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宇宙學年表
- 外文名:The universe timeline
- 學術範圍:宇宙學
- 時間範圍:近兩千年
古代
- 約公元前12世紀-梨俱吠陀紀錄一些宇宙讚美詩,特別是《Nasadiya Sukta》描述的宇宙起源,起源於伊拉尼亞伽巴一元論或“金蛋”。
- 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世界地圖顯示地球被宇宙海洋與七座個島嶼包圍。
- 公元前3世紀-薩莫斯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
- 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在他的《沙計算手冊》(The Sand Reckoner)中估計宇宙的直徑。
- 6世紀-約翰·斐羅龐努士(John Philoponus)提出宇宙為有限的時間,並反對古希臘無限宇宙概念。
- 約8世紀-印度教宇宙觀認為宇宙經歷創造、毀滅與重生反覆循環,每個循環持續43億2千萬年。
- 12世紀-法赫魯丁·拉齊(Fakhr al-Din al-Razi)討論伊斯蘭宇宙學,拒絕亞里士多德的地心思想。
- 13世紀-納奇曼奈(Nahmanides)認為宇宙正在擴張,並擁有十個維度。
- 15世紀-Ali Qushji提出地球自轉證據,反對亞里士多德及托勒密的地球靜止理論。
- 1576年-托馬斯·迪格斯修改哥白尼體系通過刪除其外緣和更換的邊緣與明星充滿無限空間
- 1584年-焦爾達諾·布魯諾提出一種非等級的宇宙論,認為哥白尼的太陽系不是宇宙中心,而是無限恆星系統中相對較小的一個。
- 1610年-克卜勒藉由黑暗夜空爭論來描述有限宇宙觀。
- 1720年-埃德蒙·哈雷提出早期奧伯斯佯謬問題。
- 1744年-讓-菲利普·夏西亞科斯(Jean-Philippe de Cheseaux)提出早期奧伯斯佯謬問題。
近代
- 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顯示能量密度扭曲時空。
- 1921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發布沙普利-柯蒂斯之爭文章。
- 1922年-維斯托·斯萊弗針對螺旋星系的系統性紅位移提出總結。
- 1922年-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找到一個愛因斯坦場方程解,顯示宇宙正在膨脹。
- 1927年-喬治·勒梅特討論由愛因斯坦場方程創造膨脹宇宙理論。他從的愛因斯坦方程解決方案中預測距離與紅位移關係。
- 1928年-霍華德·珀西·羅伯遜簡略的提到維斯托·斯萊弗的紅位移測量,並結合星系的亮度測量顯示紅位移-距離關係
- 1933年-愛德華·亞瑟·米爾恩發展宇宙學原理。
- 1965年-漢內斯·阿爾文提出電漿宇宙學來解釋重子不對稱性,並支持無限宇宙理論。
- 1966年-史蒂芬·霍金和喬治·埃利斯表示廣義相對論認為大爆炸發生以前,宇宙的初始狀態為是重力奇異點。
- 1967年-安德烈·薩哈羅夫提出重子生成問題,認為反重子與重子具有不對稱性。
- 1967年-約翰·巴考、沃爾瑪·薩金特和馬騰·施密特測量3C 191分裂譜線精細結構,從而顯示精細結構常數隨時間變化情形不明顯。
- 1969年-Charles W. Misner正式提出視界問題。
- 1969年-羅伯特·迪克正式提出平坦宇宙問題。
- 1970年-維拉·魯賓及肯特·福特測量螺旋星系旋轉曲線半徑較原先估計更大,證明大量暗物質存在於宇宙中。
- 1980年-阿蘭·古斯與斯塔羅賓斯基(Alexei Starobinsky)各自獨立提出宇宙暴漲理論。
- 1981年-Viacheslav Mukhanov與G·Chibisov提出量子波動可能導致宇宙大尺度結構出現。
- 1982年-第一個CfA星系紅位移巡天完成。
- 1982年-詹姆斯·皮布爾斯、理察·邦德與喬治·布盧門撒爾等人提出宇宙由冷暗物質所主宰。
- 1983年至1987年-戴維斯、Efstathiou、弗倫克與懷特首次使用電腦模擬宇宙結構形成。結果表明冷暗物質與觀測結果相吻合。
- 1988年-CFA2紅位移巡天發現CfA2長城。
- 1988年-銀河系大規模測量提出巨引源存在證據。
- 1990年-宇宙背景探測者確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具有黑體光譜。
- 1999年-宇宙背景探測者測量與毫米波段氣球觀天計畫提供各向異性宇宙微波證據,表明宇宙的幾何形狀接近平坦。
現代
- 2001年-澳大利亞/英國團隊在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觀測顯示物質密度接近臨界密度25%,提出宇宙學數或類似暗能量證據。
- 2003年-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得到全天空詳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片,顯示宇宙為137億歲(誤差百分之一),與ΛCDM模型、宇宙膨脹密度波動預測一致。
- 2003年-史隆數位巡天發現史隆長城。
- 2004年-度角尺度干涉儀(DASI)首先獲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E模式偏振光譜。
- 2005年-斯隆數字巡天(SDSS)和2DF紅移測量檢測到的星系分布重子聲學振盪。
- 2006年-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結果公布,進一步確認標準的平坦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