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孫(mènɡ sūn),複姓。《通志·氏族五》:“仲孫氏,亦曰孟孫氏。”春秋時魯孟懿子,亦稱孟孫或仲孫何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孫
- 拼音:mènɡ sūn
孟孫(mènɡ sūn),複姓。《通志·氏族五》:“仲孫氏,亦曰孟孫氏。”春秋時魯孟懿子,亦稱孟孫或仲孫何忌。
孟孫(mènɡ sūn),複姓。《通志·氏族五》:“仲孫氏,亦曰孟孫氏。”春秋時魯孟懿子,亦稱孟孫或仲孫何忌。解釋複姓。出處《通志·氏族五》:“仲孫氏,亦曰孟孫氏。”春秋時魯孟懿子,亦稱孟孫或仲孫何忌。...
孟孫氏,是魯國三桓之一,魯桓公生公子慶父,其後為孟孫氏,為孟子先輩。世系表 姬姓,孟孫氏。歷代人物 公子慶父 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名慶父,魯桓公姬允之子,魯莊公庶兄。三桓之一---孟孫氏之祖,死後諡號曰“共仲”,古”共“通”恭“,所以亦稱”恭仲“。他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上卿。魯莊公...
孟孝伯(-前542年),姬姓孟孫氏,魯國孟孫氏第7代宗主,名羯,世稱仲孫羯,諡號孝,是孟莊子的兒子。人物生平 前549年,孟孝伯率軍討伐齊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仲孫羯帥師侵齊。)孟孝伯侵齊,晉故也。前545年,孟孝伯到晉國告知要因為與宋國會盟到楚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仲孫羯...
孟姓,多源流中華姓氏,漢族孟姓發源地在河南、山東兩地,逐步繁衍播遷至全國各地。亦有部分孟姓為少數民族漢化孟姓。主要以次為氏。古代兄弟排行次序為:伯(孟), 仲, 叔, 季. 伯為嫡長子, 孟為庶長子.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 春秋時魯國有孟孫氏, 蓋為魯桓公之子慶父共仲之後. 本為”仲孫”...
楊孟孫,略陽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人,氐族,楊崇祖之子,陰平國第四任國君。生平介紹 楊孟孫,楊崇祖之子,陰平國第四任國君,在位時間為502年-511年,在位9年。502年,楊孟孫在其父楊崇祖去世後繼位,被南梁武帝蕭衍加封為假節、督沙州諸軍事、平羌校尉、沙州刺史、陰平王,楊孟孫繼承的陰平國擁有數萬戶...
孟子第五十七代孫孟元,字長伯,明弘治二年襲。孟元之子孟公棨,字橐文,為孟子五十八代孫。孟子故居,孟廟寢殿,面闊5楹,單檐歇山式全木結構。始建於元元貞元年(1295年),原為鄒國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地方。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五十七代孫孟元增修孟廟時改為寢殿,成為專門供奉孟子夫人田氏的專祠...
孟文伯(?~前613年),姬姓孟孫氏,名谷,春秋時期魯國卿大夫,“三桓”之一,孟穆伯之子,母為戴己。父親孟穆伯(公孫敖)逃到莒國,孟文伯成為魯國孟孫氏的繼承人,善於守職,病逝後,諡號為文,世稱孟文伯,其弟孟惠叔。生平 孟文伯之父乃孟穆伯,慶父之子,魯桓公之孫,世稱公孫敖。公元前626年,周襄...
孟敬伯,即孟敬子,姬姓,魯國孟孫氏第11代宗主,名捷,世稱仲孫捷,諡號敬,是孟武伯的兒子。據說他是孟子的曾祖父。生平 曾子有重病,孟敬子問他。曾子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
孟孫獵得麋故誤 一本歷史文化類的圖書
墓西北約300米處,有古冢三座,稱為“三家冢”,相傳為孟孫、季孫、叔孫三家的墳冢。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宣揚“仁政”,並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先進思想,被唐朝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
亞聖后裔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起源於山東 河南商丘。在中國封建社會,孟子被尊稱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後人稱孟子為“亞聖”。因為孟子在封建社會的特殊地位,孟姓在歷朝有關姓氏的書籍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孟姓來源 孟姓來源有兩支,一支起源於山東,一支出自於河南商丘附近。《通志氏族略》上指出:“魯有孟孫氏,蓋...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
孟獻子(?-公元前554年),姬姓孟孫氏,名蔑,世稱仲孫蔑。春秋時期魯國外交家、政治家,孟文伯之子,亞聖孟子先祖,先祖公子慶父,弒殺魯閔公,後代出於避諱,改仲孫氏為孟孫氏,三桓之一。作為孟孫氏第5代宗主,他主張節用和發展生產,時稱賢大夫,成為魯國孟孫氏家族振興的重要貢獻者。魯襄公十九年,薨於...
孟姓,多源流中華姓氏,漢族孟姓發源地在河南、山東兩地,逐步繁衍播遷至全國各地。亦有部分孟姓為少數民族漢化孟姓。主要以次為氏,古代兄弟排行次序為:伯(孟),仲,叔,季。伯為嫡長子, 孟為庶長子。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國有孟孫氏,蓋為魯桓公之子慶父共仲之後,本為“仲孫”氏,因殺...
仲孫[仲孫,讀音作zhòng sūn(ㄓㄨㄥˋㄙㄨㄣ)]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仲孫(Zhòng sūn)姓源出有: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年魯桓公姬允的次子,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魯公子慶公之後。慶父曰共仲,故以為仲氏。為閔公之故,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仲...
叔孫氏,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作為三桓之一,掌握魯國實權。 三桓,是凌駕於公室的魯國貴族,出自魯桓公,包括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其中,叔孫氏的始祖叔牙。起源 魯桓公生老大子同、老二慶父、老三叔牙、老四也是老小季友。子同即魯莊公,生子般。前662年,魯莊公得了重病,向叔牙詢問繼承人的事...
季孫氏,“孫”為尊稱,實為季氏,姬姓。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作為三桓之首,季孫氏凌駕於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 三桓,是凌駕於公室的魯國貴族,出自魯桓公,包括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其中,季孫氏的始祖季友,謚成,史稱“成季”。概況 季孫氏,春秋後期魯國掌權的貴族,“三桓”之一。
明朝中葉士人孫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誅,懼怕株連而改姓孫;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另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孫...
享殿為孟林主體建築,殿記憶體石碑8幢,記載了孟廟、孟林的創建和擴置情況。享殿後為孟子墓,墓前有清道光年間立"亞聖孟子墓"碑,碑前有石供案和石香爐。孟子墓西北有古冢三座,相傳為魯國孟孫、季孫、叔孫之墓。優惠信息 自恢復運營之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實施免票優惠。
春秋魯大夫有叔孫豹、叔孫德臣,西漢有叔孫通。出自乙旃氏 南北朝時,北魏拓跋族有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據《魏書·官氏志》載:“拓跋鄰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後改為叔孫氏。”北魏有叔孫健,本姓乙旃氏。遷徙分布 叔孫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
據《孟子世家族譜·世譜》記載:“亞聖祖系出自魯桓公允,允生莊公同,同有弟三:長慶父為孟孫氏,慶父四傳莊子速,速七傳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啟女,於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軻,字子車,又字子輿。”這裡的“魏公子”是說魏國公子仉啟,但關於仉啟,史籍無考。孟子的父親,史籍不見...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孔子之孫)的門人。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