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塞爾累積過程理論概述
威克塞爾(K. Wicksell,1851-1926)是
瑞典學派的創始人,並且對
奧地利學派、
劍橋學派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在20世紀初期提出的貨幣
經濟理論,也即累積過程理論(cumulative process),首先突破了此前經濟學家普遍持有的“貨幣面紗”論,試圖將貨幣與實際經濟結合起來,並且對包括
凱恩斯在內的
經濟學理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主要學術思想出現在1898年的《利息與價格》(Interest and Prices)一書中。
自然利率是使物價完全保持中立的利率。但在現實中,或者由於生產技術的改進,或者由於實質資本
需求的增加,都將使
自然利率上升,而
貨幣利率則停留不動。從而造成
貨幣利率與
自然利率的背離。當
貨幣利率低於
自然利率時,企業家就會擴大生產,由於競爭,推動原料、勞動力及
土地價格上升,使原料生產者、勞動者及土地所有者的
貨幣收入增大。這時,由於
利率較低,所以這些人的增加收入不用於儲蓄而用於消費,使消費品的
需求增加。同時,因一部分
生產要素被轉用於
資本品的生產部門,又使消費品的生產減少。這樣,就使一般消費品的價格趨於上漲,企業家們為增產消費品而對
資本貨品的需求增大,因而也使其隨之上漲。而
資本貨物的價格上漲,更使企業家熱衷於資本貨物的生產,因而爭相對
生產要素出高價。這樣,就連續通過
貨幣收入的增加--->消費品價格的上漲--->資本品價格的上漲--->……的循環,而形成物價上升的累積過程。反之,當
貨幣利率高於
自然利率時,一切與上述情況相反,形成物價下降的累積過程。
物價上漲,形成一個新水平之後,它又成為一切
經濟規劃和協定的基礎,又照上述的循環推進物價上漲,一直到銀行發覺基金準備大減,不能繼續貸放,因而被迫提高
貨幣利率,使之與
自然利率相一致時為止。由於物價存在著這樣一個上升、下降的累積過程,就使經濟也隨之產生了上升和下降的波動。
威克塞爾貨幣經濟理論的產生
貨幣或金融究竟對實際經濟運行有何種影響,始終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難題。威克塞爾之前的
古典經濟學信奉“
薩伊定律”,認為貨幣只起瞬間的
交易媒介作用, 是籠罩在實際經濟之上的“面紗”,整體經濟分裂為實際方面與貨幣方面;經濟理論與貨幣理論也隨之截然分開,形成一種“
兩分法”(dichotomy)的傳統。
威克塞爾首先認識到,貨幣與信用雖然不等於實質資本,或者說不能夠代替實質資本,但是貨幣的濫用(如政府紙幣的過度發行),可能破壞巨額的實質資本,導致 經濟混亂;相反,合理的使用可以限制當期消費(從而誘發或
強制儲蓄),促進實質資本的增加。因此,貨幣並非“面紗”,而是經濟的一個內生因素,應該建立以
貨幣利率與
自然利率相一致為中心的貨幣的
經濟理論。
威克塞爾
貨幣理論的核心是貨幣價值理論,他認為古典的
貨幣數量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以費雪方程為代表的M·V=y·P,“不但是一個理論,而且是一個公理”,但是也存在諸多缺陷。一個正確的
貨幣價值理論不應該靜態地分析
物價與貨幣數量的關係,而應該是動態地考慮時間因素;不應該膚淺地觀察物價與貨幣數量的簡單關係,而應該深入分析其背後的生產過程。總之,
貨幣數量論不應該是單純的貨幣
價格理論,而應該是貨幣生產理論,貨幣理論 必須與
經濟理論相融合,成為貨幣的經濟理論。
貨幣數量論認為,
物價水平決定於貨幣數量的變化;威克塞爾認為,物價水平決定於供給因素(消費品的生產與
資本品的生產)和需求關係(消費支出與
儲蓄)的對 比,由於
利率既影響收入在消費支出和儲蓄之間的分配,又影響消費品和資本品之間生產的分配,因此利率才是物價的調節者。威克塞爾理論的核心之一,也是其重要的經濟貢獻之一,就是對
利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自然利率”的概念。所謂“
自然利率”就是實質資本的
收益率,它不同於、也不必然等於
貨幣資金利 率,後者決定於銀行可貸資金的供求。只有當兩種
利率相等時,經濟才能達到平衡。如果銀行體系的擴張使得
貨幣資金利率低於
自然利率(換言之,
名義利率相對下 降),投資者將增加其
經濟活動,導致經濟擴張最終超過其意願購買水平所能承受的限度;由此引起的緊縮使得貨幣資金利率再次低於自然利率水平。只有當兩種利 率相等時,經濟才能達到平衡。威克塞爾把實物經濟和
貨幣經濟區分開來,同時又強調了
貨幣對實物經濟的影響,這種分析方法極大地影響了後人對
經濟周期的研 究,使他們能夠從貨幣信用的角度,考慮
金融體系對經濟運行所起到的非穩定作用。
對貨幣數量論的評論
威克塞爾的累積過程學說是一種貨幣理論,它是在研究
貨幣數量論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威克塞爾對
貨幣數量論的評價是較高的。他說:“過去提出來的唯一特殊的 貨幣價值理論,同時也許是唯一可稱為具有真正科學意義的理論是貨幣數量學說。”威克塞爾之前,存在著兩種貨幣理論,即
貨幣數量論和貨幣生產成本論。貨幣生 產成本論的主要論點是:貨幣價值決定於生產貨幣商品時耗費的成本。成本越大,貨幣價值越高,從而
價格水平越低;反之亦然。威克塞爾認為,短期的
價格水平變 動是不能由生產成本來解釋的。而且當貨幣採用不兌現的紙幣形式時,生產成本論就更不適當了,紙幣代表的貨幣價值完全脫離了它本身的生產成本。
威克塞爾並不是
貨幣數量論者,他認為該理論存在嚴重缺陷。首先,
貨幣數量論關於貨幣流動速度不變的假定是錯誤的。其次,
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數量與
價格水平 始終存在正比關係是不正確的。第三,
貨幣數量論把貨幣視為覆蓋於實物經濟之上的一塊面紗,這種看法是膚淺的。威克塞爾認為,到他為止,沒有人提出一個真正 令人信服的貨幣理論,因此,他試圖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從
利息角度來研究貨幣理論。
關於自然利率
威克塞爾認為這三個定義是一致的。
第一個定義用於表示
自然利率的實質即來源,它關係到生產過程。
第三個定義用以表現
自然利率的作用,它關係到商品市場。
貨幣均衡條件
威克塞爾的累積過程學說也可叫做貨幣均衡論,因為它是從貨幣因素來建立均衡體系的。威克塞爾提出的
自然利率實際上就是一種
均衡利率,他給出的自然
利率三個 定義可以表述為貨幣均衡的三個條件:
3)商品
價格水平穩定不變。威克塞爾認為,
貨幣均衡的三個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它們同時得到滿足時,經濟才達到均衡。也就是說,只要其中一個條件未得到滿足,經濟就失去均衡。如果貨幣 利率偏離了
自然利率,投資就不等於儲蓄,從而
價格水平就要發生變動。之所以存在這種關係,是因為企業家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只要
貨幣利率低於自然利率,
超額利潤就會產生,這時企業家就會增加對
資本的需求。這樣,投資大於儲蓄。這種趨勢又導致對
生產要素和商品
需求的增加,在
供給不變條件下,
價格水平就必然呈上漲的趨勢。反之,當貨幣利率高於
自然利率時,虧損就發生了。這時,
資本需求減少,投資小於儲蓄。這種情況必然使
生產要素和商品需求趨於下降,從而增加 了
價格水平下降的壓力。因此,在威克塞爾看來,第一個均衡條件即貨幣利率與
自然利率的關係具有決定性意義。
所謂的累積過程
威克塞爾所描述的累積過程不是關於產量和就業的累積過程,而是
價格水平的累積過程。這是因為,他是在
充分就業假定下進行分析的。威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的要點是:當
貨幣利率低於自然利率時,其
價格水平將上漲,而且是累積性地上漲;反之,當貨幣利率高於自然利率時,價格水平將下降,並且是累積性地下降。假定貨幣利率低於
自然利率,企業家獲得
超額利潤,這就會導致增加投資、增加
需求(
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從而
要素價格和收入將上漲。收入增加又會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貨幣利率低下又會抑制儲蓄、刺激消費,從而使得消費品價格上漲。這時又有兩種情況:
1)如果
貨幣利率上升到
自然利率,投資下降,直到等於儲蓄,價格不再上漲,但不是回到原有水平,而是保持較高水平上。
2)如果
貨幣利率仍保持在低於
自然利率水平上,那么,貨幣利率一次性的下降不只使
價格水平一 次性上漲,而會使價格水平不斷地、累積性地上漲。
以上是
價格水平上漲的累積過程。下面是價格下跌的累積過程。當貨幣利率高於
自然利率時,企業家因發生虧損,將縮減生產和投資,減少對
生產要素和消費品的需 求,從而,投資將小於儲蓄,總需求低於
總供給,消費品價格將下跌,如果貨幣利率繼續高於自然利率,
價格水平將持續地、累積地下跌。
威克塞爾在經濟思想史中的地位
威克塞爾在經濟思想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他發展了
龐巴維克的資本利息論和瓦爾拉的
一般均衡理論,是傳統經濟學的維護者;另一方面,他首創了累積過程學說,是現代總量經濟學的開創者——這是他對經濟學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第一,威克塞爾第一次把處於分離狀態的傳統
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融為一體。威克塞爾的累積過程原理把涉及到價格形成的
經濟理論即價值論和分配論與涉及到價格 水平的貨幣理論結合在一個理論框架中。馮哈耶克這樣評論道:“只是由於這個偉大的瑞典經濟學家才使直到這一世紀末葉仍然隔離著的兩股思潮終於確定地溶而為一了。”
第二,威克塞爾建立了第一個現代
巨觀經濟均衡體系。根據累積過程理論,當
貨幣利率低於自然
利率時,投資大於儲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經濟處於膨脹 階段;反之,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經濟處於緊縮階段。由此,威克塞爾建立的累積過程學說是一個
巨觀經濟均衡體系。因此,他是
巨觀經濟均衡體系的最早創始人。
第三,威克塞爾首次把利率區分為
貨幣利率與
自然利率。這個區分在經濟思想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