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薯

姜薯

姜薯,廣東粵東潮汕地區的一種薯類,也有地區俗稱小淮山。煮出來的湯粘稠,入口滑,味甘香,因而受到老少喜愛。其主要盛產於潮汕的潮陽和惠來地區,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陽區西臚鎮內八鄉岩前村的姜薯。岩前村含砂土較多,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連,品上質優。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姜薯
  • 拉丁學名:Dioscorea alata L.
  • :植物界
  • :薯蕷科
  • :薯蕷屬
  • 分布區域:潮陽西臚鎮和惠來的部分濱海地區的山地種植
  • 英文名:Ginger potato
簡介,功效,栽培管理,選地,深翻,施基肥,起畦,種植,田間管理,收穫與貯藏,收穫,貯藏,除草,病蟲害防治,葉斑病,斜紋夜蛾,小地老虎,天蛾,

簡介

中文名:姜薯
姜薯的原貌姜薯的原貌
拉丁文:Dioscorea alata L.
英文名:Ginger potato
氣味:(塊莖)甘、溫、平、無毒
科:薯蕷科Dioscoreaceae
屬:薯蕷屬Dioscorea
從植物形態來看,姜薯與山藥極為相似,均為纏繞藤本植物,但姜薯產量稀少,姜薯葉心形互生,以塊莖供食用或藥用,塊莖去皮後呈乳白色,富含粘液質。

功效

溫肺、益乳、益肝、健脾、和胃、補腎、潤腸、養顏護膚、通血

栽培管理

選地

應選用土層深松肥沃,排灌方便、陽光充足的園地種植,一般不宜連作,可實行水旱輪作。也就是種一年姜薯就要種一年水稻再才能再種姜薯。

深翻

地選好後,在冬季應先進行深翻或深耕50厘米~60厘米以上,使土壤充分曬白風化,利於姜薯生長。

施基肥

深翻後起畦前,每667平方米施基肥(以土雜肥為主)1000公斤以上,增加土壤有機肥含量。

起畦

種植前整成薯畦,畦幅包溝寬190厘米~200厘米,高35厘米~40厘米,畦面整平圓,挖深四環溝,方便排灌。

種植

栽培密度。每畦種二行,株距23厘米~25厘米。適時種植。春分前後較適宜種植,選晴好天氣進行。先定穴,穴深5厘米~6厘米,每穴放一種薯塊,切口向側面,覆土。

田間管理

時間:一般種後20d左右施一次齊苗肥,以後根據實際情況,每隔25d~30d施一次肥。
以磷鉀肥和多元素肥料為主,至立冬後停止施肥
用量:前期施肥每667㎡用(46%尿素5公斤+三元複合肥8 公斤)/次。後期施肥每667平方米用(三元複合肥12 公斤~15 公斤+尿素3公斤~5 公斤)/次。一般每667平方米全期施肥總量170公斤,其中尿素50 公斤、三元複合肥100公斤、硫酸鉀20公斤;
原則:前期偏輕,後期偏重;
方法:畦面撤施或點施;
中耕培土及除草:
除草:種後15天~20天進行人工或除草劑除草。藥劑可用每667平方米用74.7%的農民樂水溶性粒劑150克兌水60公斤噴霧。植株周圍10厘米以內應採用人工除草。全生育期,一般除草(6~8)次;
中耕培土:種後45天~50天,應結合除草中耕、修溝培土,逐次增培在植株周圍,每隔35天~40天培土一次。如果遇雨後,表土板結時,可適當提早。培土重點在秋季和初冬,全期培土(5~6)次;
搭架:出苗後注意查苗補苗,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間苗,每穴留芽(1~3)個。苗高(15~20)厘米時搭架,選用200厘米~250厘米長的硬直竹竿或樹枝,每株堅直插立1支,讓藤蔓延伸自然攀緊棚架;
灌水灌溉用水應符合GB5084的要求。上半年多屬雨季,注意修溝排漬,如遇乾熱,早上淋水,切忌深灌。前期供水做到乾濕有間。(7~9)月份是水分敏感期,(8~9)月份秋旱時可行深灌,晚灌次早排乾。10月份灌“走馬水”保濕防浸。至立冬後停止用水,保持薯畦土壤乾爽疏鬆

收穫與貯藏

收穫

姜薯的收穫期於農曆11月至翌年1月(即大雪至立春)。姜薯薯塊皮薄易破,肉軟易爛,很不耐貯藏。收穫時要小心挖掘,儘量避免薯塊損傷。一般採用即收即售即食的方法。

貯藏

收穫後暫未出售的薯塊可短暫地置於向陽或乾爽的高處,未售的最好採用留地待收的保藏法。
姜薯極不耐貯藏,更不耐運輸,不少主產區的農民外出租地種植,就地種植,就地供應,避其弱點。為了拓寬其利用途徑,食品加工企業用以製成糕品、姜薯酥等耐藏耐運的食品,提升其附加值。

除草

在未出苗時,可用除草劑除草,用74.7%農民樂水溶性粒劑2250 g/h㎡兌水900 kg/h㎡噴霧,有較好的除草效果。在出苗後至莖蔓封架前,應及時拔除雜草,修溝培土,切忌畦面中耕,以防漬水爛根。插種後45~50 d才可結合除草進行淺中耕、修溝培土。將修溝的土逐次培在植株周圍,每隔30~45 d培土1次。遇雨后土錶板結時,可適當提早進行,培土重點在秋季和初冬。

病蟲害防治

葉斑病

是姜薯的嚴重病害,危害葉片和嫩芽。夏、秋季發生,特別是風害使葉片受傷、暴雨促進病菌傳播之後,就會出現發病高峰。發病時葉片出現黃褐色斑點,嚴重時落葉,影響產量和薯質。
防治方法:一是深耕浸土殺菌源,水旱輪作避菌源;二是選在晴朗天氣條件下,摘除病葉帶出薯園進行燒毀;三是在夏、秋季於大風暴雨後發病初期選用70%多菌靈1 000倍液或25%瑞毒霉800倍液噴霧,也可用0.5∶1.0∶100.0的波爾多液進行噴霧。

斜紋夜蛾

俗名烏頭蟲,成蟲是體長16~20 mm的灰褐色蛾子。因褐色前翅有3條灰白色斜紋,故稱斜紋夜蛾。卵饅頭狀,常數十粒產在一起成塊狀。幼蟲老熟時體長40~50 mm,背上各節有半月形黑斑紋。每年5—7月、10—12月為發生高峰,成蟲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初孵化幼蟲群集危害,後再分散危害,喜食幼苗、心葉。老熟時入土化蛹。夏季酷熱、夜晚轉涼時最易猖獗成災。
姜薯1年可吐4次梢,植後出苗為第1次梢(春梢),使植株形成;7月發第2次梢(夏梢),進入強盛生長期,迅速封架;9月發第3次梢(秋梢),在離地40 cm左右的莖蔓處發出為最佳,是高產的標誌。10月後日夜溫差大,光合作用增強、養分消耗減少、有利於養分積累,是薯塊迅速膨大和堅實的時期。但有的姜薯因前期受阻而進行加工加肥引發第4次梢(冬梢),致使養分分散,天氣又轉冷,對長薯塊沒有作用,故應避免冬梢發生。

小地老虎

由於斜紋夜蛾和小地老虎的習性有很多相同之處,故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一是精耕細作剷除雜草,改變生態環境,抑制害蟲的發生;二是採摘卵塊及捕殺初孵化幼蟲;三是糖漿加藥液誘殺,即紅糖 300 g、酒 50 g、醋 150 g、水 500 g、萬靈粉少許,拌勻後分放在盤中,置於園間,日蓋夜揭;四是在幼蟲低齡期選用1.8%阿維菌素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 000倍液噴霧,傍晚施藥增效;五是人工捕捉,發現新受害植株,可撥開其下土壤捕捉伏土的幼蟲。

天蛾

俗名獨角蟲,成蟲為體長約50 mm的蛾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幼蟲有一斜形尾角。老熟時體長50~70 mm,體色為黃色或綠色。蛹在土中越冬,3—4月化蛾飛出產卵於葉背,初孵化幼蟲,食葉成膜狀斑,3齡以後食量大增,大發生時可在3 d內把全園薯葉吃光。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捉,天蛾幼蟲體大,可根據薯葉被害狀及土面蟲糞,追尋幼蟲棲息之處,進行捕捉。二是藥劑防治,可用90%敵百蟲800~900倍液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