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師
姓名:孫偉偉
生日:1988年農曆十一月初七17歲進入陸羽茶藝中心所屬陸羽茶道教室(陸羽茶道教室1980年成立於台北),學習【泡茶講座】、【評茶講座】、【壺藝講座】、【泡茶研習】、【評茶研習】、【茶經講座】等專業課程,2007年6月畢業,之後從事茶葉研究與分析,探索中國茶道的奧秘……
中國茶道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史書記載:茶“發乎
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莊子·盜跖篇》說:
神農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說,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還處於母系社會,由狩獵逐漸進化到畜牧和初級農業的時代就開始發現和利用茶葉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廣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葉買賣的文字記載。唐代已是“比屋皆飲”家家飲茶了。當前,茶已經成為世界三大無醇飲料中飲用價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飲料。有50多個國家生產茶葉,115個國家和地區進口茶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民有飲茶習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1989年27個主要產茶國生產茶葉245萬噸。溯本求源,各國的茶樹種子、茶葉名稱和有關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去的。至於英語稱茶為Tea,是由於中國茶葉從海上輸出歐洲是從廈門開始的。廈門方言茶字發音為Te,輾轉翻譯的原故。茶含有11大類350多種化學成分,既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又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茶同陶瓷和絲綢一樣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的卓越貢獻。
詩歌與中國茶道的思想文化背景
詩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飲茶使人心曠神怡,產生對人情美的聯想,因而自古就成為詩歌吟詠的對象。
《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集,其中收有多首與茶有關的詩句。如:“採茶新樗,食我農夫”《樗音出,椿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晉代詩人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中贊茶為“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被後人作為絕妙的
茶聯,流傳至今。
唐代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飲茶成為一種高雅的風尚,也成為陶冶情操和友誼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李白、杜甫、白居易、
劉禹錫和盧仝等著名詩人都寫下了富有
哲理的
茶詩。
李白聽說荊州玉泉真公,因常飲一種名叫《仙人掌》的茶,雖已年過八旬,仍面如桃花。他在得到
玉泉寺為僧的侄兒贈送的《仙人掌》茶後寫道:“常聞
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色的蝙蝠)白如鴉,倒懸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這首詩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寫成一個神話。
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石欄斜
點筆,桐葉坐題詩……”。詩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悅,環境之幽美,寫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圖》。
白居易流傳下來的茶詩有50多首。他曾在廬山結草堂而居,過著“架岩結茅屋,斷壑開茶園”的隱居生活,使他成為對茶葉生產、採制、煎煮與鑑別樣樣精通的行家,並以此自豪。他在《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說:“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詩人自稱是鑑別茶葉的行家是當之無愧的;詩人還在另一首詩中“無由持一盞,寄與愛茶人”創造了一個“愛茶人”的名詞。
唐人
元稹寫的一首
茶詩:茶香葉嫩芽 慕詩客僧家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 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至醉後豈堪夸短短的55個字從茶的自然性狀,茶碾茶羅、煎煮過程、飲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詠唱。尤其是“慕詩客,愛僧家”更是將茶擬人化了。“愛僧家”道出了茶與禪宗的密切淵源。僧人以茶敬施主,以茶供佛,以茶助禪功,正如劉禹錫《
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寫的“僧言靈味宜幽寂”那樣,僧人坐禪以茶驅睡意,有助於提高禪功,達到進入幽寂的境界。隨著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寂”字已被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引為日本茶道精神之一。
唐詩人
韋應物認為茶是高雅聖潔的仙草。他在《
喜園中茶生》詩中寫道:“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借茶抒懷把飲茶升華到富有
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後人稱的《
七碗茶歌》。詩人在抒發了品嘗到友人贈送的“天子未飲
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陽羨茶》喜悅心情之後,詠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飛去……”。
盧仝詩作不多,在唐代名聲不大,但他的這首《七碗茶歌》卻以其富有哲理性,為歷代愛茶的詩人廣為傳頌,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宋·梅堯臣);“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
七碗茶”(蘇軾,魏帝指魏文帝曹丕);“盧仝七碗詩難得,念老三甌夢亦賒”(元代大臣
耶律楚材,“念老”指唐代趙州高僧從念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機鋒語);“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明陳繼儒)。現代文人、佛學家、
中國佛教學會會長
趙朴初先生也有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偈ji佛經中的唱詞,梵語Gatha)。
詩言志,這些
茶詩,實際上是中國茶道思想在文學上的表現。
《茶經》
中國茶道的經典著述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
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餘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
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
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鑑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裡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
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作者這裡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
此後,唐
御史中丞封演在《
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從上述文獻可知: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
哲理的
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茶經》問世之後,相繼出現了多種茶文化專著,形成流派紛呈、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唐代蘇廙的《
十六湯品》專門評論茶湯優劣;唐代
張又新的《
煎茶水記》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
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槎音茶)則是評論
煎茶用水優劣的專著;宋·蔡襄的《
茶錄》和宋徽宗
趙佶的《
大觀茶論》記述了宋代茶道的發展情況和特點。從《大觀茶論》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將碾磨好的茶葉粉末直接放在碗內,把煮沸適度的水先灌進
湯瓶,然後沖入
茶碗,再用一種狀如小炊帚的竹製“
茶筅”攪拌均勻,稱為“
點茶”。《大觀茶論》對點茶技法做了精闢而詳盡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
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深刻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
中國茶道要求
(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劉禹錫在一首煎
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
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後出現的大些的氣泡);(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
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為繼承和發揚中國茶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北京茶葉學會和
北京茶葉總公司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組建了供內部進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茶道館》,以“儉、和、敬、美”為本館精神。“儉”儉樸,返樸歸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處;“敬”尊敬,互敬互愛;“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寓於茶道活動之中。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何謂茶道?茶道是藝術、禮儀、修行還是技術手段?不同的國家、學者,不同的傳統文化群體,對茶道定義眾說紛壇,莫衷一是。由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可以窺見什麼?
茶是一份神秘的領悟,是一種奇妙的想像。實際上,正如茶藝的豐富繁盛,茶道也是茶人多樣的心靈感受。茶道是心。
日本茶道嚴格謹慎,是軍事,是宗教。中國茶道自然謙和,是山水,是晚霞。有人能喝出刀光劍影、兵戈鐵馬,有人卻喝得行雲流水、風調雨順;有人對茶而當歌,有人飲名如苦藥……不同的思想人格,將是不同的茶道。
中國茶道有“四啼”: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
中庸之道,和乃“
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大飾大道大儒三家思想
雜揉的具體體現。
“靜”是中國茶道靈魂能以莫立和實現的憑藉,“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是一份殘缺的心靈。“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搏,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是品茶人的心靈宗教,是白開水中的人生況味,是無字書里的千言萬語,是情侶眼眸的默默對視。“真”是“和”的真,“靜”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響水縣三套軸有限公司總經理
孫偉偉,男,響水縣三套軸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8年夏,孫偉偉從
南京林業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不久便在家族企業——響水縣三套軸有限公司任總經理職務。上任不久,全球性的
金融危機已波及到生產腳踏車、電瓶車中軸為主的三套軸公司。面對銷量銳減、生產接近無利可圖的現狀,孫偉偉仍然堅持對工人不放假、不降薪、不減員,帶領工人與企業共渡難關。並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市場調研,毅然籌措資金2000萬元,成立了軸承座分公司。當年10月,軸承座產品就打入國際市場,扭轉了原有產品滑坡的不利形勢。在金融危機期間,該公司不僅沒有減員,而且解決了30餘名下崗工人再就業問題。目前公司擁有資產2500萬元,職工150餘人,年銷售額5000萬元。 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孫偉偉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和
技改擴能。孫偉偉靠產品質量、
企業信譽,吸引大批客商。目前,企業每個月都要接洽100多個客戶,簽約各類訂單500份左右,年銷售中軸、軸承座等系列產品10萬套(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