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縣(安康市旬陽縣)

旬陽縣

安康市旬陽縣一般指本詞條

旬陽縣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居東經103°58′至109°48′,北緯32°29′至33°13′之間。東鄰白河縣、湖北省鄖西縣,南接平利縣和湖北省竹山縣竹谿縣,西連漢濱區;北與鎮安縣、湖北省鄖西縣相壤。縣境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寬約79公里,周長約390公里。縣城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新城區沿旬河西岸向上擴展延綿幾公里,北段為縣城老城區,因旬河入漢江處呈“S”形,故今又稱“太極城”。

襄渝鐵路在縣城西北劉灣社區設站,由此經襄陽鄭州、石家莊至北京西全程1518公里,西經安康達州成都全程799公里,至重慶562公里,至漢中284公里;西康(西安至安康)鐵路貫旬陽北區,在城北白柳鎮設旬陽北站,由北經鎮安柞水至省會西安213公里,向西至安康46公里;西康高速公路橫穿旬北,在小河鎮設出入口,由此至西安158.9公里;十天(十堰至天水)高速縱貫旬陽南部,在呂河鎮設出入接口。

全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轄21個鎮,是陝西省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省級治安模範縣。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楊泗廟,蜀河清真寺,羊山生態旅遊區,公館自然風景區,旬陽太極城,名優特產,獅頭柑,旬陽荷包杏,柿子,櫻桃,拐棗,核桃,板栗,獲得榮譽,

建制沿革

商朝末年,武王伐紂之時,其聯軍中的“庸”人,就活動在今湖北省鄖陽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陽縣在內的陝西省安康地區。
春秋時期,庸人一度為大巴山區先進的族落之一,之後,隨著熊繹受封,楚國日益強盛,庸人逐漸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國大飢,庸人叛逃,楚人依蒍賈之計,聯合秦人、巴人,攻滅了庸國。從此,旬陽地區歸屬楚國。
旬陽縣旬陽縣
公元前312年,秦楚戰於丹陽,楚敗,秦乘機奪楚漢水上游之地,新置漢中郡,旬陽地區遂歸於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懷王與秦昭王結盟,秦歸還原屬於楚國的上庸六縣,旬陽地區又重歸於楚。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敗,割上庸及漢水以北之地予秦,此後,旬陽地區復歸於秦。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旬陽地區屬漢中郡。
公元前209年,劉邦部下酈商遣將攻克旬關,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始置旬陽縣。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漢立新,曾改漢中郡為新成郡,旬陽屬之。
公元25年,東漢建立,今安康地區為公孫述勢力範圍。30年,光武帝劉秀遣李通攻克西城縣(今安康市),旬陽地區歸於東漢。東漢時期,廢旬陽縣,以其地併入西城縣,隸於漢中郡(治今漢中市)。191年,張魯攻取漢中郡,旬陽地區歸屬張魯。211年,曹操打敗張魯,於西城縣治置西城郡,旬陽地區屬之。219年,旬陽地區為益州牧劉備所有。
220年(東漢延康元年),關羽兵敗身死和孟達投降曹魏,西城郡歸屬曹魏。三國時期,旬陽地區一直屬於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並西城、上庸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縣上庸故城),由孟達任郡太守。不久復於原西城郡地設魏興郡,移治洵口(今旬陽縣城)。魏興郡在三國時,隸屬於魏之荊州(治今河南省新野縣)。
265年,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太康元年),復置洵陽縣,並於洧溪口(今蜀河鎮)置興晉縣,洧溪(蜀河)以西屬旬陽縣,淯溪以東屬興晉縣。旬陽、興晉二縣,在西晉時,先屬荊州(治今湖北省江陵縣),繼屬涼州(治今陝西省漢中市),一直隸於魏興郡(治今湖北省鄖西縣上津)。西晉末年,巴氐族豪強李特率領蜀地流民起義,占據益、涼二州,旬陽地區一度歸屬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國(十六國之一)。
317年,東晉建立。東晉時期,旬陽、興晉二縣,仍屬晉魏興郡(移治西城縣)。379年,前秦(十六國之一)帝苻堅大將韋锺攻陷魏興郡,旬陽地區歸屬前秦漢中郡。384年,東晉車騎將軍桓沖部將郭寶北伐,收復魏興郡。旬陽地區重歸於晉。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不久,北魏統一北方,中國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即所謂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旬陽地區歸屬多變,沿革紛繁。
420~479年(宋),旬陽的南區、中西區、北區為旬陽縣,東區屬興晉縣,均隸於魏興郡(治西城縣)。
479~502年(齊),旬陽境內的旬陽縣和興晉縣仍隸於魏興郡。
502年,蕭衍乘齊內亂,奪取帝位,改國號為梁。自宋至梁,旬陽地區一直歸屬南朝的梁州(治南鄭縣,即今漢中市)。503年(梁天監二年),梁州刺史翟遠投降北魏,旬陽地區改歸北朝,屬北魏之東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縣東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北魏東梁州刺史元羅降梁,旬陽地區又歸於南朝。梁不久改東梁州為南梁州。552年(梁承聖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將王雄侵略山南(秦嶺以南),攻陷魏興郡(治西城縣),以其地置東梁州,旬陽地區復歸北朝。
552年,西魏於洧溪口置洧陽縣,又以洧陽縣置洧陽郡,並於淯陽縣西16公里之漢江南岸黃土山西置黃土縣。同時,以洵州為洵陽縣,並以洵陽縣治置洵陽郡。554年(西魏廢帝三年)改東梁州為金州(州治及西城縣治由今安康市漢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陽郡及洧陽郡均屬之。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稱天王,建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北周初,改洧陽郡為長岡郡,並改洧陽縣為長岡縣,翌年廢長岡郡及長岡縣,將赤石縣、甲縣、臨江縣(均在今湖北省鄖西縣及陝西省白河縣之間)併入黃土縣,移黃土縣治於原長岡郡地,隸於甲郡(治今鄖西縣甲河關)。北周時期,洵陽郡所轄之洵陽縣及甲郡所轄之黃土縣,均隸於新置之金州總管府(治金州)。
581年隋朝建立,罷天下郡,洵陽郡和甲郡俱廢。607年,以郡統縣,洵陽、黃土二縣分隸於西城郡、上津郡。
617年底,唐王李淵遣李孝恭為山南遭招慰使,占領西城郡。618年,李淵逼恭帝楊侑讓位,建立唐朝,當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為金州,洵陽縣屬之,改上津郡為上州,黃土縣屬之。624年,廢洵州,其地隸屬金州。
925年,後唐中宗滅蜀,洵陽、淯陽二縣歸於後唐,隸屬金州戎昭軍節度使。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建號為晉,洵陽、洧陽二縣改屬後晉。947年,劉知遠代後晉稱帝,建號為漢,洵陽、洧陽二縣歸於後漢。951年,劉知遠部將郭威代漢,建號為周,洵陽、清陽二縣又歸於後周。後晉、後漢、後周時,洵陽、淯陽二縣均隸屬金州懷德軍節度使。
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掌握兵權的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宋朝,是為北宋。966年,省洧陽縣入洵陽縣,今旬陽縣境域蓋從此略定。北宋時期,洵陽縣一直隸於金州,屬京西南路,改昭化軍節度。
南宋時,洵陽縣仍一直隸於金州,先後屬利州路金均房州鎮撫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撫司、金房開達宣撫使及利州路。南宋末年,洵陽縣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是為元朝。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滅宋之後,因洵陽縣境民居寥落,遂廢縣,設洵陽巡檢司,隸於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總管府。
1368年,明朝建國之後,派鄧愈率軍由均州、房州一路西進,攻下洵陽縣東部牛心石諸山寨,在蜀河迫使陳友諒“漢”政權平章張子貴投降,占領洵陽。1370年(洪武三年),復置洵陽縣。1372年,洵陽還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漢中府金州。1376年,改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陽縣白河堡析置白河縣,析洵陽縣東部漢江以北金錢河流域入新置之鄖西縣。第二年,以金州兼屬鄖陽巡撫。1583年(萬曆十一年)以水毀州城,改金州為興安州。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改興安州為直隸州,直隸於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屬漢中府。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際,洵陽地區抗清鬥爭彼伏此起,接連不斷,直至1646年(順治三年)前後,清軍才占領興安州及所屬的洵陽縣。1662年,興安州不再兼屬鄖陽巡撫。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興安游擊王可成起兵回響,洵陽縣遂為吳三桂所有。1679年冬,侵略者清撫遠大將軍圖海率兵由商州舊縣關南下,在洵陽兩河關出其不意,一舉攻破吳三桂部將韓晉卿七營,乘勝侵略占領了洵陽縣及興安州。興安州於1782年升為興安府,洵陽縣屬之。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清朝的最後一位洵陽縣知事白玉昆(滿族)被逐。民國初年,洵陽縣隸屬陝西省漢中道。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廢道,直隸於省。1935年設陝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為陝西省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洵陽縣屬之。
旬陽縣旬陽縣
1934年底至1936年間,洵陽縣東北部聖駕河、竹筒河一帶,曾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開創的鄂豫陝革命游擊根據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洵陽縣東區,中共上關縣委、上關縣政府遷至蜀河鎮。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東區蜀河、雙河一帶是共產黨和國民黨武裝力量激烈爭奪的地區。1949年5月,洵陽縣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鄖西縣境成立。7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湖北西進,再次解放洵陽縣東區,8月10日,洵陽縣民主政府由鄖西移治蜀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七師解放洵陽縣城。洵陽縣民主政府隨之遷至縣城,隸於陝甘寧邊區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陽縣改隸於陝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改屬陝西省安康地區。“文化大革命”中,地、縣行政機構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旬陽縣革命委員會改為旬陽縣人民政府,安康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安康地區行政公署,旬陽縣屬之至今。
由“洵陽”到“旬陽”演變
戰國楚置郇陽邑,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丹陽之戰後歸秦。漢置旬陽縣,屬漢中郡。因位於旬水北得名。東漢廢入錫縣。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復置,改旬為洵,屬魏興郡。南朝宋、齊為旬陽縣。西魏為洵陽縣,兼為洵州、洵陽郡治。大統十七年(551年)於淯口戍置淯陽郡,即今縣東蜀河鎮。又於郡西三十三里漢水南岸置黃土縣。北周初於今蜀河鎮置長岡縣。保定二年(562年)改淯陽郡為長岡郡;次年廢長岡郡、縣,移黃土縣於淯陽郡城。隋廢洵州,開皇三年(583年)廢洵陽郡,洵陽、黃土二縣屬金州。大業三年(607年)屬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兼為洵州治,分洵陽縣地於北部置洵城縣,於今呂河鎮置驢川(閭川)縣;七年州廢,四縣改屬金州。貞觀二年(628年)廢驢川縣,八年廢洵城縣,轄地皆入洵陽縣。天寶元年(742年)八月改黃土縣為淯陽縣。大曆六年(771年)廢入洵陽縣,長慶元年(821年)復置。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廢淯陽入洵陽縣,屬金州。元代省洵陽縣併入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復置,屬大寧州;五年改屬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屬興安州。清屬興安府。1914年屬漢中道,1928年直屬陝西省。1949年屬安康分區,1950年屬安康專區。1964年因洵字生僻改為旬陽。1969年屬安康地區,2000年屬安康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末,旬陽縣轄城關鎮、棕溪鎮、關口鎮、蜀河鎮、雙河鎮、小河鎮、趙灣鎮、麻坪鎮、甘溪鎮、白柳鎮、呂河鎮、神河鎮、段家河鎮、構元鎮、仙河鎮、紅軍鎮、仁河口鎮、桐木鎮、石門鎮、金寨鎮、銅錢關鎮,共21個鎮,305個行政村(社區),1861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

旬陽縣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3°58′~109°48′、北緯32°29′~33°13′之間。東以仙河中下游與大南河(鄖西縣境)分水嶺及呂河上游與冷水河(白河縣境)分水嶺為界,由北向南,依次同湖北省鄖西縣、陝西省白河縣毗鄰;南以韓家山——銅錢關一線及大神河與汝河、冠河(平利縣境)分水嶺為界,由東向西,依次同湖北省竹山縣竹谿縣及陝西省平利縣接壤;西以王莽山——包家山一線為界,同陝西省安康市相鄰;北由西向東,以下茅坪、洛駕河溝口及蜀河與仙河上游(鄖西縣境)分水嶺為界,分別同陝西省鎮安縣、湖北省鄖西縣相接。地圖似不規則三角形。北寬南窄,南北長82、東西寬79公里(水平距離),周長約390公里,旬陽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約占安康地區總面積的10.91%。

地貌

旬陽縣位處秦巴山地,漢江河谷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將縣境天然分割為南北兩大自然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南北向地形剖面呈“V”形,海拔185~2358.4米。漢江以北屬秦嶺山脈南坡,是秦嶺緯向構造帶秦嶺亞帶的組成部分,除王莽山—包家山為西北—東南走向外,其餘山脈均為東西走向,中部高,四周低,面積2281.7平方公里,占旬陽縣總面積的64.2%;漢江以南屬秦嶺緯向構造帶大巴山弧形構造的邊緣部分,山脈走向多為西東向,地勢較漢江以北稍低,東部和南部高,西北部低,面積1272.3平方公里,占旬陽縣總面積的35.8%。地貌特徵是: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境內重巒疊嶂,溝壑密布。

氣候

旬陽地處亞熱帶北緣,秦嶺屏障,阻住南下的冷空氣,截擋溯漢江河谷上行的暖溫氣流,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1989至2009年平均氣溫上升0.5℃,秋、冬季升溫明顯,夏季日數增加23天,春、秋季減少7~12天;年平均降水量減少90.6毫米。
春季3~5月,春季天氣多變,冷熱不均,常有冷空氣入侵,使日均氣溫明顯下降。24小時內平均氣溫降低6℃(或以上)達4次。春季降水較少,占年降水量的22%。少雨之年3月以前常發生乾旱。有“春雨貴似油”之說。雨多之年也有為數甚少陰雨。日照總時數僅多於秋季。
夏季6~8月,7、8月是全年炎熱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每旬≥35℃的高溫持續日數多達10天,極端最高氣溫43.1℃;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降雨量占年總量的51%。一次暴雨最大降水量:6月為117.1毫米,7月為123.1毫米,8月為105.7毫米。7~8月伏旱明顯,嚴重伏旱期可長達55天。夏季日照時數大於其它各季。
秋季9~11月,入秋氣溫明顯下降,最低氣溫最早從11月14日起低於0℃。9月是全年第二個降水高峰月,占年總量的24%,也是歷年降水變化大的月份。秋季多雨,9月30日至10月7日是陰雨出現最多的時段,時常造成滑坡,秋季晴天少,日照時數減少,總時數略多於冬季。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冬季是全年最冷時期,最低氣溫從12月2日起低於0℃,至次年3月4日回升到0℃以上,最低氣溫<0℃的日數達39天。入冬後降雪逐漸增多,降雪期從11月30日至次年3月18日。積雪深度一般2~4厘米,最大積雪厚度為14厘米。南北高山區,一般10月至次年4月為降雪期,積雪厚度可達30厘米,積雪可數月不化。冬季降水少並且不穩定,易發生乾旱。一年中冬季日照總時數最少。
境內中、高山區隨地勢增高,氣溫降低,夏季日數減少,冬季日數增多。海拔1700米以上的羊山地區基本無夏,冬季長達223天。

人口民族

人口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洵陽縣有民2396戶,19885人。隆慶五年(1571),有民2231戶,21331人;萬曆九年(1581),有民2770戶,26150人。崇禎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遭受連年旱災和戰亂,縣內人口驟減,縣以下里級政區也由15個裁減為4個。
清乾隆三十七、八年(1772、1773),洵陽人口的驟增期。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770~1773),因湖廣、河南、江西、安徽等省連年大旱,發生饑荒,大量饑民扶老攜幼到災象較輕的秦巴山區認地開荒,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旬陽縣人口上升到67680人。嘉慶十七年(1812)旬陽縣有民18174戶,83972人;道光三年(1822)增至243500餘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旬陽縣共有民18566戶,92996人。
民國初年(1912),洵陽縣133030人。1940年,旬陽縣有民41168戶,20220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旬陽縣總人口259598人,1985年增長到413451人,淨增159853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4.31‰。1950至1985年總計出生305724人,年平均出生8492人;總計死亡141728人,年平均死亡3937人。1980年以前總人口大約以每10年50000人的速度增長。
201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共150291戶,460074人。其中:男性245279人,占總人數的53.31%;農業人口401527人,占總人數的87.27%。自然增長3398人,自然增長率為2.52‰。人口年齡構成為18歲以下人口94560人,占20.6%,18-60歲人口296143人,占64.3%,60歲及以上人口69371人,占15.1%。
2016年末全縣戶籍人口共152072戶,458219人。自然增長2067人,自然增長率為4.5‰。2016年省內、外遷入和遷往省內、外相抵後機械減少586人,人口機械變動率為1.2‰。

民族

境內有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土家族、納西族蒙古族、苗族、侗族、彝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

縣委書記:梁 濤
縣委副書記:陳紅星、王武臣
縣委常委:梁濤、陳紅星、王武臣、鄒 偉、程海林、付 波、曾 煒、李 萍、鄒仕海、吳 勇、邱德剛、仵紅兵、何鳴翔

經濟

綜述

2017年,旬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3.52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91.62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54.74億元,增長7.4%。從三次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比8.5:57.3:34.2。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7065元,增長10.3%。
2017年,全縣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88.83億元,占GDP比重達55.6%,比上年提高1.8%。
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3.14億元,增長21.5%。其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65.73億元,增長25.1%。
全年民間投資95.07億元,增長18.5%;文化產業投資15.07億元,增長93.3%;基礎設施投資49.64億元,增長44.3%;高技術產業投資3.92億元,下降41.3%;工業投資52.28億元,增長21.3%。

第一產業

2017年,旬陽縣糧食播種面積68.05萬畝,下降0.4%。其中,夏糧33.73萬畝,下降0.2%;秋糧34.32萬畝,下降0.5%。糧食總產實現12.64萬噸,增長0.2%。其中,夏糧5.83萬噸,增長0.9%;秋糧6.81萬噸,下降0.4%。油料總產實現 2.23萬噸,增長2.2%;發展烤菸7.24萬畝,下降30.0%,總產0.88萬噸,下降32.7%;蔬菜產量15.84萬噸,增長4.0%;水產品產量達2630噸。
旬陽縣旬陽縣
年末牛、家禽分別存欄9.28萬頭、 153萬隻,分別增長0.2%、1.0%;豬、羊存欄37.23萬頭、22.32萬隻,下降0.8 %、1.9%。牛、家禽出欄達2.14萬頭、169.58萬隻,增長2.2%、1.1%;豬、羊出欄達50.37萬頭、20.84萬隻,下降0.1%、0.7%。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增長平穩,肉類總產量44930噸,下降0.2%;禽蛋產量4488噸,增長 1.7%。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 249653萬元,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146533萬元,增長6.0%;畜牧業產值78285萬元,增長 0.9%;林業產值14801萬元,增長22.9%;漁業產值4423萬元,下降8.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611萬元,增長1.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748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7 %。
全年造林面積 11.9萬畝,增長14.3%;森林面積達到179530.1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5.18%;年末常用耕地面積 54.99萬畝,增長 0.02%。

第二產業

旬陽縣旬陽縣
2017年,旬陽縣完成工業增加值74.5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3.3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 249.14億元,增長28.8%。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六大支柱工業產值全部實現增長。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六大支柱工業實現產值181.99億元,增長29.5%,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3.1%。生物醫藥、礦產業、水泥建材、水電業、菸草食品和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43.4%、32.8%、29.1 %、29.1%、28.6%和13.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7.45億元(不含煙廠,下同),增長32.6%;實現利潤20.39億元,增長25.0%;平均從業人員6560人,增長3.0%。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有所提高。
2017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7.05億元,增長14.0%。資質以上建築業累計實現總產值13.12億元,增長18.4%。資質上建築業共新簽訂契約額10.87億元,增長14.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新開工面積20.01萬平方米,下降4.1%。

第三產業

2017年,旬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97億元,增長15.5%。其中,限額以上實現零售額35.31億元,增長21.7%。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37.2億元,增長18.1%;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8.77億元,增長5.5%。(圖九)
2017年,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260萬人次,增長14.0%;旅遊總收入15.87億元,增長35.8%。擁有星級飯店3個,星級飯店總客房252間,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621個。
2017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6.31億元,增長2.5%。其中:地方收入4.01億元,下降1.0%。財政重點支出保障有力,事關民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全縣財政支出32.91億元,增長10.8%。其中:民生支出完成28.0億元,占到全縣財政支出的85.1%。
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52.78億元,增長5.9%,其中:住戶存款為111.52億元,增長14.6%;貸款餘額95.83億元,增長9.3%;中長期貸款餘額77.42億元,增長11.6%。存貸比62.7%。
2017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73億元,下降71.0%。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6.76萬平方米,下降2.1%。商品房銷售額5.97億元,增長22.5%。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收入2854萬元;訂銷報紙累記份數234.09萬份;訂銷雜誌累記份數5.86萬份;函件10.76萬件;郵路及投遞路線2410公里。電信業務總收入4810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9500戶,其中農村固定電話用戶3100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0.87萬部,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到34.07萬部。全縣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總數達418203部,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91.3部/百人。年末國際網際網路用戶達72947戶,比上年增加19147戶。

交通運輸

旬陽地處關中、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區交匯地帶,具有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區位優勢。襄渝、西康鐵路及316國道、102省道在旬陽交匯,境內鐵路128公里,設站14個,基本實現鄉鄉村村“通路、通電、通電話”的“三通”目標。隨著西康高速公路的通車,十天高速公路西康鐵路複線及襄渝鐵路複線的開工建設,漢江四級航線的開通,旬陽將成為陝南重要的交通樞紐。
旬陽縣旬陽縣
2017年,旬陽縣公路客貨物周轉量增長11.3%;鐵路客貨物周轉量增長7.4%;郵政業務總量增長15.2%。全年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完成增加值9.89億元,增長6.7%。
全縣公路通車裡程4592.21公里,其中:幹線公路里程254.26公里,高等級公路里程78公里;境內鐵路營運里程377公里,境內火車站個數14個。年末開通公車5路,實有公共汽車運營數16輛;年末實有計程車262輛。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7年,旬陽縣科技研發投入2635萬元;技術契約成交額775萬元;申請專利79件,授權46件。

教育

截至2017年,旬陽縣共有各類學校160所。其中:幼稚園53所,國小72所,普通中學33所,特殊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所有學校招生數16547人,其中:幼稚園4969人,國小4170人,普通中學6033人,特殊學校13人,中等職業學校1362人;在校生數55898人,其中: 幼稚園10704人,國小23777人,普通中學18293人,特殊學校62人,中等職業學校3062人;畢業生數15276人, 其中: 學前教育4169人,國小3668人,普通中學6598人,中等職業學校823人,特殊學校18人。專任教師365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升學率達到97.5%,高中升學率78.8%。2017年,高考再創佳績,本科上線人數2531人,其中二本以上1511人,上線率79.6%。
城關一中城關一中

文化

截至2017年,旬陽縣有圖書館1座,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76千冊;文化館1座;博物館1座;體育館1座;影劇院2座。全縣有縣級廣播電視台1座;地面衛星站101363座,覆蓋人口36.25萬人,有線電視用戶數59753戶。

衛生

截至2017年,旬陽縣共有衛生機構數433個,其中村級衛生室362個。擁有床位數2724張,衛生技術人員267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達6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68人;註冊護士1115人。衛生防疫人員數361人。

歷史文化

漢調二簧
又名“陝二簧”、“土二簧”或“山二簧”,是旬陽縣流行最廣的戲曲劇種,民間俗稱“大戲”。漢調二簧劇目有《智取生辰綱》、《李逵下山》、《北京四十天》、《九件衣》、《解珍、解寶》、《高唐州》、《唇亡齒寒》等。
曲子
旬陽“曲子”與漢中、安康流行之“俗曲”同出一系,唱腔分“月背調”和“正弓調”兩類,旬陽“曲子”的主要曲目有《秦瓊觀陣》、《賢士嘆漢》、《擋曹》、《烤紅》、《閨怨》等。
漁鼓
漁鼓是旬陽一部分農村流行的一種曲藝音樂形式。漁鼓的唱腔多為上下句結構,具有板腔體特點,下句尾用襯詞組成甩腔,多以對口或眾人幫腔的形式演唱。漁鼓以唱為主,說白又有散白、韻白之分。漁鼓書目有《唐傳》、《征東》、《王婆罵雞》、《貴香推磨》、《荒年記》、《小姑賢》、《白扇記》等。

風景名勝

楊泗廟

楊泗廟位於蜀河鎮古渡口上崖,坐西向東,北依山坡,據殘碑推斷,該廟建築年代為乾隆年間,其雖名為廟實為船幫會館,因其內供奉船工始祖楊四爺,故取名“楊泗廟”。楊泗廟正門兩側有青瓷嵌貼對聯一幅,上聯是“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雲飛雨卷巋屹立”;下聯為“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遊”。因楊泗廟是“船幫”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戲樓又名“明德樓”。正殿居中原供有楊四爺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嚴。殿角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側字跡毀損無存,無從考證。右碑為“洵陽知縣嚴謹埠頭訛索船戶告示碑”。
楊泗廟楊泗廟

蜀河清真寺

蜀河清真寺位於旬陽縣蜀河鎮,在小鎮的北部矗立著一座清真寺,據稱這座清真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後在民國5年得到擴建。整個建築占地1.7畝,有磚木結構大殿4間120平方米,廂房、水房、經堂共18間362平方米,別具特色,是漢江流域著名的清真寺,寺院裡的一房一木都透露著古樸。
蜀河清真寺蜀河清真寺
旬陽蜀河清真寺建於明末嘉靖年間,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屬於旬陽縣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該寺位於蜀河古鎮興文橋西側(現鎮政府辦公大樓後側)依岩而建,濱水而落,整個建築占地1.7畝,有磚木結構大殿4間120平方米,廂房、水房、經堂共18間362平方米,古樸典雅、莊重肅穆,與阿拉伯建築風格迥然不同,別具特色,是漢江流域著名的清真寺,也是本市的一大人文景觀。特別是那99階攀緣而上的青石台階,直通宏偉的清真寺大門,格外令人神往,恰與安康市二級保護文物黃州館,楊泗廟遙相呼應,成為蜀河古鎮的八大景觀之一。幾百年來,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和呵護,該寺不斷進行維修、擴建,使它更顯示民族建築的特異風格和文化底蘊。寺管會引導全鎮回民民眾在黨和國家的法規、法令下進行規範化的教務活動,140餘戶回民民眾在寺管會的引導下愛國愛教,注重各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在民政和當地政府的大力關懷和資助下,先後投資12萬元,首創以寺院為主的房地產,搞商房開發,率先建成8間4層門面房對外出租,年收入一萬餘元,基本解決了該寺的日常開支,免除了全鎮回族民眾應奉獻的乜貼和其他經濟負擔。

羊山生態旅遊區

羊山生態旅遊區位於旬陽縣構元鄉,區內地形多變,深切峽谷,植被覆蓋較好,常年溫度適宜,夏季七、八月份最高氣溫不超過30℃。羊山生態旅遊區共分為東庵八卦迷宮遊樂園、清明河峽谷探險區、八里川觀光遊覽區、羊山民俗文化村、羊山坪中心服務區、環境保育區等六大功能區。
羊山生態旅遊區羊山生態旅遊區

公館自然風景區

公館自然風景區位於南羊山北麓,距太極城85公里,旅遊資源豐富,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景,也有神奇的傳說,相傳漢相張良曾隱居於此,現有張良廟、張良洞、張良飲馬谷、張良後花園、系馬樁等遺蹟。公館自然風景區以西溝景區為核心向周邊輻射。
公館自然風景區公館自然風景區
知名景點有:張良問卦、石虎下山、神龜向天、八仙下凡、娘娘廟、鳳凰山賞景、駱駝嶺探險、響水潭瀑布,黃龍洞、黑龍洞風格各異的十級飛瀑、大寨、小寨、二郎洞、石筍、張良飲馬谷等。
該風景區規劃總面積37.3平方公里,有前景及入門景區、中心服務區、黑龍洞觀光遊覽區、惠家溝休閒度假區、張良廟文化遊覽區。張良道探險獵奇區、飲馬谷野營度假區、羊山草甸遠足觀光區、開發後備區、生態保護區,是我縣不可多得的自然與人文複合山水型旅遊景區。

旬陽太極城

旬陽天然太極城。旬陽縣城是天然太極城,漢江和旬河在旬陽縣城交匯。由於億萬年來旬河河床不斷下切侵蝕、沉澱堆積,使河床形成“S”型圖案繞城而過,依然組成一幅天然太極圖案。陰魚島和陽魚島,首尾相逐,對稱互抱,惟妙惟肖,最為奇特的是陰陽魚眼位置分別生長著一棵千年古柏,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極城。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詩句這樣描述:“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證明太極城的稱謂由來已久。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墨客作詩來描寫太極城之美:“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極突現山城秀”、“南望漢江,北鎮旬河,江河鎖鑰旬陽城;東倚靈崖,西依林園,秀麗妖媚太極城”。旬陽天然太極城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是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
旬陽太極城旬陽太極城
太極城內的主要景點有旬陽文廟,是陝南較大的一座縣級博物館,建築風格獨特,古色古香,館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以國寶級象牙算籌和北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為最;還有靈崖寺省級森林公園,孟達墓、文星塔等人文景觀,可在宋家嶺觀景台欣賞天然太極城,旬河漂流也是來旬遊客必選的遊樂項目。
旬陽太極城旬陽太極城

名優特產

獅頭柑

獅頭柑在旬陽栽培歷史悠久,其耐寒性優於其它品種,外形有許多突起,形似獅頭而得名。適宜生長區在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坦向陽、土壤肥沃、通氣性好沙質壤土為最好,在零下9.6℃度仍能正常生長,有單株產量高、盛果期長的優點,平均0.2~0.3kg/個,11月初成熟。常食具有清熱降火之功效。
獅頭柑獅頭柑

旬陽荷包杏

旬陽荷包杏是陝西旬陽縣秦巴山區的一個古老地方品種。旬陽荷包杏5月下旬成熟,平均單果重125g,最大單果重154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品質優良。果面底色淡黃,陽面少具紅色。果皮薄,不易剝離。有200餘年的栽培歷史。分布於旬陽縣金洞、呂河、棕溪、蜀河、仙河等地。以金洞鄉爛灘溝較為集中。至今仍有百年以上結果正常的大荷數株。
旬陽荷包杏旬陽荷包杏

柿子

柿科落葉喬木植物柿的果實,為旬陽主要乾鮮果之一,栽培品種有磨盤柿、綿瓤、面柿、隔夜甜、尖柿、牛心、高樁、火罐子等10多種,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柿子能釀酒、做柿餅,具清熱、潤肺、解毒等功效。2006年,全縣產柿子938.2萬公斤。至2008年,全縣柿子保有面積7285畝。

櫻桃

屬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樹高一般2米左右,葉子成卵形或橢圓形。果實在4—5月成熟,果形近球形,紅色或黃色,果皮色澤鮮艷光滑,酸甜適度可口、肉多籽小,味道特佳,有開胃、健脾、美容等功效。單株栽於公園、綠地、庭園、草坪,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其種仁、樹皮、根、葉可用入藥,果實個大香甜可
櫻桃櫻桃
食用,也可釀酒。旬陽縣自2000年春季後抓住國家退耕還林機遇和交通便利優勢,在段家河鎮李家莊村、薛家灣村、城關鎮的草坪社區發展櫻桃生產。2007年,全縣面積達到3000畝,年產櫻桃5000噸,外銷西安、武漢等城市。

拐棗

學名枳椇,屬陝南秦巴山區特產,有紅拐棗、綠拐棗、胖娃娃和白拐棗(多為野生)等5種,以胖娃娃和白拐棗兩個品種最佳。拐棗喜光耐寒,果梗肉質,高含18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和鐵、磷、鈣、銅等微量元素及一些生物鹼。可生吃、釀酒,種子入藥,利尿,治小兒百日咳、支氣管炎等。拐棗在旬陽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邊、溪邊、路旁或較潮濕的山坡丘陵地帶(以棕溪、趙灣、呂河、神河、甘溪為多)。定植後一般3—5年開花結果,1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單株產果20—30公斤,20年左右樹齡每株可產150—200公斤,盛果期在30—40年左右。至2009年,全縣拐棗累計21532畝,年產拐棗200萬公斤。作為生產抗癌、解酒、護肝、降脂等保健品的主要原材料。旬陽拐棗於2002年以後開始向韓國、日本、朝鮮等國出口。
拐棗拐棗

核桃

屬胡桃科,是旬陽主要乾果之一,喜光、耐寒、抗旱、抗病力強,以零星、四旁栽植和退耕還林栽植為主,多分布在700—1200米地帶。主要品種有:綿核桃、夾核桃、麻子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隔年核桃等。綿核桃為地方優良品種,栽植8年即掛果,果核平均重11克,殼薄,脫仁容易,出仁率42%左右,種仁黃色,含油多,香味濃。1989年產核桃51.39萬公斤。2008年,全縣核桃保有面積5萬畝,2002年產核桃71.6萬公斤,2007年產核桃89.3萬公斤。
核桃核桃

板栗

屬堅果,按種子大小分為大板栗、二板栗和毛板栗,常生長於陰濕土坡上,適宜於疏鬆沙質土壤,大板栗一般分布在海拔600-800米區域內,二板栗分布600-1000米海拔區域內,毛栗多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成片林中。板栗樹勢強壯,壽命長,500年老樹仍可結果,果實在9月中下旬(中秋節前後)成熟。大板栗平均果重5.2克,果皮深褐色,果仁呈淡黃色,富含糖、澱粉、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較高。1995年前,全縣有各類板栗3.6萬畝左右(毛栗占80%以上),年產栗量17.9萬公斤。1996年,原雙河區竹筒鄉桂花村18戶農民使用毛栗嫁接板栗技術連片開發100畝。1997年,縣林特局組織實施以毛栗嫁接板栗為主的低產板栗園改造。至1998年10月,全縣嫁接板栗樹達207.8萬株。2004年,全縣有畝產1000公斤以上的高產板栗達4.18萬畝。2009年,全縣產優質板栗53.27萬公斤,產值超500萬元。
板栗板栗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19年5月18日,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