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均衡是貨幣供應量與國民經濟正常發展所必需的貨幣量間保持基本平衡。公式表示為Ms=Md。其中,Ms表示貨幣供應量,Md表示貨幣必需量,一般來說貨幣供應量可由政府金融機構外生決定,而貨幣必需量則由商品和勞務交易所產生的對貨幣的客觀需求內生地決定。貨幣必需量由以下因素決定: 商品和勞務交易總量;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產結構變化; 價格總水平的不斷變動;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信用膨脹的程度等。貨幣均衡只能是大體上的均衡,是在一定幅度內Ms與Md相偏離的均衡,經濟運行本身決定這種偏離的方向和大小。
2)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短期內貨幣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長期內是大體一致的。
3)貨幣均衡不是貨幣供給量和實際貨幣需求量一致,而是貨幣供給量與適度貨幣需要量基本一致。
貨幣均衡的標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品市場物價穩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會上既沒有商品供給過多引起的積壓,也沒有商品供給不足引起的短缺。
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最主要的實現機制是利率機制。除利率機制之外,還有:①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②國家財政收支狀況;③生產部門結構是否合理;④國際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個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不僅是貨幣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號,而且對貨幣供求具有明顯的調節功能。因此,貨幣均衡便可以通過利率機制的作用而實現。
就貨幣供給而言,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一方面社會公眾因持幣機會成本加大而減少現金提取,這樣就使現金比率縮小,貨幣乘數加大,貨幣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銀行因貸款收益增加而減少超額準備來擴大貸款規模,這樣就使超額準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變大,貨幣供給增加。所以,利率與貨幣供給量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動關係。就貨幣需求來說,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人們的持幣機會成本加大,必然導致人們對金融生息資產需求的增加和對貨幣需求的減少。所以利率同貨幣需求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關係。當貨幣市場上出現均衡利率水平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等,貨幣均衡狀態便得以實現。當市場均衡利率變化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也會隨之變化,最終在新的均衡貨幣量上實現新的貨幣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