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自衡

天道自衡是《一般平衡論》(汪葉斌 著)的核心思想和概念。天道自衡是指宇宙萬物之本質屬性為自然而然之平衡。天道自衡及其物質觀、質能觀、時空觀、宇宙觀、平衡觀、智慧觀是一般平衡論的基礎。

概述,物質觀,質能觀,時空觀,宇宙觀,平衡觀,智慧觀,一般平衡論,五個平衡法則,三個存在模式,三個平衡層次,三個平衡工具,平衡論語,

概述

天道自衡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是一個包含宇宙萬物、奇點玄子、質量能量、時間空間不斷運化的過程:宇宙從奇點而來,又向著奇點而去(奇點→宇宙→奇點);萬物由玄子而來,又朝著玄子而去(玄子→萬物→玄子)。宇宙時間空間隨著宇宙 質量能量互化而變化——質能變化左右宇宙時空的變化。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四維一體,即所謂:質量生能量,能量生空間,空間生時間,時空生萬物。能量產生於一質量變成另一質量過程中——質量轉變產生能量(質量生能量)。宇宙大爆炸時的能量有多大,宇宙的空間就有多大——奇點能量產生宇宙空間(能量生空間)。宇宙的空間尺寸左右宇宙時間變化——有了空間才有時間(空間生時間)。 宇宙有了時間空間才會有萬物——萬物存在於宇宙時間空間中(時空生萬物)。
宇宙是有序的宇宙,萬物是平衡的萬物;宇宙的秩序源自萬物的平衡;萬物的平衡源自於萬物求存在的本能;萬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於萬物的存在智慧,萬物求存在的本能和智慧形成了自然力量。所以,存在智慧→求存本能→自然力量→萬物平衡→宇宙有序→天道自衡。

物質觀

一般平衡論將宇宙萬物分成宇宙、萬物、奇點、玄子等四種物質存在形態,並定義如下:宇宙是一個外無環境——內有結構的特殊系統(至大無外);宇宙奇點是另一個外無環境——內無結構的特殊系統;玄子是外有環境——內無結構的特殊系統(至小無內);萬物是外有環境——內有結構的一般系統。一般平衡論中的“物質”概念包含著宇宙、萬物、奇點、玄子等四種存在形態。
物質即系統,宇宙、奇點、玄子都屬於特殊系統,惟萬物屬於一般系統。萬物即一般系統的基本特徵就是外有環境、內有結構。奇點是宇宙運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時點——從原宇宙到新宇宙中整個宇宙全部質能和時空的匯集點,既是原宇宙的終點又是新宇宙的始點。宇宙是一個包含宇宙萬物、奇點玄子、質量能量、時間空間不斷運化的一個過程。從宇宙到新宇宙運化過程中,玄子的數量始終不變——玄子守恆——宇宙物質不滅。
一般平衡論的“玄子理論”是認識、解釋宇宙萬物運化過程及其規律的一塊基石,它使得這個世界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能夠自圓其說。一般平衡論認為,玄子是物質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物質層次有限。由於物質有“玄子”的至小無內,於是才有“宇宙”的至大無外。宇宙從奇點而來,又向著奇點而去(奇點→宇宙→奇點);萬物由玄子而來,又朝著玄子而去(玄子→萬物→玄子)。萬物構成宇宙,玄子構成萬物,當宇宙運化到奇點狀態時萬物都呈玄子。從奇點到新奇點過程中,物質存在形態時時在變,但整個宇宙的玄子數量始終是個常數。
一般平衡論中所說的“萬物”是指除宇宙本身、奇點和玄子以外的一切東西——包括宇宙自奇點大爆炸到新奇點之間的所有:從微觀上呈現正反粒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等不同層次的物質結構;從巨觀上呈現行星、恆星、黑洞、星系…不同層面的天體系統,從生命觀上呈現由原子分子構成的各類生命系統。萬物由玄子構成,而玄子則是宇宙運化至奇點時萬物的特殊狀態。
宇宙是萬物構成的宇宙,萬物是宇宙中的萬物,所以稱“宇宙萬物”。玄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材料,只有在奇點時萬物才呈玄子狀態,所以稱“奇點玄子”。當宇宙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時就成了奇點(無內部結構),當萬物簡單到無法再簡單時就成了玄子(至小無內——內無結構),所以說“天道至簡”。只有奇點和玄子沒有內部結構。宇宙是萬物的環境,而奇點則是玄子的環境。
物質在不同層面的天體系統下呈現不同的層次結構,而不同的層次的物質也構成不同的天體系統(物質結構與天體系統對稱):物質在奇點狀態成為玄子——玄子聚斂成奇點(玄子↔奇點);物質在黑洞狀態成為正反粒子——正反粒子構成黑洞(正反粒子↔黑洞);在中子星狀態成為中子——中子構成中子星(中子↔中子星);在恆星狀態成為原子——原子構成恆星(原子↔恆星);在行星狀態下多種原子構成為各種分子——各種分子構成行星(分子↔行星)。在地球生物圈的生命狀態下,部分元素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生命(細胞↔生命)。
一般平衡論認為,正反粒子生產於奇點大爆炸的頃刻之間,是物質結構最簡單的系統,也是“萬物”最基本、最初級的存在層次。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正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初就形成黑洞,並成為宇宙或星系的核心;只有絕小數的正反粒子成為中子質子,一部分中子質子聚合為原子核,並成為原子的核心,進而吸引電子後便膨脹為原子。同樣的物質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質結構,不同的物質在特殊環境和條件下可變成相同的物質。
一般平衡論認為,正反粒子占宇宙總質量和總能量的絕大比重,且絕大多數的物質是以正反粒子形態存在於宇宙及星系的中心。這就是說,在“宇宙萬物→奇點玄子→宇宙萬物”過程中,宇宙中絕大多數的玄子僅到生成正反粒子為止,能進一步形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包括從正反粒子到中子質子之間還有多少個未知物質層次)等更為複雜的系統,只有絕小部分的物質。所以,正反粒子是宇宙中結構最簡單、質能最龐大、存在最穩定的物質存在形式。

質能觀

一般平衡論的質能觀認為,宇宙質能是守恆的。質量和能量相互轉化是宇宙平衡循環的普遍形式,宇宙的質能之和是一個常數。能量源自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過程——由一物質變成另一物質時釋放或吸收能量:物質結構層次愈小,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
一般平衡論的質能觀認為,能量源自物質平衡循環過程。質量反映著系統的結構屬性,能量反映系統的功能屬性,任何系統都是質量和能量的統一,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的過程中,由一物質變成另一物質時就會釋放或吸收能量。
能量來自或去自於物質的“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平衡運動過程。系統的層次愈小(物質結構層次),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系統的質量愈大,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原子核裂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是原子以上層面化學反應所釋放能量的幾千倍,正反粒子湮滅時所釋放的能量又是核裂聚變能的幾千倍。
系統有積聚能量過程,就會有釋放能量過程;釋放或吸收能量的大小取決於物質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系統愈小→“引力↔反引力”愈大→系統愈穩定→釋放或吸收的能量愈大;系統內能量積聚到臨界點時→內部結構平衡狀態改變→釋放或吸收能量;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能量積聚臨界點時→系統間的平衡態改變→釋放或吸收能量;外部條件變化→系統平衡狀態改變→釋放或吸收能量。
一般平衡論的質能觀認為,物質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平衡運動過程中吸收或釋放能量:物質在分子原子層面平衡運動過程中會吸收或釋放化學能;帶電粒子平衡運動過程中釋放電能;光子平衡運動過程中釋放光能;原子核層面平衡運動過程中會吸收或釋放巨大的核能,中子質子以下層面平衡運動過程中將吸收或釋放。物質的層級越小,平衡運動過程中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就越大。

時空觀

一般平衡論的時空觀認為,宇宙空間有限而時間無限,萬物時間有限而空間無限。宇宙作為一種整體的存在時間是無限的,而空間是有限的;萬物作為一種個別的存在時間是有限的,而空間卻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限時間與有限空間的統一: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正是因為宇宙整體時間的無限性,所以宇宙的空間就成了有限;也正是因為個體時間的有限性,所以,相對個體有限的時間,宇宙的空間就成了無限。宇宙空間相對人類有限的存在時間來說是無限的,但對至大無外的宇宙本身而言正是它自身。
宇宙的時間隨宇宙空間尺寸變化而變化,而宇宙時空隨著宇宙質能轉變而變化——時空與物質運動相關。空間不同時間就不同,萬物的時間與所屬物的空間對稱,同一物體在不同時點,空間尺寸也在變化。時間隨著所屬天體的空間及其旋轉運動的變化而變化——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我們所在地球的時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地球的時空尺寸也是隨著質能轉變而變化。譬如,地球的公轉與自轉越來越慢,我們的“年”和“天”將會變得越來越長。
宇宙空間的大小因宇宙質能轉化而變化:小(奇點玄子)→大(宇宙萬物)→小(玄子奇點)→…,宇宙小到最小時開始變大,大到最大時開始變小。宇宙奇點有多小,宇宙就有多小;大爆炸時的能量有多大,宇宙空間就有多大,物質膨脹到哪裡,宇宙的邊界就到那裡。宇宙是一個由奇點大爆炸開始→膨脹至最大→坍縮為新奇點→新奇點再大爆炸……無窮平衡循環的過程。宇宙時間的無限性恰恰是因為宇宙在空間有限性上的這種無窮的平衡循環。
有限與無限之比等於零,有限的宇宙空間在無限的宇宙時間裡也會出現零——這就是宇宙奇點。當宇宙全部物質都呈玄子狀態,整個宇宙的質量和能量都聚集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一剎那就是奇點,此刻的宇宙的空間最小,而奇點存在的時間卻很短。奇點是原宇宙的終點,也是新宇宙的起點。奇點屬宇宙時空和質能的極端狀態——內無結構、外無環境。物極必反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宇宙本身也不例外。宇宙小到至小時就會向大的方向膨脹,大到至大時就會向小的方向回歸。從奇點(小)到宇宙(大)是宇宙的空間,從奇點(終)到新奇點(始)是宇宙的時間,集宇宙質能時空於一點就是奇點。
宇宙源自於奇點,又回歸於奇點;萬物源自於玄子,又回歸於玄子。宇宙從一個奇點到另一個奇點過程中,會由“玄子”演變成不同層面結構的“萬物”。宇宙從奇點大爆炸產生正反粒子→…中子質子→原子分子→恆星行星→黑洞星系的過程是宇宙膨脹變大過程;從星系黑洞→分子原子→中子質子…→正反粒子→最後回到奇點玄子的過程是宇宙坍縮變小過程。整個地球的原子坍縮為正反粒子時只有一粒豆子大小。宇宙的這種“奇點(小)→萬物(大)→奇點(小)”會一直循環下去…其延續曲線可能呈環狀——宇宙的時間是無限的。
一般平衡論認為,萬物有萬物的時間,宇宙有宇宙的時間,萬物的時間均有限,惟有宇宙時間無窮。宇宙的空間尺寸隨著宇宙時間變化而變化,而萬物的時間卻隨著所屬物的空間尺寸不同而不同。人類所用的時空是地球繞核和自轉運動所形成的時空。太陽有太陽的時空,同是太陽系的行星的空間和時間也不同。銀河系有銀河系的時空,不同的恆星、不同的星系有不同的時空。同一顆恆星從恆星→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黑洞的不同階段,時空也不相同。人類不能用地球的時空去描述其它星球的時空,更不能用地球的時空去理解宇宙的時空。
宇宙萬物都有各自的平衡循環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統、系統不同層次的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各不相同。物與物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的不同——不同的星系、分子、原子…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不同,不同種群的生命系統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和平衡循環。萬物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平衡循環具有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宇宙、星系、恆星、分子、原子、中子質子…正反粒子平衡循環的空間和時間各不相同;生物圈、種群、個體、細胞…等不同層面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地球時間以其繞太陽一周為1個時間單位(年),而宇宙時間以“奇點→宇宙→新奇點”一周為1個時間單位。
人類所用的數量單位都是相對目前地球時空而言的。然而,隨著太陽質能的變化,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呈減慢趨勢——地球旋轉越來越慢,所謂的“年”、“日”會變得越來越長。宇宙有宇宙的時空,萬物有萬物的時空,奇點玄子沒有時空,宇宙的不同階段的時空也不盡相同。所以,“多少億光年空間”、“幾百億年時間”對人類生存沒有意義,人類不可能用人類的標準,用地球的時空標準去衡量宇宙、認識宇宙、理解宇宙、表達宇宙。愛因斯坦也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宇宙觀

一般平衡論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一個不斷運化的過程;宇宙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四維一體;宇宙空間有限,宇宙時間無限;宇宙質能守恆、玄子守恆;宇宙質能互化過程左右著宇宙時空;宇宙是圓形的;宇宙是旋轉的;宇宙是簡單的;宇宙是孤立的;宇宙是封閉的。宇宙觀決定著人的世界觀,進而左右著價值觀和人生觀,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
☀宇宙是一個包含宇宙萬物、奇點玄子、質量能量、時間空間不斷運化的過程:宇宙從奇點而來,又向著奇點而去(奇點→宇宙→奇點);萬物由玄子而來,又朝著玄子而去(玄子→萬物→玄子)。
☀宇宙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四維一體——質能時空互化:質量生能量,能量生空間,空間生時間,時空生萬物。宇宙的四維集為一點即奇點。
☀宇宙空間有限,而宇宙時間無限。宇宙的空間左右宇宙時間變化,宇宙的時間空間隨宇宙質量能量互化而變化:宇宙(大)→奇點(小)→宇宙(大)→…的無窮循環。
☀萬物的時間均有限,惟有宇宙時間無窮。萬物的時間與所屬物的空間對稱,不同空間有不同的時間,萬物的時間隨所在物的空間不同而不同。宇宙時空隨著宇宙質能的轉化而變化,奇點玄子沒有空間也就沒有時間。
☀宇宙質能是守恆的。質量和能量相互轉化是宇宙平衡循環的普遍形式,宇宙的質能之和是一個常數。質能轉化左右宇宙時空的變化。宇宙絕多數質能呈正反粒子形成宇宙的核心。
天道自衡
☀能量源自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過程——由一物質變成另一物質時釋放或吸收能量:物質結構層次愈小,所吸收或釋放的能量愈大;物質在一定能量環境下會轉變成另一種物質。
☀宇宙由萬物構成,萬物由玄子構成,當宇宙運化到奇點狀態時萬物都呈玄子。從原宇宙到新宇宙運化過程中,玄子數量始終不變——玄子守恆。奇點是整個宇宙質量能量、時間空間的匯集點。
☀宇宙是圓形的。宇宙中心正反粒子的引力與所有星系天體的反引力平衡。圓是宇宙萬物存在的自然形狀。圓形的宇宙應是引力與反引力自然而然平衡的結果。
☀宇宙是旋轉的。萬物的旋轉包括自轉和繞核運動,旋轉運動是宇宙萬物保持平衡的基本形式。
☀宇宙是簡單的。宇宙愈接近奇點愈簡單,愈遠離奇點愈複雜。宇宙從簡單到複雜,又從複雜回歸簡單過程中,簡單的正反粒子結構始終占宇宙總質能的絕大比重。
☀宇宙是孤立的。惟宇宙是一個至大無外(無外部環境),獨一無二(沒有對稱方),僅有內部結構的封閉系統(唯有宇宙是真正的封閉系統)。

平衡觀

一般平衡論認為,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也是宇宙萬物運化的法則。宇宙萬物的存在智慧是平衡。平衡是萬物的平衡,萬物是平衡的萬物。平衡才能存在,存在就要平衡。存在就是平衡,生存在於求得平衡。求存在、求平衡是萬物的自然目標。宇宙因為平衡而存在,萬物為存在而求平衡。平衡是宇宙萬物存在之因,現存的萬物都是天道自衡之果。
平衡之道嵌於宇宙萬物、天地造化、人間萬態之中,它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平衡之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包,宇宙玄機,人生奧妙,盡在其中。平衡之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據,它駕馭著宇宙質能時空的運化,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平衡是宇宙唯一的造物主,猶如貫穿於萬物之中的靈魂。天之道即平衡之道,平衡之道即天之道。
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平衡,而不是運動——萬物的運動是為了平衡,而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萬物要維持平衡也離不開運動,萬物都是在發展中求得平衡,事物求平衡為自身發展提供能量。事物運動和發展只是實現和維持平衡的必要形式,而不是萬物的本質。萬物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不平衡產生運動,運動是為了新平衡。運動是不平衡的運動,平衡是運動中的平衡。
一般平衡論認為,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存在的方式。宇宙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是為了平衡,聯繫存在於平衡的萬物之中。萬物為了平衡而聯繫,為了自身的存在而聯繫,而不是為了聯繫而聯繫。系統結構上的聯繫是為了自我平衡。系統之間的聯繫是為了互為對稱方。系統與環境之間的聯繫是為了到達自己的自然位置。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應當是物質和意識的同一,意識鑲嵌於物質之中,物質因為意識而存在。宇宙萬物的基本精神就是求存在求平衡。物質和意識誰也決定不了誰,存在與本質也無先後之分。萬“物”的存在都有自身存在的“理”,萬物存在的“理”就是平衡。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意識,而是平衡。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是平衡的,平衡是有規律的。宇宙萬物至少存在著平衡循環、自我平衡、事物對稱、自然位置和萬物玄同五大平衡規律。這五大平衡規律是“宇宙萬物之本質屬性為自然而然之平衡”的具體表現,普遍存在於宇宙萬物的運化之中。
宇宙萬物永恆處在平衡循環過程中。平衡是萬物的本質,萬物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永恆處於“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環過程中。平衡決定物質的來源和去向,萬物來之於平衡,去之於新的平衡。萬物從平衡到不平衡,從不平衡到新平衡;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不平衡是為了新平衡。
萬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系統對環境的求存在本能的反應,萬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都會趨於自我平衡。萬物都有自我趨向平衡的求存在本能,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求存在是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
萬物都有自身的對稱方。事物必為對稱之存在,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對稱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有一方必有另對稱方與之相反相成。任何一種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其對立面的產生而產生。任何事物都有另一事物與之對稱,任何事物自身結構也是對稱的。
天道自衡
萬物在環境中都有自然位置。萬物的自然位置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環中,環境選擇和自我平衡合力的結果。求存在的自然目標使萬物總在尋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與環境和諧是萬物的自然目的。自然位置表現為個體與環境的平衡和諧:原自然位置(原平衡)→尋找自然位置(不平衡)→新自然位置(新平衡)。
萬物同宗同源同歸宿。萬物在一定時空和條件下可以處於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不同的時空和條件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同一狀態。萬物的差別是相對特定的時空和條件而言的,在彼時空和條件下呈差別的事物,在此時空和條件下會無差別。萬物在無窮的平衡循環過程中“玄同”。
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是平衡的,平衡是分層次的。一般平衡論研究的對象是一般系統——一般平衡論就是研究“外有環境”、“內有結構”的一般系統平衡問題的理論。任何平衡的一般系統都同時存在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系統內部結構三個層次的平衡。系統的三個層次的平衡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
存在才有萬物,平衡才能存在。平衡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主流,不平衡是萬物從原有平衡到新平衡產生的中間環節,不平衡的目的和結果是產生新的平衡,而不是為不平衡而不平衡,不平衡在整個事物發展過程中往往是暫時的。萬物處在平衡狀態時總是相對穩定和有序的,處在不平衡狀態時往往是劇烈和無序的。萬物處在平衡狀態的時間相對長,處在不平衡狀態的時間相對短。

智慧觀

一般平衡論將“智慧”和“存在”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將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餘智慧”。一般平衡論的智慧觀認為:宇宙萬物各有各的智慧,存在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平衡。
“存在智慧”是宇宙萬物求存求在的智慧,包括生命系統求存求活的智慧。存在智慧是大自然求存在求平衡的智慧,宇宙秩序源自於萬物求存在求平衡的智慧。
“剩餘智慧”是人類智慧減除生存智慧的剩餘部分,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有剩餘智慧,而其它生命系統只有生存智慧。其它生命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不同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大自然運化了人類及其剩餘智慧,但人的剩餘智慧並不能夠正確地反映和認識大自然。
一般平衡論在將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餘智慧”的基礎上提出三個存在模式,即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萬物;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利→人間萬態;第三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存在模式,並決定和支配著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
天道自衡
一般平衡論認為,個人都是自然我、當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一體。“自然我”無智無欲,屬第一存在模式的“我”;“當然我”有智有欲,屬第二存在模式的“我”;“超然我”有智無欲,屬第三存在模式的“我”。
個人的性質和行為由內在的“三我”結構所決定,“三我”的比重不同,個人的行為傾向就不同。“我”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和條件下,“三我”的結構是動態變化的,其中比重最大的那個“我”決定著一個人那時的行為。“
一般平衡論認為,生存智慧與有無大腦結構無關,而剩餘智慧必需一個結構複雜的大腦,但結構複雜的大腦不一定就有剩餘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與大腦細胞數量及複雜程度呈負相關,而人類的剩餘智慧與其的大腦結構及複雜程度呈正相關。簡單的生命往往有著不簡單的生存智慧。一個人的智慧是一個常數:剩餘智慧愈多,他的生存智慧就愈少。

一般平衡論

《一般平衡論》(汪葉斌 著)以“天道自衡”為核心,由“五個平衡規律”、“三個存在模式”、“三個平衡層次”、“三個平衡工具”,以及“九組平衡方法”等理論組成。《一般平衡論》(北美版)業已由Academic Press Corporation出版發行,全書50萬字,國際標準書號ISBN 978-1936040636。GENERAL BALANCE THEORY已經在北美地區首發,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國)的讀者可以通過谷歌亞馬遜網站訂閱。
一般平衡論是一門研究一般系統平衡規律及關係的理論。本書的價值在於自創了一套質樸、簡單、普適的平衡理論體系,並運用此理論來破譯宇宙人生的密碼。讀者通過理解和掌握這個理論,並運用本書獨創的概念及圖式,就能從一個更高的理論平台上,以全新視角去觀察、解讀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惑,從而使人豁然開朗。
天道自衡
一般平衡論的理論和思想有:剩餘智慧理論、存在模式理論、三我一體理論、平衡循環理論、自我平衡理論、事物對稱理論、自然位置理論、萬物玄同理論、平衡層次理論、朴理論、平衡點理論、準平衡理論,以及一般平衡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等等。

五個平衡法則

平衡循環也稱平衡運動: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宇宙萬物永恆處在平衡到不平衡,又從不平衡到新平衡的螺旋式循環過程中。平衡循環是宇宙萬物基本的運行法則。
天道自衡
系統內部結構之平衡。自我平衡是系統對環境的求存在本能的反應,萬物在求存在本能作用下,都會趨於自我平衡。
系統與系統之平衡。萬物有自身的對稱方,一方的存在都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一種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其對立面的產生。
系統與環境之平衡。萬物在環境中都有自然位置,表現為系統與環境的平衡和諧。求存在的本能使萬物總在尋找自己在自然秩序中的自然位置,以求得與環境和諧是萬物的自然目的。
萬物玄同是系統特定時空下之平衡。事物在一定時空和條件下可以處於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狀態,不同的時空和條件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同一狀態。萬物同宗同源同歸宿,當宇宙循環到“奇點”時,萬物都“玄同”為玄子。

三個存在模式

——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萬物
即存在智慧用於求存求在,形成宇宙萬物。“存在智慧”是一般平衡論的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這種求存在的本能源自萬物的存在智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萬物的存在模式,屬萬物包括人類最根本的存在模式,決定和支配著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所產生的自然力量使宇宙萬物總趨於平衡。作者又稱之“天之道”。
——第二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利→人間萬態
即剩餘智慧用於求名求利,呈現人間萬態。“剩餘智慧”是一般平衡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論認為,剩餘智慧是人類智慧減除生存智慧的剩餘部分,人類與另類的本質區別在於人有剩餘智慧。“剩餘智慧”是一般平衡論用於詮釋人間萬態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作者提出的人類“第二存在模式”和“第三存在模式”理論的基礎。第二存在模式是人類特殊時段的存在模式,導致人類系統與生物圈環境不平衡,屬人類不可持續存在模式。作者又稱之“人之道”。一般平衡論認為,人類所有建立在第二存在模式基礎上的系統都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存在模式:剩餘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諧
即剩餘智慧不用於求名求利,而是用於求存求活,達到天人和諧。這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模式,也是人類合理的存在模式。人類以此模式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屬人類可持續存在模式。人類系統作為一個整體要在地球上持續生存下去,就必須要與生物圈環境保持平衡。人類只有升華到第三存在模式上,人與自然才能平衡。

三個平衡層次

一般平衡論的平衡層次理論認為,所有平衡的系統都同時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平衡。系統的三個層次的平衡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
——系統與環境的平衡
系統與自身所存在的環境保持平衡。系統與環境保持平衡就是系統的求存求活。“自然位置”平衡法則體現在系統與環境保持平衡和諧。
——系統與系統的平衡
系統與存在的環境中另一個相關聯的系統保持平衡。“事物對稱”平衡法則體現在系統與系統的平衡和諧。任何系統的存在都會因為另一個系統的存在而存在,系統內部也是對稱的。
——系統內部結構平衡
系統內部結構保持平衡。系統結構決定系統的性質和功能。系統結構的變化是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自我平衡”平衡法則體現在系統內部結構的平衡和諧。

三個平衡工具

——朴
剩餘智慧為零時——只有生存智慧的自然狀態。“朴”是一個衡量個人(系統)內在的“剩餘智慧→求名求利”程度或狀態的工具: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朴;剩餘智慧→求名求利→遠離朴。
“朴”也是《老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本書將老子的“朴”解釋為:自然而然謂之朴,求存求活謂之朴,無智無欲謂之朴。“朴”是表達一個人或事物自然平衡狀態的標誌,所以,“朴”是一個用來衡量人或事物無智無欲狀態的工具——衡量和判斷人之善惡的標準。
——平衡點
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都存在一個媒介,媒介輸入輸出的參數就是平衡點。只有存在平衡點,才可維持系統的平衡;只要這個系統是平衡的就必然存在著平衡點。所以,“平衡點”是用來分析系統與系統平衡的工具——分析人與人之間平衡關係的方法和切入點。
自然界以“物質—能量—信息”為媒介來維繫自然系統之間的平衡;人類社會以“名—利—情”“權—錢—色”為媒介來維繫名利系統之間的平衡。這些維繫系統之間平衡媒介的參數——平衡點往往嵌在輸入與輸出過程中。
——準平衡
準平衡就是事物發展與平衡臨界點保持適當空間,準平衡有利於系統與環境的平衡。物極必反,未極則不反;樂極生悲,樂未極則悲不生;福過災生,福不過,則災不來。準平衡狀態有利於保持和維繫系統平衡。所以,“準平衡”是用來維持系統與環境平衡的工具——保持自己與別人平衡的原則和方法。

平衡論語

天道自衡是指宇宙萬物之本質屬性為自然而然之平衡。
宇宙至大無外,玄子至小無內,萬物有外有內,奇點無外無內。
宇宙從奇點而來,又向著奇點而去;萬物從玄子而來,又朝著玄而去。
萬物構成宇宙,玄子構成萬物,當宇宙運化到奇點時萬物都呈玄子。
宇宙是質量、能量、空間、時間的四維一體。
質量生能量,能量生空間,空間生時間,時空生萬物。
宇宙時間空間隨著宇宙質量能量互化而變化。
天道自衡,人道失衡,人法天道。
平衡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質,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
存在才有萬物,平衡才有存在。
生命在於平衡,生存在於求得平衡。
萬物因平衡而存在,求存在就是求平衡。
萬物為了平衡的運動,而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
萬物為了平衡而聯繫,而不是為了聯繫而聯繫。
宇宙萬物都有求存求在的本能,萬物求存在的本能源自求存在的智慧。
平衡的東西往往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東西才能存在。
不僅是生物具有求存的本能,而是宇宙萬物都具有求存在的本能。
人類往往從自身求名求利出發,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必然離偏離客觀事實。
簡單就是合理,合理就能生存,生存就是智慧。
任何複雜的結構都由簡單的單元構成。
簡單有利於生存,複雜有害於生存。
人類往往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一個人能保持簡單已很不簡單,能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就更不簡單。
自認為唯人類有智慧,其它生物都沒有智慧的觀點也許是可笑的。
人類與另類的本質區別不在於工具,也不在於語言,而是在於人類有剩餘智慧。
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因為剩餘智慧,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是因為生存智慧不同。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有沒有剩餘智慧,人與人的區別在有多少剩餘智慧,好人與壞人的區別在如何運用剩餘智慧。
事物的運化過程總是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
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哪裡有不平衡,那裡就有自我平衡。
人種的多樣性及文化的多樣性有利於人類自我平衡。
事物都有保持和趨向自身平衡的本能。
存在就是合理,合理就是平衡。
在求存求活層面上存在就是合理,在求名求利層面上存在往往不合理。
堵不利於系統平衡,疏才利於系統平衡。
天然自由狀態有利於事物自我平衡。
對立面的存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對立面是事物運化的方向。
原對立面被消滅,要么會產生新的對立面,要么從內部分化出一個對立面。
消滅對立面等於消滅了自己。
與時俱化應當包含著進化和退化。
物種並非只有進化,也包含退化,進化或退化只是求生存的策略。
事物只有適當,沒有最好。最好只是相對的,適當才是絕對的。
宇宙萬物不僅僅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走向高級;複雜到一定極限時,高級到頂部時,宇宙萬物就會從複雜突然回到簡單,從高級急劇回到低級。
萬物有始必有終,生命有生必有死,事物有極必有反。
萬物的空間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世上無廢物,在適當位置為“寶”,在不適當位置為“廢”。
變廢為寶就是物從不適當位置回到適當位置。
萬物因自然力量而形成的自然位置是最合理的位置
宇宙有著共同的本質,萬物源自同一的元點。
凡事物就存在共同本質,凡系統都存在共同之處。
宇宙萬物同宗同源同歸宿。
宇宙源自奇點,又回歸奇點;萬物源自玄子,又回歸玄子。
宇宙萬物由奇點玄子而來,又向著奇點玄子而去。
萬物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而萬物玄同是絕對的。
眾生本無高等低等之分,只是內部結構和生存方式不同。
萬物不分好壞貴賤,每一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