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宗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常熟市
- 出生日期:1861.10.10
人物生平,學識大成,駐錫上海,濟世之志,資助革命,結交孫文,刻印經文,隱居生活,圓寂棲霞,評價影響,
人物生平
學識大成
因謂之曰∶「子習舉子業,住著自縛,儻人緇門,慧海之舟楫也。」宗仰感悟,遂棲心內典,視功名如糞土。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年十六歲時,投本邑三峰寺,依藥龕和尚座下落髮出家。在寺中禪誦之餘,復研習英、日、梵等文字,通曉有成,觀照益廣,旁及詩、書、畫及金石之學,皆卓然成家。
駐錫上海
越五年,受具戒於鎮江金山江天寺顯諦法師,師錫名宗仰,他則自署「烏目山僧」。這時江天寺方丈是大定和尚,一見之下,目為法器,異日必與前明諸大師一較短長,因之為他傳法授記,且任他為江天寺監院。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上海富商哈同夫人羅迦陵居士,信樂佛乘,敬禮三寶,於其靜安路巨宅愛儷園(即哈同花園)中,建佛堂名「頻伽精舍」,延僧講經,慕宗仰之名,特禮聘他去主持講座。宗仰到上海,駐錫愛儷園頻伽精舍,受到羅伽陵的供養。
濟世之志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之役,滿清戰敗,割地賠款。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宗仰在上海,蒿目時艱,慨然有獻身濟世之志。他與革命志士章太炎、蔡元培、吳敬恆等交遊。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宗仰聯絡了章、蔡、吳及蔣智田、蔣維喬、黃炎培等,組織「中華教育會」,選出蔡元培為會長。該會宗旨系「藉促進文化教育之改革,進而促成政體改革」。宗仰並繼蔡元培之後,出任為第二任會長。繼而又組織「愛國學社」,附設有男校女校,蔣維喬夫婦曾分別在男女校任教多年。宗仰上人在上海革命報紙《蘇報》上著文鼓吹革命,啟發青年思想。
資助革命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十二月,《蘇報》刊載鄒容的《革命軍》文字,章太炎、鄒容被捕下獄,時稱「蘇報案」。愛國學社吳敬恆、蔡元培等逃往日本,宗仰亦名列通緝令內。後來他得到羅迦陵的資助,也東渡到日本避禍。是時孫中山先生由越南抵橫濱,宗仰往謁,二人一見如故,雅相推重,為商討革命大計,中山先生特辟樓下一室使宗仰駐錫。宗仰就居室壁上畫老梅一株,枝幹盤曲,繁花燦爛,見者嘖嘖稱賞。在此時期,宗仰亦加入了同盟會,成為革命團體一份子。是年秋,中山先生欲赴檀香山,絀於川資,宗仰傾囊相助,中山先生始得成行。時在東京出版的《江蘇雜?》,以經費睏乏,勢將停刊,宗仰致函上海友人,共醵資以資助之,《江蘇雜?》賴以繼續出版。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清帝與慈禧太后相繼崩逝,黨禁稍懈,宗仰自日本返回上海,仍居愛儷園頻伽精舍。
結交孫文
弟等同志向來專志於興師一事,未暇謀及海外之運動,遂使保皇黨縱橫如此,亦咎有不能辭也。今當乘此餘暇,盡力掃除此毒焰,以一民心。民心一,則財力可以無憂矣。務望在滬同志,亦遙作聲援。如有新書、新報,務要設法多寄往美洲及檀香山分售,使人知所適從,並當竭力大擊保皇毒焰於各地也。匆匆草此,即候。大安。
弟中山謹啟
由上函所見,可知宗仰上人與中山先生相交之深,二人患難稱交,實乃開國元動。而國父痛斥康梁一事,史乘闕漏,此可補文獻之不足。
刻印經文
宣統元年(一九○八年),哈同夫人羅迦陵,接受宗仰上人建議,醵資二十萬銀圓,由上人主持刻印《大藏經》。上人自任總裁,開館校印,參與其事者有海內名宿及緇素大德三十餘人,歷時四年,始告蕆事,刻經凡八千四百十六卷,分裝為四十函,俾益後繼,精窮奧業,其於佛教之遐敷,允稱冠冕,即令通稱之《頻伽大藏經》。國學大師章太炎譽上人曰∶「紹隆一乘,救慈末世。為晚明旭大師後三百年來發揚勝義之第一人。」
隱居生活
辛亥年革命志士武昌起義,未幾南京光復,中山先生自海外歸來,國內革命同志雲集上海迎候,宗仰亦至吳淞,登輪話舊,並代哈同表達歡迎之意。中山先生登入,首訪愛儷園,哈同大張宴席以款待之。中山先生曾約宗仰同赴南京,參加政府,宗仰婉謝,送中山先生赴京後,乃隱居山林,謝絕交遊。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充任金山江天寺首座,致函中山先生,邀游山,其書雲∶
中山先生偉鑒∶
別來瞬經三載,賊人肆虐,公游海外,仆隱山林,乃者,天相中華,神州再造,自由不死,幸福有歸矣!前讀《滬報》,敬悉公以國務餘暇,漫遊西湖南海,豪情逸興,不減曩年,羨甚!近躬何似?金山亦系京口名藍,仆誼屬故人,曷勿杖策一游,不惟可助逸興,且得舊雨重歡,藉傾積愫,想公遊興未間,當能慨允惠然蒞臨,掃徑以待,即請賜覆,並頌。
鈞安。
不慧宗仰合十,九月二十五日
圓寂棲霞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上人掩關金山詠思堂,思臻微奧,窮究遺編,稀世之書,復開琅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六月出關,朝禮九華山,歸途中過經南京,訪棲霞山寺。時棲霞山寺毀於洪楊之亂,破垣殘壁,荒煙蔓草,僅有一僧名法意者,結茅侍奉香火。上人甫入寺,法意趨前頂禮而謂之曰∶「我夜夢菩薩指示,說棲霞道場,時會已至,即日將有大德尊宿前來復興,大概就是您老了。」於是懇請上人擔任住持。該僧人禮率詞鄙,上人不以為唐突而允許,即於是年冬晉山接住。國父孫中山先生聞知,首捐銀幣萬元,助其修建。升座之日,四表雲來,於榛蕪中塔蓋蘆棚二十餘座,暫作棲所,擁錫依止者,數逾千人。京滬鐵路當局特於棲霞山麓,增建支站,以棲霞必因上人之來而趨於繁榮也。上人為金山法脈,自是棲霞道場,改為金山分宗。
奧旨遐深,道根永固;
辛機曠遠,名翼長飛。
國學大師章太炎為撰墓?銘曰∶
彼世如蠅,菌翠腐蒸,公逃於僧,朱張不恆。
見龍在田,戎狄是膺,漢道既升,歸而擔登。
悽然如冰,嗚呼禪師,斯所以為,如來乘歟?
評價影響
自滿洲入主中夏,民族意志,久已銷沈。我總理天稟聰明,淪胥是懼,大聲疾呼,喚醒民眾,一時革命思潮,風起雲湧,不可遏仰,用集大勛,此在世之志士仁人,凜興亡有責之義,原不容弛。其負荷至方外,清修自可,無興復大業,而亦竟有深明大義,竭智盡忠之同志出乎?其間如中央上人其人者,實為難能可貴。
按上人少即祝髮為僧,庚子以後,憤慨國事,屢從事於愛國運動。迨蘇報案作,身遭名捕,東渡日本,適總理來自南洋,因而深見,傾心相事,輸助資財。今觀總理在美洲檀島所興手函二通,為言掃除保皇黨反動勢力,及聯絡各地洪門情形,望其多通訊息,多寄書報於各處機關,即知其在當時涵濡主義,參與密勿,其有尋常所能抑企。函內並有許以歸還用項,則其身非富有,急公好義,國爾忘私,亦可概見。
光復以後,在事同志,多致通顯,上人獨甘沈寂,不復與聞政治,遂與世隔,先主鎮江之金山寺,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諸山推任江寧之棲霞寺,披荊斬棘,重整宗風。不幸於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七月圓寂,葬於寺之附近。跡其生平,襟懷磊落,德性堅定,聞義必先,避名若 ,實佛門之龍象,亦吾黨之瑰奇。中央崇德雄志,宜有褒恤。擬請撥給款項,修其墓,以示表彰。
嗣經中央政治會議決議∶「由政府撥國幣五千元,交戴委員傳賢、張委員繼,主持修塔立碑事宜。」民國以來沙門尊宿,獲國家褒典者,上人一人而已。
宗公上人能詩,善畫梅,能操古琴。他曾寫水墨山水一幅,贈其鄉人劉永昌,並題詩曰∶
藉君寒假返虞山,曾寫鄉心托畫圖;此日重來相話舊,風光惜與別時殊。
江上風雲多變態,潮流東去故迂迴;天南地北烽煙起,底事英雄心未灰。
北風寒厲歲雲暮,陰晦朝曦暗夕光;憶自送君歸去後,蒼茫獨立悵空寂。
爭春千帆逆水舟,西湖風勁力難收;憑誰赤手狂瀾仗,悵望雲天不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