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寺(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寺廟)

安福寺(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寺廟)

安福寺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城南獨秀屏下,為花台山公園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福寺
  • 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城南
  • 屬於:花台山公園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 歷史:唐鹹通初年
位置,歷史,景致,

位置

磐安縣安福寺

歷史

唐鹹通初年,名僧古心和尚結茅於獨秀屏下,經多年辛苦募化,於鹹通八年(867年)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宇,相傳古心和尚是一位佛法無邊的人物,他開壇講經說法時,能七日七夜毫不間斷,不食不眠,使“水流為止,魚龍躍岸,豹虎俯伏,頑石點化”;又有袈裟、茅杵兩寶,其袈裟能綱絡千畝山林不受破壞,以保百里淨土,而其茅杵能縛住蒼龍,使風調雨順,一方平安;故其寺乃以“安文”名之。宋嘉祐年間擴寺宇,並於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為“安福禪院”。南宋為安福寺的鼎盛時期,先有高宗皇帝賜住持覺源和尚紫袈裟,後有葛禪師舉行涅盤茶毗典禮,均為轟動朝野之舉。據《康熙東陽縣誌》記載,葛禪師又名安福僧,“月余不火食,囑徒曰:‘吾歸矣’,‘具薪化之’。”臨焚,端坐朗念彌陀,一手振鈴鑼,一手指西方。焚時,語圍觀之眾伸手,‘吾有堅固子從空而下’贈予里人。果然,數百人無不得者。化畢,祥雲四布,異香氤氳,鈴鑼之聲竟日,猶隱隱在空中。”這些稀奇靈異之事,為安福寺的歷史增添了神奇而美麗的色彩,至今仍傳誦不衰。
宣和二年(1120年),安福寺毀於兵火。建炎元年(1127年),盱眙郡守陳宗譽和信士陳宗讓等重建。到元朝至元年間又為兵火所焚。至正初,陳崇(字彌高,俗稱“八六公”)、陳榮祖(俗稱“寧十松”)等人組織重建、增建,寺宇建築龐大,規模空前。“自山門逶迤歷階而上,進一境更進一境”,正殿有前後四寢,左右兩廡重廂共百間。“松柏修竹,重重圍;禪房花圃,差落相間;曲徑畫廊,通幽互連;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人入其境,頓覺俗慮全無,緣具脫。”明朝曾予以重新修整。清初,部分寺宇毀於戰亂。康熙庚寅、辛卯間(1711—1712年)。由住持智晟和尚以平素寺產所積及四方募化所得之資重修殿堂。乾隆戊午年(1738年)雪山和尚卓錫於此,重建法堂和文星樓,並修葺東西兩廊等建築。至鹹豐十一年(1861年),數百間殿堂樓閣毀於兵亂,僅餘關帝朝、伽藍殿和祖師堂三處,住持僧海涵偕其徒於祖師堂左側結茅而居,以供香火,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陳定庚、靜泰、雨坦、 憲炮、誦三、鯉庭等負責,以陳氏公常出資為主,捐募重建。前殿、大殿、法堂、文星樓等建築於乙末年(1895年)告竣。寺宇極富特色,“碧瓦紅牆外觀有耀,塗丹繪彩美在其中。放懷而遍覽名區:墓鼓敲殘互答長汀漁笛,晨鐘鳴徹頻催蓮木鶯聲”,“雁塔參天而對峙,螺峰映水以浮空。梅嶺迂迴,十月而清香先噴;花台層迭,四時之佳景常新。座臨月獻而山輝,門對石珠以媚川。騷人戾止欣握管以題留,墨客遨遊每濡毫而吟詠”。其中文星樓的建築藝術堪稱一絕,“雕欄曲折,圓而有棱,自下而望,光明洞達,一目了然。”四大金剛坐像“高五丈有奇,仰望無不脫帽”,號為“傾國泥塑之偉”,光緒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略者燒毀了寺口村並殃及安福寺,寺宇成了難民的住所,以後很快破落,寺內僅有三名僧人。1950年,寺宇改設為糧庫。到期957年全部拆除改建成糧食局。大雄寶殿後毀於巨風。
1993年,縣人民政府批准仿古重建。陳正木、陳維高、李桂蘭、陳心芳、金義海等組織籌建委員會,另選新址,集資八十餘萬元動工興建。聘請蔡土星、郭振祥、朱根新等人為顧問,禮請天台山國汪寺式廣法師為安福寺住持。

景致

安福寺內外文物古蹟甚多,有寶鼎一口,直徑1.2米,高3.7米,重3.5噸;楠木和樟木大佛像三尊;明清時期碑刻數通;趙朴初和嚴濟慈題字墨寶四幅。寺前有一株千年古樟,因植於唐朝,人稱“唐樟”。大胸圍4.6米,高40多米,雖歷經風雨滄桑, 戰亂兵火,至今仍枝葉繁茂,鬱鬱蔥蔥,以安福寺為中心,四周尚有獨秀峰、碧岩洞府、金異坪、半月山、九峰山等景點。
金巽坪遺址,在安福寺後至獨秀遺址的途中,傳為陸宰、陸游父子之草堂遺址,因此又名”陸游坪“。遺址長85米,寬25米,宋建炎四年(1130年),大學者會稽公陸宰及其子陸游與參知政事龔茂良,尚書晏敦復等三家共千餘人,來安文旅居,至紹興三年(1133年)才回臨安、紹興。三年多的時間裡,這些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章。如陸游九歲時所作的《別安福僧》:“避地到安福,與僧相往還,溪頭分別去,黃鳥正鳴蠻”,被後人稱譽為“神童之千古絕唱”。
獨秀峰,為一屏風形山峰,由東而西,把縣城劃為城、郊兩區,因之又名“獨秀屏”。峰頂之上曾有陳彥聲、陳宗讓等人所建獨秀亭,以供陸、龔、晏三家名士遊覽、休憩。陸宰曾有《題獨秀亭》詩云:“突立晴空一柱巍,崢嶸寧與眾山齊。俯窺照界三千近,俯視雲天咫盡低。欲陟危嶺心尚壯,未臨深 眼先迷。君令卜策成幽隱,況復高門枕碧溪。”亭建於獨秀山中峰之嶺,旁有巨石,面積為十平方米,用山岩蠻石砌成。到元朝已成遺址,舊稱“安文四奇八景”之一。
碧岩洞府,離峰南下約百餘米,洞分東西,東洞深14米,高3米,洞口有亭;西洞深9米,高3米;中間有巨石隔開,崖刻“碧岩洞府”四字。建有小庵十餘間,依山取勢,飛檐高挑,氣勢雄偉。
九峰山與獨秀峰相連,明清間陳召周、丹崖、修齊等留有傳世詩篇,尤以”夜開竹徑邀明月,日啟丹貯紫霞“為膾炙人口。懸崖上有“老虎洞”,險要非凡,無人敢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