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外守歲

嶺外守歲

《嶺外守歲》在構思上全從除夕之夜在時間、季節轉換上的這個特點出發,藝術表現上則用對比手法:詩的前三句,都是在反襯末尾一句;正是有了前邊三句的有力襯托,末尾一句的詩意才表現得更加突出和深刻,更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至此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淒涼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嶺外守歲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475-132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李德裕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嶺 外 守 歲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嶺外守歲》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嶺外守歲》
冬去更籌盡,春隨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催。

作品鑑賞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舊曆九月,李德裕由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安縣)司馬再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縣東南)司戶參軍,於次年正月到達貶地。此詩就是公元848年除夕在赴崖州途中守歲之作。詩寫嶺外守歲的悽苦心境。守歲風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晉代周處風土記》云:“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在唐代,這個風俗非常廣泛,《全唐詩》所載唐太宗寫守歲的詩,就多達三首。
此詩在結構上是四句兩聯法,一二同三四兩兩對仗,各為一聯。詩的首聯寫冬盡春回。“更籌”也稱“更籤”,是古代夜間計時報更的竹籤。《陳書·世祖紀》:“每雞人(宮中報告時間的衛士)伺漏(壺漏,古代計時之具),傳更籤於殿中,乃敕送使者必投簽於階石之上,令鎗然有聲,雲吾雖眠,亦令驚覺也。”“斗柄”,北斗星的柄,它隨著四季的不同,分別指向東西南北方向。除夕之夜指向正北,一交元日,即偏向東方。兩句是說,嚴冬隨著更籌而逝,春天跟著斗柄東轉而返回人間。此即唐太宗《於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詩“一夕變冬春”之意。這是從除夕之夜在季節變換上的特點,寫作者守候年歲更換的情景。
次聯用寒暄的變化反襯客鬢的改變。“暄”是溫暖之意。冬天是寒冷的季節,春天是溫暖的季節。除夕之夜,跨著兩個季節,子時(夜裡十一時至凌晨一時)之前屬冬,交子時以後屬春,所以說“寒暄一夜隔”。由冬入春,由寒變暖,萬物萌生,本來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事,但作者由於遠貶外地,他鄉作客,心境因此變得更加淒楚,鬢邊的白髮也變得更多了。除夕之夜。歲跨兩年。特寫“兩年催”,是在加重寫出歲月催人變衰。“一夜”、“兩年”又通過時間上的巨大差別形成的強烈對比,表現了歲月催人的詩意。守歲本來應是家人團聚之時;眼見周圍的人家在家團聚,辭舊迎新,作者卻遠謫南荒,鄉關路邈,翹首北望,若何為情!此刻牛黨當政,不僅作者個人遭到誣陷迫害,國家的前途也令人擔心。《唐摭言》載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即德裕)”之句,可見人們對李德裕疊遭貶謫的深切同情,對牛黨當權者迫害有功之臣的強烈不滿。身世之感,鄉關之思,以及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往日在家中、在京中守歲的美好情景,今日在貶所客居的淒楚景象,千萬種情思,一齊湧上心頭。

作者簡介

李德裕
(787—850年)唐代政治家。字文饒,真定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漢書》、《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書詔典冊,多出其手。歷任翰林學士、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左僕射、並在公元838年(唐文宗大和七年)和840年(武宗開成五年)兩度為相。主政期間,重視邊防,力主削弱藩鎮,鞏固中央集權,使晚唐內憂外患的局面得到暫時的安定。公元844年,輔佐武宗討伐擅襲澤潞節度使位的劉縝,平定澤、漣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賜封衛國公。長期與李宗閔牛僧儒為首的朋黨鬥爭,後人稱為“牛李黨爭”。武宗去世後,白敏中一派得勢,李德裕遂貶死海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