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宋鈃
- 別稱:宋牼、宋榮、宋榮子、宋子
- 所處時代:戰國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宋國
- 主要作品:《宋子》
生平,記載,宋鈃尹文論天,
生平
宋鈃,與尹文齊名。著有《宋子》一書。
《孟子·告子下》記載,孟子曾會見過宋鈃,並稱他為"先生",孟子自稱"軻",可能宋鈃比孟子稍長。活動的時代在齊威王、宣王之時。尹文,齊人,《呂氏春秋·正名》記載有尹文與齊湣王的對話。燕伐齊之戰,齊湣王死,尹文出逃,經谷(齊邑,今山東東阿)到了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很可能在齊襄王復國時,他又回到稷下學宮。可見,他比宋鈃稍晚,當在齊宣王、湣王、襄王之時。宋鈃、尹文在稷下學宮居住的時間較長。
記載
《漢書·藝文志》有《宋子》18篇,列入小說家。但其書失傳,隋唐時的史籍已不見著錄。班固將《宋子》列入小說家,顯然不適當。《荀子·政論》說宋鈃"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說,成文典"。王先謙《荀子集解》認為,"成文典",謂作《宋子》18篇。由此可見,宋鈃在當時影響頗大,而"成文典"說明其著作並非"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小說家之作可比的,實為對其著作的讚譽。因此,把宋鈃收入小說家與其在稷下學宮的地位不相稱。班固自注說:"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這是班固以孫卿之說來說明《宋子》的內容之主旨,十分清楚是說孫(荀)卿稱道宋鈃所講過的是"黃老之意",仍承認其為黃老道家。應把宋鈃作為黃老之學的學者。
宋鈃尹文論天
戰國時,在齊國西門外稷下學宮學習的有二位道家人物,他們是宋鈃和尹文。
稷下學宮是齊桓公田午在國都臨淄開創的一個學校,經過齊盛王因齊的苦心經營,到齊宣王辟疆時,招攬文學遊說之士已達數人,任其講學議論。宋鈃、尹文雖然都是來自異國他鄉,卻成為觀點一致的要好朋友。
有一次,他們二人討論起什麼是天,什麼是人,什麼是天人的關係問題。
宋鈃首先提出一個問題說:“尹老弟,我看天是包裹著萬物的一個囊;而‘由合’的意思,是上通天空之上,下深入土地之下,外出於四海之外,合攏天地,成為一個包裹。它大到無外小到無內,你看對嗎?
尹文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地說:“我看很對,上天養育萬物,多得無法計量,大地造化萬物,多得沒有邊際。所以是就不是非,非就不是是,但是非又一定是共同存在的。”
宋鈃又問: “天,僅是一個包裹,而且還是有規律,有時序的包裹。比如一年有四季,一個月有三甸,日有朝暮,夜有昏晨,而天上星辰的運動次序,是各有其主的。是不是如此呢?”
尹文聽得非常入神,思考片刻,答道:“確實像你說的那樣。你看,大地,不只有一種事物;人的活動,不限於一件事情,事業不能不分為多種,名位也不能不分為多樣。一種事物有一種事物的規律。多種事物則有共同的規律。共同的規律,就是通達無上的高,概括無窮的多,並可以運用於人間的各種事物。”二人為取得這樣一致的看法而高興極了。
又有一天,宋鈃和尹文又討論起人的問題。
尹文首先開頭說:“老兄,我看人為是要不得的,用來掌握人民治理百姓的不應當是人為的刑罰;用來憂懼人民百姓的不應當是發怒。所以君子不被愛好之事所誘惑,不為厭惡之事所脅迫,才是最可貴的。你說對嗎?”
宋鈃說:“你說的很對,人就是要不受世俗所牽累,不以外物來掩飾,不苟從別人,不違逆眾志,不拋棄天道自然,希望天下安穩寧靜保全人民的性命,別人和自己的奉養都知足就夠了。"
尹文聽到後,就繼續說:“比如人為的戰爭,打仗出擊,雖然是出擊他人,但他人也會反過來進攻自己而危及自身。戰爭的勝利,雖然是敵人的失敗;但得來的勝利,還是用自身的犧牲換來的。所以說不義的戰爭是發動不得的,人為的戰爭必然帶來禍患。"二人對所討論的問題的認識,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天衣無縫了。
緊接著二人又研究起天人的關係問題。
宋鈃說:“一般的人往往被迫於所厭惡的事物,而失掉他喜好的東西;或者被誘惑於所喜歡的東西,就連可惡的事物都忘掉了。這都是不合於天道自然的規矩。按照天道自然的道理採取行動,才能摒棄主觀的籌劃和擇取,符合天人合一的實情,才不會犯錯誤。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尹文說:“是的!天不墜,地不沉,或者正是有個什麼東西在維繫而支撐著他們的吧!何況人呢?人也是有某種力量在支配著他,就像鼓被敲擊之後才發聲一樣。凡是自己不能推動自己的事物,就仿佛有種力量推動著他們。這種仿佛存在的力量是什麼呢?那就是前面所說的天道自然的規律了。”
宋鈃、尹文二人就是按他們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指導辦事的。宋鈃能做到當整個社會都讚美他時,他也不因此而更加努力;當整個社會都批評他時,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喪。這是因為他能認定內我和外物的區別,能分清光榮與恥辱的界限。而尹文對世俗的聲譽也不積極去追求,對恥辱也不時時去厭恨。他們為救民而說教,為反對戰爭而呼號,為貫徹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走遍天下,不辭辛勞。
道家宋鈃、尹文論天人的故事原意是反映天道人為合一觀點的。其中不要聲譽,反對不義之戰的思想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