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安徽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安徽省政府分別於1989年、1996年先後公布兩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具體: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慶、鳳陽、桐城、黟縣。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蒙城、渦陽、潛山、和縣、貴池、宣州、績溪。

(註:歙縣、壽縣、亳州已被國務院於1986年批准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慶、績溪已被國務院於2005年、2007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滁州已被安徽省政府於2019年批准為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至此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總計10座。)

安徽省總共16個地級市,共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分別為:鳳陽桐城黟縣蒙城渦陽潛山和縣貴池宣州滁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 地理位置安徽省
  • 開放時間:開放式
  • 景點級別:省級的歷史文化名城
  • 著名景點:西遞,宏村,明皇陵,天柱山,敬亭山,琅琊山
  • 數量:10座
鳳陽縣,桐城市,黟縣,蒙城縣,渦陽縣,潛山縣,和縣,貴池區,宣州區,滁州市,

鳳陽縣

鳳陽縣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鄰蚌埠市,西與淮南市接壤,面積1949平方公里。
鳳陽縣鳳陽縣
鳳陽縣境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為鐘離子國,後有鐘離、蠶富、燕、中立等縣名。
洪武三年因縣城北臨淮河,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府治遷往新城,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4鄉設鳳陽縣,洪武十九年將虹縣(今五河、固鎮一帶)南8都併入鳳陽縣。據《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鳳陽縣境內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南京。
清順治二年(1645年)鳳陽府改屬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屬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將臨淮縣併入鳳陽縣。乾隆二十年,鳳陽縣屬安徽省鳳潁六泗兵備道,道員駐鳳陽。
辛亥革命後,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21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鳳陽縣屬第四專區。
1956年,宿縣、滁縣兩專區合併成蚌埠專區,鳳陽縣屬蚌埠專區。1961年,蚌埠專區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鳳陽縣屬滁縣專區。

桐城市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面積1644平方公里。
桐城桐城
春秋為桐國,先屬楚,後屬越。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西漢屬廬郡。東漢為龍舒侯國,屬廬江郡,隸屬揚州刺史部。三國為舒地。初屬魏,後屬吳。西晉復名為龍舒,屬揚州廬江郡。東晉改龍舒為舒縣,初屬豫州廬江郡,繼屬豫州晉昌郡,後屬豫州晉西郡。南北朝——宋、齊改舒縣為陽安縣,後為呂亭左縣,復為舒縣,屬廬江郡。梁、齊,改舒縣為樅陽郡,同時恢復西漢樅陽縣,先屬南豫州,後屬晉州,北齊時改為江州,周、陳,廢樅陽郡,屬晉西郡。隋改樅陽縣為同安縣屬熙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屬同安郡,大業九年築同安故城於縣郭東門外(今市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為舒州,同安縣屬舒州。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縣名此始。五代屬南唐舒州。北宋先舒州,後屬德慶軍。南宋先屬安慶軍,後屬安慶府。明代先屬江寧府,後屬安慶府。清代先屬江南省安慶府,後屬安徽省安慶府。民國初屬安慶府,繼屬安慶道,後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安慶專區,抗戰勝利後屬安慶專署。
建國後,先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後皖北、皖南兩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屬安徽省安慶行政公署,後屬安慶市,現屬省直轄市,暫由安慶代管。1996年8月,桐城撤縣設市(縣級),歸安慶市管轄,2006年10月改為省轄。

黟縣

黟縣是黃山市下轄縣,因黟山(黃山)而得名。總面積8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403萬公頃,山場面積7.0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6.3%。
宏村宏村
黟縣古稱黝(音伊,黟的異體字),建於秦朝二十六年(前221年)。西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六月,黝縣改為廣德國。五年,廣德國廢除,復稱黝縣。王莽始建國二年(10年),黝縣改稱朔鹵,屬丹陽郡。建武元年(25年),復稱黝縣。1950年屬太平、石台的美溪、柯村、宏潭劃歸黟縣管轄。1958年1月,黟縣縣委、縣政府機關奉令遷至祁門縣合併辦公。195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黟縣建置。西遞宏村作為“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傳統特色建築的典型作品、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範”和皖南古村落的傑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蒙城縣

蒙城縣,地處安徽北部,位於淮南、淮北之間,東臨蚌埠,西接阜陽,隸屬亳州市,面積2091平方公里。
蒙城蒙城
夏,蒙城縣境,泛稱九夷之域。春秋時期,縣境西北焦國,西南胡國,東徐國,歸屬無法考據。戰國,屬楚國。秦,分屬泗水郡蘄縣城父二縣。西漢,在今壇城鎮始置山桑縣,屬沛郡
東漢,山桑縣,屬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東漢初為山桑侯王常的封地)。三國,山桑縣,屬魏國豫州譙郡
西晉,山桑縣,屬譙國。東晉,在今壇城鎮僑置蒙縣,仍屬譙國。後遷縣治於今縣城西北三里。
後趙至南朝宋,復稱山桑縣,屬譙郡。北魏皇興元年(467年),置渦陽縣。太和(477—499年)年間,增設南兗州。景明(500—503年)年間,改為渦州。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屬南兗州。孝昌(525—527年)年間入南朝梁,改置西徐州。梁大通二年(528年),置南譙郡(西徐州治所)。北齊為南譙郡(譙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兗州為亳州,屬亳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稱淝水縣(因淝河流經境內),屬譙郡。隋大業七年(611年),改淝水縣為山桑縣,屬譙郡。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為山桑縣,屬河南道亳州。唐天寶二年(743年),正式定名為蒙城縣。
五代時,為河南道亳州蒙城縣。宋代,先後屬安豐軍、亳州、壽州。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屬河南行省安豐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中書省壽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安徽省潁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屬安徽省壽州。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年3月,屬阜陽地區。2000年,改屬亳州市。

渦陽縣

渦陽縣位於淮北平原,地處亳州市中心地帶,面積2107平方公里。
秦漢之際,隸屬銍和城父、山桑等縣,屬泗水郡、譙郡、沛郡。
西晉永嘉亂後,淮北各地淪為戰場,城邑毀壞嚴重,州郡建置易地頻仍。北魏孝文帝在南譙郡置渦州,後又置渦陽郡和渦陽縣,後廢。
清鹹豐二年(1852年),捻軍首領張樂行起事於蒙、亳之間,後被鎮壓;同治三年(1864年)新設縣,清政府為防止該地再次爆發農民起義,而重沿用北魏渦陽古縣名,治雉河集(今縣城)。
1912年後,取消府制,縣境一度屬淮泗道;後在潁州設立阜陽專署,轄渦陽縣。1945年縣境北成立雪渦縣,縣境西設立渦亳縣,縣境南立渦陽縣,縣境東立宿蒙縣,原渦陽縣境分轄於四縣管理,隸屬於皖北專員公署第三公署。1949年3月,將四縣轄區合併為渦陽縣。1979年成立阜陽地區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

潛山縣

潛山縣是安慶市下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郊,大別山東南麓,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宜林山場136萬畝,水面9.6萬畝,耕地36萬畝,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
潛山縣潛山縣
潛山在周朝時,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就在今潛山縣城,東漢獻帝初平末年(193年),廬江太守陸康為遠避戰亂,將廬江郡治遷至皖縣城。此後,袁、曹、孫三家交替據有此地,皖城遂成為兵爭的重鎮。唐武德四年(621年),潛山縣為舒州治所。
明洪武元年,置潛山縣迄今,首任潛山知縣張江,設縣治於潛山縣城。
中華民國初年,安慶府被廢,潛山縣直屬安徽省。1949年4月稱皖北行署安慶專區潛山縣,至1979年底,改安慶專區為安慶地區,再後又改安慶地區為安慶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併為安慶市,潛山縣相沿隸屬之。

和縣

和縣是馬鞍山市下轄縣,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向為江淮水陸之要衝,總面積1412平方公里。
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春秋、戰國屬楚。秦嬴政元年,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屬淮南國,晉屬揚州淮南郡。唐為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其中歷陽縣轄39個鄉和西梁山鎮,宋沿唐制。明直屬南京。清屬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後,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愛國民主縣政府,11月,和、含分開。1949年1月成立和縣民主政府,後改為和縣人民政府。1958年,和縣與含山縣合併成立和含縣。1959年5月,和含縣劃開。

貴池區

貴池區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池城瀕江,是池州市政府所在地。
春秋時期屬吳。戰國時期,越滅吳,楚滅越,屬楚之江東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二十六年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屬鄣郡。西漢元封二年(109年)在殷匯石城地始置石城縣,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改石城縣名秋浦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於秋浦地始置池州,秋浦縣屬之,五代十國楊吳順義六年(926年)易秋浦縣名為貴池。由此,兩宋至元、明、清到民國,貴池隸屬池州府、路、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1月,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65年7月,屬安徽省池州專區。1980年元月再次屬安慶地區。1988年復置池州地區,同時改貴池市,屬池州地區,其轄境不變。2000年地改市,池州地區改為池州市,同時改貴池市為貴池區,屬池州市。
貴池貴池

宣州區

宣州區宣城市下轄區,為皖東南門戶,位於長江以南,黃山之北,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部。區面積15.7平方公里。
宣州宣州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此後,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滁州市

滁州,安徽省省轄市,位於皖東江淮之間,與南京市山水相連,是南京“一小時都市圈”主要成員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重要一翼。全市土地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全市戶籍人口454.2萬。現轄天長、明光2市,來安、全椒、定遠、鳳陽4縣和琅琊、南譙2區。
歷史悠久,文化昌盛。滁州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在這片文化底蘊濃厚的土地上,韋應物吟詠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北宋歐陽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朱元璋從這裡開始創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吳敬梓創作了開諷刺小說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鳳陽小崗村,首創農業“大包乾”,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今天又產生了民眾離不開的好乾部沈浩,成為全國公務員學習的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