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壺

中國古代青銅酒器中的盛酒器

注音,基本信息,詳細描述,銘文內容,關鍵字,夔紋,壺,

注音

失壺 shī hú

基本信息

矢壺,通高34.6cm,寬24.5cm,重6.49kg。  矢壺
矢壺矢壺

詳細描述

壺扁圓體,侈口,束頸,雙貫耳,鼓腹下垂,圈足。從口沿至足部共有6層紋飾,一、三、五層飾獸面紋,二、四、六層飾夔紋,雙耳飾獸面紋。通體以雷紋作地紋,整體紋飾細密華麗。

銘文內容

壺內底鑄銘文“矢”字,“矢”為做器者的族名。

關鍵字

夔紋

夔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壺:盛液體的器皿。商代已有,春秋戰國尤其盛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銅壺內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也用於盛水。商代的壺多扁圓,貫耳,圈足。西周的壺圓形,長勁,大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的壺扁圓,長頸,肩上有二伏獸,有蓋,蓋上常作蓮瓣裝飾;也有方壺。戰國的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瓢形等。圓形壺到漢代稱锺,方形壺則稱“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