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山東省青島市太清宮)

太清宮(山東省青島市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清宮
  • 外文名:Taiqing Palace
  • 位置: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
  • 俗稱:下宮
  • 屬性: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東省青島市
  • 開放時間:6點~18點
  • 門票價格:27.00元
  • 著名景點:蟠桃峰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概況,布局,景觀集萃,坤道院,三清殿,關岳祠,太清宮三皇殿,救苦殿,耿真人祠,交通,

概況

太清宮 俗稱下宮。“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岩《聚仙宮碑》記載,宮建於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公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處機到嶗山,在太清宮談玄傳道,名聲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於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太清宮道眾從此歸宗,並成為道教北七真隨山派的祖庭。嗣後,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復陽、張三豐、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發生了一起僧道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歷時十餘年,終以道士勝訴而告終。現太清宮前有“海印寺遺址”鐫碑記載:“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印寺於宮前,二十八年降旨毀寺復宮。”明代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又重新確定太清宮的“四至”: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現在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重建的,但分為三院三殿則是天啟二年(1622年)道人趙復會重修時所為。此次重修,確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現為太清宮的客堂。三院都有圍牆,各立山門,並有便門相通,共147間殿宇,加上道舍、客房總計240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後又增建元辰閣、元君閣、祖師殿鐘樓、鼓樓等殿堂。1989年,對三清殿東華帝君殿和西王母殿進行了修繕,重塑神像47尊。
1985年,成立青島市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地址設在嶗山太清宮。主持劉建奎,曾先後任青島市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太清宮執客、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山東省道教協會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青島市第八屆政協委員。
宮內曾藏有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版《道藏》一部,是極為珍貴的道教經典。太清宮內歷代題刻甚多,最早的是三皇殿檐下元至元八年(1271年)的敕諭護教文碑兩方;三清殿院內有明萬曆年間御賜道碑。此外,還有歷代名人摩崖刻石30餘處。太清宮院內有銀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樹名花。三清殿院外石階下有清泉一口,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名“神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1982年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眾多的道教廟殿當中,太清宮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太清宮已經歷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至今其建築風格還一直保留著宋代建築的典型風格,這在國內各宗教建築中,也是極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說,太清景區是嶗山景區中展現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區。
青島嶗山太清宮青島嶗山太清宮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岳詞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施,共有房屋150多間。

布局

三官殿嶗山最早的道教廟殿,為布局工整的三進殿院,大門朝東。在我國北方,絕大多數的廟堂大門都是朝南開的,因為坐北面南象徵著權威。嶗山是道家仙境,不講究權勢,在這裡把門向東開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三官殿的主殿屬單檐硬山式磚石結構殿堂,頂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額為木雕篆書體長方形,是標準的宋代建築。從宋代至今,三官殿經歷過無數次修繕,卻總是保留著宋代建築的基本特點和風格,雖不是富麗堂皇,卻不乏古樸莊嚴,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景觀集萃

三官殿內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三位部落領袖堯、舜、禹。相傳堯時敬天愛民,上有天相,以風調雨順而被後人尊為天官;舜時民風高尚,地不生災,故被尊為地官,後人常說的“堯天舜日”。可說是一種追憶;大禹繼承父志,因勢利導,治理了空前的洪水災害,故被尊為水官。從這裡可以看到道家在漢代以前供奉的神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過貢獻的歷史人物。
三官殿的正殿兩側,分別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在道教中雷神和雷公不是一回事,這裡的雷神主要是懲罰惡人和對做壞事者採取相應懲處措施的神,是正義之神。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傳說天尊出巡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簇擁在天尊周圍,以壯天威。另外這裡地處中國北方,從方位管轄的角度來看,也屬於玄武神的範圍,在四方神中單獨供奉玄武神也有這個原因。從宋代開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時,又避諱他們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後把玄武的“玄”字改為“真”字,就是現在的“真武大帝”。真武屬水,水德柔順,滋潤萬物,與雷神相對,一位象徵著至剛,一位象徵著至柔,正應了道家哲學中“陰陽相生,剛柔並濟”的辨證思想。這種哲學思想不僅是道士修身處世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練武功,修內功的主旨,對養生、內外功修煉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青島嶗山太清宮青島嶗山太清宮
三官殿院內外分布有大量的古樹名木,其中以大門外不遠處的一棵圓柏為最古。這株圓柏,高18米,胸圍3米多,樹齡以有2100多年,傳為三官殿創始人張廉夫初建此廟時所植。至今仍生機盎然。在三進院大門兩側,各有一棵銀杏,高25米以上,胸徑都有數圍,樹齡1000餘年,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敕封嶗山道士劉若拙重修太清宮時所植。
三官殿二進院和三進院內,有數株山茶,樹齡多在400年以上,其中以三進院內三官殿大堂兩側的山茶耐冬)最為有名。東側的一株山茶,高近7米,胸圍近1.8米,樹齡已有600餘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渡海從附近的長門岩島上移植過來的。每當北國飄雪季節,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個樹上象是落了厚厚的紅色的雪。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經在嶗山住過,看到這種美景,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香玉》。文章中穿紅衣的花神名為“絳雪”,“絳”是紅色,意為紅色的雪,實際上是寓意這棵山茶為神工所成。三官殿外西側的一株山茶是山茶中的名品棗重瓣白雪塔,樹齡也有400餘年。
翰林院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太清宮的東西客堂。因為是晚清翰林尹琳基出資修建的,所以人們稱它“翰林院”。翰林院基本上保留著清代寺廟園林風格與江南邸宅園林風格相融的特點,既有山寺建築的凝重,又有江南邸宅的華貴。從本世紀30年代起,這裡就改作專門接待來賓的客堂。
逢仙橋出了三官殿西門向北,不幾步就進入古樹蔭翳的宮殿游路,路邊有一株黃楊,屬南方植物,高8米多,胸徑82厘米,已有800餘年的樹齡。再前行幾步,有一株糙葉樹,高近19米,胸徑1.2米,南北向冠幅為33米,東西向冠幅為25.5米,樹蔭遮蓋4畝的面積,是嶗山所有樹種樹冠最大的。此樹又叫“龍頭榆”,傳說是嶗山道士李哲玄三皇廟時所親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仍枝葉繁茂,生機勃勃。龍頭榆旁邊有一大石,上刻“逢仙橋”三字,旁邊還有記載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招見並敕封嶗山道士劉若拙為“華蓋真人”的記事。傳說當年劉若拙在一個雪後的除夕清晨,就在這個地方看到一位老人,真人起初並不在意,老人與他交談幾句後走了,真人忽然想到沒有問老人從哪裡來,只好尋他留在雪地中的腳印,但再也找不到第三個腳印。至此,劉真人方才醒悟到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後在此刻石以證此事。

坤道院

轉過逢仙橋,走過的第一座院落是太清宮道長及道士的住所,這裡在“文革”以前是“坤道院”,就是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青島嶗山太清宮青島嶗山太清宮

三清殿

越過坤道院的大門,就是太清宮的第二大主殿棗三清殿。三清殿是一座長方形院落,由一個正殿和兩個偏殿組成,主殿屬磚石結構的硬山式建築。正殿供奉三清神像,東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創立始祖東華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
道教的最高境界稱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為一級洞天,各有天尊主持。在我國古代道學思想中,認為小乘修煉是做人的根本,一個龐大的人類社會,需要有一種能夠制約人行為的規範,以此來區別美醜善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幾千年來約束人們行為最有力的規範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養道德作為最高級的修身境界。道家認為一個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資格去接觸中、高級的修煉內容。道德高尚的人經過刻苦修行,啟動靈感之後方能獲得寶貴的修真秘訣,並沿著正確的修身道路可以達到返樸歸真的境界。所以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兩側,依照方位,東西兩廂分別設有偏殿。東偏殿供奉的是東華帝君,在神話傳說中,東華帝君是天上陽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傳說她是天上陰神(女神)的主管。

關岳祠

三清殿向西數步,就是關岳祠,裡面供奉的是中國古代的兩位武將,一位是三國時的名將關羽,一位是宋代名將岳飛。在我國民間,歷來把他們兩人作為“忠義”的代表。在中華民族道德範疇中,把“忠”作為一個人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履行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把“義”作為一個人在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中必須具備的行為準則。道教把《道德經》作為神聖的經典,崇尚“忠義”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供奉關岳也是順理成章的。這座祠堂又有人稱“忠義祠”。神水泉從關岳祠出來,沿石階而下,有一石砌的水泉,名為“神水泉”。這個泉的水質純清甘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泉雖不大,但大旱不涸,大雨不溢。千百年來,宮中道士有時多至數百,燒飯煮茶,滌衣灌田,未見有缺。

太清宮三皇殿

從神水泉拾級而上走進大門朝東的另一座院落,這就是始建於唐代的三皇殿。唐代以前,太清宮只有三官、三清兩座主殿。據史料記載,唐904年,李哲玄羅浮山來到嶗山太清宮,見這裡風景優美,環境及佳,但見宮區布局不合理,遂集資興建這座殿堂,供奉三皇,名為三皇殿。李哲玄精於園林設計,對太清宮的甬道和附屬建築布局進行了調整和修建,使之附和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而且根據九宮八卦的方位將三皇殿建於“開門”位置。因為在道教的九宮八卦方位中,只有“休門、生門、開門”這三門為吉門。這期間,植樹、修路、建庭院、載花圃,使太清宮的園林布局形成正規的寺廟園林風格,從而奠定了嶗山道教廟宇園林建築的基礎。
三皇殿是一個長方形院落,並排列有兩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三皇殿中供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位神仙。他們分別是中華民族遠古時期的氏族領袖棗伏羲、神農、軒轅。
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易經》中記載有伏羲“仰視於天,俯察於地”,“通陰陽而兼三才”始作八卦,就是今天流傳在世界各地的“先天八卦”。在這個歷史時期,制訂並修改了華夏曆法,所以被後人尊為“天皇”,其意紀念他對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地皇”是神農氏,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他生有一個水晶肚子,為了讓人類能有足夠賴以生存的食物,他嘗遍百草。如果某種植物有毒,他吃了後就要睡半天,而且看到肚子發黑,就告訴人們不要吃;如果吃了某種植物後肚子仍然是紅的,則可以採集種子,種植繁殖。實際上,在人類生存極為困難的遠古時期,要把人類接觸到的植物是否可食全搞清楚是極不容易的事,為了人類能生存到今天,這些寶貴經驗的積累可能經歷了很長時期的總結,一定也有無數先輩為此獻出生命。把這不朽的歷史功績歸到一個具體人物上,讓後人作為神來紀念是無可非議的,因此,“地皇”也理所當然應受到尊敬。
人皇”是紀念炎黃部落首領軒轅氏,因為他統一了黃河中上游各分散的部落,建立了一個民族的雛形,實行了對人群的管理,被尊為“人皇”也是不容非議的。
在三皇殿兩側,同時供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出類拔萃的10位民間醫生棗扁鵲張仲景華佗、皇莆謐、孫思邈、王惟一、錢一、李時珍葉天士王清任的神位,意在紀念他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醫學,治病救人,廣施普濟的功績。
在三皇殿門外兩側的石牆上,各鑲嵌一塊石碑,碑上鐫刻著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嶗山道士、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開山始祖丘處機,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的聖旨全文。
三皇殿內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圍近4米,樹齡2100年,與三官殿大門外的古柏同是西漢張廉夫初創太清宮時所植。在這株古柏樹幹北側距地面1.5米處生長著一株藤本植物棗凌霄,這株凌霄的根全部長在樹幹中,與之相呼應。在此古柏的南側距地面約10米的樹幹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棗鹽膚木(五倍子)。凌霄的樹齡已超過100年,鹽膚木的樹齡也快100年了。近百年來,三樹一體同生,在植物界實屬罕見,形成獨特景觀,被稱為“漢柏凌霄”。

救苦殿

與三皇殿相鄰的副殿,供奉救苦天尊,稱為救苦殿。傳說這位救苦天尊專門濟世救苦,拯救世人脫離苦海,幫助世人解脫困境。這實際上仍是道教思想的一個側面反映。在救苦殿外,有一株大山茶,樹高10米,胸圍1.3米,樹蔭所及70餘平方米,是目前嶗山景區內長勢最好的一株山茶。此山茶北側有一株側柏,高17米,胸圍近2米,樹齡500餘年。

耿真人祠

三皇殿的西廂,還有一處“耿真人祠”,供奉的是明代太清宮道士耿義蘭,這是外地道教殿中沒有的。在明朝萬曆年間,嶗山太清宮曾發生過一次僧道爭地的糾紛,作為太清宮道士的耿義蘭,敢於鬥爭,抗訴朝廷,歷時16年,終於勝訴。太清宮通過這場官司,反因禍得福,獲準重修。萬曆皇帝並賜太清宮《道臧》和《續道臧》各一部,計5485卷。耿道士亦被敕封為“護教真人”,嶗山太清宮一時成為全國最有名望的道觀。由於耿真人維護嶗山道教有功,道士為之立祠。

交通

每天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埡口下車即到,還可以在仰口乘坐618路到埡口。下車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