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北宋蘇軾詩作)

《守歲》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把就要逝去的年歲,比作游向幽壑、勢不可當的長蛇,並說守歲正如想要系住它的尾巴,純屬徒勞無功。詩中又細緻地描述了人們守歲的情景與心情。“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二句,用虛筆表現了詩人懷親思弟、想要及早建立功業等心愿和對青春年華的愛惜。全詩以篇首六句的妙喻醒人耳目,後半篇則意思平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守歲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守歲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垂盡:快要結束。
⑵壑(hè):山谷。
⑶修鱗:指長蛇的身軀。
⑷強(qiǎng):勉強。
⑸嘩:一作“喧”。
⑹撾(zhuā):擊,敲打,此處指更鼓聲。
⑺燈燼(jìn):燈花。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部分。
⑻北斗斜:謂時已夜半。
⑼蹉跎(cuō tuó):時間白白過去,光陰虛度。

白話譯文

要知道快要辭別的年歲,有如游向幽壑的長蛇。長長的鱗甲一半已經不見,離去的心意誰能夠攔遮!何況想系住它的尾端,雖然勤勉明知是無可奈何。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譁。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橫斜。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努力愛惜這一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時詩人在鳳翔簽判任上,同時還寫了《饋歲》《別歲》,三首詩寄與蘇轍。1061年,蘇軾應制科入三等,以“將仕郎大理寺評事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十一月至鳳翔(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知府宋選對蘇軾十分關心愛護。蘇軾公事之暇,縱觀附近的名勝古蹟,留下了有名的《鳳翔八觀》詩。這年蘇轍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縣)軍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蘇轍要求留在京師侍奉父親,第二年獲準。蘇軾一人在鳳翔,遇到年終,想回汴京和父親、弟弟團聚而不可得,回想故鄉歲暮的淳樸風俗,就寫了這三首詩寄給弟弟蘇轍(字子由),以抒發思念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守歲》,十六句,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六句:“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這裡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守歲無益,從反面人題,跟前兩首有所不同。這個比喻不但形象生動,而見辰龍巳蛇,以蛇比歲,不是泛泛設喻。這六句的前四句寫歲已將近,後二句寫雖欲盡力挽回,但徒勞無益。“系其尾”字面雖然用《晉書·賈后傳》“系狗當系頸,今反系其尾”的話,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為喻:到了除夕,已經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況只抓蛇尾巴梢,哪裡能系得住呢?以這樣六句開頭,好像說這個風俗無道理。要寫守歲,先寫守不住,不必守,這是欲擒故縱,使文字多波瀾的手法。
中間六句是第二個層次:“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諶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這個層次寫守歲的情景。一個“強”字寫出兒童過除夕的特點:明明想打磕睡,卻還要勉強歡鬧。這兩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鄉的風俗,而不是他在鳳翔時的情景。這一年蘇軾才二十六歲(虛齡二十七歲),膝下只有一子蘇邁,虛齡五歲,不可能有這兩句所寫的場景。“晨雞”二句將守歲時的心理狀態寫得細膩入微,“坐久”兩句將守歲時的情景寫得很逼真。這兩句主要是針對大人守歲所說的。紀昀很欣賞這十個字,說是“真景”。實際上這是人人守歲都有過的感受,他能不費力地寫出來,增添不少親切感。
最後四句是第三個層次:“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這個層次與開頭第一個層次的欲擒故縱相對照,表明守歲有理,應該愛惜將逝的時光。正面交代應該守歲到除夕盡頭。結尾兩句化用白居易“猶有誇張少年處”,意在勉勵蘇轍。蘇轍在京師侍奉父親,蘇軾希望兩地守歲,共惜年華。這個結句含有積極奮發的意味,是點睛之筆,使全詩精神陡然振起。
蘇軾的《守歲》,詩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勵自己惜時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蛻皮喻時間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免得時間過半,雖勤也難補於事。努力應從今日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

名家評價

清·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註匯鈔》:“一結‘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無聊自慰語也。”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前六句比,中六句賦,結句猶可夸者,非幸詞,正以見去日苦多,而盛年之不再也。此與《別歲》一首,佳處不減魏武短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