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心室間隔缺損

室間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之一。室間隔缺損的發生率為2%,占先天性心臟病的30%,約占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的10%。妊娠期的生理變化可加重室間隔缺損患者的病情,並威脅到孕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健康。嚴重的室間隔缺損不宜妊娠,一旦妊娠應終止。因此,患者孕前應諮詢醫生。不能妊娠者應及早終止妊娠。繼續妊娠者妊娠併發症增加,應加強監護,加強圍產保健。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婦產科
  • 常見病因:多因素遺傳
  • 常見症狀:胸悶、氣短、心悸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90%為多因素遺傳性疾病,即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室間隔缺損為先天性心臟病,發生於胚胎期胎兒心臟發育期間,與出生後的因素無關。
本病有一定的遺傳背景,父母親患先心病者其子女的先心病患病率分別為1.5%~3%和2.5%~18%;子女患先心病其兄弟姊妹的先心病患病率為1%~3%。染色體異常和單基因突變可導致室間隔缺損,如13-三體綜合徵和18-三體綜合徵病人中90%伴心室間隔缺損21-三體綜合徵病人中50%伴心內膜墊缺損。單基因突變的Holt-Oram綜合徵、Noonan綜合徵和LEOPARD綜合徵等都常伴有先天性心臟病
外界環境因素可導致室間隔缺損妊娠初3個月內病毒感染(主要為風疹病毒,可能也包括巨細胞病毒、柯薩奇病毒、皰疹病毒等的感染)、妊娠早期母親服用某些可致畸形的藥物、妊娠早期高血糖等都可能增加胎兒心臟畸形的風險。

臨床表現

對於小型缺損,若既往無心力衰竭史,也無其他併發症者,妊娠期很少發生心力衰竭,一般能順利度過妊娠與分娩。
嚴重的室間隔缺損如未經手術治療妊娠,可誘發心力衰竭,尤其在妊娠30~34周、分娩期及產後24小時內,是發生心力衰竭的危險時期。產後易於發生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早期心衰的臨床表現為:活動後出現胸悶、氣短、心悸;休息時心率超過110次/分;呼吸每分鐘超過20次;夜間常因胸悶而坐起呼吸,或到視窗呼吸新鮮空氣;肺底部出現少量持續性濕囉音,咳嗽後不消失。

診斷

根據典型的雜音、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本病不太困難。多數患者在孕前就由心內科大夫診斷。部分患者孕期檢查或發病才獲得診斷。
由於妊娠期生理性血流動力學改變、血容量和氧交換量的增加,可以出現一系列酷似心臟病的症狀和體徵,如心悸、氣短、踝部水腫、乏力、心動過速等。妊娠還可使原有心臟病的某些體徵發生變化,增加診斷的難度。但通過超聲心動圖、心電圖等檢查,可以確診。

治療

不宜妊娠的室間隔缺損患者,應在12周前終止妊娠。孕周大、不宜流產者,應密切監護,積極治療心衰,爭取順利妊娠和分娩。對於頑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為減輕心臟負擔,應在產科、內科、麻醉科的配合及嚴格監護下行剖宮產
定期產科檢查,酌情增加產檢次數,避免勞累和情緒激動,保證充分休息,每日睡眠至少10小時。孕期控制體重,整個孕期的體重增長不超過10公斤,以免加重心臟負擔。應高蛋白、高纖維素、低鹽低脂飲食。避免或治療誘發心力衰竭的誘因,包括感染、貧血心律失常和其他併發症。
妊娠晚期應提前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心功能好,胎兒不大,胎位正常、宮頸條件好者,可在嚴密監護下陰道分娩。剖宮產可減少產婦因長時間宮縮所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減輕心臟負擔。
產後,產婦需充分休息並密切監護,套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1周。心功能差者不能哺乳,應退奶。
一般不主張在孕期行心臟手術,儘可能在幼年、孕前或延至分娩後進行心臟手術。若妊娠早期出現循環障礙症狀,孕婦又不願意做人工流產,內科治療效果不佳且手術操作不複雜,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流產率高達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