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1998年2月號的英國《焦點》月刊評“世界十大軍事統帥”。斯利姆名登榜首,位居十大統帥之首。這個斯利姆在中國名聲並不響亮。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斯利姆決心參與軍事事務,由於自己的努力,斯利姆獲準參加
伯明罕大學 軍官訓練團。1914午8月,斯利姆在那裡獲得一等兵軍銜,不久以後,被派到皇家
沃威克 郡步兵團任職。從此,斯利姆開始了通向英軍最高職位的生涯。
1915年7月,斯利姆所在的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第9營被派到加利波里參戰。1916年初,斯利姆隨部隊轉移到
美索不達米亞 。在那裡負傷,因戰功而被授予十字勳章。在此期間,斯利姆還曾被調至第6廓爾喀步兵團,但仍在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服役至戰爭結束。
1925年,斯利姆被選送入
奎達 參謀學院學習,畢業後斯利姆在印度步兵軍中擔任初級參謀職務。1934年,當他調任坎伯利參謀學院的教官時,斯利姆在整個英國軍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後來,斯利姆被選入帝國國防學院,得到高級指揮訓練的機會。1938年,斯利姆回到印度,指揮第7廓爾喀步兵團的一個營。不久,斯利姆升任印度高級軍官學校校長。1939年,戰爭爆發之際,斯利姆被任命為在聯合省組建的印度步兵旅旅長。一年以後,斯利姆率領第10印度兵旅作為印度軍第5師的一部分被派到
蘇丹 和
厄利垂亞 抗擊義大利軍隊。
1940年11月,駐守在加
拉巴特 以北100英里外的斯利姆旅奉命收復加拉巴特和附近的邁泰邁。斯利姆指揮部隊用突襲方式很快攻下了加拉巴特,但由於義大利空軍的空襲造成人員傷亡,部隊陷入混亂。斯利姆焦急地想以新的計畫進行戰鬥,但他的參謀極力反對,理由是據報告敵人的增援部隊已經上路,印度軍在
喀土穆 抵擋敵軍前進的主要任務將遭到嚴重損害。斯利姆極不情願地接受了他們的勸告,承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戰鬥以失敗而告終的事實。
1941年6月,斯利姆晉升為少將師長,負責指揮第10印度師。6-7月間,斯利姆指揮部隊從
伊拉克 沿幼發拉底河右岸強行挺進
敘利亞 ,成功地攻占了位於堅固設防的
代爾祖爾 鎮的幼發拉底河上的重要大橋。
1942年1月,日軍入侵緬甸。3月,
仰光 淪陷。亞歷山大將軍從英國飛來,指揮緬甸盟軍作戰,斯利姆被調去擔任所謂的緬甸軍軍長。斯利姆面臨著極為不利的境遇。他原來熟悉的是沙漠地形、開闊地帶,現在卻面對叢林和河流;他指揮的部隊對他很陌生;由於接連撤退,士氣嚴重動搖,缺少地圖和運輸工具,沒有人員、物資補充,沒有增援部隊;對日軍的行動一無所知。在困境之中,斯利姆以其自身的品行和時常深入部隊的行為很快在下屬中激起了信心。4月19日,斯利姆接到緬甸軍朝印度東北部撤退的指令。一個月後,斯利姆指揮緬甸軍克服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勝利抵達印度。在整個行動中,斯利姆自始至終都表現出堅定的信心和高度的復原力。緬甸的撤退被認為是斯利姆作為指揮官的一次最大的考驗。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紀念銅像 回到印度後不久,斯利姆奉命指揮新建立的第15軍,司令部設在
加爾各答 。第15軍和在印度東部抗擊日軍的第4軍一起組成東方集團軍。斯利姆的職責是保衛孟加拉免遭來自海上的攻擊,協助行政當局維護駐地的秩序。斯利姆以一系列備忘錄的形式闡明抗擊日軍的戰術,形成了叢林作戰的基礎。
1942年7月,東方集團軍司令部指揮所屬部隊進攻位於孟加拉灣東海岸、加爾各答南面的若開半島,企圖攻占半島上的日軍機場,消除其對孟加拉、加爾各答的空中威脅。進攻開始時進展得很順利,但到1943年3月不僅停了下來,而且開始撤退。斯利姆臨危受命,成功地完成了任務。1943年10月,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蒙巴頓到任,將地面部隊組建為第11集團軍群,斯利姆升任東方集團軍司令。不久,東方集團軍改稱第14集團軍。
1944年2月,日軍進攻若開,斯利姆率部堅守。這次戰役歷經3個星期而以日軍的徹底失敗告終。若開戰役之後,斯利姆計畫重新占領緬甸,為此必須大量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這一機會很快到來。3月,日軍猛攻
英帕爾 和科希馬。戰事之初,危機四伏,但由於斯利姆具有迅速恢復的能力和不甘失敗的決心,加上蒙巴頓有力的後方支援,危機都被克服了。斯利姆堅持拖垮日軍的政策,利用英帕爾的緊固防禦力量斃傷日軍。一俟反攻機會到來,他號召已經筋疲力竭的官兵再努一把力,發起強勁反攻,將日軍打退到
欽敦江 的另一邊。這次戰役,參戰的10萬日軍中有5萬3千人被斃傷或打散;參戰的3個日軍師團中有2個師團失去戰鬥力。這是日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陸地戰敗,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了。
從英帕爾之戰勝利到占領
仰光 這段時間,斯利姆充分展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最高水平的帥才。在歐洲戰爭勝利前,東南亞戰區的人員和物資補充從未得到優先考慮。斯利姆不得不用最少的資源在最不利的地形和氣候中打一場運動戰。他用即興指揮的才能、智謀,充分利用突襲方式,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皇家空軍的能力等方式來彌補資源上的不足。
儘管向緬甸進攻的政治目的是占領曼德勒和首都仰光,斯利姆正確地認定他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擊敗敵人。一旦達此目的,整個緬甸將在他的控制之中。因而英帕爾戰役後獲得主動權時,他不斷地向日軍施加壓力,給日軍一次次殲滅性打擊,從不讓日軍有喘息之機。斯利姆靈活指揮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開始挺進緬甸後突然改變了計畫,這一改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上較為有名的舉動之一。原來所有的情報表明日軍準備在伊洛瓦底江北面和曼德勒與盟軍開戰,後來查明這一情報不準確,日軍顯然想以伊洛瓦底江作為他們的主防衛線。斯利姆毫不猶豫地把他的兩軍之一轉移到另一不同的目標。他的部隊悄悄穿過叢林,渡過伊洛瓦底江,同時仍給日軍以曼德勒是主要目標的假象,然後,在首都南面70英里處的敏鐵拉開戰了。敏鐵拉之戰對日軍來說是一場災變,斯利姆抓住有利戰機,率領他的部隊,包括重型坦克、大型運輸車隊,穿過1000英里未開化的土地,選擇不同時間分散渡過伊洛瓦底江,使日軍模不著頭腦,無法確定他的主要進攻目標,從而給日軍以毀滅性的打擊。1945年5月5日,斯利姆在
仰光 與以海上登入的部隊會合,完成了占領緬甸的戰略目標。
斯利姆在緬甸作戰的勝利來自於他建立在不可思議的洞察力之上的細緻周密的戰術和邏輯上的推理計畫。他善於迅速地利用空中支援在交通不便的叢林作戰中的潛力和價值,它可使日軍常用的包圍和滲透戰術失去效力。在組織方面,他拋棄了不合適的標準編隊,而採用最適應叢林地形馱騾與機動運輸相結合的方式。但是,一旦出現需要速度,地形又允許的情況,他立即將他的一些編隊建立在機械化和機動化之上,正如他在敏鐵拉的進攻和向
仰光 的突擊那樣。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
1945年6月,斯利姆升仟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即第11集團軍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國擔任帝國國防學院院長。1947年,他離開軍隊擔任英國鐵路委員會副主席。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現役,出任帝國總參謀長。1953年,斯利姆被封為子爵並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亞總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憶錄《轉敗為此》。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在倫敦逝世。
早年生涯 斯利姆1891年出生在英國
布里斯托 的一個鐵製品批發商家庭。和美國的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一樣,斯利姆也是從很小就有從軍並成為一個偉大的將軍的夢想。但是他卻不象巴頓那么幸運:巴頓出身軍人世家,而且很有錢,他的家庭背景使他能夠自由選擇生活道路而不必為金錢發愁。斯利姆的家庭相當貧寒,也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軍事背景,因為當時英國的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還不是公費,所以斯利姆甚至沒有辦法上軍校成為一名軍官。斯利姆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一家當時英國著名的鋼鐵公司當職員。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為了進入軍隊,他想辦法走後門加入
伯明罕大學 的後備役軍官訓練團,成了一名後備役士官,儘管他根本不是伯明罕大學的學生。1914年7月,距離一次大戰爆發一個月的時間,斯利姆還利用鋼鐵公司休假的機會特意到德國旅行,觀察德軍的兵營,為的就是想對未來的敵人有個感性認識。
一次大戰爆發,斯利姆進入現役,編入皇家瓦威克郡團。1915年,這個團所在的部隊被派往土耳其海岸發起
加利波利戰役 。斯利姆在戰役開始以後不久受重傷,回英國修養,1917年3月傷好以後又被派往中東的
美索不達米亞 服役,再次負傷,養好傷以後轉往英國駐
印度陸軍 當參謀,在一戰結束的1918年,斯利姆已經是上尉(臨時少校)軍銜了。1919年斯利姆從英國陸軍轉入印度陸軍服役。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陸軍的武器裝備、訓練全是英式,軍官也全都是英國人。斯利姆這個舉動是因為和平時期一個英國陸軍軍官僅靠薪餉根本不夠生活,軍官是個只有中等以上家庭才能負擔得起的職業。而印度的生活費便宜,印度陸軍的軍官就不必為生活來源發愁,但是和英國軍官相比,好像地位低人一等。斯利姆在二戰以後出任帝國總參謀長時,就打破了一層玻璃天花板,因為在他之前,歷任英帝國總參謀長都是桑赫斯特軍校畢業的英國陸軍軍官,從來沒有一個
印度陸軍 出身的帝國總參謀長。
1939年二戰爆發時,斯利姆任印度第5師10旅準將旅長,駐紮在非洲的
蘇丹 。作為高級指揮官的斯利姆在二戰初期曾經犯過不少錯誤,所幸沒有造成什麼大影響,而他無疑是個善於學習的人,因此早期那些不太重要的戰爭成了他鍛鍊軍事指揮藝術的機會,而斯利姆曾犯的戰術失誤也給他後來在緬甸與日軍作戰提供了經驗和教訓。當時英國和義大利在非洲作戰,斯利姆指揮的部隊受命向意軍據點賈
拉巴特 (Gallabat) 進攻。斯利姆一開始顯現出對指揮大部隊有點經驗不足。首先是對地形偵察得不夠,結果配屬給他的12輛老式英國坦克有9輛壞在崎嶇的地形上。占領賈拉巴特本身沒有遇到什麼麻煩,但是斯利姆過於小心,沒有讓部隊迅速追擊乘機攻占下一個目標Metema,結果一個英國營猥集於賈拉巴特城裡,被突然飛臨的義大利轟炸機打散。所幸義大利陸軍的戰鬥意志驚人的薄弱,整個戰役以英軍輕易取勝告終。而這兩次指揮紕漏的教訓始終被斯利姆深深記取,此後再也沒犯類似的錯誤。
1941年1月斯利姆被義大利飛機掃射負傷,回到印度。1941年5月
伊拉克 國內發生親納粹反英的武裝叛亂,英國中東司令部忙於北非作戰抽不出兵力,由英國駐印度司令部派出兩個師組成
遠征軍 ,司令官是Qinan中將,參謀長斯利姆準將。對斯利姆來說幸運的是,其中第10印度師的師長臨時生病,因此斯利姆由遠征軍參謀長被任命為第10印度師少將師長。平息伊拉克叛亂以後,斯利姆又指揮第10印度師參加過兩次中東的作戰行動,一次是與
維希法國 軍隊作戰占領
敘利亞 ,另一次是英國和蘇聯合作南北對進占領伊朗。到目前為止,斯利姆與歐洲、北非等主要戰場的作戰毫不相關,只是在一些輕鬆而次要的軍事行動中,鍛鍊作為高級野戰指揮官指揮大兵團的技巧。他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
緬甸的失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東南亞和
太平洋島嶼 發動全面攻勢。1941年12月下旬日軍飛機轟炸
仰光 ,1942年初日本陸軍第15軍在
飯田祥二郎 中將指揮下,以4個師團的兵力向緬甸大舉進攻。當時緬甸的英國守軍只有兩個師。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
斯科特 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所以駐緬英軍的是
赫頓 中將。另外,參加
緬甸戰役 的還有
中國遠征軍 第 5軍和第6軍,由
杜聿明 和
甘麗初 指揮。這兩個軍在作戰上由美國
史迪威 中將控制,但是實際上重慶的
蔣介石 還常常進行遙控干預。
英軍與日軍相比,不僅人數上居劣勢,而且士氣低落,紀律鬆弛,訓練不足,再加上完全沒有叢林戰的經驗,一旦後路被迂迴就驚慌失措。他們對日軍所擅長的叢林包抄、遠程滲透的戰術完全不適應。英軍的補給和機動完全依靠道路,而且在當時沒有值得一提的空中偵察,更不用提空中補給和空中
火力支援 ,所以甚至無法獲得準確的戰場情報。而中國
遠征軍 當時的指揮系統上政出多門,各級指揮部、中英軍隊之間由於缺乏通訊器材而難以協調。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和當時善於叢林滲透,士氣高漲的精銳日軍作戰。所以開戰之初,英軍敗勢已成。
1941年3月初,由於緬甸的嚴重局勢,英軍任命敦
克爾 刻的英雄
哈羅德·亞歷山大 中將出任緬甸軍隊司令(後來43年2月在北非晉升上將,44年11月晉升元帥),歸印度總司令
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 上將指揮(韋維爾1943年1月晉升元帥),赫頓中將轉任亞歷山大的參謀長。亞歷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團軍級,不僅指揮兩個英國師,而且指揮中國
遠征軍 。因此在亞歷山大和英軍兩個師長之間需要新設立一個軍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緬甸軍軍長(番號叫Burcorps) ,下轄第1緬甸師和17印度師。
斯利姆3月19日到任,當時英軍已經丟了
仰光 ,在緬甸失敗已成定局。斯利姆的任務是儘可能地穩住戰線,在一系列後衛戰中組織撤退。緬甸基本上是一個狹長的地形,西臨
孟加拉灣 ,仰光在南方,
曼德勒 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東面與中國雲南接壤,西面與印度
阿薩姆邦 接壤。幾條南北向的大河縱貫緬甸全境。盟軍撤出仰光以後,基本上分兩路向北撤退,中國遠征軍主力為東路,沿錫唐河谷北撤,斯利姆的緬甸軍為西路,沿
伊洛瓦底江 河谷北撤。日軍第15軍以第33師團追擊英軍,以軍主力進攻中國
遠征軍 。
在這個戰略大背景下,應該說斯利姆的任務完成得還是相當出色的。首先,斯利姆到緬甸的時間比亞歷山大還短,接手的是個爛攤子。而他在短短的時間裡讓一支打了敗仗士氣低落,並且正在撤退的軍隊恢復紀律。其次,他把後衛戰組織得井然有序,以冷靜的頭腦處理一個又一個危機,避免了潰敗。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斯利姆在軍長的層次上無法解決的:那就是盟軍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究竟是在中緬甸防守,還是在撤退中保存實力並不時以反攻消耗日軍,或是乾脆放棄緬甸撤進印度和中國呢?由於英軍最高統帥部和韋維爾、亞歷山大的高級司令部都缺乏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所以直接導致一系列戰役協調問題。第1緬甸師主力在
仁安羌 油田被圍(後由
孫立人 的38師解圍),和
戴安瀾 200師
同古保衛戰 失利,以及好幾次斯利姆和史迪威計畫的反攻胎死腹中都根源於此。直到4月底,韋維爾才定下決心讓英軍撤回印度。
總的來說,斯利姆在緬甸的經歷雖然是一個敗仗,但很晚才到任,戰役失敗的責任並沒有落在他或者亞歷山大的頭上。而在組織撤退的過程中,斯利姆所負責的前線的後衛戰井然有序,這一點比亞歷山大在組織後方勤務撤退中的表現還要好。斯利姆在緬甸的一個半月時間,大概只有一次指揮方面的失誤。那是4月29日英軍準備渡過親敦江進印度之前,情報顯示日軍正在從右翼迂迴企圖繞到英軍背後占領親敦江上的主要
渡口 Kalemyo,切斷英軍退路。斯利姆馬上派出了手邊1師的兩個旅向北搶占渡口。實際上這個情報是錯誤的,日軍33師團實際上沒有試圖迂迴,而是從南方正面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現在已經失去部隊掩護的緬甸軍軍部和1師師部之間。此時斯利姆面對危機相當鎮靜,他判斷出日軍也並不清楚實際的形勢,因此沒有慌忙撤離而是堅持下來,同時急調17師的一個旅增援,從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軍保存了所有的輕武器和完整建制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過
親敦江 的時候因為運力不足被放棄了。重炮在江邊向日軍發射完全部炮彈以後炸毀,第7裝甲旅的坦克也在親敦江邊被破壞,只有一輛渡過江,有意思的是這輛唯一倖存的老坦克後來參加了英軍反攻的全過程,一直打回
仰光 。 在此看看斯利姆和亞歷山大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戰後亞歷山大和斯利姆都是英國著名的戰爭英雄,但是很奇怪,極少有資料顯示他們兩人之間在緬甸戰役中的關係如何。亞歷山大的回憶錄僅僅很模糊地提到過斯利姆一次,而斯利姆的回憶錄也僅有兩處提到亞歷山大,微妙的是,兩處都是稱讚亞歷山大在戰場上的個人英勇。對一位高級指揮官來說,個人的勇氣實在不算怎么重要的一個品質,斯利姆是不是有意避免什麼呢?這隻有我們自己去猜測了。但是亞歷山大離任以後,斯利姆的上司艾爾文將軍和
邱吉爾 本人對斯利姆的能力評價都很低。因為邱吉爾和歐文都沒有見過斯利姆,他們的偏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亞歷山大的看法。
反攻的準備 英軍撤回印度以後,隨著雨季開始,戰事告一段落。英軍改組指揮系統。韋維爾仍是印度總司令,英國在印度的駐軍原先分成北部、南部、東部3個軍區司令部,此時
野戰軍 方面亞歷山大離任,緬甸軍解散,新組建
東方集團 軍,由原來東部軍區的歐文中將出任集團軍司令,下轄第4軍和第15軍。斯利姆擔任15軍軍長,防守 印緬邊境的南端。
此後的一年可能是斯利姆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因為他的直接上司,東方集團軍司令官埃爾文對他成見極深,完全不信任斯利姆。在這個階段,善於學習的斯利姆思考了很多戰術問題,總結出很多叢林戰的戰術原則,並且在日常訓練中加以貫徹。比如應該訓練步兵學會叢林環境下的單身或者小分隊作戰,改良裝備和後勤供應,強調離開道路網機動。尤其是提出戰場上要作縱深部署,防止被日軍輕易迂迴包抄,而在被日軍迂迴的情況下,應該堅守陣地,讓被圍的部隊形成一個支點牽制日軍進攻兵力,同時從縱深調遣預備隊進行反包圍。這些戰術思想很多戰後的著作都歸功於
路易斯·蒙巴頓 伯爵,實際上蒙巴頓海軍上將作為東南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官,主要指責是戰略指導和與美國、中國高層領導的政治外交,並不負責具體的戰場指揮。而且蒙巴頓1943年底出任戰區司令官,而以上這些經驗教訓的總結此前很久就開始了,從亞歷山大到參加緬甸戰役的各師長都有一些共識,而斯利姆在1942年緬甸戰役和後來的反攻戰局中都是最高戰場指揮官,是實際上確立和貫徹這些戰術原則的人。後來隨著
英國空軍 的加強,空地配合成為可能,又進一步發展出為被圍敵後的據點守軍空投補給和空運援軍以加強其持續戰鬥能力的做法。與此同時,英國的溫蓋特準將組建了“欽迪特”遠程滲透部隊,這是配備卡車和輕型炮並且有空中支援的英國版敵後游擊隊,專門從沒有人煙的叢林裡滲透到日軍背後,從事戰役戰略規模的游擊戰。儘管欽迪特後來在斯利姆總的指導下作戰,但是這個作戰思想的形成與斯利姆本人的關係倒是不大,主要是溫蓋特倡導的。
1942年底,韋維爾下令英軍第15軍發動第一次若開戰役。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第一次採取主動,發動的一場有限目標的戰役,以慘敗告終。所幸的是,斯利姆雖然是第15軍軍長,但是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完全不信任,不讓斯利姆介入該戰役,而是親自越級指揮斯利姆手下
勞埃德 少將的14師向日軍33師團發動進攻。 第一次若開戰役的目標是占領梅宇半島和若開島,拔掉這個有可能被日軍用來跨海進攻印度本土的基地,同時為將來英軍的反攻創造條件。韋維爾作為戰區最高司令官,發起這次戰役的事前考慮還是合理的,所制訂的目標也不難達到。問題出在東方集團軍,主要有叄個。第一,此時離緬甸戰役結束剛剛幾個月時間,英軍的訓練和裝備還沒有來得及改進到適合叢林作戰的程度,準備不夠充分。本來英軍集中力量打一個有限規模的戰役還是可以的,但是第二個問題,英軍由北向南一路進攻,右邊是大海,左邊是叢林。當時英國在遠東沒有值得一提的海軍,制海權在日軍手裡。如果日軍從英軍背後登入很容易切斷英軍。就算
日本海軍 當時全力以赴太平洋與美軍的作戰,那么陸軍也可以抽出兵力越過左側的叢林出現在英軍背後(實際上這就是後來戰役發展的實際狀況),因此英軍是孤軍深入。第叄,戰役的組織太緩慢,很有
蒙哥馬利 那種陣地戰的味道。開始英軍占據兵力優勢,但是第14師花了叄個月時間慢慢向前推進,逐次增兵,終於在日軍頑強抵抗下停頓下來。這時14師一個師居然指揮9個旅(相當於2個軍的兵力),歐文將軍還是不願意調整指揮結構讓斯利姆的軍部介入戰役。這給了日軍充分時間調集兵力越過叢林出現在14師背後,幾乎包圍了14師。直到這時,歐文才調整部署,命令洛
馬克斯 少將的26印度師增援,撤了勞埃德少將的職務。
4月中旬斯利姆的15軍司令部接手若開前線。這次斯利姆接手的又是一個爛攤子,英6 旅被消滅大部 ,旅長
卡文迪許 準將 陣亡,另外一度有兩個英國旅被合圍,斯利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避免一場徹底的災難,把前線的英軍撤下來。5月中旬第一次若開戰役結束。這一次,斯利姆差一點成為集團軍司令歐文的替罪羊,本來斯利姆只指揮了最後一個月的撤退,前面的失敗與他毫無關係,但歐文在給韋維爾和帝國總參謀長
布魯克 的報告裡把責任推給斯利姆,要求撤換他。但是最後總參謀部的答覆是把歐文將軍解了職,由吉法德中將接替。 1943年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
印度總督 ,
奧金萊克 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年輕的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勳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司令官斯利姆。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
中國駐印軍 (孫立人和
廖耀湘 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Scoones)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
英帕爾 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Chrisison)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史迪威的地位有點特殊,他是蒙巴頓的副最高司令,又是
中國戰區 最高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但是從作戰上講,中國駐印軍司令是和斯利姆平行的,應該屬於吉法德的11集團軍群。史迪威和東南亞戰區總部的關係搞得非常僵,根本不願聽從吉法德的調遣,所以最後達成的安排是史迪威自願在作戰上隸屬於斯利姆(當然實際上史迪威在戰線北部的作戰行動是獨立的),因為他們兩個人在緬甸撤退時就曾並肩戰鬥,史迪威信任斯利姆是一個和自己一樣出色的戰士。現在,盟軍在緬甸戰場總算有了一個協調的指揮機構。這個機構中,兩位主要的野戰指揮官,斯利姆和史迪威,都是對日作戰經驗豐富,意志頑強的鬥士,而且兩人之間互相信任。而最高司令官蒙巴頓雖然年輕資歷淺,但卻具有豐富的軍事外交經驗和政治技巧,以及出色的個人魅力,唯有他才可以折衝樽俎於中美英印各國之間,保持盟軍的團結,再加上他出色的戰略頭腦和指揮過叄軍種聯合作戰的特殊經歷,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戰區司令人選。1942年下半年和整個1943年,盟軍都在積蓄實力,不斷完善後勤系統和叢林戰訓練,並加強空軍實力。雖然東南亞戰區在
羅斯福 和邱吉爾眼中的地位遠不如歐洲和太平洋各戰區,但是隨著整個戰局漸漸向有利於盟國的方向發展,就連東南亞戰區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員裝備上的補充了。
英帕爾的勝利 與此同時,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構在1943年也有變化,由一個第15軍擴充成了緬甸
方面軍 ,司令官
河邊正三 中將,下轄
牟田口廉也 的15軍,
櫻井省三 的28軍(在南方若開戰線),後來還在北方面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33軍。因為日軍的師團編制比西方的師要大,所以在關鍵的戰線中段,日軍前線兵力並不比英軍差得太多,但是空軍力量則要差得遠。鑒於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日軍在叢林戰中的素質又高於英軍,還有幾個月前在第一次若開戰役的失敗,英軍採取了一種類似於蘇軍在
庫爾斯克戰役 中的戰略:等待日軍進攻,在印緬邊界防禦戰中擊敗日軍主力以後再大舉反攻緬甸腹地。
日軍選擇
英帕爾 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主攻方向,這裡是英軍為反攻緬甸而設的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洼,難以防守。攻占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緬邊界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15軍創造條件,緬甸方面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軍首先對若開地區的英15軍發動佯攻,吸引
英帕爾 守軍英4軍來援,代號哈號作戰。這就是
第二次若開戰役 。似乎佯動是日軍作戰計畫的慣用謀略,很多
戰役計畫 ,包括
中途島 和幾次瓜島作戰都是這樣的。
此次戰役,英軍方面第15軍克里斯廷森屬下有Briggs的第5印度師,梅塞維的第7印度師為主力,第81西非師輔助( 師長Woolner 少將是個很有意思的傢伙,他從來不訓練他的西非洲戰士掘防守,他的信條是 :面對敵人,站直了,別趴下,象個男人那樣去戰鬥。結果戰役開始不久就被解職了,由 Loftus-Tottenham少將接替)。後來在戰役進行中還投入了從第4軍調來的洛馬克斯(Lomax)26師,另有Festing的36師作預備隊。日軍方面,因為是佯攻,只投入了竹內寬中將的55師團一個師團的兵力,以後又調54師團增援。日軍最具威脅的,是1944年2月4日戰役開始以後以一個突然的右路包抄出現在英7師背後,完全包圍了梅塞維指揮的這個師。
英帕爾-科希馬戰役 然而在此次戰役中,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斷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後勤支援。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28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
英帕爾 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鬥。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勝日軍。但是這還只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面,日軍以第15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戰。
中部戰線日軍牟田口中將的第15軍是緬甸方面軍的絕對主力,下轄
柳田 第33師團、
佐藤 幸德第31師團、山內正文第15師團(山內戰前曾擔任過駐華盛頓武官,並曾在西點軍校留過學),總共10萬之眾。整個英帕爾作戰計畫就是牟田口提出來的,目的是通過占領英帕爾,拔掉這個英軍反攻緬甸的核心補給基地,同時希望進一步打進一馬平川的印度腹地。日軍的最大困難在於地形和補給:日軍的
補給線 要穿過幾百公里叢林和橫亘的
親敦江 天險,並暴露在占據優勢的英國空軍攻擊下。牟田口廉也的解決辦法,一是希望通過突然襲擊擊潰英軍,就食於敵,二是讓部隊帶去大批活的牲畜作口糧儲備。
英軍防守
英帕爾 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軍,軍長斯康斯(Scoons)中將, 下轄科文的17師(Cowan,這個師是當年從緬甸撤退的老部隊),Gracey的20師,和Roberts的23師,雙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當,裝甲和空軍方面英軍占優勢,士氣和叢林戰術方面日軍占優勢。但是英軍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不太為後世評家所注意,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實際上早已料到日軍的進攻方向,日軍以為的戰役突然性實際上已經失去了。
有些關於緬甸戰場的專著似乎認為英軍在
英帕爾戰役 之初讓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實際上早在日軍若開佯攻的前一天,1944年2月3日,第4軍向斯利姆提交的報告就預言英帕爾附近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但是所預言的日軍重點打擊對象是20師而不時實際上的17師,而且預料日軍補給困難,只能出動一個旅團,沒有料到進攻的是一個整軍。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治單位發現當面日軍有重炮聯隊,還發現從若開戰場調來的33師團,此時英14集團軍已經能對日軍意圖作出正確判斷。另一個對斯利姆有利的關鍵因素是,日軍在佯攻的第二次若開戰役結束和英帕爾戰役開始之間,居然有1個星期的間隔,這使得斯利姆可以有時間毫無困難地把若開的主力第5第7兩個師撤出來投入英帕爾戰場。
英軍開戰時也有叄個不利因素。一是英軍的公路補給線是南北伸展的,全線130英里暴露在日軍的攻擊下,很容易被切斷。二是
英帕爾 北面的迪馬普地區有英軍最大的兵站,堆滿補給物資,有5千多名醫院、行政、憲兵等非戰鬥人員,卻只有不到一個營的兵力保護,這是戰役期間讓斯利姆覺得最緊張的地點。叄是戰場廣闊,緬甸戰場崇山峻岭,叢林密集,雙方的兵力無論如何不可能形成任何綿密不斷的防線,實際上兵力部署只能是東一團西一簇占領要地,這跟歐洲的各個戰場迥異,倒有點象茫茫太平洋中艦隊作戰的情景。當時英軍17、20兩個師還在外對日軍進行有限的小規模進攻,必須在戰前快速收縮回來,從進攻轉換成撤退和堅守,這個收縮的時機是斯利姆戰前所面臨最關鍵的課題:收縮晚了會被日軍切成幾段各個擊破,收縮早了則白白放棄幾個月來大片用鮮血換來的土地,對普通士兵的士氣是個打擊。
1944年3月7日,第二次若開戰役結束後一周,牟田口中將的日15軍全部3個師團越過
親敦江 向英軍縱深滲透,33和15師團為主力分割包圍英17師,然後進攻
英帕爾 ,31師走北路攻擊英帕爾以北的
科希馬 城,對英軍呈夾擊之勢。3月10日左右,英軍發現日軍的滲透行動,遠在英帕爾以南的印度17師立即開始按預定計畫收縮,雖然一度曾被日軍包圍,但是且戰且退,最終順利撤回英帕爾附近,3月29日英帕爾被日軍從南北兩面包圍,4月4日英第4軍的3個師主力在英帕爾城外圍完全收攏,英帕爾成了日軍啃不動的一個大要塞,包括非戰鬥人員在內共有15萬人。應斯利姆的要求,蒙巴頓的戰區總部全力組織空運補給英帕爾守軍,甚至借調了在
喜馬拉雅山 “駝峰”航線空運援華物資的美軍運輸機大隊。叄個月的時間,從
英帕爾 撤出4萬3千多非戰鬥人員,1萬3千傷員,運進1萬2千5百增援補充部隊,包圍圈內始終保持15天左右的糧彈藥品儲備。這樣,日軍兩個師團在對英帕爾的攻擊中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達成戰役目的,戰線在英帕爾近郊穩定下來,戰事第一階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計畫發展成了對日軍的消耗戰。
英帕爾戰役中更能體現斯利姆危機處置能力的,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開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指揮機構,建立斯托普福德(Stopford)為軍長的第33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而以4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這時,斯托普福德還是一個光桿司令,手下沒有一個整師。斯利姆的反應相當快,立即從若開抽調主力5師7師馳援主戰場,其中5師的一個旅空運科希馬外圍,在第一時間趕到,兩個旅增援英帕爾,全師10天到位。當時蒙巴頓的眼睛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毛竹戳傷,雙眼都纏著繃帶,無法視物,但是他和斯利姆配合無間,迅速作出空運和借調美軍運輸大隊的安排,並從印度腹地調Graver少將的第2英國師(2師和26師是緬甸戰場僅有的由英國士兵組成的師)編入33軍,在戰區最高司令的職位上作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4月4日日軍完成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地,日軍15軍和31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占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給養問題。隨著戰役呈膠著狀態,日軍發現己方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給養漸漸消耗殆盡,傷員得不到照顧,而英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斯利姆轉守為攻,用生力軍5師的兩個旅和23師對日軍15師團發動鉗形攻擊,把日軍牢牢地釘死在英帕爾周圍的山地消耗下去。在5月初,英軍指揮機構已經勝算在握,著手為反攻作準備了。牟田口還想作最後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馬的31師團撤下來,和其他兩個師團合力再攻英帕爾,但此時日軍顯然已經筋疲力盡,31師團未經允許即擅自撤離,把15師團的側翼暴露給英軍。儘管頑強的日軍一直戰鬥到7月初才承認失敗開始後撤,但是到這個時候,日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初跨過親敦江的10萬人損失5萬3千,其中3萬人陣亡,15軍3個師團長全被解職,其中31師團的佐藤幸德中將還因為陣前抗命,被送回日本。英軍損失2萬4千人。這一仗完全實現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擊消滅日軍主力的意圖。但是第4軍也打到疲憊不堪,4軍軍部和17、23師回印度休整,斯托普福德的33軍指揮第2、5、20師和新到的生力軍11東非師(Fowkes少將)對日軍展開戰略追擊,只是雨季的到來使道路和叢林變成一片泥潭才讓日15軍免於全軍覆沒。但是在整個1944-1945年雨季,英軍不僅跨過親敦江,而且抵達伊洛瓦底江邊,威逼緬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為1945年旱季反攻占領了理想的出發陣地。
收復緬甸 1944年戰局以後,日本緬甸方面軍主力第15軍元氣大傷,北方日本第33軍也在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的攻勢下丟了
密支那 ,節節後退,倒是南方若開地區的日28軍向東後撤有限,因此整個日軍戰線呈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大斜線,北邊的防線樞紐就是緬甸古都曼德勒。 日軍人事在英帕爾戰役之後大換血,
木村兵太郎 出任緬甸方面軍司令,他被人稱為只知道服從東條的機器人次官(和
希特勒 的副官
凱特爾 元帥的外號《點頭驢》有一比),後來也是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判處絞刑的7名戰犯之一(
東條英機 、
松井石根 、
板垣征四郎 、
土肥原賢二 、木村兵太郎、
武藤章 、
廣田弘毅 )。木村兵太郎手下還是3個軍,北部本田中將的33軍有18和56師團,負責對中國軍隊作戰,中部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被撤職,接替的是片村四八中將,有15、31、33、53四個師團,南部Sakurai的28軍有54、55兩個師團。另外第2和49師團作為方面軍預備隊。 英軍在英帕爾戰役後也調整了指揮結構,南方的15軍不再隸屬於斯利姆的14集團軍,而是由戰區直屬。北部史迪威的司令部也不再在戰役上受14集團軍節制。這樣,斯利姆的14集團軍僅下轄第4和第33軍,專心準備1945年旱季的中緬甸大反攻。33軍軍長仍是斯托普福德,有Nicholson的2師,Gracey的20師,後來又從4軍調入Rees的19師。4軍軍長斯康斯因戰功升遷,調回印度後方任職,斯利姆特意選擇在若開和英帕爾立功的7師師長梅塞維升任軍長,這個任命後來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梅塞維手下最初有Evans的7師,Cowan的17師,和Rees的19師(後來調出)。
更高層的指揮上,第11集團軍群番號被撤銷,乾脆改稱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吉法德將軍被蒙巴頓解職,接替的是利斯中將。這位利斯也是個戰功顯赫的名將,在北非和義大利戰場是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的30軍軍長,蒙哥馬利離開義大利以後,利斯就是接著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人,1944年占領羅馬以後受封為騎士,11月調升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總司令,是斯利姆的直接上司。對斯利姆來說不幸運的是,他好容易和吉法德配合默契了,這次又來了一位難以合作的上司。利斯隨身帶來一大批第8集團軍的參謀人員,工作方式完全是北非義大利戰場著名的第8集團軍的一套,對上級東南亞總部和下級14集團軍的工作方式完全看不慣。利斯和斯利姆之間的關係幾乎是公開敵意的。 對1945年2月開始的旱季攻勢,斯利姆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此前,他僅有
英帕爾 這一次著名的勝利,而因為英帕爾戰役防禦戰的性質,他多少被倫敦看成是一個謹慎穩健的指揮官。其實斯利姆的戰略目標一直只有一個:打擊日軍的野戰部隊主力,而不去在意土地和著名城鎮的得失。英帕爾的防守反擊是他認為當時達到這個目的的最佳手段。現在,斯利姆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和極佳的出發陣位,該表現一下大膽出奇的一面了。首先,斯利姆的戰役計畫一開始就不依靠數量優勢,他不想動用自己所有的師,因為計畫中的反攻戰役是大踏步進退,補給線很長,斯利姆有意把幾個師留在印度後方不用。其次,斯利姆卻準備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機動優勢,因為緬甸中部腹地跟印緬邊界的叢林不同,相當乾旱,是適於機械化部隊的地方。斯利姆建議把17師和5師改裝成機械化步兵師,尤其是5師,擁有兩個機械化旅和一個隨時可以空運的旅。此外,斯利姆還有一個直轄的255裝甲旅,雖然裝備的坦克有比較先進的美制
謝爾曼坦克 ,也有老式的
斯圖亞特 式和
格蘭特 式坦克,但也已經比日軍裝甲部隊占很大優勢了。第叄,也是這次戰役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斯利姆準備和木村兵太郎鬥智(他這時還不知道緬甸方面軍換了司令官,還以為對手仍是河邊正三)。日軍從英軍的兵力配備上,判斷英軍是要以曼德勒為主攻方向,因此集中15軍主力和28軍一部,置重兵於曼德勒周圍的伊洛瓦底江防線,甚至準備了用以反攻英軍攻勢的預備隊師團。斯利姆抓住這種心理,讓英33軍在曼德勒兩翼的伊洛瓦底江對日軍施加強大壓力,作出準備進攻的態勢,實際上的攻擊點卻選在曼德勒南面日軍腹地的補給中心敏鐵拉。這是日軍主力的補給中心,卻只有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防守,其餘全都是非戰鬥人員,很像英帕爾戰役中英國的迪馬普。而且因為整個戰線是東北-西南走向,從日軍主力集團的西南方直接突擊其背後的敏鐵拉實際並不困難,而且1942年斯利姆撤退的時候曾指揮部隊經過這裡,他知道一條不為日軍所知的小公路可以讓英4軍奇兵突出長途奔襲敏鐵拉。因為敏鐵拉的重要地位,斯利姆判斷日軍一定會盡全力奪回此地,那么就不得不放棄曼德勒附近的強固防禦工事和伊洛瓦底江天險回身反攻,這時正面的英33軍就可以搶占曼德勒,和敏鐵拉守軍夾擊日軍主力,迫使日軍在曼德勒和敏鐵拉之間接受會戰。 曼德勒戰役於1945年2月中下旬以英4軍開始穿插行動拉開序幕,
17師強渡伊洛瓦底江以後,以兩個旅打開通道,立即投入255裝甲旅奔襲敏鐵拉。極少的日本駐軍戰鬥到最後一人,英軍占領敏鐵拉以後17師另一個旅搭乘運輸機飛進城,全師收攏構築防禦工事,準備日軍圍城。這個行動體現了斯利姆很好的節奏感,他把主動權暫時交給日本人,但是預料對方會按照他的方案去做。
日軍這次受到了完全的奇襲,就在英軍發起戰役的前兩天,
木村 還和15軍軍長片村計畫從曼德勒正面前線反攻的事宜,
在整個戰役期間,日軍各個高級指揮部幾乎是3天左右就改變一次決心,修改一次計畫,而每次都是 計畫趕不上變化 ,手足無措地被斯利姆牽著鼻子走 。應該說木村的反應還是夠快,他緊急調遣33軍的18師團全部,和15軍的53、33師團大部,加上方面軍預備隊49師團集中全力圍攻敏鐵拉,圍城作戰交給日33軍統一指揮,但是已經晚了,
日軍的倉促進攻在英軍有準備的防守面前一籌莫展,3月31日,英機械化5師破圍入援敏鐵拉的17師,正面英33軍也從曼德勒左右兩翼渡過伊洛瓦底江,日軍防線全面崩潰,這時即便是有秩序的撤退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 緬甸反攻戰役的最後階段,斯利姆決心不讓日軍有停下來喘息的機會,實施了堅決的追擊,4軍和33軍分兩路沿伊洛瓦底江和錫
唐河 直指緬甸南端的
仰光 。
尤其是斯利姆打破建制組建臨時機械化軍交給梅塞維,實施典型的裝甲部隊突進戰術,一路上繞過一切大股日軍抵抗,這在二戰英美盟軍的戰例裡面是非常罕見的 ,類似於巴頓1943年在
西西里戰役 中組建臨時裝甲軍突擊
巴勒莫 的做法。1945年5月趕在季風季節到來之前,盟軍占領仰光。
直到這時,利斯上將仍然對斯利姆不滿,他向蒙巴頓建議讓斯利姆留下來清理緬甸日軍殘餘的抵抗,而由克里斯蒂森將軍指揮擬議中的進攻
馬來亞 的戰役,這意味著把斯利姆從14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上撤下來。蒙巴頓本人其實對兩位部下都不願得罪,所以耍了一個小手腕,同意利斯的建議,但是讓利斯出面直接向斯利姆交代。這樣斯利姆和利斯的衝突總爆發,斯利姆向倫敦抗議。這時由於緬甸壓倒性的勝利,斯利姆終於在倫敦獲得了承認,建立起個人聲望,而利斯對蒙巴頓圓滑的態度也深為不滿,公開指責蒙巴頓,蒙巴頓寫信要求帝國總參謀長
阿蘭布魯克子爵 元帥撤銷利斯的職務。1945年6月,利斯被解職,斯利姆接替利斯升任戰區地面部隊總司令。利斯在戰後出任印度東部軍區司令1年,最後仍以中將軍銜退役。
戰後歲月 斯利姆的才能在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被上級所承認,更有象歐文和利斯那樣爆發衝突的直接上司。但是他最終還是以勝利證明了自己,並獲得承認。1945年7月斯利姆晉升上將。二戰以後斯利姆的聲望日隆,1946年出任帝國國防大學校長,1948年被首相剋萊門特·理察·艾德禮任命為帝國總參謀長,接替蒙哥馬利元帥,打破了一層非英國陸軍出身的軍官不能擔任總參謀長的玻璃天花板(斯利姆原本出身印度殖民地陸軍)。1949年初晉升陸軍元帥。退役以後還曾經出任澳大利亞總督,1956年出版回憶錄Defeat into Victory,1960年受封為”緬甸的斯利姆子爵“,1970年底死於倫敦。
評價總結 斯利姆有點象一次世界大戰中的
英國陸軍 元帥、
耶路撒冷 的征服者
埃德蒙·艾倫比 子爵的情形:在一戰中,正面主戰場的
英國遠征軍 總司令
約翰·弗倫奇 和
道格拉斯·黑格 都逃不脫歷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們的嚴厲批評,反倒是次要戰場上的艾倫比元帥能夠有更充分的餘地發揮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取得壓倒性的戰場勝利,並獲得幾乎完美的評價。作為二戰英國陸軍將領中少數幾個在軍事指揮藝術上能夠拿得出來和
埃爾溫·隆美爾 、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 等人相提並論的名將,斯利姆的經歷卻相當坎坷,不僅經歷過很多敗仗的考驗,而且幾乎整個戰爭期間,都一直不被各級上司所器重,尤其是
溫斯頓·邱吉爾 本人。斯利姆能夠在緬甸脫穎而出,也算是個小小的奇蹟。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
斯利姆的軍事指揮藝術是英美陸軍將領中比較少見的以奇、巧制勝的類型,儘管在反攻緬甸的各個戰役中,他所指揮的14集團軍在數量、兵器上具有對日軍的優勢,但是斯利姆並不純依靠數量優勢去壓垮對方,他的戰役具有歐洲17 、18 世紀名將的特點,將英軍擅長的陣地戰和巧妙的機動結合起來 ,而在形勢需要的 時候,又能表現出象現代裝甲 將軍那樣堅決的 突進和追擊。研究斯利姆各個戰役 ,總體給人的感覺不象蒙哥馬利那樣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