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年表

宇宙學年表人類過去兩年多千年來對於宇宙認識的發展記錄。現代宇宙學的思想遵循科學學科物理宇宙學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宇宙學年表
  • 外文名:The universe timeline
  • 學術範圍:宇宙學
  • 時間範圍:近兩千年
古代,近代,現代,

古代

  • 約公元前16世紀-美索不達米亞宇宙學認為地球是平坦的圓形土地,周圍是宇宙海洋。
  • 約公元前12世紀-梨俱吠陀紀錄一些宇宙讚美詩,特別是《Nasadiya Sukta》描述的宇宙起源,起源於伊拉尼亞伽巴一元論或“金蛋”。
  • 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世界地圖顯示地球被宇宙海洋與七座個島嶼包圍。
  •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提出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其中地球是靜止的,宇宙的範圍有限,時間為無限。
  • 公元前3世紀-薩莫斯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
  • 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在他的《沙計算手冊》(The Sand Reckoner)中估計宇宙的直徑。
  • 公元前2世紀-塞琉西亞的塞琉古進一步闡述阿里斯塔克斯日心宇宙觀,並使用潮汐現象來解釋日心說。
公元後

近代

現代

  • 2001年-澳大利亞/英國團隊在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觀測顯示物質密度接近臨界密度25%,提出宇宙學數或類似暗能量證據。
  • 2003年-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得到全天空詳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片,顯示宇宙為137億歲(誤差百分之一),與ΛCDM模型、宇宙膨脹密度波動預測一致。
  • 2003年-史隆數位巡天發現史隆長城
  • 2004年-度角尺度干涉儀(DASI)首先獲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E模式偏振光譜。
  • 2005年-斯隆數字巡天(SDSS)和2DF紅移測量檢測到的星系分布重子聲學振盪。
  • 2006年-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結果公布,進一步確認標準的平坦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
  • 2014年-BICEP2科學家團隊宣布在B模功率譜探測到宇宙暴脹產生的重力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