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致幻劑(英語:entheogen)是指在宗教、巫覡宗教或者精神領域使用的精神藥品。 “entheogen”一詞是1979年在學界提出的,以避免原來的用詞在比較宗教學及人類學對宗教致幻劑的非中立評述問題。
服用宗教致幻劑可能會使服用者感覺與神同在,可以與神交流或者處於神與人之間,另一方面因為使用了一些稀有的化學物質,宗教致幻劑可能會對人類的神經系統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宗教致幻劑在各種儀式中被使用了上千年,傳統的宗教致幻劑包括:烏羽玉、迷幻蘑菇、未硫化的菸草、大麻、死藤水、鼠尾草、三色牽牛和毒蠅傘等。隨著有機化學的出現,人類製造出了許多具有同樣功效的合成物。這些植物中的活性物質也被提取出來,例如麥司卡林、裸蓋菇素、二甲基色胺、二萜內酯、伊博格堿、麥堿和蠅蕈醇。
基本介紹
語源,歷史記錄,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相關研究,
語源
“Entheogen”是一個新詞,1979年由一群人類植物學家和神話學家創出,其中包括卡爾·A·P·拉克、理察·埃文斯·舒爾斯特、Jonathan Ott和R·戈登·沃森,取自兩個古希臘詞“ἔνθεος”(entheos)和“γενέσθαι”(genesthai)。前者的意思是“有靈感的、著魔的”,是英語中“enthusiasm”(熱情)的詞根,後者的意思是“形成”。
這個詞被創造出來以代替“hallucinogen”(迷幻劑)和“psychedelic”(致幻劑)。前者由奧爾德斯·赫胥黎推廣,發表在1954年的《知覺之門》上。後者是一個希臘語新詞,意思是“精神體現”,由精神病學家漢弗萊·奧斯蒙德創出,當時赫胥黎是奧斯蒙德墨斯卡林實驗的志願者。
拉克等人認為這兩個單詞都不合適,於是拉克正式定義了“entheogen”:
嚴格意義上,只有在巫覡宗教或其他宗教儀式上使用的可以產生視覺幻象的藥物才被稱為entheogen,不過在廣義上,亦可指其他在儀式上使用的影響意識的自然的或者人工的藥物。
歷史記錄
除去宗教用途外,宗教致幻劑在世俗社會中也有其用途,例如毒品、醫藥等。
非洲
知名的非洲宗教致幻劑文化之一是Bwiti人,他們使用一種夾竹桃科植物Tabernanthe iboga的根皮作為宗教致幻劑的原料。埃及也有使用藍睡蓮和裸蓋菇的記錄。有證據顯示象牙海岸人會使用迷幻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