岩側壁間,舊稱“丹霞夕照”。

古城峒

古城峒位於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後,1255年建造,號“鐵城”,後稱古城峒。古城峒分內城和外城,內城牆東西兩端對峙的兩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
古城峒古城峒

古龍河景區

古龍河景區位於江河中段,北起祥貝鄉古龍圩,南至下梘龍洲島,古稱思吾溪,全程10公里。

壯古佬

壯古佬風景區位於宜州市北部劉三姐鄉的馬山塘屯,至市區水陸距離12公里,陸路5公里,景區占地16公頃,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自然古樸。壯古佬景區現已建有景區碼頭,對歌台、壯古佬寨門、厚蘭橋、會景亭、表演場、觀景長廊、歌王樓等別具風格的民族傳統建築。黃聖依與蘇有朋主演的電影《尋找劉三姐》在此取景拍攝。
壯古佬景區壯古佬景區

水上石林

水上石林地質公園位於宜州龍江及其支流的臨江流域,占地面積約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屬大型規模地質公園,由祥貝園區、下梘河園區、龍江園區、石別園區組成,約有60處地質遺蹟點。

德勝風景區

德勝風景區位於城區47公里的德勝鎮境內,景稱“玉笏鳴琴”,又名白雲山,明代刻有“獨尊峰”三字,主要景點有鳴琴山、大風光山、德勝古城等。

歷史文化

地方曲藝

  • 彩調劇
宜州區是彩調之鄉,20世紀50年代宜州的彩調《劉三姐》和《龍女與漢鵬》曾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得到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的讚揚。1999年廣西首屆彩調藝術節、2003年廣西彩調藝術大賽均在宜州舉辦。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山歌唱到:“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
  • 宜州漁鼓
宜州漁鼓在宜州民間普遍流傳,傳統唱腔輕快活躍。演唱者左手抱漁鼓,並持簡板按節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過門旋律拍擊鼓面。傳統唱腔是單一樂段,反覆演唱。解放後,文藝團體利用傳統唱腔,配上新內容演唱。解放前漁鼓由民間藝人沿街賣唱。1992宜山個體勞動者協會以宜州漁鼓《李貴涼粉》(韋善光作詞,廖壽德音樂設計,胡雪琴導演,劉煥姣等演唱)參加中國個體文藝會演獲三等獎。

名優特產

宜州土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紅蘭酒檳榔芋紅瓜子扁柑甜楊桃黑豆、黃豆、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黃蜂魚、明燈寨菸葉、魏村馬蹄,蘇村蓮藕、古龍梨、文昌碎鹹菜等。
宜州特色小吃:宜州牛肉條、三姐香粽、宜州紅蘭酒、豆腐瑤、瑤寨五香熏魚、桑桿榆黃蘑等。

著名人物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關於其身世,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版本,而最廣泛流傳的當屬流傳在廣西宜州一帶的傳說。
馮京,宜州城西龍江北岸的馮村,生於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慶曆八年(1048年),馮京參加州試,中解元,次年,馮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接著,他參加殿試,中狀元,連中三元,人們稱他為馮三元。中國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只有13名,馮京是其中之一。
黃鶯,原名黃廓,生於1912年,宜州區龍頭鄉九磨村人。1988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黃鶯為抗日烈士。
謝騤,原名謝家騤,宜山縣(今宜州區)慶遠鎮管家巷人,1939年11月,謝騤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率部與日軍的激戰中殉國。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生於1045年6月12日。

城市榮譽

2009年,宜州區被評為“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稱號。
2011年榮獲“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明星市”稱號、劉三姐文化旅遊節榮獲“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節慶”稱號。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2013年,宜州區獲“廣西園林城市”、“廣西優秀旅遊城市”“、廣西文明城市”、“廣西衛生城市”、“廣西南珠杯優秀城市”等稱號。

友好城市

2002年宜州成為東莞市石龍鎮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與江西修水縣締結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與江蘇海安縣締結為友好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