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辦〔2004〕1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編制的水果、畜牧、優質糧、優質油、漁業、茶葉、蔬菜、
棉花、中藥材、繭絲綢等農業產業化10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協調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學指導農業產業化規範有序發展,大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持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四年二月十六日
發展規劃
安徽省棉花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
我省是全國主要產棉省份之一,全省棉花種植面積近600萬畝,加工能力100萬噸。在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中,棉花產業有1家;全省各類棉花專業合作社360家;種植農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為920元。全省2001年棉花產量為37萬噸,2002年產量為35.3萬噸,分別位於全國的第5和第6位,省內紡織企業年消費棉花約為22.5萬噸,近幾年呈明顯增加趨勢。2003年預計用棉量達25萬噸,發展前景較好。加入世貿組織後,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繼續看好,用棉量逐年增加,為我國棉花生產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安徽省是全國主要產棉省之一,植棉歷史悠久,土壤、氣候適宜種棉,現已形成淮北、沿江和江淮之間三大棉區,適宜種植面積近1000萬畝。植棉比價效應高,2002年我省糧棉比價達到1∶10.5。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以來,棉花收購市場主體多元化,棉花銷售順暢。
另一方面,我省棉花產銷還存在生產、加工規模小,品質結構不合理;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棉花產業投入不足等問題。必須加大力度,推進我省棉花產業化發展。
二、主要內容
(一)總體目標:經過5年努力,全省棉花種植面積達800萬畝,總產50萬噸,總產值50億元左右,其中發展優質專用棉生產基地360萬畝,單產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產值或銷售額億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經營型龍頭企業50戶,5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戶,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戶;帶動農戶由42萬戶增加到55萬戶,來自主導產業的人均收入由920元增加到1230元。
(二)區域布局與基地建設。將我省淮北棉區的23個縣(市、區)、沿江棉區的23縣(市、區)規劃為我省兩大棉花優勢區域,其中重點建設16個優質棉基地。
1.淮北棉花優勢區域
該區域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陽、亳州、淮北、蚌埠、宿州、淮南等市所轄的共23個縣(市、區),重點建設生產規模較大的固鎮、懷遠、墉橋、蕭縣、譙城、太和、靈璧、鳳台等8個縣(市、區)。該區域土地平坦,灌溉條件較好,日照充足,光熱資源適中。
主攻方向:加強棉田基礎建設,改造中低產棉田,擴大植棉規模,推廣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單產、纖維成熟度和品質一致性。
發展目標:每年發展優質專用棉40萬畝,到2007年發展優質專用棉160萬畝,產量11萬噸,平均單產70公斤/畝,霜前花率達80%以上,建立以適紡40支紗為主的原料生產基地,提高棉花品質的一致性。
2.沿江棉花優勢區
該區域包括安慶、巢湖、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等市所轄的共24個縣(市、區)。重點建設生產規模較大的無為、望江、宿松、繁昌、居巢、宣州、東至、樅陽、貴池等9個縣(市、區)。該區域光熱資源豐富,耕作制度多數實行糧(油)棉一年兩熟,以移栽棉為主,棉田布局較集中,水利資源豐富,單產較高,棉纖維比強度高,成熟度好;紡織工業發達,運輸成本較低。
主攻方向:加強棉田基本建設,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推廣分品種規模種植,規範栽培模式,加強高品質棉育種。
發展目標:每年發展優質專用棉50萬畝,到2007年發展優質專用棉200萬畝,產量14萬噸,單產70公斤/畝。該區以生產長(強)、中短(粗)棉花為主,建立紡50支紗以上和20支紗以下的原料生產基地。
(三)龍頭企業建設。
採取外引內聯、重組、兼併、收購、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批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具有較強牽動力的龍頭企業。形成以改制後的安徽省棉麻公司為支柱,以省級其它龍頭企業為主體,以中小龍頭企業為依託,具有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群,在條件成熟時,組建安徽省棉花企業集團。力爭在3—5年內,形成加工產值或銷售額上億元的棉花加工和經營型龍頭企業50戶,其中產值或銷售額5億元以上的2戶,10億元以上的1戶。
(四)市場體系建設。
依託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安徽工作站,充分利用現有的儲備、中轉倉儲設施,組建區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場。交易市場實行會員制,廣泛吸納省內外大型棉花經營企業、紡織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成為交易市場股東。力爭到2007年,建成擁有現代化的網路交易設施、輻射力強、交易量大、規模效益好的淮北和沿江兩個區域性棉花交易市場。
(五)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重點抓好良種繁育體系、優質棉生產體系、信息技術與推廣體系和棉花科技支撐體系。
1.建設棉花原種場。
選擇條件較好的棉花原(良)種場,建設3個原種生產基地,原種生產基地規模3000—5000畝,雜交制種規模1000畝以上,主要任務是原種生產,為良繁基地提供原種,開展雜交制種,培育2—3個適合我省土壤、氣候特點的優質棉種,力爭做到主產縣一縣一種。
2.建設良種繁育基地。
根據各生態棉花播種量(淮北棉區2.5公斤/畝,沿江棉區1.5公斤/畝),按照全省植棉面積600萬畝計算,需要精加工棉種1200萬公斤,需要建設良種繁育基地17萬畝左右。
3.完善良種棉加工廠。在二大棉區重點扶持一批良種加工廠。主要是廠房、倉儲設施建設改造,精加工棉種生產設備的添置、更新,種子檢測儀器、設備的購置等。
4.建立優質高產示範區。選擇一批植棉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縣(市、區),建設高標準棉田示範區,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展示與示範,帶動本地的棉花生產。
三、年度計畫與目標
2003年,組織制定棉花產業化發展規劃,落實各項工作責任,做好規劃實施的前期準備工作。
2004年,淮北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40萬畝,其中阜陽市8萬畝、宿州市8萬畝、蚌埠市6萬畝、亳州市6萬畝、淮北市6萬畝、淮南市6萬畝。沿江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50萬畝,其中,巢湖市12萬畝、安慶市10萬畝、蕪湖市6萬畝、池州市6萬畝、銅陵市6萬畝、宣城市5萬畝、馬鞍山市5萬畝。培育10個產值或銷售額上億元的棉花加工經營企業,其中淮北棉區5個、沿江棉區5個。開始著手組建棉花交易平台,購置相關設備,建設信息網路,培訓相關人員。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在淮北和沿江棉區選擇條件較好的地區各建棉花原種場1個,原種生產基地規模3000—5000畝,雜交制種規模1000畝以上。依託棉花原種場建設良種繁育基地2萬畝。
2005年,淮北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40萬畝,其中阜陽市8萬畝、宿州市8萬畝、蚌埠市6萬畝、亳州市6萬畝、淮北市6萬畝、淮南市6萬畝。沿江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50萬畝,其中,巢湖市12萬畝、安慶市10萬畝、蕪湖市6萬畝、池州市6萬畝、銅陵市6萬畝、宣城市5萬畝、馬鞍山市5萬畝。培育12個產值或銷售額上億元的棉花加工經營企業,其中淮北棉區6個、沿江棉區6個。吸引省內外棉花、紡織等企業入股,交易市場初步運作。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方面,再建棉花原種場1個,原種生產基地規模3000—5000畝,雜交制種規模1000畝以上。依託棉花原種場建設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
2006年,淮北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40萬畝,其中阜陽市8萬畝、宿州市8萬畝、蚌埠市6萬畝、亳州市6萬畝、淮北市6萬畝、淮南市6萬畝。沿江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50萬畝,其中,巢湖市12萬畝、安慶市10萬畝、蕪湖市6萬畝、池州市6萬畝、銅陵市6萬畝、宣城市5萬畝、馬鞍山市5萬畝。培育14個產值或銷售額上億元的棉花加工經營企業,其中淮北棉區7個、沿江棉區7個。重點培育2個5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完善交易市場,廣泛吸納會員,擴大影響,增強輻射力,初步形成區域性的交易市場框架。依託棉花原種場建設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
2007年,淮北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40萬畝,其中阜陽市8萬畝、宿州市8萬畝、蚌埠市6萬畝、亳州市6萬畝、淮北市6萬畝、淮南市6萬畝。沿江棉花產區,新增優質專用棉50萬畝,其中,巢湖市12萬畝、安慶市10萬畝、蕪湖市6萬畝、池州市6萬畝、銅陵市6萬畝、宣城市5萬畝、馬鞍山市5萬畝。培育14個產值或銷售額上億元的棉花加工經營企業,其中淮北棉區7個、沿江棉區7個。重點培育1個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建成擁有現代化的網路交易設施、輻射力強、交易量大,規模效益好的區域性棉花交易市場。依託棉花原種場建設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抓好落實。
由省供銷社牽頭,負責各地棉花產業化規劃實施中的指導、協調、信息發布、標準制定和項目論證、龍頭企業申報初審等工作。各地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切合本地區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切實把棉花產業化發展規劃落到實處。
(二)依靠科技,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在淮北棉區圍繞一熟、兩熟栽培,重點解決機械化鋪膜,抗旱節水、促早熟問題;在沿江棉區圍繞兩熟、多熟栽培,重點解決機械化制缽、工廠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漬問題。實施棉花精準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種。淮北棉區機械化鋪膜,半精量播種;沿江棉區機械化制缽、移栽。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建設病蟲草害監測系統,實行綜合防治,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三)加強品牌整合,實施棉花品牌戰略。
加大對棉花加工機械設備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質量。實施品牌戰略,生產加工國際國內市場叫得響的品牌棉花、免檢棉花、“無三絲”棉花,以滿足國內外棉花消費需求。
(四)發揮省棉花行業協會作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強行業管理,進一步強化省棉花行業協會聯繫政府與企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積極貫徹落實政府對棉花產業的扶持政策,參與審核產業化項目和龍頭企業及資金的安排,檢查督促資金、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各類流通、服務中介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努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拓寬流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五)加強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
要充分利用WTO規則內的國內支持空間,“綠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產、科研、良種繁育推廣、棉田基本建設及技術培訓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特別是種棉大戶發展棉花生產。國家農業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要積極支持解決棉花收購所需的資金。要廣泛引進社會資金,加快棉花生產發展。
(六)規範棉花市場秩序,嚴格質量監督管理。
工商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未取得經營資格而擅自收購、加工的企業及擅自設立的棉花現貨交易市場,要堅決取締。加強對棉花質量的監督執法,嚴厲打擊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級等違法行為,嚴禁生產、銷售和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軋花機和土打包機,一經發現,堅決封存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