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記載
《桐廬縣誌》 天尊貢芽是半烘炒綠茶中的名茶,因產於浙江桐廬歌舞鄉天尊峰東側的天尊岩而得名。宋代曾作為貢品,系歷史名茶。 桐廬自古出明朝,歷代以來,不僅有貢芽,另有雀舌、蓮心等茶生產。然而幾經滄桑,諸茶失傳。天尊貢芽於1985年研製成功,恢復生產。
桐廬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天尊嶺層巒疊嶂,岩石嶙峋,茶叢遍布於岩縫石壁之中,相傳乃神仙播種。
天尊貢芽於清明與穀雨之間採摘,鮮葉為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鮮葉約1.25萬個芽頭。加工特點:薄攤吐芳,輕炒保色,理條造形,輕揉促質,低溫透香。
成品茶形似壽眉,銀茸披露,綠中透翠。沖泡後嫩芽狀如雀舌,香氣持久。
桐廬產好茶,遠在三國時的《桐君採藥錄》中就有記載,說是“武昌、廬江、晉陵好茶,而不及桐廬”。唐代陸羽《茶經·八之出》中也說:茶“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睦州生桐廬峪,與衡州同”。到了宋代,這裡產茶已甚普遍。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在《瀟灑桐廬郡》詩中對當時浙江桐廬、建德、淳安等地風物盛況,描寫得十分清楚,其中一詩曰:
瀟灑桐廬郡,
春山半是茶。
輕雷何好事,
驚起雨前芽。
相傳伍子胥曾避難到桐廬鄉下,他十分喜歡歌舞,後人就把這裡稱為歌舞鄉。境內有天尊嶺,層巒疊嶂,岩石嶙峋,雲霧繚繞,土壤肥沃。茶樹遍布岩縫石壁之中,相傳是由神仙撒籽播種的。用這種鮮嫩的茶樹芽葉精心製作之茶,品質特好,味甘香幽。《桐廬縣誌》載:“邑天尊岩產茶最芳辣,宋時充貢。”宋高宗趙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朝臣曾將此茶進貢朝廷。趙構飲後,頓覺爽心悅目,下旨把這“飄溢香蘭花香味”的好茶,每年進貢,並封生產此茶的歌舞鄉直塢山為宋家山。
天尊貢芽採用一芽一葉初展鮮葉,經鮮葉攤放、殺青、輕揉、初焙、攤涼、復焙等工序製成。特點是:薄攤吐芳,輕炒保色,理條造形,輕揉促質,低溫焙香,將傳統製法與新的加工技術融於一體,使成品形質兼美,堪稱珍品。此茶沖泡後,嫩芽朵朵,狀如雀舌;香氣清高持久;湯色綠而明亮。乾茶亦十分美觀,形似壽眉,銀毫披露,綠中透翠。
品質特徵
此茶沖泡後,嫩芽朵朵,狀如雀舌;香氣清高持久;湯色綠而明亮。乾茶亦十分美觀,形似
壽眉,銀毫披露,綠中透翠。成品茶形似壽眉,銀茸披露,綠中透翠。沖泡後嫩芽狀如雀舌,香氣持久。
生態環境
桐廬產好茶,早在三國時的《桐廬採藥錄》中就有記載。“武昌、廬江、晉陵好茗,而不及桐廬。”搪代陸羽的《茶經》“人之出”中也說:“浙西以湖腫上,常州次。睦州生桐廬山谷,與衡州同。”境內“兩岸畫山相對立,一脈秀水逶迤來”的七里壠、嚴子陵、,釣台附近,嚴陵灘水,曾被陸羽評為天下第十九,認為比雪水還好。“天下第十九泉”的碑亭,在此地保存至今。
氣溫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於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於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複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製作工藝
《紫桃軒雜綴》云:“分水貢芽,本出不多。”當時這裡不僅生產貢芽,還有雀舌、蓮心等茶生產。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幾經滄桑,古代名茶已經失傳。桐廬有關部門發掘古代遺產,繼承和發揚了天尊貢芽的生產,加工工藝較前有了改進,成茶品質更有提高。
天尊貢芽採用一芽一葉初展鮮葉,輕采輕放,朵朵完整。茶籃用布遮蓋,避免日曬。每公斤鮮葉約1.25萬個芽頭。
加工特點:薄攤吐芳,輕炒保色,理條造形,輕揉促質,低溫透香。此茶沖泡後,嫩芽朵朵,狀如雀舌;香氣清高持久;湯色綠而明亮。乾茶亦十分美觀,形似壽眉,銀毫披露,綠中透翠。
春茶於穀雨後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採摘標準以一芽一葉為主。鮮葉採回後及時板片,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品處理。天尊貢芽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老火五個工序。
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後用竹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茶葉製作
毛火
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乾即可。揀去黃頁、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
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乾即可。
老火
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隻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品藝技巧
1、燒開水。
2、用熱水將茶壺洗乾淨。
3、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
4、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後立刻倒掉水使茶壺裡只剩茶葉。(這一步和後面所有要灌水的步驟應該放在一個大容器中進行以接住溢出的水)。
5、再往茶壺裡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裡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秒。
6、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準備的托盤的用途是接住這一步溢出的水。
7、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後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飲用。一份茶葉可以泡4至5壺茶水,但是後面的幾次應該多略微多泡一會以儘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約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約45秒,以此類推。
很多人喜歡這種泡茶和喝茶的藝術,包括不是中國人的人。很多人熱心於茶藝,他們不僅喜愛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過程中的樂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還能放鬆心靈。據說人們在泡茶和喝茶的時候能忘記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很多人喜歡和別人一起喝茶,不光為分享美茶,還為了體驗和別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配方功効
1、駐顏殘茶配方:殘茶水適量。用法:用喝剩的殘茶水洗臉,養成習慣。功效:潤澤肌膚,堅持一段時間即可顯出功效。
2、靈芝茶配方:靈芝草10克,綠茶少許。用法:靈芝草切薄片,用沸水沖泡,加綠茶飲用。功效:補中益氣,增強筋骨,保持青春。
3、綠茶單方配方:適量綠茶。用法:經常用沸水沖服,不限量。功效:防衰抗老,保持苗條身材和青春活力。
4、何首烏茶配方:綠茶、何首烏、澤瀉、丹參。用法:加水共煎,去渣飲用。每日1劑,隨意分次飲完。功效:美容、降脂、減肥。
5、礦泉水茶配方:茶葉適量,礦泉水50毫升。用法:礦泉水加糖,沖泡茶葉。功效:常飲能增強體力,使皮膚變得柔軟細膩。
6、葡萄茶配方:葡萄100克,白糖適量,綠茶5克。用法:綠茶用沸水沖泡,葡萄與糖加冷水60毫升,與綠茶汁混飲。
7、雀舌茶配方:雀舌茶、枸杞各等份。用法:文火煎服。功效:消食、化氣、壯陽、減肥。
8、慈禧珍珠茶配方:珍珠粉、茶葉。用法:沸水沖泡茶葉,以茶汁送服珍珠粉。功效:潤膚、葆青春、美容顏。適用於開始衰老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