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定陶國
- 別名:濟陰郡
- 下轄地區:定陶、成武、單父、薄縣(今屬曹縣)、城都(今屬菏澤)等
- 政府駐地:定陶(今屬山東菏澤)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
- 著名景點:戚姬寺、梁王台
歷史沿革,朝代列表,定陶漢墓,
歷史沿革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漢800多年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
堯、舜時期為古陶國。夏商有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
東漢時期,初為定陶國,不久,改為濟陰郡。《漢書·宣元六王傳》:“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為濟陽王,八年,徙為山陽王,十五年,成帝無子,征入為皇太子乃立楚思王景為定陶王。孝哀帝即位二年(公元前5年)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國除為濟陰郡,建國21年。
《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列傳》:“更始立(公元23年,更始將軍劉玄稱帝),以(劉)祉為太常將軍,紹封舂陵侯。從西入關,封為定陶王。
《續山東考古錄》定陶縣條下:“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定陶為縣王國,濟陰復為郡。六年(公元232年),定陶國罷。”建國1年。《明史·諸王世表》:“定陶恭靖王銓?(待手寫)正德二年(1507年)封,嘉靖三十一年薨。”下傳四王,至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國存100餘年。
朝代列表
前52年-前50年
前41年-前5年
定陶漢墓
《母儀天下》熱播引盜墓賊光顧。定陶縣張灣鎮和馬集鎮接合部王莊附近有三座漢代大墓,它們相距里許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一座,本世紀初經保護性發掘認定為漢丁太后墓,另兩座則頻頻遭盜墓賊光顧,三座漢墓中最大的一座疑為恭王劉康墓。
2009年,中央電視台<母儀天下>熱播,因畫面和對白多次出現定陶王,定陶引來眾多盜墓賊頻頻光顧。
當年初,定陶縣公安人員巡查時發現一江蘇牌號轎車在附近活動,覺得可疑,遂將車上5人帶回盤查。5人為江蘇邳州人,承認來此踩點。就在回程路上,公安人員又碰到一江蘇牌號轎車,因人手不夠,無法將犯罪嫌疑人隔離起來,犯罪嫌疑人串了口供,拒不承認窺測漢墓。記者曾親赴現場採訪考察,看到雖然文管部門作了沙石混凝土回填處理,但盜洞黑黢黢有五六米深。
自2003年至發掘前,大墓已被盜墓賊光顧過20多次,公安部門立案抓捕的就有6次。多方努力終於促成此次保護性發掘。
經過9名專家數月發掘,大墓輪廓初現。夯土面積達1萬平方米,動土3萬多立方米。槨室面積800平方米,從砂溝邊緣算起,長寬分別為29.5米和28.5米。槨室長寬分別為23.5米。墓室結構為墓頂平鋪一層漢青磚,下面是平均厚度超過60厘米的防盜砂層,墓室四周是防盜砂溝,大墓防盜用細砂約1600立方米。再往裡就是由大量松柏木堆砌而成的墓室。
這是一座漢代“黃腸題湊”墓。“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之外的一種木結構,它由松柏木材組成,從內側看四壁均為木頭,即題湊。墓頂和墓底均為四層木材,各1.5米厚。墓內淨空高1.8米。與已發掘的“黃腸題湊”墓不同,從東部主墓道進入,依次是前、中、後室,中室用以安放墓主人棺槨,南北對稱各4個室,迴廊外又有12個室,這樣共有23個墓室。初步測算,大約用木材300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