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87年迄今,發表文論70餘篇;著有論文集《走出慕比烏斯情節——世紀末音樂美學斷想》(
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獲2003年第一屆“音樂美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何乾三音樂美學基金會);專著《國外後現代音樂》(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後現代》(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譯著《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S.Kostka原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參與教育部“十五”重點項目“藝術課程標準的制定與推廣”改進和審核工作及子課題“示範教材”的編寫,執筆《大學音樂卷》(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2);參加文化部“九五”重點課題“藝術教育大系”之一《音樂美學教程》的編寫(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合編教材《高師音樂教育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該書獲福建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大學音樂·西方音樂》(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參與
中國藝術研究院“八五”和“九五”重點課題“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志述”(1991-99,承擔子課題“作曲家思想採錄和整理”);參與文化部全國音樂學研究“九五”總結和“十五”規劃項目(2001,承擔子課題“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和匯總執筆)、教育部全國高校藝術學科研“九五”總結和“十五”規劃項目(2001,承擔子課題“音樂學”和匯總執筆);多次接受教育部委託,承擔藝術類課程標準及新編教材的審核工作;承擔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十五”重大課題“素質教育中的音樂審美”的研究工作,個人承擔的子課題“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獲2005年北京文聯文藝評論理論類二等獎,還承擔《音樂百科全書》音樂學分編工作(2001-05)及編輯部副主任(2003-05)、擔任“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器樂創作研究”課題組副組長(2002-06)。多次出任各級文藝理論、創作表演評審。
文論目錄
1. 《音樂的明確性》,載《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2. 《音樂的有序》,載《藝術廣角》(遼寧)1988年第4期。
3. 《衝突與選擇》,載《現代樂風》1989年第1-2期。
4. 《審美飽和與藝術發展》,載《藝術論叢》 (福建)1989年第2期。
5. 《美的不可比性與審美等價原理》,載《藝術論叢》1990年第3期。
6. 《走出超驗的迷宮──現代音樂的哲學思考》,載《藝術廣角》1990年第1期。
7. 《睜開第三隻眼睛──音樂文化規律的探尋》,載《現代樂風》1990年第5,6合期。
8. 《現代交響樂之美》,載《現代樂風》1990年第7期。
9. 《音樂文化本土觀的突破》 ,載《黃種》1991年第1期。
10. 《在自我誘惑中選擇──音樂美學公理問題探察》,載《藝術廣角》1991年第3期。
11. 《朝夕之間與轉型之際──世紀末的對話》,(合作)載《藝術廣角》 同上期。
12. 《多面獸的故事──音樂美學閒談錄》,載《福建藝術》1991年第5期。
13. 《音樂文化絲綢之路的一曲新聲──吳少雄的交響隨想詩〖刺桐城〗》,載《音樂愛好者》1991年第5期。
14. 《意識流:“中西文化關係”斷想》,載《藝術論叢》1991年第4期。
15. 《第三屆全國交響音樂創作研討會採訪對話錄》,載《現代樂風》1991年第8期。
16. 《音樂的純結構》,載《黃鐘》1992年第4期。
17. 《關於音樂美學的對話》,載《福建藝術》1992年第3期。
18. 《音樂的拓撲變形與審美感知的恆常性》,載《藝術論叢》1992年第7期。
19. 《和聲功能的音響感知心理探微》,載《藝術論叢》1992年第8期。
20. 《心靈的真實──關於音樂美學哲學基礎的思考》,載《現代樂風》1992年第10期。
21. 《1991音樂學方法論綜述》,載《音樂年鑑92卷》。
22. 《紅杏香染牆內外──福建省音樂創作綜述》,同上。
23. 《1992年中國音樂美學景觀》,載《中國音樂年鑑93卷》 。
24. 《榕樹,根深葉茂──記閩省作曲家郭祖榮》,載《音樂愛好者》1993年第1期。
25. 《新音樂的呼喚:CANGAROO CARE》,載《福建藝術》1993年第1期。
26. 《品味,真誠,“白紙”及阿姆斯特丹的呼吸》,載《音樂學術信息》(北京)1993年第1期。
27. 《可比與不可比的界線──關於音樂比較研究基礎的探察》,載《音樂比較研究》1993年第1期。
28. 《音樂的合理性》,參加第四屆全國音樂美學會議論文,載《藝術論叢》1993年第9期。
29. 《太姥山會議餘音》,載《現代樂風》1993年第11期。
30. 《對話:“國樂”及其相關》(合作),載《現代樂風》1993年第12期,第13,14合期。
31. 《1993年中國大陸音樂比較研究概貌》,載《中國音樂年鑑94卷》。
32. 《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思想的四大死結──音樂哲學,美學和文化學的反思與求解》,參加1994年12月香港“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論文,載會議論文集。又載《比較音樂研究》1994年第4期,1995年第3期。
33. 《民族性與個體抒情性──郭祖榮歌曲作品音樂會有感》,載《福建藝術》1994年第3期。
34. 《約定,命名,定義──音樂美學及其對象》,載《福建藝術》1994年第1期。
35. 《音樂世界的全息景觀──音樂學論域之相關整體》,載《藝術論叢》1994年第1期。
36. 《音樂比較:普遍方法還是特殊學科》,載《比較音樂研究》1995年第4期。
37.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八屆年會簡述》,載《人民音樂》1995年第4期。
38. 《人與音樂的文化關係──音樂文化場的觀念》,載《藝術論叢》1995年第19期。
39. 《音樂評論詩一束》,載《現代樂風》1995年第19期。
40. 《學之術──〖三弦藝術論〗學習心得》,載《人民音樂》1995年第12期。
41. 《作曲:語言與真我──第二屆京滬閩音樂創作研討會綜述》,載《音樂學術信息》1995年第5期。
42. 《中國音樂發展觀:從香港視角與大陸視角的比較談起》。《比較音樂研究》1996年第1期,總第11期。
43. 《中日比較:音樂的東西方關係處理》。《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44. 《詞義概要:後現代主義藝術》。《音樂人文敘事》,北京,1997。
45. 《後現代主義音樂的簡單界定》。《音樂人文敘事》,北京,1997。
46. 《後現代音樂: 焚燒與灰燼》。《上海藝術家》,上海,1997第5、6期。
47. 《“浮瓶信息”與文化出路──對“新潮音樂”的別一種反思》。《中國音樂年鑑96 卷》。
48. 《“後現代”與中國當代音樂文化》。《中國音樂》1997年第2期。
49. 《“中西音樂比較方法研究”讀書會綜述》。《中國音樂學》1997年第3期。
50. 《巴托克:民間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結合》。《文藝報》1997.5.1.
51. 《瞿小松:“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中國音樂年鑑96卷》。
52. 《陳其綱:走出現代音樂傳統》。《中國音樂年鑑96卷》。
53. 《一個當代音樂傳奇中的浪漫與艱辛——訪蔡繼琨與福建音樂學院》。《人民音樂》1997年第10期。
54. 《“中西關係”討論的幾個焦點——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的回顧與反思綜述》。《音樂周報》1998年12月11日第3版。
55. 《記現代音樂創作研討會》。《人民音樂》1998年第12期。
56. 《究竟是創作還是剽竊——也談好漢與王大娘的相象問題》。《人民音樂》1997年第4期。
57. 《世紀末反思:關於音樂的民族性》。《民族藝術》1998第1期(總第50期)廣西南寧。
58. “並置比較:走向後現代主義的音樂與美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比較中心1996年第一屆研討會論文。
59. “劉靖之《新音樂史論》出版研討會紀實”。《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3期。
60. “突破中西關係的思維格局——讀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有感”。《人民音樂》 2000年第6期。
61. “歷史與邏輯融合的研究成果——重讀
於潤洋《音樂史論問題研究》”。《音樂研究》2000年第1期。
62. “關於‘新音樂’美學基礎若干問題的思考”。《人民音樂》2000年第7期;劉靖之主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表達方式、表達能力、美學基礎》,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嶺南大學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樂學會,2000年12月。
63. 中國有沒有後現代主義音樂。《中國生活報》,2002年7月4日。
64. 究竟什麼是音樂的後現代主義。《交響》,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25日。15000
65. 莫扎特,薩爾茨堡的永恆之光。《中國讀書報》2003年2月19日第18版“國際文化”。
66. 維也納的音樂與馬糞。《中國讀書報》2003年3月19?日,第18版“國際文化”。
67. 並置比較:走向後現代主義的音樂與美術。《交響》2003年第3期。20000
68. 極大關註:如何走進音樂/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評述。《音樂研究》2003年第4期,81-84頁。8400字
69. 談溫德清的室內歌劇《賭命》。《文藝評論》2004年第2期。7000
70. 站在哪裡說音樂。《文藝評論》2004年第3期。8000
71. 石頭的記憶/吳少雄《惠安女人》舞劇音樂印象。《人民音樂》2004年第7期。4500
72. 華人音樂創作中的後現代主義。羅炳良、陳明志主編《2003華人作曲家音樂節研討會論文集》96-114頁。19000
73. “民族性”還是“國際性”和“個人性”/對“香港華人作曲會議”的一個話題的述評。《福建藝術》2004年第1期。5600
74. 理解藝術的綜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範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研修手冊·藝術課程標準研修·專題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24-46頁。
75. 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17500,
76. 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王安國主編《從實踐到決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126-144頁。獲北京市文聯第四屆文藝評論獎理論類二等獎。
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5年11月。
77. 從知聲、知音到知樂。《福建藝術》2005年第2期。4500
78. 後殖民批評語境中的音樂發展觀。《交響》2005年第1期。
79. 交響的詮釋與詮釋的交響。《福建藝術》2005年第3期。48-49頁
80. 音樂美學(辭條)。《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59-74頁。20530
81. 中國音樂跨世紀的後殖民現象批判。《福建藝術》2005年第6期,11月20日,7-9頁。香港現代教育研究會、世界華文傳播媒體協會社科類核心期刊《社科研究》2006年2月錄用。
82. 從後現代視角看人類學的“音樂”觀念。《音樂藝術》2006年第1期。
83. 陝北黃土地民間傳統音樂考察印象。《福建藝術》2006年第2期,3月20日52-54頁。
84. 中國音樂跨世紀的後殖民現象批判。《社科研究》(香港)2006年第2期,80-81頁。獲該編輯部“優秀論文”。
85. 什麼“音樂”的“美學”。《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86. 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研究。《黃鐘》2006年第3期。
87. 中性化:後西方化時代的趨勢。《交響》2006年第4期。
著作
1. 《走出慕比烏斯情節──世紀末音樂美學斷想》,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2. 《高師音樂教育學》(合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獲福建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證書號03258)。
3. 《音樂美學教程》第三章“音樂的功能、價值與審美本質”,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藝術教育大系/音樂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2月。入選發現雜誌社、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編輯《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3月。[證書編號BK1-093]
4.《大學音樂》下篇《西方音樂》(合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5.[美]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素材與技法》(譯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7月。
7.《綜合藝術教育·大學音樂》,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4年3月。
8.《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後現代》(博士論文1999),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4月。
音樂作品
1. 《竹葉青青》(舞蹈音樂,管弦樂隊) 第四屆“武夷音樂舞蹈節”(1985)
2. 《面具》(鋼琴),第五屆“武夷音樂舞蹈節”創作獎(1988)
3. 《校徽──女大學生》(鋼琴),“八閩新曲”佳作獎(1990)
4. 《啊,校園的河》(歌曲),第八屆“學校音樂周”創作獎(1990)
5. 《港灣之歌》(混聲合唱),福建省電台(1991)
6. 《女大學生的家書》(鋼琴),福建省電台(1992)
7. 《海戀》(男高音獨唱),1992
8. 《藍色的披肩,藍色的信簽》(歌曲),福建省電台(1992)
9. 《飛來的花瓣》(舞蹈音樂,管弦樂隊),華藝廣播電台(1995)
10. 《永恆的旋律》(女高音與樂隊),華藝廣播電台(1995)
11. 《啊,三都港》(混聲合唱,1998)
12. 《畲家情歌》(女高音獨唱,1998)
13. 《三月的因緣》(女高音與伴唱,1998)
14. 《中國之戀》(領唱、合唱,1999)
15. 《海上仙都太姥山》(獨唱,宋祖英首唱,2000)
16. 《畲家婚情》(舞蹈音樂,管弦樂隊),中央電視台2002春節晚會(2001)
17. 《畲家樂》(舞蹈音樂,管弦樂隊),廈門國際旅遊節(2003)
18. 《福之州》(獨唱,2004)
19. 《榕樹娃》(童聲小組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