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因
近年來,中國高校弄虛作假現象比較嚴重。學術
醜聞在過去的2009年頻頻曝光,
學術腐敗已經蔓延到多數的學術領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楊玉聖稱,幾乎中國所有高校都有學者涉嫌學術造假或腐敗。
高教研究專家、華東師大
唐安國教授指出,目前學術環境比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誘惑面前心態失衡,某些監管制度的嚴重缺失,這又為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另外,學校要爭排行,一般很難對科研項目和科研人員進行有效的審查。
高校問題研究專家
熊丙奇教授對此認為,之所以長期以來高校學術不夠規範甚至失范,一方面,對於校方來說,處理學術不端事件,可能影響學校形象、影響自身政績;另一方面,處理學術不端事件,可能牽涉到諸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請課題、爭取經費;此外,校方明白,不少教師的不端行為,其實是各類不合理的量化指標所逼出來的,包括經費指標、課題指標、論文指標、專利
指標,導致大學校園充滿浮躁與急功近利。“高校的學術失范,有學者自身道德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由於當前的學術體製造成。”熊丙奇認為,目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體制內整體建立減少失范、防範失范的
制度。
學術打假名人
方舟子表示,其它學術造假國家的
學術不端行為往往只局限於學術界,但
中國學術領域的腐敗行為卻是與其它領域,特別是
政治、經濟領域的腐敗行為緊密結合。一方面,
官本位的體制使得科研、教育機構變成了官場的一部分,研究職務、頭銜都有一定的
行政級別,例如系主任是處級、校長是局級、院士是
副部級等等,名為學者,實為“學官”,因此,官場腐敗必然會導致學術腐敗,也必然要包庇學術腐敗。
在對待學術造假問題上,說某些高校領導已經愚蠢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一點也不過分。《
西安晚報》2010年3月22日報導說,一位校領導約見6位參與舉報
李連生的教授談話,一見面就說,“現在高校弄虛作假成風,你們不要大驚小怪。你們這個舉報,弄得校領導50天來日夜不得安寧,你們是始作俑者。我現在宣布,如果你們6人願意退出,還為時未晚。你們如果是為了利益,我們可以轉達李連生們,讓他們把教育部一等獎勻給你們一些。”第二次約見6名教授談話時,“另一位校領導讓他們停止網上的檢舉揭發,稱現在網上和報紙揪著不放,(對學校)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希望不要再到社會上去渲染”。這一段話,就是某些高校領導“護假心態”的最好寫照。
對於高校學術造假的原因,有人把它歸咎於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只重數量,不重質量,量化管理學術和科研;有人認為是高校的學術浮躁所致,各高校盲目拔高標準、盲目定位;也有人認為是我國大學的制度缺失使然。這些分析都不無道理,也的確指出了當前我國高校存在的諸多問題。然而,不管是制度缺失,還是學術浮躁、抑或是教育產業化,都只是產生學術造假的外在原因,究其根源,其實還是
大學精神的缺失。因此,治理高校的學術造假,呼喚我們重建和弘揚大學精神,社會期待著高校的學術回歸理性和尊嚴,也期待著大學精神的重塑。
種種學術腐敗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愈演愈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人主義”盛行,相關部門懲處不力。許多知情的同事、同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身邊的造假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是在造假行為被曝光後依然三緘其口、不置可否。造假者的所屬單位,為維護本單位的“形象”和利益,或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採取拖延戰術、不了了之,有的甚至找出種種理由為造假者辯護開脫;主管部門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至今沒能拿出一套可操作的、具有震懾力的懲戒辦法。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好人主義”和虛張聲勢、息事寧人的打假潛規則,無疑是對學術腐敗的包庇縱容。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只有更多的打假者仗義執言,才能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使造假者無處遁形,讓想造假者懸崖勒馬,讓誠實有信成為主流價值觀。
部分事件
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相繼捲入學術造假事件。從造假事件的披露
來源地學術打假網站來看,國記憶體在類似事件的高校絕不僅僅只有這些,關於
學術腐敗、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
2009年3月
●
雲南中醫學院院長
李慶生被指論文抄襲、一稿多投。李慶生主動申請對自己的相關論文進行鑑定,結果為“過度引用不當”。
●浙江大學副教授
賀海波被爆剽竊論文。浙大共核查了賀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關人員涉嫌
學術道德問題的論文20篇,其中賀海波涉及論文9篇。事發後,賀海波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浙大將其開除出教師隊伍。
2009年4月
●海南大學年僅38歲的大學教授、博導、學科帶頭人
王鳳陽,剛被任命為
海南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就被捲入“學術造假”的漩渦。
2009年5月
●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某篇碩士學位論文,與
南京財經大學2006年一篇碩士學位論文驚人相似,兩篇論文整體框架完全一樣,除了把地點“江蘇”兩字替換成“山東”,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事件”。
2009年6月
●遼寧大學副校長
陸傑榮在
核心期刊發表的《何謂“理論”?》一文被爆涉嫌抄襲。隨後遼寧大學校方表示,該論文第一署名人陸傑榮對此事並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外國哲學專業2006級在讀博士生
楊倫承認是自己抄襲,然後才拿給之前的老師陸傑榮署名。
2009年8月
2009年9月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
徐志偉被賴文教授和
吳麗麗副教授聯名舉報其博士學位論文抄襲。其博士學位論文竟然在沒有標明引用的情況下,將早一年畢業的
敖海清博士的學位論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連數頁貼上過來,直接把這些論述、分析和數據作為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內容,雷同文字數高達40%以上。
2010年3月
●
李連生,原西安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他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通大學認定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被取消教授職務,並解除教師聘用契約。
●2010年3月號的《文藝研究》上,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彬彬發表長文《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的學風問題》,指證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暉的博士論文存在抄襲。
2010年7月
●2010年7月1日,素有打假鬥士之稱的
方舟子,連續在其微博上發文,舉證質疑
唐駿在他所寫的書《我的成功可以複製》當中所說的論文、學歷,以及數項發明專利,還有他海外創業經歷,都涉嫌造假。一時之間,關於唐駿是否造假這樣的疑問也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2010年7月8日,網名為Isaiah的人士先後發表六篇文章指證著名學者朱學勤1992年的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涉嫌抄襲。後集結題為《朱學勤:學術界的又一個汪暉?》在網路上迅速傳播。
防範措施
專家學者認為,必須用道德、體制和法律建設三種手段,防範和懲治學術造假。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校長
史寧中認為,學術造假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評價體系不合理和學風道德出現了問題。他指出,在評價教學、科研成果時,不能僅以論文數量為依據。對業績考核、科研獎勵、職稱評定等實行
量化管理,以不夠科學合理的“指揮棒”,加劇學術界急功近利心態的蔓延,使剽竊和粗製濫造之風愈演愈烈。史寧中說,在考察研究者的學術水平、學術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對其
道德品質、學術作風的要求,樹立“學術榮辱觀”。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鄭楚光指出,一些高校學術造假現象嚴重,抄襲之風橫行;一些高校自由、民主之學風每況愈下;有學者放棄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投身於經濟效益明顯的領域;有學者不專心提高科研質量,全憑金錢、關係找項目;更有學者喪失嚴謹學風和職業道德,抄襲他人文章。他認為,應改革高校行政化體制,改變高校內部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不平衡。
而37名科技界政協委員聯名提案中,更是直接對學術體制提出了具體建議。其中包括從根本的選拔制度入手,解決
官本位思想的問題,為
管理型人才與科研型人才設計不同的人才培養渠道與選拔標準,不要以提拔為行政官員作為對人才的獎勵;在教學科研上充分發揮教授、科學家的主導作用,在教學、科研
資源分配方面,特別是科研經費的配置上,應由專家教授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決定;提高在一線從事科研教學人才,特別是優秀人才的待遇,將科研、教學人員的待遇與
行政職務、級別脫鉤,建立適用於科研、教學人員的待遇體系等。
針對學術造假的不同表現形式,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張文顯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由學風不端導致的學生教師急功近利的行為,如論文抄襲、搭車署名、粗製濫造編湊教材等;第二類是利用職務職位和社會影響力進行不正當占有學術資源,如壟斷學術資源、甚至侵吞科研經費等;
第三類是指從法律
界定上講,已經對智慧財產權、著作權和發明專利等構成了侵害的行為。張文顯認為,對於第一類行為,應當側重從加強學風建設,規範
學術道德方面予以引導,而對第二類和第三類行為,則應該嚴格執行現有法律規定或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法律性規定,包括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約束和防範學術造假行為。
據了解,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武寅已提出“關於懲治
學術腐敗”的建議。建議由教育部牽頭,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協助,組成專門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共同研究起草懲治學術造假的政策法規。其中包括學術造假的界定、界定的專門機構、懲治的機制機構、懲治依據、懲治方式、懲治力度等內容,為進一步立法做準備。
在教育部舉行的高等學校學風建設視頻會上,教育部副部長
陳希透露,新成立的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已經接到不少反映高校學術造假的舉報,教育部對涉及直屬高校領導的舉報將邀請業內專家對舉報內容進行核查,力求讓學術造假者付出代價。
管理規定
2018年8月1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職稱評審管理規定》,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上向社會徵求意見。《規定》明確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申報人員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以權謀私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予以撤銷,記入誠信檔案,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造假案例
2014年,細胞遺傳學、大腦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仍然是熱門領域,航空航天作為大國實力較量的焦點從未停歇,科學倫理和危機應對是科技新聞永遠需要直面的話題。
2014年年1月,英國《自然》雜誌開年第一期,《自然》刊登了兩篇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科學家的論文,文章稱成功培育出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其培養過程簡單安全,將從老鼠
脾臟取出的細胞放在與紅茶酸鹼度近似的弱酸性溶液里浸泡25分鐘,培養數日後就出現了新細胞。
這篇有望給再生醫療帶來新思路的論文備受關注,但很快有眾多研究人員在網上宣布該論文存在諸多疑點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隨即對研究過程展開調查,確認論文中有篡改、捏造的不正當行為,最關鍵的是,數個重複試驗均以失敗告終,證明這一實驗方法和結論都存在致命錯誤。
7月2日,《自然》正式撤回了這兩篇曾引發巨大反響的細胞論文。8月5日,日本著名細胞生物學專家、小保芳晴子的導師笹
井川樹懸樑自盡。此次論文造假事件為當事科學家、日本細胞學界和《自然》雜誌,都塗上了一抹難以淡化的黑色。最新調查表明,造假“
萬能細胞”或系混入的胚胎幹細胞。
明星學術造假
2019年2月8日,演員翟天臨在直播中翻牌網友留言,某網友問翟天臨的博士論文能不能在知網搜到,翟天臨很自然地回答:“知網是什麼東西?知網是什麼東西?”,隨後又回答下一個網友的問題。此次直播引起網友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質疑剛剛升入北大讀博士後的翟天臨。
出台政策
江西省
2018年11月,江西省出台政策,明確將依託學籍管理系統,建立18歲以上成年學生誠信檔案,推動將學生個人誠信記錄作為升學、畢業、評先評優、獎學金髮放、鑑定推薦等環節的重要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