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國音
- 解釋:北京女性口語裡尖音現象稱呼之一
- 發表時間:1920年
- 特徵:發音位置前移
研究歷史,特徵,屬性,成因,
研究歷史
現存最早關於北京女性口語裡的尖音現象的報導是語言學家黎錦熙在1920年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學學生讀音之後發表的。
1970年他又在《國語語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一文中提到了這種現象;1980年陳松岑、曹耕、胡明揚等語言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了這種尖音現象的發音特徵和在社會人群中的分布,並探討了這一現象的成因。
特徵
女國音的主要發音特徵是發音位置前移,在發音過程中將j、q、x等舌面音變異為類似z、c、s等舌尖前音的讀音,在韻母為i、ie的單字中發生率較高,而在韻母為-iong、ü、üe、üen等的單字中較罕見。女國音發音時舌前部緊靠下齒齦,舌面前部緊貼上齒齦,嘴形小而閉合,送氣減弱,音質偏細。
漢字 | 國語 | 女國音 |
精神 | jīngshén | zīngshén |
切除 | qīechú | cīēchú |
愛情 | àiqíng | àicíng |
喝酒 | hējiú | hēziú |
屬性
儘管女國音裡帶有尖音,但它並不能叫“區分尖團”,因為它對尖團音的區別十分混亂,並不像區分尖團的其它漢語分支那樣,尖團音的對立嚴格繼承自中古漢語廣韻音系。例如:“希”、“雄”兩字在廣韻里是團音,與是尖音的“西”、“松”完全不同,而女國音里卻把它們讀成尖音了。
成因
有學者認為,這是對古音的一種保留。從漢語音韻學、漢語方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中古漢語是分尖團音的,現代漢語的大多數分支也分尖團。包括北京等現代讀音不分尖團的地區,其尖團合流的現象也僅是歷史上某一時期才出現的語音演變。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有:
受到京劇影響而形成的,京劇保留了古代北京話區分尖團的特點。民國初年京劇在北京非常流行,從而影響了部分青年女性的發音特徵。
有的學者根據女國音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徵和發音特徵提出,女國音的形成是中國傳統審美觀和青春期女性愛美心理作用的結果。中國傳統審美觀點認為女子說話開口應小,語音應細;進入青春期的女孩開始有追求美的意識,因而在發音過程中下意識或者有意儘量使開口幅度減小,發音趨細,從而迫使j、q、x等發音位置前移,形成女國音。大多數女性在結婚之後,對美的追求減弱,因而在婚後女性中女國音的發生比例明顯降低,而傳統審美觀點對於男性的標準與女性完全不同,小嘴和細音被認為是娘娘腔沒有男子氣概,因而在男性中女國音的發生比率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