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女媧鍊石)

女媧補天(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女媧鍊石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摶土造人,並化生萬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媧氏,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樣苗條,以致有些神話學家堅稱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媧補天的故事和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盪了。後人將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為由,銜接女媧熔五彩石以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在中國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後人為了紀念她們的功績,而將其神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媧補天
  • 性質:上古神話
  • 主角:女媧
  • 具體事跡:補整天地、誅邪平患、定歷熄災
  • 有關記載:列子、淮南子、論衡等
  • 主要榮譽:救世
  • 相關:造物、造人、女皇之治
神話詮釋,歷史背景,典籍記載,母系映射,補天故事,補天救世,不同之處,民間演變,神話解讀,產生探究,歷史探究,科學探究,補天文化,習俗節日,補天雕塑,補天神台,

神話詮釋

歷史背景

女媧補天的相關傳說,在上古奇書《淮南子·覽冥訓》、《列子·湯問》上均有記載。
早期的女媧補天,與共工觸山並無交集,不但沒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關鍵字,對於世間天塌地陷、發生災難的原因,也沒有明言記載,語焉不詳。其中根本沒提到因為共工、不周山而引發女媧鍊石補天的事,可見在先秦遠古時期“女媧鍊石補蒼天”和“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完全獨立的兩個故事,是由東漢學者王充把共工觸山與女媧補天焊接到一塊。
女媧補天(動漫)女媧補天(動漫)
秦漢初期,女媧補天與共工觸山是兩個獨立的神話故事,到了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談天篇》利用“共工怒觸不周山”為背景原因,完善情節解釋了“女媧鍊石補蒼天”中緣何天塌地陷、發生滅世災難的理由,至此,女媧補天與共工觸山,融合成了一則救世神話。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戰的故事,在《山海經·西山經》有記載。而《山海經·海外北經》則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記載。
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氣得用頭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生靈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萬靈始得以安居。
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故事。中國上古神話所記錄的是華夏民族早期先民的唯心世界觀,以紀念族群中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聚落群體和首領。越樸實的神話,所還原的早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當然那些神仙法術與魔力無邊是為了渲染傳說,與現實科學無關。

典籍記載

有關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來源有: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當此之時,臥倨倨,興眄眄,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當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後世,光暉重萬物。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虬,援絕瑞,席蘿圖,黃雲絡,前白螭,後奔蛇,浮游消搖,道鬼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宓穆休於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何則?道德上通,而智故消滅也。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的女媧補天雕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的女媧補天雕塑
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論衡·談天篇》載:“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竹書紀年》: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載:“當其(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附:《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清琅琊王隕:
《山海經》曰:“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天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然吾觀古往今來,能通其道之聖人者可謂廖矣。蓋天路漫漫,星月渺渺,凡人不可通也。《左氏傳》云:“隕石,星也”。隕石之與世上芸芸眾生,無異於中原黃土之賤也。然其之與聖人,乃天外之來客,通天界之橋樑,達上帝之使者也。余傾畢生之財力物力,餐風露宿,跋山涉水,欲收集天下隕石於一屋。然世界之大,宇宙之廣,歲月之無窮,天下隕石非人力所能窮也。收藏雖少,卻每每把玩,如獲至寶,如數家珍。嗚呼!快哉,樂哉!歲月無情,廉頗畢竟老矣。乃將畢生之所聞、所見、所集記於此,以傳後人: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里石盆山。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於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于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台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隕石可見。壽光隕:青州府壽光縣西50里。《宋書》云:魏明帝青龍三年正月乙亥,隕石於壽光”。乃地有落星村,村邊有隕石狀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為壽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詩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選勝此留停。誰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靈。
神鰲神鰲

母系映射

“女媧補天”神話是以生殖、大量繁衍人口的方式拯救氏族滅亡的寓言。
古代學者羅壁《識遺》、胡宏《五峰集》、羅泌《路史》、陳叔方《穎川小語》、趙翼《陔余叢考》、俞正燮《癸巳存稿》、田同之《西圃叢辨》、褚人獲《堅瓠廣集》、錢永《履園叢話》等,都曾大談補天,揣其事理。現代學者也或言女媧補天為抗地震,或言補天的女媧與造人的女媧非一人,而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女媧之所以能“補天”,關鍵正在於“造人”,女媧神話的意義,就蘊藏在這裡。
女媧補天(想像圖一)女媧補天(想像圖一)
在女媧崇拜以及其所演化出的種種傳說與禮俗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女陰崇拜並不在於女陰的實體對生命個體帶來的快感,而在於其創造生命的功能。這種崇拜乃是極強烈的生殖欲望的體現。補天神話乃是對巨大生殖意義的闡釋與頌揚。
人類早期,最可怕的災難是來自自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氏族部落的形成部落戰爭頻繁的興起,毀滅性災難更多的則是來自於人類自己了。
“天崩地裂”人們難以目睹,毀滅性的災難卻時有發生。於是人們的經驗轉化了。隨之“天崩地裂”的原始傳說,便成了巨大災難或變故的象徵。對於原始氏族部落而言,氏族滅亡何異於“天崩地陷”。在頻繁的氏族部落戰爭中,滅族之事又是那樣的習見。這對每一個氏族整體來說,都是巨大威脅。因此“天裂”雖屬自然的神話,而“補天”卻有了社會的意義。甚至“天崩地陷”的神話本身,也彌散著部族戰爭的煙雲。所謂“共工與顓頊爭帝”,“天柱折,地維絕”,其最表層、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戰爭災難。羅泌在《路史·發揮》中說:所謂共工觸不周,地維為絕,天柱為折,是言大亂之甚。所謂女媧補天,乃指平共工之亂,功猶“補天立極”。此雖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忽略了神話由自然內容向社會內容的轉化,也忽略了神話的濃縮、集錦、象徵的特徵以及其意義的多層次性,但卻看到了“天柱折地維絕”與原始部落戰爭之間的聯繫。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所謂“補天”,乃是平息災難、拯救氏族滅亡的寓言。辛棄疾詞云:“袖裡珍奇光五彩,他年可補天西北。”就是以“補天”象徵平息民族災難的。《紅樓夢》中“補天”的典故更明確的表達了挽救衰亡的意義。這並非辛棄疾、曹雪芹之流的別出心裁,實是神話自具的文化意義在歷史中的傳遞。神話之所以要讓女媧“補天”,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女媧的生殖功能上。在原始戰爭中武器不過弓箭棍棒之類,沒有誰比誰先進的問題。在這樣的戰爭中,決定勝負的因素多半在人數之多寡。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女性的生殖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只有大量繁殖人口,人丁旺盛,才能使氏族強盛、發展,避免“天崩地陷”的命運。因此只有無限生殖力的“女媧”才能“補天立極”。
原始的社會存在,使先民把對於社會的認識凝固為一種觀念;把認定的真理,凝固為一種信仰。使生殖崇拜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力量,而支配著民族的行為。“女媧補天”神話其潛在的意義,便是把生殖作為一項最神聖最偉大的事業而頌揚的。

補天故事

補天救世

女媧補天,顯示出她作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媧經過辛勤的勞動和奮力的拼搏,重整宇宙,為萬物的生存創造了必要的自然條件。
淮南子·覽冥訓》相傳: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女媧背靠大地、懷抱青天,讓春天溫暖,夏天熾熱,秋天肅殺,冬天寒冷。她頭枕著方尺、身躺著準繩,當陰陽之氣阻塞不通時,便給予疏理貫通;當逆氣傷物危害百姓積聚財物時,便給予禁止消除。
女媧補天(想像圖二)女媧補天(想像圖二)
到這個時候,天清平地安定,人們睡時無憂無慮,醒時棄智無謀;或以為牛,或以為馬,隨人呼召;行動舒緩沉穩,走路漫無目的,視物若明若暗;膧朦無知天真幼稚與天道萬物和協,誰也不知產生緣由,隨意閒蕩不知所歸不求所需,飄惚不定沒有目標。到了這時,野獸毒蛇全都收斂藏匿爪牙、毒刺,沒有捕捉吞食的慾念。考察女媧的豐功偉績,上可以通達到高天上的邊際,下可以契合到黃泉下的壚土,名聲流傳後世,光暉熏炙萬物。
女媧以雷電為車,應龍居中駕轅,青虬配以兩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鋪上帶有圖案的車墊席,上有黃色的彩雲繚繞,前面由白螭開道,後有騰蛇簇擁追隨,悠閒遨遊,鬼神為之引導,上登九天,在靈門拜見天道,安詳靜穆地在大道太祖那裡休息。儘管如此,女媧從來不標榜炫耀自己的功績,從來不張揚彰顯自己的名聲,隱藏起真人之道,以遵從天地自然。若問為何如此?是因為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詐就無法生存。

不同之處

女媧泣血補蒼天
遠古時代,女媧為了補天,不辭辛勞煉五彩石,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傳說女媧在西蜀之地耗盡氣血,力竭而亡。在一些補天神話中,她或勞累而死,或以身補天,或化為日、月、萬物。
天上的大神女媧,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賦予它們生命。從此女媧創造了人,人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來。共工把撐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邊來,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來,造成大地上水患。天破之後,不斷的有隕石和天火從破開的天洞中落下,大地上的人類不是被隕石砸死就是被大火燒,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女媧補天(想像圖三)女媧補天(想像圖三)
女媧看到人類左躲西藏,無處容身的慘象,心中十分痛惜。她便遍歷乾坤,為了解救生靈,決定採石補天,用五色石把天補起來,再用東海神龜的四隻腳頂住蒼天。女媧找來五色石塊煉出五彩晶石,把已碎的象漁網似的天一點點的補了起來,眼看著補天的大功就要告成,但想不到五色晶石用完時,卻發現五色石不夠用,破碎的蒼天還沒補好。天上還有一個大大的窟窿存在著,只要還有破洞,天就隨時會繼續崩裂,那樣的話,過去的工作就白做了,而萬物亦從此永遠的生活在這已如同煉獄的大地之上,女媧痛苦的思考了很久之後,只好犧牲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泥娃娃們都哭紅了眼睛。
經過幾次努力,女媧用自己的身體,填補好了天上最後的大洞……終於補好了天,天地間恢復了寧靜,還出現了五彩的雲霞和彩虹。一切生物又都生機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民間演變

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倖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兇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很少。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人類來。
說法一: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動容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二神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失敗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在水中作亂的大龜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女媧補天(繪畫)女媧補天(繪畫)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塌陷,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說法二:傳說天地開闢之初後,女媧用泥捏了人類。後女媧登基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媧即令火神祝融迎戰。經過殊死搏鬥,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將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萬物陷入災難之中。
女媧見她的兒女們即將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鍊石補天。可要去哪裡鍊石,女媧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裡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鍊石的理想地方。
女媧在天台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色巨石,眾神稱好。於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時間,煉了36500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36501塊。眾神仙和眾將官幫女媧補天,用了36500塊。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說天補好後,女媧擔心天塌下來。這時有一大龜游來,獻出了自己的腿。女媧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送與它,從此龜游水不用腿而用鰭了。女媧用龜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兩面的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女媧補天后,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人們在天台山迎女媧歸朝,女媧也十分歡喜。到天台山後,大家看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簫
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後,開始用泥造人,女媧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於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於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秋,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雲宵,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迴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決,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魔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於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迴。當此石直立後,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迴者更是絡繹不絕。
中國古人認為,萬物有靈,人既有屬於物質的肉身,又有超離物質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離體,之後就會在地獄使者即鬼差的帶領下進入鬼門關,走過黃泉路,到了奈何橋,就會看到一塊名叫三生石的石頭。在人們創造神話傳說中認為,每個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輪迴,緣起緣滅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這塊三生石上,因而它就能映照出每個人前世今生的模樣。

神話解讀

產生探究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史記《太平御覽》史記《太平御覽》
淮南子·說林訓》提出了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當女媧造人之際,諸神一起來襄助她:黃帝造出女男性別,上駢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媧所以能多般轉變創造化育。”漢末學者高誘註解:“黃帝,是古代的天神,在開始造人的時候,造出女男性別;上駢、桑林,都是神的名諱;女媧,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轉變創造化育,這裡說創造化育(人類)的社會進化大業並非只是一個人的功勞。”
後續時代提出另一種傳說,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繁衍人類,《獨異志》記載:從前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別的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於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二人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倆人的子孫後代。
風俗通義》中就有女媧造人之說,凡有女媧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媧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著一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眾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於是,“女媧補天”應運而生。在“女媧補天”神話中,女媧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撐的地,是自己腳下的地;所創造的是一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無畏的浩然氣概。
據有關資料,目前國內有五處女媧墓,山西省內有兩處,一處在芮城縣的風陵,一處在洪洞縣的趙城。查《文獻通考》、《寰宇記》、《九城志》等古籍,都說女媧墓在趙城;而且歷朝歷代祀典女媧也都在趙城。此外,浮山縣也有女媧廟和女媧補天處。神話中所說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但說法有別。有傳說女媧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還有山西芮城說、河南陝州說、河南任城說、山東濟寧說,等等。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在以今洛陽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關,東到今山東西部的廣大地域。

歷史探究

女媧氏時代是陶器發明並被廣泛使用的時代。陶器的發明源於房屋建造中的塗泥技術,首先被用來防止透風,以後又逐漸發現塗泥還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蘆的伏羲時代同期,先民們把這一技術套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漏並防止葫蘆被火燒毀,以便燒煮食物,結果泥層被燒結成堅硬如石的陶質,而發明了陶器。進一步先民還會發現,經過燒制的陶器完全不會漏水。屋頂漏雨時,聰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蓋住屋頂破損處,並由此得到啟發,燒制專門用來覆蓋屋頂的陶片,以徹底解決屋頂漏雨問題,從而發明了瓦。
女媧補天(連環畫)女媧補天(連環畫)
瓦堅硬如石,不同土質燒制的瓦顏色各有不同,可以稱之為“五色石”;屋頂漏雨是因為屋頂有缺陷,有裂縫,濃雲密布時陰暗如先民居住的簡陋房屋的草頂,先民可能因此認為,天上雨水也是從雲蓋縫隙中漏下。因此,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時,先民會構想像用瓦覆蓋屋頂那樣,煉五色石以補破漏的蒼天。這樣的事業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這個神人自然就是女媧,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最初的傳說只是有媧氏燒瓦覆蓋屋頂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葉,漸漸變形,“燒瓦”演變為“煉五色石”,“覆蓋屋”演變為“補天”,最終被層層包裹在神話的華麗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那樣,除了補天地事跡本身,又增加了補天的原因,以及補天之後的斷鰲、殺黑龍、積蘆灰等系列事跡,造就了女媧氏整理天地的巨觀事業。

科學探究

某些史前事件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存在著事實依據。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測就曾發現聖經之中記載的“世紀大洪水”有事實依據。“大禹治水”雖無準確的文字記載,但該神話的事實被普遍認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為古老的一個神話——關於“女媧補天”是否存在著這種事實基礎,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提出,女媧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此種說法研究依據,白洋淀流域區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研究學者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區的歷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縣滿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窪地及其群體。
這種碟形窪地形成之因,學家們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順直地形圖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計算機數位技術(DTM)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層層剝去,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將這種窪地的復原圖與形成年代相近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後發現,白洋淀地區碟形窪地和其群體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蹟。
依據地質地貌方法對近代隕石撞擊的研究,人們推測,這次撞擊發生的地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時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間。
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沖入大氣層並在高空爆炸。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廣大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後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白洋淀。其餘的較小者形成了積水窪地,逐漸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部分這種窪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蹟——“碟形窪地群”。分析女媧補天傳說的內容,和一次規模巨大的天外來物(隕石雨)的撞擊事件極為相似。
最早記載女媧補天的是《淮南子·覽冥訓》。這部著作中對女媧補天的神話大致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應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炎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後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後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神話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於秦漢年代,冀州當然就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也就是說這一段描述了災害平息之後河北平原的景象。女媧補天遺蹟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於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來物撞擊災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壞,其中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全新世氣候的變化規律,發現有多次重要的降溫事件。在距現代8500—3000年前後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此期間也是一個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溫事件,被稱為“小冰期”的事件影響巨大。這一時間也是中原文明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使用環境演化高解析度分析(10—100年時間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提出,在距現代4800—4200年間有一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為在蒙、遼、冀地區繁盛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發展的低谷可能與這一事件有關。
考古學已有明確的證據,女媧神和女媧補天的神話的遺蹟活躍存在於山西、河北一帶。這些遺蹟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於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這次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結果——距現代4800至4200年間的降溫事件,正是隕石雨的撞擊引發了這次降溫事件。白洋淀地區為什麼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合理的解釋是這裡發生了巨大的災害。
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們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與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不謀而合。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布,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窪淀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
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於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蹟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莾,荒無聚落的景象”。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依據歷史文獻《春秋》和《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歷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東南延長的範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於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這次災害就是隕星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後,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後的若干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媧補天”便誕生了。

補天文化

習俗節日

天穿節,民間紀念女媧補天拯救人類的紀念日,也是古代人們期盼風調雨順、萬物欣榮、農業豐收和安樂和平的節日。
天穿節節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兩說,一般認為該節起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由此可知,東晉時正月二十日已有補天穿的習俗。
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說:“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轉自趙杏根選編《歷代風俗詩選》,嶽麓書社1990年版,第47頁)詩序所記天穿節的日期,以煎餅置屋上的習俗與《拾遺記》的記載相同,可知此節東晉以來一脈相傳。詩中還提到以煎餅補天穿是婦女所為,並把此節同“媧皇”即女媧聯繫起來。看來清人“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的說法,宋代已然。
天穿節為正月二十三日說。清人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一一“天穿節”條記載:“宋葛魯卿勝仲《驀山溪詞·和朱刑掾〈天穿節〉》云:‘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隨新年樂事。’明楊慎《詞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習俗。根據楊慎的說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為天穿日的情形,同樣也是由女媧補天的神話形成節俗。明代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也有記載,正德修陝西《朝邑縣誌》卷一《風俗》說:“二十三日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這條資料還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風俗。
明代地方志雖然有天穿節的記載,但是極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關天穿節的記載多起來,可知天穿節主要流行於陝西、山西和河南。絕大多數地區的天穿節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陝西省的乾隆《富平縣誌》、乾隆《臨潼縣誌》、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縣誌》、光緒《高陵縣誌》,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陽城縣誌》、光緒《河津縣誌》,河南省的嘉慶《澠池縣誌》的記載。
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陝西光緒《渭南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一日,陝西道光《鹹陽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緒《重修靈寶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節的風俗與前代相同,一些地區也有補地之說。如前引乾隆《富平縣誌》說:“二十日,置麵餅屋宇上下,曰補天地。”嘉慶《澠池縣誌》記載:“二十日,撂煎餅房屋上,並置地上,名曰補天補地。”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增城也有天穿節,而從日期到內容與北方略有不同。嘉慶《增城縣誌》卷一《風俗》記載:“十九、二十兩日名天機癩敗,掛蒜以辟惡,又作餺飥禱神,曰補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風俗志有關天穿節的記載說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說天穿節“今其俗廢久矣”是不確切的,此說可能符合江南地區,但在北方和個別南方地區是不適宜的,若從整個歷史過程看,天穿節可能是逐漸衰落的。清代方誌較多記載此節,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書重視歲時節日記載的反映。

補天雕塑

聯合國雕像
為紀念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25周年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參與“補天行動”20周年,2012年11月21日,中國藝術家袁熙坤創作並捐贈的“女媧補天”雕塑正式進駐維也納聯合國中心。“女媧補天”雕塑的創意來自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女媧補天》,雕塑家藉助“女媧補天”的精神來呼籲國際社會保護臭氧層,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駐奧地利大使趙彬、國際組織代表、各國常駐聯合國使節等近200人出席了當天的雕像揭幕儀式。
維也納聯合國中心女媧補天雕塑維也納聯合國中心女媧補天雕塑
深圳雕塑
在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海上世界,矗立著一座女媧補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創作的,建於1986年。
這座雕像宏偉壯觀,全身用乳白色的石頭雕刻而成。高約12米,寬約7米。女媧上身為人,下身是纏繞一團的蛇尾。她帶著嚴肅的表情,用雙手托起補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徵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同時也激勵蛇口人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民的創新精神。

補天神台

日照天台山關於女媧補天的傳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民間藝術國際組織 IOV 中國網站收錄在其“傳統民俗”欄目裡面。
天台山位於日照市濤雒鎮濱海處,自古是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主峰留有巨石形成的女媧補天台,補天台下有巨石形成的神鰲。太陽神石位於補天台的北側山頭上,山下是《山海經》中羲和浴日的湯谷。天台山主峰上還有3000多年前商代開始建造並延續使用了1500多年的太陽神祭壇以及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廟遺址、祭祀女媧羲和的老母廟遺址、大羿陵、嫦娥墓等諸多遠古遺蹟和眾多傳說。有史料記載帝堯商王都曾經到過這裡祭祀太陽神。
太陽神石太陽神石
日照市與新加坡合資在濤雒鎮打造的國際海洋城就位於天台山下,女媧補天傳說為國際海洋城的建設增光添色。
女媧補天台
傳說女媧補天后,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媧只好將背負天台山之神鰲的四隻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台山要是沒有神鰲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於是女媧將天台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媧補天台、補天台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鰲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後人稱之為太陽神石。
女媧補天平地之後,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寧靜。人們在天台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媧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