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榮子(紀元前400-紀元前320年)是老子道家思想傳人,據學界的考證,宋榮即宋銒或宋牼,戰國時思想家,主張止戰、均平、寡慾。
基本介紹
- 本名:宋榮子
- 所處時代:戰國時
- 出生時間:紀元前400
- 去世時間:紀元前 320年
- 歷史文獻:《莊子》
- 主張:止戰
簡介,評價,
簡介
宋榮子,《成疏》:"子者,有德之稱,姓榮氏,宋人也。"《釋文》:"司馬( )、李(頤)云:';宋國人也。';崔()云:';賢者也。';"他們都作為宋國一個姓榮的賢人來看 待。
《今註譯》:"宋榮子:為稷下早期人物,生當齊威、宣時代,大約是紀元前400至320年間人。本書《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作宋鈃(pīng平。案:《釋文》:';鈃音形。';在現今吳方言中,形讀若yīng,榮讀若yōng,音近),《孟子.告子》篇作宋 (jīng經),《韓非子.顯學》篇作宋榮。宋鈃,宋 ,宋榮是一個 人。"
評價
莊子對宋鈃、尹文子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他們個人的道德節操可說是非常高尚、非常完美的。"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完全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戰國時代道家學派的前驅,其主要動向是調和儒墨。他們的世界觀與墨翟很類似,但實行方法卻有所不同。墨家推行治世的主張,主要靠苦行,對己的要求非常嚴厲。組織弟子形成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團體與準軍事團體,並想把這種組織形式推向全社會,這對當時的政治制度構成很大的威脅,故而以維護、改良現存政治制度為宗旨的儒家要對之進行嚴厲的批評。墨家的救世方法是"廉",廉過了頭就太嚴,變為峻刻,還是違背人性的。宋鈃的救世方法則是提倡寬恕,用佛家的話說是主修忍辱波羅蜜及利行菩薩攝事。以現如今的觀點來比照,類似和平主義者與環境保護主義者,希望人們通過相互增進理解,來消弭爭鬥與戰爭。相比之下,莊子更傾向於宋鈃。所以莊子只是稱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而舉宋榮子為例,來說明"聖人無名"。同時,莊子也指出,雖然從理論上說,"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能夠得到上下普遍一致的認同,但實際上,卻是處處碰壁。我們只要想一想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內的反戰鬥士,幾乎遭到全民的攻訐,就可以理解在"春秋無義戰"的時代,宋鈃這樣的和平主義者的艱險處境。人類歷史上的侵略戰爭,幾乎都是社會上層的利益集團的少數分子發動的,但幾乎都表現為全民動員、全社會踴躍參加。少數人的私利、意願表現為全民的公義、狂熱,要用理性、良知、善願去消解、對抗,似乎是以卵擊石。提倡寬恕、忍讓、理解、和平的人,卻得不到寬容與理解。但宋鈃等人一心為公,義無反顧的精神是非常令人欽佩的。"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捨者也。""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毅力的。莊子對此是予以充分的肯定與理解的。然而,他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宋鈃等人的美好願望與高尚行為,卻是注定要落空的。原因是他們對形而上的道還缺乏認識,願望與行動不能順應於客觀規律,所以,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悲劇性結局。"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自為,固然指生活享受、現世功利,更是指自我拯救,自己的修行,自我對道的追求與體證。如此高尚與純粹的人,如此刻苦與勤勉的人,卻因認識的局限,在盲目的實踐中浪費了大量精力與心血,不能在求道的路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確是叫人扼腕嘆息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