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和約(Venice Peace Treaty)是2012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尼斯和約
- 外文名:Venice Peace Treaty
- 所屬學科:世界歷史
- 公布時間:2012年
威尼斯和約(Venice Peace Treaty)是2012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威尼斯和約(Venice Peace Treaty)是2012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1177年,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被迫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及教皇的盟友倫巴底同盟在威尼斯...
洛迪和約 威尼斯共和國和米蘭公國之間的和約。1448年威尼斯與米蘭再次發生戰爭。弗朗西斯科·斯福爾紮成為米蘭公爵後,與佛羅倫斯等結盟,打敗威尼斯。1454年4月9日,雙方在洛迪(Lodi)簽訂和約,威尼斯承認弗朗西斯科·斯福爾扎為米蘭公爵,從而結束兩國之間長期的戰爭。
十字軍-威尼斯條約是西歐十字軍與威尼斯之間的條約。初次簽署於1201年4月,包含1204年3月瓜分拜占庭帝國的條約,同年9月的修訂以後占領土地的歸屬問題的條約等。1201年4月,在威尼斯由十字軍使者若弗羅瓦(維爾阿杜安的)等六人與威尼斯共和國總督恩里科·丹多洛談判後,簽署協定,載明威尼斯海運十字軍的各項條件。威尼斯...
公元715年倫巴德國王利烏特普蘭德與威尼斯簽訂的通商條約。規定威尼斯轉運利凡得商品,得上溯至阿達河,經義大利湖,越阿爾卑斯山而達法蘭克王國。此條約使威尼斯成為利凡得商品輸入地,成為後來查理大帝及其繼承者與威尼斯訂立條約的根據。依照這些條約,威尼斯只須繳納一定的通行稅,即可在查理帝國各城市中享有貿易自由。
威尼斯,是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首府,威尼斯省省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畫派的發源地,其建築、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精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裡,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威尼斯有“因...
和約由公開的二十五條款和秘密的十四條款組成。規定:奧地利承認萊茵河為法國邊界,承認法國在北義大利建立的阿爾卑斯山南共和國,並把奧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割讓給法國。依照條約所取消的威尼斯共和國領地中,法國獲得愛奧尼亞群島,奧地利則得到威尼斯、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卡塔羅河口周圍地區以及西至加爾達湖、阿迪傑河...
威尼斯不但被稱為水城,橋城,光之城,而且還享有“亞得里亞海的女王“的美稱。威尼斯曾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797年被拿破崙在坎波福爾米奧條約中交給了奧地利的手中。直到1866年,在第三場義大利獨立戰爭之後,威尼斯才成為現在義大利的一部分。簡介 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
由法國出面將倫巴第轉讓給撒丁王國;法、奧允諾義大利諸邦成立一個以羅馬教皇為名譽領袖的義大利聯邦,並勸告教皇在其領地內實行改革,仍歸奧占有的威尼斯應作為平等一員加入聯邦。意付給法6000萬佛羅林作為法參戰的補償。但與《維拉弗朗卡停戰協定》相比,《蘇黎世和約》未對義大利中部各邦的前景作任何安排。
《威尼斯的船群》(Procession of Boats with Distant Smoke, Venice,又名:The Disembarkation of Louis-Philippe at Portsmouth, 8 October 1844)是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和油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約1844~1845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威尼斯的船群》為帆布油彩,油畫尺寸為: 902 x 1206 mm...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步行15分鐘 聖馬可廣場:步行16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威尼斯鐘樓:步行16分鐘 里亞托橋:步行10分鐘 威尼斯公爵宮:步行17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玻璃島:直線距離約3公里 威尼斯總督府:步行17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學院橋:步行22分鐘,或打車9分鐘,車程約...
這次大捷之後,俄國殘餘部隊退入波蘭,奧地利與法國締結了和約,拿破崙從奧地利取得威尼斯地區,把威尼斯併入了受他控制的義大利王國。建立同盟 1807年,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在會談中,拿破崙想方設法打動亞歷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製造者,並以他拉丁人...
東方威尼斯位於惠州市唯一的自然島——東平半島上,東面面臨新開河,北、西、南面均為高檔住宅區,環境舒適宜人,風景優美,具有極高的居住舒適度。基本介紹 東方威尼斯總用地規模約1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小區內設定了占地6700平米的高級幼稚園,約1萬平米的風情商業街,小區容積率1.8,建築密度僅為24%...
法軍於1800年先後在馬倫哥戰役和霍亨林登戰役中擊潰奧軍,迫使奧地利於次年2月在呂內維爾與法國單獨媾和。該和約承認法國對萊茵河左岸領土的占領,承認法國對比利時和義大利北中部地區的統治,並接受法國在義大利北部建立的“姊妹共和國”。法國則承認奧地利繼續占有威尼斯。該和約標誌著第二次反法同盟開始瓦解 ...
依約,原屬奧斯曼帝國的蒂米什瓦拉的巴納特、小瓦拉幾亞(奧爾特尼亞)、波士尼亞北部以及包括塞爾維亞北部部分地區的貝爾格勒劃歸奧地利;威尼斯在保留愛奧尼亞群島和獲得達爾馬提亞的同時,將摩里亞(即伯羅奔尼撒半島)交給土耳其。該條約使土耳其喪失了從巴爾幹到奧地利的大片土地,它標誌著土耳其向西擴張的終結。簽署該約的同時...
聖馬可廣場:步行26分鐘,或打車13分鐘,車程約6.5公里 威尼斯鐘樓:步行26分鐘,或打車13分鐘,車程約6.5公里 里亞托橋:步行25分鐘,或打車13分鐘,車程約6.5公里 威尼斯公爵宮:步行28分鐘,或打車13分鐘,車程約6.5公里 玻璃島:直線距離約4公里 威尼斯總督府:步行28分鐘,或打車13分鐘,車程約6.5公里 學院橋:...
聖馬可廣場:步行22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威尼斯鐘樓:步行22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里亞托橋:步行15分鐘 威尼斯公爵宮:步行22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4公里 玻璃島:直線距離約3公里 威尼斯總督府:步行22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4公里 學院橋:步行28分鐘,或打車9分鐘,車程...
1866年,普魯士為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對奧地利進行的戰爭。又稱“七周戰爭”。7月3日,奧軍在薩多瓦之戰中遭慘敗。7月26日,交戰雙方簽訂停戰協定,8月23日簽訂《布拉格和約》。條約規定,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獲得漢諾瓦、黑森、拿騷、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等地;威尼斯歸還義大利。1867...
威尼斯喪失了一些領土,特雷維索交給了奧地利,科內利亞諾(Conegliano)落入卡拉雷西家族的統治之下,忒涅多斯(Tenedos)交回給拜占庭,第里雅斯特回歸阿奎萊亞,但隨後就被奧地利占領,而達爾馬提亞則是給了匈牙利。都靈和議可分為四個獨立的部分。在威尼斯與匈牙利的條約中,威尼斯每年需付7000金幣給匈牙利,而匈牙利則是不許...
1559年的卡托一康布雷齊和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義大利的政治地圖。此時義大利眾多的邦國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西班牙統治的邦國和地區;第二種是獨立的邦國,第三種是名義上獨立實際上依附於西班牙的邦國。諸邦國的政治制度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威尼斯、熱那亞、盧加保存了城市共和制;教皇國是神權統治;...
1743年在威尼斯任音樂學校校長。1749年在維也納同詩人兼劇作家P.梅塔斯塔齊奧結為密友,並演出了歌劇《被拋棄的狄多》。1753年赴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的樂長達15年之久,其間演出了他的兩郎最佳歌劇《奧林匹亞德》(1761)和《費通泰》(1768)。重要作品還有三幕歌劇《修道院長阿米達》,作於1770年。1769年回...
和約規定:德意志邦聯議會解散,奧地利完全退出舊的德意志邦聯。而普魯士則有權建立以它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奧地利把它對什勒斯維希一霍爾斯坦的管理權全部讓給普魯士,並向普魯士償付一筆大的賠款;同時,奧地利還把威尼斯割讓給義大利。戰爭結果 戰勝方 普魯士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向統一德國的目標邁進。俾斯麥讓...
威尼斯嘆息橋:步行14分鐘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步行17分鐘,或打車1分鐘,車程約0.9公里 聖馬可廣場:步行17分鐘,或打車1分鐘,車程約1.0公里 威尼斯鐘樓:步行17分鐘,或打車1分鐘,車程約1.0公里 里亞托橋:步行24分鐘,或打車1分鐘,車程約0.9公里 威尼斯公爵宮:步行15分鐘 玻璃島:直線距離約3公里 威尼斯總督府:...
貢多拉又名“公朵拉”,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說,7世紀時,第一任總督將這種船命名為“貢多拉”(1094年文獻首次提到)。由來考證 “貢多拉”的名稱由來現已無從考證,可能源泉自希臘語的kondyle,意為輕快小舟...
聖馬可廣場:步行18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威尼斯鐘樓:步行18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里亞托橋:步行12分鐘 威尼斯公爵宮:步行19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玻璃島:直線距離約3公里 威尼斯總督府:步行19分鐘,或打車11分鐘,車程約5.3公里 學院橋:步行24分鐘,或打車9分鐘,車程...
奧斯曼帝國與沙皇俄國於公元1700年簽訂的和約。背景介紹 17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在科普魯律時期與奧地利、威尼斯、波蘭、俄國等國相繼交戰,構成了其在歐洲最大的版圖。另一方面,中歐各國在羅馬教皇因諾森十一世的呼籲下團結一致,形成了神聖同盟,以驅逐伊斯蘭教勢力為口號,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長期戰爭(大土耳其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