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實質
該理論的實質是說明
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處於穩定的均衡狀態。在
資本主義經濟中,消費者可以獲得最大效用,企業家可以獲得最大利潤,
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得到最大報酬。
瓦爾拉斯是
邊際效用學派奠基人之一。他的
價格理論以
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他認為價格或價值達成均衡的過程是一致的,因此價格決定和價值決定是一回事。他 用“稀少性”說明價格決定的最終原因﹐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聯繫的,一種商品價格和
數量的變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的變化。所 以不能僅研究一種商品﹑一個市場上的供求變化,必須同時研究全部
商品﹑全部市場供求的變化。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個別市場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的一般
均衡價格決定思想,是通過數學公式闡述的。他假定社會上有n種資源生產m種商品。社會上每個人都持有一定數量的資源或
生產要素,即他的分析以既定的收入分配方式為前提。在這樣的經濟社會中,消費者力圖取得最大效用,企業家力圖獲得最大利潤,資源所有者力圖獲取最多的報酬。
通過對方程求解,瓦爾拉斯證明了在市場上存在著一系列的市場價格和交易數量(這些價格和數量即為均衡價格和數量),能使每個消費者﹑企業家和資源所有者達到各自的目的,從而社會可以和諧而穩定地存在下去。
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還認為,方程所決定的均衡是穩定的均衡,即一旦
經濟制度處於
非均衡狀態時,市場的力量會自動地使經濟制度調整到一個新的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是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路線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他首先撇開生產、
資本積累和
貨幣流通等複雜因素,集中考察所謂
交換的一般均衡。在解決了交換的一般均衡之後,他加入更現實一些假定——商品是生產出來的,從而討論了生產以及交換的一般均衡。但是,生產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夠“一般”,它只考慮了消費品的生產而忽略了資該品的生產和
再生產。因此,瓦爾拉斯進一步提出其關於“
資本積累”的第三個一般均衡。他的最後一個模型是“貨幣和流通理論”,考慮了貨幣交換和貨幣窖藏的作用,從而把一般均衡理論從實物經濟推廣到了
貨幣經濟。
一般均衡分析
投入產出模型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
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係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是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如生產過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統內各部門產品的消耗(
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產出是指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如生產活動的結果是為本系統各部分生產的產品(
物質產品和勞務)。
瓦西里·列昂剔夫(Wassily W.Leontief,1906—1999)是投入產出賬戶的創始人。1936年,列昂剔夫發表了《美國經濟體系中的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一文,接著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一書,1953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在這些著作中,列昂剔夫提出了投入產出方法。
列昂剔夫的投入產出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
重農學派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年)著名的《經濟表》。列昂剔夫把他編的第一張
投入產出表稱為“美國的
經濟表”。數理經濟學派瓦爾拉(Walras,1834—1910)和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的一般均衡理論和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套用構成了列昂剔夫體系的基礎。列昂剔夫本人認為“
投入產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這一古典經濟理論的具體延伸”。
應該實事求是地指出,列昂剔夫創立投入產出分析,以馬克思
再生產理論為依據的
前蘇聯計畫平衡(MPS)思想是他的另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CGE模型
作為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可計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套用,並逐漸發展成為套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世界上第一個
CGE模型應是
約翰森(Johansen)1960年提出的。在此之後,CGE模型的發展似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中斷,直到70年代都沒有顯著進步。在70年代,有兩個因素引起了人們對CGE模型的興趣。
首先,世界經濟面對著諸如能源價格或國際貨幣系統的突變、
實際工資率的迅速提高等較大的衝擊。
第二個促使近20年來CGE模型的套用不斷擴大的因素是其細化處理的能力日益提高。
理論運用
艾奇沃斯盒狀圖[Edgeworth-Box Diagram]
艾奇沃斯(Francis Y. Edgeworth,1845-1926)——英國經濟學家,"無差異曲線"幾何分析方法的先驅者之一.
艾奇沃斯盒狀圖用於表示兩種
經濟活動的互動作用[Interaction],最初僅用於消費領域,後被用於
生產領域,成為
一般均衡理論的重要工具.
艾奇沃斯盒狀圖的基本假定:
①社會上只存在兩個消費者[A,B]和兩種產品[X,Y];
②社會上只存在兩個生產者[生產X和Y] 和兩種生產要素[L,K];
④人們所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
交換契約線[Exchange Contract Curve]
MRCSXY或MRCSYX
交換契約線——由兩個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相切點的軌跡所組成的曲線.
在交換契約線上的任意一點,表示交換處於均衡狀態.
若沿著契約線進行交換,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減少為代價;
效用可能性曲線(又稱效用可能性邊界)[Utility-Possibility Frontier]
——表示在產品或勞務產出量既定前提下,社會所能滿足的兩個消費者的各種最大效用組合.
交換契約線所表示的兩個消費者效用之間替代關係,實際上是以產品或勞務產出量既定為前提,因而這種替代關係可以直接用效用可能性曲線表示.
邊際效用轉換率[效用可能性曲線的斜率]:MRUTAB或MRUTBA
二,生產的一般均衡
生產契約線[Production Contract Curve]
MRTSLK或MRTSKL
生產契約線——由兩種產品的等產量曲線相切點的軌跡所組成的曲線.
在生產契約線上的任意一點,表示生產處於均衡狀態.
若沿著契約線分配要素,一種產品的產量增加以另一種產品的產量減少為代價;
——表示在資源或要素量既定前提下,社會所能生產的兩種產品的各種最大產量組合.
生產契約線所表示的兩種產品產量之間替代關係,實際上是以資源或要素投入既定為前提,因而這種替代關係可以直接用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
[Marginal Rate of Product Transformation]
∵⊿Y和⊿X所消耗的資源相等
∴假定該資源的價格既定,則:
生產與交換的一般均衡
此時,資源配置的效率達到最大,使消費者的滿足程度達到最大.
理論發展
一般均衡理論是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
瓦爾拉斯(Wal-ras)在《純粹經濟學要義》(“The mere economics to iustice")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經希克斯、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等人延伸和完善。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
瓦爾拉斯認為,整個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所有消費品和
生產要素的價格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值,它們的產出和供給,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量。瓦爾拉斯是
邊際效用學派奠基人之一,他的
價格理論以
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他認為價格或價值達成均衡的過程是一致的,因此價格決定和價值決定是一回事。他用“稀少性”說明價格決定的最終原因,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聯繫的,一種商品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的變化。所以不能僅研究一種商品、一個市場上的供求變化,必須同時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場供求的變化。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個別市場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⑵假定經濟中不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不會因為預防不測而貯藏貨幣;
⑶不存在虛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
市場均衡價格形成時達成;
⑷經濟系統是個“大經濟”,即有足夠多的參與者,從而符合“無剩餘條件”,即使在上述假定下,
瓦爾拉斯體系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瓦爾拉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決定n個未知數,至少需要n個方程,但是n個方程未必決定n個未知數,要n個方程決定n個未知數,方程必須是線性的,而且方程之間必須線性無關。同時瓦爾拉斯體系不能排除唯一的均衡解包括零價格(針對免費物品)和負價格(針對類似噪音的物品)的情況,因此瓦爾拉斯體系必須包括所有物品,而不僅僅是正常的
經濟物品。一般均衡理論後來由
帕累托(Pareto)、希克斯 (Hicks)、諾伊曼(Ronald Neu-mann)、薩繆爾森(Samuelson)、阿羅(Arrow)、德布魯(De-breu)及麥肯齊(McKenzie)等人加以改進和發展,這些經濟學家利用集合論、拓撲學等數學方法,在相當嚴格的假定條件之下證明:一般均衡體系存在著均衡解,而且,這種均衡可以處於
穩定狀態,並同時滿足
經濟效率的要求。
希克斯的短期均衡分析
希克斯將均衡定義為:“當經濟中的所有個體從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挑選出他們所偏愛的生產和消費的數量時,靜態經濟(在其中需求不變,資源也不變)就處於一種均衡狀態。——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部分決定於外在約束,——更多的是決定於其他個體的選擇”,希克斯認為,他的
靜態均衡概念有兩個特點:一是一定存在著向均衡方向變動的趨勢;二是收斂於均衡的速度是極快的。
希克斯是在一個很短的時期中處理均衡問題的,他藉助了馬歇爾的方法,並且通過擴大馬歇爾假定的範圍進一步縮小
經濟主體的選擇空間,這削弱了模型的解釋力。
阿羅\德布魯的一般均衡理論
阿羅\德布魯用數學模型證明了的一般均衡。阿羅一德布魯對一般均衡理論存在性的證明,主要依存於兩個假設:消費與生產集合都是凸集,每個
經濟主體都擁有一些由其它經濟主體計值的資源,因此,這種均衡的整體穩定性取決於某些動態過程,這些過程保證每個經濟主體都具有總需求水平知識,並且沒有一項最終交易實際上是按非
均衡價格進行的,這當中的某些假定也許可以放鬆,以適應少數行業中的
規模報酬遞增、甚至所有行業賣方
壟斷競爭的度量。但是,
寡頭壟斷的存在否決了所有一般均衡解(就象它否決
競爭均衡的所有其它概念一樣),更不用說消費和生產中的
外在性的存在了。
阿羅——德布魯(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論,它主要是為了研究競爭的
市場均衡。它的一個主要假設,也是
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將市場制度安排作為外生給定。一般均衡理論經過阿羅、德布魯和哈恩等人運用數學形式加以修飾,已經變得更加完善。
在
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般均衡理論中,貨幣的存在僅僅是為了便利生產和交換的進行,實際上,貨幣是可有可無的,由瓦爾拉斯創立,由阿羅和德布魯進一步完善,並被希克斯、薩繆爾森等人加以運用的一般均衡模型要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必須是一個只能分析實物經濟的靜態模型,這個靜態模型是無法轉而用來分析動態的
貨幣經濟的,這是由模型的內在邏輯結構或者其均衡的概念決定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框架中很難處理時間問題。
根據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概念,當經濟主體在給定
偏好、技術和商品所有權的情況下,實現最優時,“不存在使價格發生變動的機制”。新古典的框架要求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
經濟主體只對價格的變動反應,既然價格不變動,也就不存在均衡的變動。
格朗蒙的短期一般均衡理論
20世紀70、8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格朗蒙(Grandmont)發表了一系列論文試圖將阿羅一德布羅(Arow-Debreu)模型動態化,發展了短期一般均衡理論致力於尋找
總量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雖然意識到A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表面上的動態特徵,遺憾的是,Grandmont預期函式仍然建立在嚴格的機率統計基礎上,他的努力實際上沒有超越Ar-row-Debreu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過去 50年裡經濟學沒有發生多少變化,許多最近的經濟理論創新,不過是將靜態的最大化工具用於分析動態問題,雖然時間在純粹靜態條件下得以考慮,但是卻錯誤地認為能夠將特定時間分配從事特定活動。這樣,時間和完全知識、完全可預測在本質上是相容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
1956年發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貨幣、利息與價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據
凱恩斯的收入
支出理論,採用巨觀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財富存量對消費支出影響的
實際餘額效應(Real Balance Effect)為核心,對貨幣在所謂靜態一般均衡與動態一般均衡中的作用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通過融合傳統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
凱恩斯效應和
皮古效應,建立了一個所謂反映“
貨幣經濟”的巨觀動態一般均衡學說。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在
西方經濟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六十年代前後,圍繞著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西方經濟學界曾展開過著名的“巴廷金論戰” (Patinkin Controversy),爭論新古典的兩分法是否具有內在的矛盾和巴廷金關於
貨幣中性分析的條件問題。以阿契貝爾德(G·C·Archibald)和李普賽(R·G·Lipsey)等人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不使用
瓦爾拉斯定律的情況下,新古典的靜態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鮑莫爾(W·J·Baumol)等人為代表的另一些
西方經濟學者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萊(J·G·Gurley)和肖(E·S·Shaw)等人根據內在貨幣(inside money)與外在貨幣(outside money)的劃分,認為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的分析實際上是局限於僅存在外在貨幣的
經濟體系中的。但儘管對巴廷金一般均衡學說存在著上述批評,西方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對貨幣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溫特羅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巨觀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貨幣利息與價格》中達到了頂點。”因此,從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和貨幣理論發展的角度看,從新古典經濟學解釋
絕對價格水平確定的貨幣理論與微觀靜態一般均衡價值論的兩分法,到凱恩斯圖說明
貨幣對收入、產量、就業和利率影響的小於
充分就業均衡的比較靜態的巨觀分析,又進一步發展為以
實際餘額效應為核心的巨觀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在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發展中,確實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均衡引申出的“市場效率損失”理論
政府介入
經濟活動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一般均衡理論及由此派生的“市場失敗”理論,新古典框架思路以理想均衡狀態作為判斷現實經濟運行是否有效的參照標準,通過比較複雜、不完善現實與
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一旦發現現實情況與理想標準出現差異,就斷定出現“市場失敗”,真實世界必然是無效或低效率的,由此想當然地推導出政府在
微觀經濟領域的角色和作用,要求政府積極介入甚至干預微觀經濟運行,通過微觀經濟規制和實際干預控制經濟運行。
完全競爭模型是一個理想經濟模型,如果實際經濟運行偏離了這些假設,就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市場失敗”,現實市場被認為只會產生次優、非理性、沮喪或混亂,政府介入就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
完全競爭範式顯然不能成為主張
市場體系的有力基礎,基於“市場失敗”理論範式的政策設計,在方法論上存在致命錯誤。與其說一般均衡理論用以說明市場體系的效率,不如說更適合於作為政府介入和干預
經濟活動的理論基礎,是政府實施微觀規制的理論依據。一般均衡理論並非對市場真實運行的真實解釋,其政策含義只能導致政府對
微觀經濟領域的過多介入和廣泛干預,只能導致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廣泛和深入規制,最終抑制和扭曲市場過程的展開,這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整個架構,由於建立在非現實的一般均衡理論基礎上,無意中變得與中央計畫者的觀點極為接近。斯蒂格利茨也認為,如果新古典模型是正確的,那么
市場社會主義也會取得成功。同樣,如果經濟中的新古典模型是正確的,那么
中央計畫經濟遇到的問題比實際情況會少得多。市場社會主義失敗的部分原因,在於沒有能夠理解
市場經濟運轉的真正動力。
瓦爾拉斯模型的功用之一,在於清晰展示了實際經濟與理論模式間的差異,說明了非市場制度存在的價值,尤其是不完備現實市場上。
理論評價
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
⑴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爾拉斯的
一般均衡理論儘管是基礎性的,但其結果並沒有說服力,甚至是錯誤的。事實土,未知量的個數等於方程個數的條件,既不是一組方程有解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即使是一個方程組有解,也不能斷定這些解一定是正數值。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的
一般均衡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存在性問題。
大約在20世紀40年代,證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數學理論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的不動點:更是證明所需要的基礎。於是,後來的希克斯、阿羅、德布魯等人套用這些數學結論給出·般均衡存在性的精確論述。這些論述已經超出了本課程的要求。但有必要了解其基本思
在純交換經濟中,一般均衡存在性證明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對
消費者行為的限定,證明需求:的存在性,進而按照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提高的調整過程,尋求使得供給等於需求的價同樣地,在包含生產的一般均衡存在性證明中,只需要把生產加入到產品的供給之中,即。用純交換經濟的結論。
擴展的方面主要有:把存在性證明所要求的條件進一步降低;把i定性引入到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引入時間因素等。最後需要說明,一般均衡論與福利經濟學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一般均衡只是與
均衡價格·在性有關,那么福利經濟學要說明一般均衡狀態的福利特徵。因此,寬泛地說,一般均衡,包含這一部分。總之,對
一般均衡理論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二,
一般均衡論是建立在--系列更加嚴謹的假設條件之上的。這些假設條件在
資本主義:實經濟生活中往往並不存在。首先,
一般均衡理論要求經濟系統中的
偏好、技術和資源保;變。其次,為了能夠保證一般均衡價格的存在性,通常要求連續性特徵。
第三,
一般均衡理論以
完全競爭市場為假設前提,認為均衡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而把[衡看成對均衡的一種暫時的偏離,從而也就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矛盾。
由於以上所指出的問題,不少西方經濟學家也承認,一般均衡理論缺乏現實的基礎,從而缺乏實踐的套用價值。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只不過為一個數學問題提供了一個較完美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