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禁軍

宋朝禁軍是宋代的中央軍。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並稱三衙,統轄殿前諸班、直及全國禁軍。禁軍的兵籍和發兵之權則歸樞密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朝禁軍
  • 所屬朝代:宋代
沿革
宋代的中央軍。五代後梁開始設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改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其機構稱侍衛親軍司,統轄皇帝直屬的軍隊。後周正式設殿前司,選擇武藝高強的軍士為諸班、直,侍衛皇帝。宋初沿後周舊制,設侍衛親軍司,以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長官,下轄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統馬步禁軍;設殿前司,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為長官,統殿前諸班、直及馬步諸軍。因宋太祖趙匡胤原任後周殿前都點檢,故此官職虛而不置。侍衛親軍司與殿前司並稱二司。隨著廢除藩鎮,將其軍隊中的精兵編入禁軍,禁軍隊伍不斷擴大,擔任守衛京城和出外征戰或戍守的任務。後又對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長官虛而不置。侍衛親軍司,逐漸分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分別以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長官。殿前司亦以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長官。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並稱三衙,統轄殿前諸班、直及全國禁軍。禁軍的兵籍和發兵之權則歸樞密院
禁軍的番號、編制增減、更迭變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鐵騎馬軍和控鶴步兵,侍衛司的龍捷馬軍和虎捷步兵,是沿襲後周的禁軍番號。宋太宗趙光義時,改稱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等,是禁軍的上軍,通稱上四軍,其他諸軍則是中軍和下軍。禁軍一般是百人為都,五都為指揮(營),五指揮為軍,十軍為廂,廂分左、右,廂上為番號軍,分屬三衙。統兵官分別為:都頭(馬軍為軍使)、指揮使、軍都虞候、軍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各種禁軍,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兩軍外,其餘都要更戍。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種:一曰"就糧",即移駐糧草豐足之地,並準許家屬隨營;二曰"屯駐",即由京城調出戍邊或戍諸州,並臨時隸屬於諸州;三曰"駐泊",即移屯諸州但隸屬關係不變。屯駐和駐泊均不許攜帶家屬。宋仁宗趙禎時,為加強地方治安、鎮壓農民起義,就糧禁軍開始常駐地方。宋神宗時,改革兵制,實行"將兵法",將開封府各縣與各路多數禁軍編成將的組織。將兵3000人以下設正將,七八千人以上設正、副將。編組為將的禁軍,稱系將禁軍;未編組為將的禁軍,稱不系將禁軍;留駐京城的禁軍,稱在京禁軍。
禁軍兵員從各地招募,或從廂兵、鄉兵中選拔。北宋禁軍逐步擴大,慶曆年間增至80餘萬人。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軍隊缺額極多。南宋時,擔負皇帝宿衛的仍是班、直,各屯駐大軍成為中央軍主力,統兵官是都統制和副都統制。三衙軍實際也成為三支屯駐大軍。南宋中期以後,基本由文臣擔任制置使、宣撫使,都統制的指揮權逐漸被剝奪。屯駐大軍以外的各地禁軍主要從事雜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