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實施方案(2017—2021年)的通知
皖政〔2017〕4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實施方案(2017—2021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2017年4月12日
方案全文
安徽省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實施方案(2017—2021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93號),加快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充分認識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的重要意義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促進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實踐證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推進農業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較早,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經營領域不斷拓寬,經營體制不斷完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經營的格局初步形成,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新型城鎮化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消費結構升級,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但也要看到,當前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業產業體系不完善,產加銷一體化不夠協調;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滯後,帶動能力不夠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不強,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為此,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大意義,把中央的要求與我省實際相結合,採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動我省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加大中央和省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力度,牢固樹立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的發展理念,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堅持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增長、開放合作、利益共享,重點發展糧食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共享利益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業新業態新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面向全國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推動我省農業產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農為本、促農增收。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求,立足資源優勢,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著力構建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創新帶動農戶的組織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增強帶動能力,實現農業增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支持。把市場配置資源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取向,充分尊重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主體地位,鼓勵創業創新,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針對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強化指導服務,加大扶持力度。
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把創新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快供給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活力,加快轉型升級進程。
堅持融合互動、協調發展。把協調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最佳化農村產業布局,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加工產能集聚發展,打造專用原料、加工轉化、現代物流、便捷行銷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綠色增長、持續發展。把綠色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標誌,建設全程質量控制、清潔生產和可追溯體系,生產開發安全優質、綠色生態的各類食品及加工品,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實現資源開發力度、經濟發展速度和環境承受程度的統一。
(三)主要目標。
到2021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樣、業態更加豐富、利益聯結更加穩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生產結構更加最佳化,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新業態新產業加快發展,產業融合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競爭力明顯提升,促進農民增收和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用持續增強,農業產業化的主要指標趕上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到2021年,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顯著提升。到2021年,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5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87∶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
——龍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到2021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8000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3000家,10億元以上的企業200家,50億元以上的企業10家,100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形成一批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甲級隊”。
——產業聚集度顯著提高。到2021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產值30億元以上的達到100個,其中,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10個,50億元以上的30個;打造3個千億元級(糧油5000億、林特2000億、畜禽1000億)、2個500億元級(果蔬、中藥材)、2個百億元級(茶葉、水產品)農產品加工產業。
(四)區域總體布局。
根據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和農產品加工能力,圍繞糧油、畜禽、果蔬、水產品、中藥材、茶葉、林特產品等7大傳統優勢產業和休閒農業、健康養生等新型產業,按照專業化生產的要求,形成區域化布局。
三、主要任務
著力實施優質規模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農業新業態拓展、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品牌創建等五大工程。
(一)優質規模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工程。
根據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組織實施農業綠色增效和養殖業綠色循環模式攻關。力爭到2021年建成優質專用糧食基地1500萬畝、優質果蔬基地800萬畝、綠色中藥材基地300萬畝、優質茶葉基地100萬畝、漁業健康養殖基地650萬畝,全省種植業、養殖業標準化覆蓋率分別達到70%和85%。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立足資源稟賦,從時間和空間上合理布局,科學引導不同類型區域農業生產,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林業廳等負責)
——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原料基地。組織篩選推廣一批加工專用優良品種和技術,促進專用品牌糧食等農產品原料生產。引導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契約等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帶動建設一批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原料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業“三品一標”生產,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水平。(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等負責)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開展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和糧食生產基地、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強優勢區域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加大造林綠化工作力度,切實改善生產設施條件,鞏固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二)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
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秸稈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精深加工轉化率,增強示範、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打造千億元、百億元產業。
——大力支持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落實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扶持政策,引導各地在農產品優勢產區集中連片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貯藏、保鮮、烘乾、清選分級、包裝、運銷等技術裝備和第三方服務,減少農產品產後損失,提升入市品級,新增果蔬貯藏能力30萬噸、烘乾能力10萬噸。(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糧食局、省林業廳等負責)
——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能力建設。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特別是糧食深加工,去庫存、促消費。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其中糧食、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分別達到80%、30%、20%、20%、40%。培育主食加工產業集群,研製生產一批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傳統面米、馬鈴薯及薯類、雜糧、中央廚房食品等多元化主食產品,在全省建設1500個“主食廚房”。加強與健康、養生、養老、旅遊等產業融合對接,開發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產品。開展秸稈和稻殼米糠、畜禽水產骨血等農產品加工剩餘物的循環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省農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省林業廳等負責)
——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和試點示範。以解決糧油、果蔬茶、畜產品和水產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率低、自動化程度低、風味與營養成分損失嚴重等技術難題為重點,產學研聯合共建農產品技術集成基地,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裝備創製,孵化形成一批“集成度高、系統化強、能套用、可複製”的農產品加工成套技術裝備。到2021年,力爭建成7個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打造企業“借智”發展的科技公共平台,強化農產品加工技術對接。以省農科院、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等院校為基礎,建立省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聯盟,打造農產品加工“政產學研推”數位化平台,加強農產品加工研發中試條件建設,圍繞行業發展需求,開展科技攻關。(省農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糧食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科院、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負責)
——推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聚集發展。根據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和農產品加工能力,圍繞重點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推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聚集,提升農產品加工精深水平,大幅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整體效益,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實力。抓好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基地)建設,開展創建活動,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質量檢測、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物流產業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促進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的聚集,帶動倉儲、運輸、服務等三產的發展,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繫緊密發展格局。(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糧食局等負責)
(三)農業新業態拓展工程。
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方式,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業態創新、農村服務模式創新、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品創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體系。
——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領域的廣泛套用。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線上線下融合的農業電子商務平台,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大本土化農業電商平台培育力度,著力打造知名農業電商品牌;支持有條件地區打造農產品集散、冷鏈物流、倉儲、展銷中心,完善農業電商供應鏈。到2021年,農業企業電商銷售普及率達到80%,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電商銷售全覆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35%左右。(省商務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依託青山綠水、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開發休閒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森林人家、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品,不斷豐富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森林體驗和康養、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產業類型。提升休閒農業基礎和配套服務能力,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加大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品牌培育。扶持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閒農業聚集村、休閒農業園、森林公園、現代農業莊園。到2021年,全省休閒農業年接待人數達到2億人次,綜合營業收入900億元以上,通過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帶動40萬貧困人口脫貧。(省農委、省旅遊局、省商務廳、省林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文化廳等負責)
——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圍繞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把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和完善以生產服務、科技服務、流通服務和金融服務為主的農業經營性服務體系。力爭到2021年,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都與生產基地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社會化服務全覆蓋;服務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大田糧食作物全程社會化服務面積占5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
進一步健全服務體系,重點培育一批服務功能齊全、經濟實力較強、運行管理規範、具有自主服務品牌的專業化服務企業。進一步拓展服務內容,在生產領域開展聯耕聯種、機耕機播機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在流通領域積極推行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倉儲、配送等專業化流通服務;積極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發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保險,強化對“三農”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鼓勵開展全程託管服務、訂單式專業服務;鼓勵服務主體與生產主體合作開展合作式服務;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積極提供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服務。(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辦、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等負責)
(四)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選擇一批規模較大、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力量,著力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甲級隊”,形成引領行業發展的“排頭兵”。
——實行分類指導,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挖掘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潛力,走投資省、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術改造升級路子,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對暫時經營困難的,通過兼併聯合、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形式進行改組、改制,增強企業活力;規範引導工商資本企業進入農業開發領域;鼓勵本土大型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上市發債等,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引進一批國內外農產品精深加工知名企業在我省投資興業。到2021年,每個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至少組建1家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糧食局、省林業廳、省供銷社等負責)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積極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開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場行銷,推廣“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向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閒農業延伸;引導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建立緊密的農產品產銷合作關係,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到2021年,全省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數量達到4000個,其中省級示範聯合體1000個。(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糧食局、省供銷社等負責)
——推進自主創新,增強企業活力。引導龍頭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大力提升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加強企業原始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到2021年,建有專門研發機構的企業600家以上,其中獲得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300家以上。強化企業家隊伍建設,支持各類中高級企業管理人員參加工商管理等學習培訓活動。完善股權等激勵機制,引進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領頭人。(省農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負責)
(五)農產品品牌創建工程。
圍繞農產品加工產業升級發展需求,創建一批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到2021年,全省“三品一標”產品總量達到7000個,產地認證面積5000萬畝,產品認證覆蓋率超過70%。全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農產品100個,新增省級著名商標500個。(省農委、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等負責)
——夯實品牌創建基礎。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大力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引導企業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積極採用先進標準,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提升全程化質量控制能力,鼓勵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食品安全等體系認證,逐步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制度,實現全程質量管理和控制。(省農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商務廳、省林業廳、省糧食局等負責)
——培育知名品牌。支持龍頭企業申請註冊商標,申報馳名、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推進同行業或跨行業的兼併重組,實現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優勢品牌集中。支持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聯合、合作,共享共建企業品牌,實現品牌的價值延伸。支持龍頭企業利用自有品牌、自主智慧財產權,發展進出口貿易。加快培育、引進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引進外省優勢農產品品牌企業在我省聯合辦廠、建原料基地或者委託代加工。(省農委、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商務廳、省糧食局、省外辦等負責)
——提升品牌影響力。加大品牌宣傳力度,舉辦各類名優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鼓勵企業在境內外建立專門推廣推介機構。發揮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平台作用,展示我省農產品品牌形象。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品牌展示、推介活動,打造一批“皖字號”區域大品牌、行業大品牌和企業大品牌。(省農委、省委宣傳部、省工商局、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外辦等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調整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大事項,推進農業產業化政策措施落實。市、縣也要健全相應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將農業產業化目標任務納入對各市、縣和省有關部門年度績效考核內容。(省農委負責)
(二)強化政策保障。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保證增量,用好存量,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級多形式穩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探索省級涉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環節源頭整合改革,逐步建立“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將農業產業化優先列入任務清單。市、縣政府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對照任務清單,在省級下達的大專項中,安排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生產線貸款、新(擴)建畜禽養殖基地和種植原料基地、購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儀器給予貸款貼息或補貼補助;對考核合格的農業產業化集群、與農業產業化集群配套的農產品銷售平台給予資金獎勵或資金補助。各級、各部門安排的與農業產業化相關的資金項目,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傾斜力度(省財政廳、省農委等負責)。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向“三農”,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發展(省財政廳、省金融辦、省農委等負責)。加大糧油等重要農產品烘乾、初加工機械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省農委、省糧食局等負責)。
落實農產品加工稅收優惠政策,爭取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範圍(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等負責)。落實農產品初加工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政策(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物價局等負責)。完善用地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指標要優先保障農業產業化集群、養殖加工企業用地;把農產品初加工、冷鏈物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等用地納入農業附屬設施用地範圍。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開展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等建設(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委等負責)。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省交通運輸廳負責)。
(三)強化公共服務。開展農產品加工共性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發揮省級農業“政產學研推”協作聯盟作用,研發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搭建農產品加工對接服務平台,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改造、產品開發、市場行銷、融資貸款、參股併購等服務。加強行業監測、預警分析和信息發布,指導行業和企業發展。建設農民創業創新園,開展創業展示、創業輔導、創業大賽等活動,為農民創業提供服務。加強農產品加工業人才培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託農業高等教育、農民職業教育院校和各類農業科研推廣項目、人才培訓工程,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人才保障。(省農委、省科技廳、省統計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負責)
(四)強化開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知名企業,重點引進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集聚度高、牽引帶動能力強的農業大項目,凡符合“三重一創”、科技創新等優惠政策規定的,各級政府要優先予以資金支持;同時,對引進的項目,市、縣政府可根據實際依法制定優惠政策。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擴大農產品出口,赴境外從事農業開發以及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園區、農產品物流中心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資本、技術、人才合作。(省商務廳、省農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負責)
(五)強化改革創新。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激發農村要素活力,充分調動農民在發展農業產業化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加快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按照國家部署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一體的土地市場。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完善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中利益分配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進一步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服務聯結等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利益聯結關係,建立農民分享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機制。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釐清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各自的權利和責任,規範公司治理,以制度創新激發企業的活力、創造力和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健全覆蓋全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引導政策性擔保機構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擔保門檻,執行省政府規定的政策性擔保機構最低擔保費率。加快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因地制宜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農作物收入保險試點,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鼓勵農業企業在區域性股權託管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推動具備條件的農業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在創業板、中小板、主機板上市。(省農委、省政府金融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土資源廳等負責)
附屬檔案:安徽省農業產業區域布局
附屬檔案
安徽省農業產業區域布局
| | |
| | 淮北和沿淮地區重點發展小麥、高蛋白大豆生產;合肥、蚌埠、馬鞍山、滁州等地重點發展秈稻、糯稻生產;六安、蕪湖、安慶等地重點發展優質油菜生產。 | 大力發展優質原料基地及加工專用品種生產,積極推動大宗糧食作物產地初加工、傳統加工技術升級與裝備創製,壯大糧食加工產業集群。 |
| 阜陽、宿州、亳州等地重點發展牛、羊、豬養殖;宣城、合肥、安慶等地重點發展雞、鴨、鵝等家禽養殖;黃山、宣城等地重點發展蜂產業。 | 加強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清潔化屠宰、肉製品精深加工和畜禽副產物綜合利用,建設資源集聚的畜禽加工產業集群。 |
| 蕪湖、馬鞍山等地重點發展名特優淡水魚養殖;安慶、池州、六安等地重點發展四大家魚養殖;蚌埠、滁州等地重點發展龜、鱉、蟹、蝦等養殖。 | 積極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建設優質淡水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建設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
| 阜陽、亳州、六安等地重點打造脫水蔬菜、速凍蔬菜和醃製蔬菜產業;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重點打造食用菌、山野菜等森林蔬菜產業;合肥、馬鞍山、蕪湖等地重點培育蔬菜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產業;碭山、蕭縣等地重點培育水果生產加工產業。 | 加強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推進果蔬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升級。 |
| | 黃山市重點發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綠茶生產和祁門紅茶生產;六安市重點培育六安瓜片品牌;池州市重點發展茶葉精深加工。 | 調整茶葉加工產品結構,提高茶葉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發揮茶文化在推動安徽茶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 重點支持亳州中藥材經濟發展,鞏固擴大亳州“藥都”優勢,以亳州市為中心,壯大亳州現代中藥飲片加工業。 | 加強中藥材基地建設,規範中藥飲片生產和中藥材市場,發展中藥材加工產業集群。 |
| 皖江城市帶打造沿江優質苗木花卉產業帶、木竹深加工產業帶和皖南宣紙加工產業帶;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重點發展經濟林和經濟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黃山、宣城、安慶、六安等地優先發展木本油料加工產業帶。 | 加強林業種苗培育和森林資源保護,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業,開展林業標準化示範和林下經濟示範創建,開發林特產品深加工技術和產品。 |
| | 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重點支持皖南山區、皖西大別山區、大中城市周邊、特色小鎮、傳統村落等地區發展休閒農業。 | 整合最佳化、重點打造點線面結合的休閒農業品牌體系,開發鄉村休閒度假產品,促進休閒農業多樣化、個性化發展。 |
| 皖北地區以亳州為中心,打造中醫藥健康養生之都;皖南地區以池州、黃山為主體,依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打造健康養老休閒旅遊聖地。 | 依託佛教、道教文化資源,發揮溫泉養生、遊樂養生、美食養生優勢,打造一批健康產業特色縣區、小鎮和街區。 |
內容解讀
《安徽省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實施方案(2017—2021年)》政策解讀
近日,省政府印發了《安徽省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實施方案(2017-2021年)》(皖政〔2017〕43號,以下簡稱《推進方案》)。為做好《推進方案》的貫徹落實工作,現將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推進方案》制定的相關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把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依靠,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指出,加快農村發展步伐,大力提升現代農業建設水平。201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93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進以農產品加工為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作為落實五大發展行動計畫的“三大戰役”之一總體要求。省政府於2017年4月12日印發了我省《推進方案》。《推進方案》的印發,對於加快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二、《推進方案》的主要任務
重點組織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優質規模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工程。根據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組織實施農業綠色增效和養殖業綠色循環模式攻關。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強優質專用原料基地建設。二是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支持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和試點示範,推進聚集發展。三是農業新業態拓展工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等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四是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實行分類指導,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密切利益聯結機制。五是農產品品牌創建工程。圍繞產業升級需要,創建一批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
三、《推進方案》的主要創新點和亮點
一是明確了區域總體布局。根據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和農產品加工能力,確立了糧油、畜禽、果蔬、水產品、中藥材、茶葉、林特產品等7大傳統優勢產業和休閒農業、健康養生等新型產業,按照專業化生產要求,提出了區域化布局發展重點,主要目的是為產業集聚發展打下基礎。二是逐步建立“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探索省級涉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環節源頭整合改革,將農業產業化優先列入任務清單。三是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向“三農”,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發展。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集聚度高、牽引帶動能力強的農業大項目,凡符合“三重一創”、科技創新等優惠政策規定的,各級政府優先予以資金支持。
四、《推進方案》的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調整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大事項,推進農業產業化政策措施落實;同時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二是強化政策保障。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級多形式穩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加大糧油等重要農產品烘乾、初加工機械農機購置補貼力度;落實農產品加工稅收優惠政策;落實農產品初加工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政策;完善用地政策;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三是強化公共服務。開展農產品加工共性關鍵技術協同攻關,搭建農產品加工對接服務平台,支持農民返鄉創業,加強農產品加工業人才培養等。四是強化開放合作。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擴大農產品出口,赴境外從事農業開發以及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園區、農產品物流中心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資本、技術、人才合作。五是強化改革創新。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分配製度改革、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等。
五、貫徹落實《推進方案》的工作安排
一是細化實施方案。就《推進方案》中的主要指標、五項工程、配套政策,分年度、季度作出安排,細化任務分工,按要求嚴格考核。二是實行重點突破。堅持引進和培育並重,藉助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平台,引進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集聚度高、牽引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大項目;加強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建設,儘快培育出一批優勢農產品加工集群。三是強化協調服務。發揮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作用,深入調研謀劃重要問題和重大事項。把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作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主動作為,抓好服務,推動發展。四是推動政策落地。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好財政支持、稅收、金融、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儘快發揮基金的撬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