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隴

大長隴

廣東省普寧市軍埠鎮大長隴鄉於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1370)由陳秋月帶妣楊氏從福建莆田中轉至今潮汕東南沿海一帶開基創建,至今已有近700年歷史,此處原由大長隴山開墾而來,故名大長隴村。舊時大長隴屬潮陽縣管轄(今汕頭市潮陽區和潮南區),1958年5月,劃歸普寧縣(現為縣級市);直屬軍埠鎮。常住人口4.5人,為陳氏單姓聚居之村落,被譽為全國人口第一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長隴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普寧市軍埠鎮
  • 下轄地區:長盛、長泰、長樂
  • 政府駐地:大長隴僑聯
  • 電話區號:0663(+86  )
  • 郵政區碼:515322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部,潮汕東南
  • 人口:4.5萬
  • 方言潮汕話(練江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潮汕飛機場
  • 火車站普寧站潮陽站
  • 車牌代碼:粵V
區位概述,關於教育,歷史沿革,祠堂碑記,潁川舊家,鹽嶺傳說,家鄉特產,族內名人,大長隴賀燈,大長隴英歌,大長隴中學,《萃渙堂》輩序表,

區位概述

語言(方言):潮汕話(練江音)
大長隴
電話區號:0663(+86 )
大長隴,著名僑鄉,與石橋頭、深溪、文光、垾塘、青洋山等大村並稱潮汕平原十八鄉位於軍埠鎮東南部,離普寧市區約12公里,其東接汕頭市潮南區仙城鎮,陳店鎮,北臨石橋頭,南毗下架山鎮,西交軍埠鎮政府。為我國最大的村莊之一,保留本村人口4.5萬多人,為單姓鄉:,其下共分灰草(7291人)、深西(5920人)、長龍(5809人)、下雙墳(5711人)、寨內(5972人)、灰下(6862人)、灰上(5635人)七片。 另外大長隴有外來人口將近一萬,陳沙公路延長線(現改名為普寧大道)從南面穿越,為大長隴提供了更便利的交通。
大長隴

關於教育

清末民初,大長隴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當時方圓十多里內還沒有一所正式學堂時,大長隴已辦起第一所學校一一萃英國小,且允許鄰鄉學童前來就讀。隨後,又辦起了培英、植英、育英、群英等四所國小。1938年,又興辦震南商業學校(今大長隴中學前身),在潮汕地區影響頗大。當時的潮陽陳店區第一所區級國小(後改為中學),也是大長鄉賢陳玉波創辦的。1948年創立的棉城文光中學首任校長及主要倡建人之一也是大長隴鄉賢陳承鐘。解放後,大長隴又增辦燕英、華英、陽英、樂英、鐘英、冠英等六所國小,並擴建大長隴中學。
2013年,揭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大長隴中學升級為完全中學,共投資3800多萬元美化和擴建校園,配套教學設施等,又捐資一千多萬,設立獎學基金。
目前全村完全國小有六所:大長隴燕英國小、大長隴植英國小、大長隴寨內國小、大長隴陽英國小(寨內國小分校區)、大長隴長泰國小、大長隴長樂國小。另外還有群英國小、鐘英國小、冠英國小、育英國小已停辦,華英國小屬軍老村。

歷史沿革

陳秋月(公元1336~1406年),大長隴始祖,為福建莆田第一任縣令陳邁公第22世孫,乳名逢子,諱滿成,官將仕佐郎,妣楊氏,生四子:陳元、陳養、陳陽、陳德,肇基普寧市大長隴鄉。
二世陳德(號清隱),隨母遷居海豐縣田墘.
三世陳松石,後裔居普寧泥溝村,解放前仍有回鄉祭祖,後失聯.
四世陳吾端(字武合),裔孫居下溪仔後遷白馬圩.
十一世陳心行清初遷居普寧縣占隴華林村.經近300餘年的繁衍,陳氏早成了村里三姓中大姓.
十一世陳渭夫、陳巍山、陳奕修遷居普寧縣軍埠鎮軍老村.
十二世陳邦萬遷居陸豐縣甲子鎮東湖社、新關社.
十五世陳穆明遷居軍埠蓮壇神仙溝.
十五世陳德興裔孫遷居石鏡,因石鏡地處深山,後遷至流沙鎮赤水村建石鏡新村.
十六世陳梅軒裔孫居普寧占隴六營村.
十七世陳開朝隨母鄭氏遷居陸豐縣南塘鎮一村.
裔孫陳智河遷居陸豐縣甲子鎮元高頭股巷。
另外汕頭、惠來等地也有大長隴陳氏分布散居。
子孫遍布世界各地,先後創立了旅泰大長隴陳氏萃渙堂、旅港大長隴陳氏萃渙堂、流沙大長隴陳氏萃渙堂、深圳大長隴陳氏萃渙堂等以紀念先祖。全村祠堂公室達七十餘座!
大長隴世系:陳邁(首任莆田縣令)--陳臨--陳懷琳--陳浴常--陳公兒--陳兗--陳真--陳堯--陳齊--陳嶰--陳淮--陳德膺--陳允--陳風從(官朝散大夫)--陳嘉邵(任海豐縣令)--陳膏(官殿中侍御史,太府少卿)--陳居仁(官至華文閣直學士)--陳卓(官至資政殿學士)--陳允修(歷知江陰軍,朝議大夫)--陳定孫(官朝散大夫)--陳還--大長隴始祖陳秋月(屬莆田邁公之玉塘派系)
四月十四置寨日
鹹豐四年(1854):三月,大長隴村陳娘康(清代後期廣東天地會東路潮州府屬農民起義洪兵的首領)於石港山聚集農民萬餘人起事。二十二日農軍攻潮陽縣城西門,四月二日攻城西南。十四日於潮陽縣大布鄉同清兵開戰,殺死惠州協副將膺保、舵浦巡檢司巡檢章坤,潮州知府吳均敗入潮陽城。五月十二日,農軍攻克惠來縣城,殺知縣湯廷英、游擊辛鼎甲。六月,協助許阿梅農軍圍攻普寧縣城。 後來,義軍戰敗,陳娘康陣亡。清軍圍剿大長隴,鄉民為逃避官追剿,各處躲藏,流離失所,村莊被夷為平地,官兵始退,鄉民由垾塘佛祖看日歸寨,重建家園,此時正值鹹豐六年四月十四日,為四大進大好吉日。此後每年四月十四日為大長隴鄉民復寨紀念日,村民在這一天中午會炒麵線食用,出嫁女兒也會回家探親。
同治年間:潮州鎮總兵方耀(洪陽西門村人,後升任兩廣水師提督),奉旨清理積案,追究陳娘康農軍殺官陷城事,當時處死九人,恨鄉罵語“九頭仔”由此而來。

祠堂碑記

聞之崇根溯源尊祖敬宗祀之本也,緬維
始祖秋月公乃興化莆田之裔,賜監生而授古棉將士佐郎。大元至正年間,帶始祖母楊氏隨宦考獎榮歸。卜築于洋烏而冀久遠,置立大長隴等處田山。至大明永樂年間遂終天年,同始祖母安葬南山,坐庚向甲。遺下四房,長元次養三陽,創籍隴里,鹹有嗣繼。正德年間建祠追祭。玄孫國器登天啟壬戍科進士。四德徙居惠郡海豐,裔孫仕傑登萬曆戊子科舉人。清康熙庚申年,舊祠重修,但志限於地,延至戊戌年,歷經乙十伍世,各念祖功宗德,合族題建,因成大宗祠廟。迄今庚子年,工力已竣,刻立此碑,遺後世子孫,明本彰末,即脈知源,永遠繼守,云爾是以為記。
雍正五年二月轂旦族長暨眾房長等仝立
鹹豐丙辰菊月吉日重修

潁川舊家

大長隴每家每戶的內大門上都寫著“潁川舊家”,很多人不明其來歷,以為是“穎川舊家””,“潁”和“穎”不同,錯了還不知道。 潁川即潁河,發源於河南登封,流進安徽注入淮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潁州因潁河而得名,是古代的一個州,北魏時候已經設定,所在今安徽阜陽,轄境還包括太和、潁上、界首等地。
把“潁川”誤寫為“穎川”把“潁川”誤寫為“穎川”
當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封舜的後裔媯(gui)滿在陳國,即現在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bo) 縣以北區域。媯滿的子孫以國為姓,於是有“陳”這個姓。媯滿本支繁衍,傳到了25世孫媯健,生了三個兒子升、桓、軫。陳國為楚國滅亡後,軫到齊國做了謀士,之後子孫遷至河南潁川,成了後世陳姓漢族人的共同祖先。這就是“潁川舊家”、“潁川世澤”的來歷。
然而,陳姓不是一支單傳,有來源不同的若干支。“潁”和“穎”都是形聲字,兩字的讀音都是ying。“潁”從水頃聲,專指潁河;“穎”從禾頃聲,本義指的是禾穀外殼所帶的芒,後泛指細小物體的尖端,如“短穎羊毫”。後來“穎”又引申出“聰明”的意思,如“聰穎”、“穎悟”等。兩字音相同、形相近,是造成混淆、誤植的原因。由此,相信明白了陳姓的來龍去脈之後,相信陳姓人家就再不會把自己當作虛無的“穎川舊家”的後裔了。

鹽嶺傳說

普寧,惠來交界處,有一峻岭,上是峭壁,下是深坑,名叫“弓鞋嶺”。 幾百年來,普寧一帶許多窮苦人挑鹽謀生,為了抄近道,更主要是為了躲開大路沿途貪官的勒索,他們都是起早摸黑,翻過“弓鞋嶺”到惠來挑鹽。成年累月,多是挑鹽人在這山嶺過往,因此,人稱之為“鹽嶺”。
相傳昔年大長隴村有一個窮苦人陳挑工,為了掙點微薄的挑鹽工錢,不管寒天酷暑,颳風下雨,總是一支尖擔,二個麻袋,往返在鹽嶺上。嶺路又陡又多粗沙粒,他多次摔倒。腿跌傷幾處,腰也扭傷了。每當他攀著藤木,一步一喘地登上去時,總是這樣想:“我要有錢。先不添衣不蓋房,定把這陡嶺改平,讓挑鹽人不致如此辛苦。” 有一天,正是大年三十,眼看午飯下鍋的米還沒著落,陳挑工不得不勒緊腰帶,戴上竹笠上鹽嶺。晌午,他挑著沉重的二袋鹽,滿頭大汗,一步一抖地從嶺頂往下走。他肚餓頭昏,勞累無力,不小心摔倒了。一袋鹽滾向深坑,麻袋破了,鹽撒落滿地。他抱著頭,幾乎哭出聲來,天哪,想掙幾個錢,現在連借來的本錢也完了,回去用什麼還債?他氣得腳一頓,把尖擔使勁往荊棘叢一扔,心想乾脆一了百了,上吊了事。
“砰”地一聲!尖擔不偏不倚,恰巧碰破草叢中的一個“金斗瓮”。他嚇了一跳,心想這下更糟了,走近定睛一看,裡面裝的不是枯骨。竟是白花花的銀子。
陳挑工得了銀子,欣喜若狂,奔回家裡,還清債務,買來半斤豬肉八兩魚,一把束砂二粒柑,勤勤儉儉、歡歡樂樂過了個年。正月初三剛過,他就用那銀子作費用,召來百多名石匠土工,挖土鑿石,架橋鋪路,整修鹽嶺路。經過幾個月的苦幹,原來一步三滑的“沙粒溜”,變成舉足可登的石階路,路邊建了涼亭,供人歇腳避雨。從此,人們稱這條路為“鹽嶺路”,挑鹽的人不必再走山頂那條陡徑了。

家鄉特產

大長隴南糖,原也叫大長隴“淋糖”(這裡的“淋”潮汕話應讀作“藍”)。是廣東省普寧市軍埠鎮大長隴陳廣泰所首創,已有七十多年歷史,堪稱糖食類的上乘,遠近聞名。陳廣泰十五歲時,曾往潮陽兩英一家糖食鋪學藝,在那裡學會了一套製作糖食品技術。兩年後,他便回家自行開鋪製糖。後來,他經過摸索,製作出一種新品種,取名為南糖。
南糖南糖
“陳廣泰南糖”之所以揚名,是因為南糖選料精闢,工藝獨特,貨真價實,別有風味。其主要用料是:精選花生米、新鮮豬油、優質麥芽糖和白砂糖。製作時把花生用豬油煎炸熟扣,鋪平放在盤上,再把豬油、麥芽糖、白砂糖(按一定比例配料)混和,下鍋加熱,使熔化一體,變成膠狀,稱為“苷”,然後把“苷”澆灌在炸花生上面,均勻地滲透在炸花生周圍即凝成南糖。陳廣泰制南糖的看家本領關鍵在炸花生和制“苷”兩點。首先是炸花生,既能炸熟又不會過火,制“苷”用料的比例要恰到好處,成“苷”後既會凝結而不會“反沙”,用季節不同,能使一年四季製作的南糖一個樣,這是他人望塵莫及的。所以,陳廣泰所產南糖具有獨特優點:一是膠軟而不黏牙;二是花生粒香酥鬆脆,牙齒不全的人也能享用;三是香甜雙收,油而不膩,清爽適口。故歷來被譽為茶點之上乘、請客送禮之佳品,深受人們所喜愛,前往惠顧者眾。

族內名人

陳仕傑:字卿元,明萬曆十二年(1588年)戊子科舉人。
陳國器:字鼎弼,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刑部主事。
陳玉齋:清朝紅頂商人,蘇州廣東商會會長,玉齋公中年就成了蘇州的富商,當上蘇州廣東會館的會長,小說《乾隆下江南》開頭保護方世玉的那位廣東會館值事師爺陳玉書就有玉齋公的身影。為大長隴分支普寧占隴華林村陳氏,大長隴陳秋月第十四世孫。
陳娘康:(一1854)潮陽縣洋烏都大長隴鄉人( 今屬普寧市 )。據考證,他是清代後期廣東天地會東路潮州府屬農民起義洪兵的首領。自嘉(慶)、道(光)以來清朝政治腐敗內外交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當時義軍所到之處,毀衙署開獄於囚開倉濟貧懲治貪官酷吏劣紳。鹹豐四年(1854)陳娘康梅花鄉鄭油春聚眾陳店墟揭竿起義舉“忠義安良”旗號。3月22日凌晨義軍數百人乘著濃霧突入潮陽縣城西門直闖游擊署。知縣汪政令緊閉城門守備李從龍率官兵抵抗並發射噴筒煙火。激烈巷戰後義軍墜城退出於郊外活動人數越來越多。4月潮州知府吳均聞報約會惠州協副將膺保、?城司巡撿章坤同至潮陽鎮壓。膺保悍戰、章善帶兵官軍進駐潮陽吳均屯兵峽山膺保、章坤先驅清剿。4月14日陳娘康率眾於司馬浦之大布上、下村一帶迎擊誘敵陷入爛泥田中然後伏兵四起挫敗官兵膺保、章坤及外委、千總、把總等近10名頭目被殺吳均退守潮陽縣城。陳娘康乘勝追擊並分兵占據大長隴、峽山司馬浦、石井、桑田、梅花、沙隴等地。4月27日陳娘康進軍縣城激戰於雙望官兵潰敗退入城內。29日義軍駐城西南。5月初三夜義軍在南門橋置放火藥遇雨不能引爆,再架雲梯登城被官軍用抬槍射退。初四日早義軍分兩路攻城東路跨越紅橋殺死嶺東鄉兵蔡鴨逼近八公池,北路占據望樓嶺再進軍北壇。東路於八公池守棚兵燃放百子炮和惠州抬槍隊射擊攻城未遂,北路軍也因受後溪鄉兵和抬槍隊阻擊攻城未遂而撤退。數日後義軍於石港山聚眾萬餘人再次圍攻潮陽城並分兵進攻惠來。5月12日義軍攻克惠來縣城活捉知縣孫廷英、游擊孫鼎甲、教諭彭瑞龍等並就地處死。義軍開倉濟貧懲治劣紳,為民解決怨案。義軍路過惠來華湖見一大漢押一再嫁少婦以為她違犯族規而處死,於是阻住並宣傳三從四德違背天道好生之德應當廢除當眾釋放少婦大快人心。繼而普寧北山許阿梅起義回響,天地會潮州東路義軍風起雲湧。6月,陳娘康卒于軍中。吳均官軍趁勢出擊攻破梅花寨鄭油春逃亡海外,義軍潰散。
陳克威、陳克光:法國華人首富,祖籍普寧大長隴村人,1934年出生在寮國的一個華人家庭。1975年,到法國尋求發展。1976年6月的一天,“陳氏兄弟公司”在巴黎12區的街道上開業,到1987年,公司營業額已經達到2.7億法郎,到2000年,公司的營業額已超過10億法郎。陳克威分別被法國具有權威性的經濟雜誌《新經濟學人》和《擴張》列為法國商位排名第152位,大巴黎地區各行業排行第359 位,從而躋身法國著名大企業家的行列。被列入法國大型商業企業行列,成為被列入法國企業名單的首家華人企業。
陳偉:1930年出生,祖籍普寧市軍埠鎮大長隴管區。現旅居香港,任香港普寧同鄉聯誼會創會第一副會長、香港沙田區首屆議員、香港汕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陳偉企業公司董事長、汕頭市政協委員、汕頭經濟特區顧問。1940年到香港,1950年轉赴越南,1968年舉家回香港,創立陳偉企業有限公司和統權貿易有限公司,從事經營發展物業以及金融和出入口業務。 熱愛祖國,執心支持家鄉社會福利事業,七十年代在國內各地興辦公益事業,捐資達700多萬元,在普寧居首位,至現在已超過3000多萬。市政府首次頒發“鐵山蘭花獎"後,他曾四次獲此殊榮,並榮獲揭陽市政府首屆頒發“榮譽市民"稱號,2008年榮獲汕頭市榮譽市民稱號。
陳漢松:2004年以來連續兩屆被評為珠海市人大代表 ,CCTV-7《致富經》(2011年1月4日人物)人們叫他“孖指”是因為他的右手跟一般人長得不一樣,有兩根拇指。在珠三角地區,把這種情況就叫“孖指”。1980年,陳漢松剛剛高中畢業,來到珠海辦了個小場,孵化鴨苗、雞苗賣給周圍的養殖戶,然而辛苦做了10年,一個月的銷量也就是一兩千隻。1997年,香港爆發禽流感,島內活雞被大量捕殺,所有供港活雞全部停止運輸。當時香港的雞苗多數產自廣東,禽流感一來,廣東很多種雞廠都縮小了規模。就在這一年,陳漢松卻一腳踏進了財富大門。預測到了市場空白,陳漢松反其道而行,擴大雞苗孵化量,果然,在禽流感風波過去後,馬上有十幾個香港農場到內地尋找雞苗,價格內地是2元一隻,而香港客商出價4元一隻。這時,陳漢松一個月能賣10萬隻雞苗,達到10萬元純利潤。陳漢松後來又雜交出一種麻雞,大受歡迎,又用毛色亮黃的公雞跟麻雞雜交,產出的雞苗母的是麻色,而公的就變成了亮黃色,公雞苗供應雲貴川市場,母雞苗供應珠三角地區和港澳市場,正好形成互補,現在陳漢松每年的雞苗產量一年達到1100萬羽。
陳永田:深圳市潮泰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田原在老家普寧市大長隴鄉務農,1985年到深圳創業,1992年成立深圳市潮泰實業有限公司,下轄的“潮泰牛肉店”餐飲連鎖品牌,是專營全牛系列火鍋為主的綠色食品餐飲品牌,是深圳市飲食服務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多次被中國餐飲行業協會、政府部門、新聞媒介評為文明單位、優秀餐飲企業、全國綠色餐飲企業等榮譽稱號。
陳克齊:先生祖籍廣東普寧大長隴,其父陳仲卿少年時代到泰國謀生。經過幾十年的拼搏,陳家企業成為世界著名的華人企業。陳克齊在泰國的企業已形成多元經營的局面,公司主業是罐頭和米業,均居泰國前三位之內,產品以出口為主,行銷世界五大洲七十餘個國家。由於經營有方,陳先生獲得泰國“模範企業家”稱號,並榮獲企業界的最高獎--“金帆船獎”。受其父親熱愛家鄉思想的影響,陳氏兄弟長期以來,關心中國內地的發展和民族振興偉業。不僅在內地投資、發展經貿合作,而且在中國兩次申辦奧運的活動中,開展了許多相關工作,頗獲各界好評。
陳楚生:籍貫廣東普寧大長隴,1981年7月25日出生於海南,中國當紅原創歌手,因參加2001年上海電視台“亞洲新人大獎賽”獲得“亞洲最具潛質新人獎”而出名,之後又參加了2007年“快樂男聲”,奪得全國總冠軍。陳楚生的父親陳合池是普寧大長隴人,1970年從汕頭乘船赴海南當知青。 1976年,陳合池在海南和潮汕老鄉方玉卿結婚,方玉卿是潮南區隴田鎮人,1981年生下了陳楚生。
陳秀珠:籍貫廣東普寧大長隴,1979年參選香港小姐,雖然三甲不入,但清麗脫俗的她很快在娛樂圈闖出了名堂,與TVB簽約並受力捧。曾主持“K—100”,並是“體育世界”第一代主持人。主演時裝劇《風雨晴》、《痴情劫》、《假日風情》、《超越愛情線》;民初劇《戲班小子》、《蘇乞兒》;古裝劇《射鵰英雄傳》、《歡樂長安》、《鐘無艷》、《碧血劍》、《雪山飛狐》等。80年代中期更作為女一號主演兩部廣受歡迎的大型金庸古龍劇——《笑傲江湖》和《陸小鳳之鳳舞九天》。《笑傲江湖》中陳秀珠飾演任盈盈周潤發合作。後來又因翁美玲的去世,代替她出演《陸小鳳之鳳舞九天》,與萬梓良合作。
陳楚蕙女,潮劇小生,1958年參加香港新天彩潮劇團,師承香港名教戲張木津先生。後又向京劇老師周文偉先生學習小生表演程式,向關正良李少華學習北派武功,成為該團擔綱小生。1960年由她主演的《掃窗會》、《後母心》、《雌雄劍》等拍攝成潮劇藝術影片,一舉成名,有香港“任劍輝”的讚譽。唱聲寬亮明澈,吐字清晰,講究平仄,行腔平中有奇,情發於中而寄於聲,自如流暢,形成剛中有柔的演唱風格。陳楚蕙不管文戲武打,皆能勝任。由她主演的角色有《掃窗會》的高文舉,《天仙配》的董永,《孟麗君》的元成宗,《紅鬃烈馬》的薛平貴,《黑海丹心》的范天鵬,《嚴蘭貞打破玉花瓶》的曾榮,《三看御妹》的封加進,《弟婦告姐夫》(《恩仇記》)的施子章,以及《碧玉簪》、《皇姑嫁何人》、《王金龍》、《桃園冤屍》、《秦原闖道》、《紅書寶劍》、《井邊會》等生角。主演並拍攝成潮劇藝術影片的有《天仙配》、《釵頭鳳》、《牡丹亭》、《嚴蘭貞》、《辭郎洲》、《孔雀東南飛》、《紅鬃烈馬》、《劉璋下山》、《紅梅記》、《碧玉簪》、《恩仇記》、《穆桂英》、《孟麗君》等50多部,由她演唱錄灌唱片和卡式帶的劇目有《一門三進士》、《瀟湘秋雨》、《秦原闖道》、《紅書寶劍》、《怒斬楊廷芳》、《貂蟬》、《五子掛帥》、《桃園冤屍》、《皇姑嫁何人》、《雙月華》、《三家福》、《義重如山》、《荊柯》、《碧海丹心》、《孫安動本》、《三代闖婚》、《雙貴子》等。1966年起,隨新天彩潮劇團到泰國演出。1971年婚後息演,但新加坡潮劇觀眾對她感情殊深,有30 多位潮劇愛好者聯名請她復出,她又重新披掛粉墨登場,成為東南亞最受觀眾喜愛的潮劇演員。1984年和1985年兩度受泰國泰中潮劇團聘請,參加港泰名伶大會演。在《碧海丹心》中飾范天鵬,為此而半年苦練“舞大旗”和“踢銅錘”功夫,演出獲得成功。1990年她已近50歲,在演出《曹翠娥》的長連戲出時,從晚八時開始,演至次日凌晨三時還能從人物激烈情緒需要,連續甩髮40多次,贏得台下觀眾熱烈掌聲。
陳開芹農民家庭出身。幼年在家鄉讀國小。1924年,入汕頭商業學校。求學期間受革命潮流影響,思想進度很快。次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汕頭的反動派大肆捕殺共產黨員,黨組織安排他回鄉進行隱蔽活動。他深入到大南山東部的一些鄉村發動民眾,組織農會和農民自衛軍,成為潮陽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1928年初,他被選為中共潮陽縣委常委,同澎湃一起在金溪、潘岱一帶活動。是年秋,因特委機關被敵人破壞,仍在大南山一帶堅持鬥爭,晝伏夜出地開展工作。1929年初,任中共潮陽縣委書記。帶領縣委的同志,深入鄉村,發展黨組織和農會領導抗租抗債鬥爭。這期間,他在潮陽建立黨支部21個,建立了許多農民組織,還積極做營救被捕革命同志的工作。同年7月,擔任潮普農民武裝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四十七團政委。1930年4月,敵軍2000多人進犯,他指揮部隊從大南山林招右側兩面夾攻,斃敵百多人,繳獲大批槍枝和軍用物資。5月,攻陷普寧縣城流沙鎮。11月,任新成立的中共潮普惠縣委組織部長。創辦了《潮普惠紅旗》,並寫了創刊詞。此後,先後擔任東江紅軍獨立師紅二團、紅一團政委。1933年1月,任新改選的中共東江特委軍委委員,帶領紅一團第三營留在激石溪保護海陸紫縣委機關。4月,敵軍發動進攻。他命部隊迅速掩護機關轉移,自己帶傳令兵殿後阻擊。戰鬥中,不幸英勇犧牲。逝年28歲。
陳財燕:泰國盤古銀行原總經理兼香港分行經理。上世紀八十年代,獨資捐建大長隴燕英學校。
陳少波:占隴華林宗親,廣東省委政法委專職副書記,2017年12月,當選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陳奕和:廣東省糧食廳副廳長。
陳烏縱:揭陽市防空辦主任,處級幹部。
陳振治: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泰國金業工會主席、泰國金價定人。
陳克敏:中國建築科學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員。
陳克平:曾任普寧市人民醫院院長,普寧市政協原副主席。
陳陽生:占隴華林宗親,普寧市人民醫院院長,普寧市政協副主席。與陳克平為普寧市的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為普寧市人民醫院成為三級甲等醫院,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長隴賀燈

每年的正月時候,村裡有游神民俗,正月初三,由鄉中老大往神廟中請出三山國王和夫人,及一眾廟中所配祀的神祇,移駕於老寨東門埕前的神廠中,受全村民眾的奉拜。十四晚上,村民在沒有任何外界維序下都規規矩矩的排起隊賀燈,是大長隴賀燈的一大亮點!據相關地方志和民俗志提及:“正月燈節,添丁者掛花燈於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約俟清明則焚之,曰結燈。”這裡頭的開燈,實為慶賀添丁!舊時或現時,一些村落之中每每有人家添丁,該戶人家就要往祖祠或廟裡掛上一支燈籠,稱之“上燈”,表示是由先祖或神明庇佑所得,特此報喜;到了來年春節正月,要到神前進行探男孫及後游神營燈。十四夜,村中各處人家在入夜前陸陸續續走行來到東門埕神廠前營圈,其手持著一把T字型的架子,架子上正中要插上一撮來此方點起的香火,而架子兩邊則各掛有燈籠,燈籠上書“陳”、“千子萬孫”或“五世同堂”及“囍”等大紅字眼,在連續幾巡之後,請老爺出遊,然而因為村大人多,這樣的游燈從傍晚五點到七點多都不見減少!十五夜,活動與十四夜相同,不過更加熱鬧,要進行卜杯,請老爺出巡,十五夜的巡遊活動會一直到隔日天明並且跳完火堆才算結束。另外元宵夜的燈架上還要插上一把竹葉榕枝寓意“有德”和“有成”。
大長隴

大長隴英歌

英歌是廣東省普寧市廣為流傳的一種漢族民俗舞蹈樣式,由清乾隆年間旱塘人成技創編“英歌舞”傳教於民,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徵,深受民眾喜愛和推崇,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它起源於人民民眾勞動之餘喜習武 (學拳頭),藉以消除疲勞、健身壯體,後又在習武的基礎上,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創編了"唱英歌",後代代相傳,發展為南方漢民族優秀民間傳統舞蹈。清乾隆年間旱塘人陳成技(號技撥)以所學南少林武術為基礎創編"英歌舞",傳教於民。清鹹豐年間大長隴陳娘康、北山許亞梅借唱英雄為名練習武藝,以備義師再起,也是普寧英歌較早的著名傳人)。
大長隴英歌屬快板英歌,1985年前後,曾多次上縣政府表演,是普寧英歌中強隊之一。目前村里只有英歌隊一支,每至年末,英歌鑼鼓聲便在村里響起來,並於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在全鄉出遊。
上世紀50年代初,土改分田翻了身的農民兄弟熱心業餘文藝生活,在大長隴鄉辦起三個業餘劇團,組織起六支英歌隊。 那時參加英歌舞班都是自願的,還自備英歌槌,一半隊員執雙槌,一半執小鼓和小鼓竺。因為能參加英歌班無上光榮,除槌鼓自備外,各自所著服裝也自備。無論排練與演出都無報酬,農會負責請教舞、教後棚和化妝師,演出時供應飯菜。大長隴是快板英歌,節奏快,執槌的手腳動作幅度大,執小鼓的手要甩半圈,相當吃力。據前輩回憶說大長隴英歌以前上縣政府表演,打鼓師傅的鼓一打,別的英歌隊的鼓就亂了,曾經與其他村的英歌隊發生衝突。套式則有單打、雙打、大比目、過肩、過腳、畚箕套。圖形有雙龍出水、穿梭、黃蜂採花。演出時隊員化妝成梁山好漢臉譜戴武士巾。英歌后棚有傳統的桃花過渡、周不錯、楊子良討親、佛公佛母、鬧花燈等。到了廣場表演,英歌前棚隊員先舞出一個圈再由後棚節目輪番演出。經常在兩班英歌相遇時各自鑼鼓擂得山響,呼喝聲更大,舞的更有力。一天的演出回到英歌駐地稍作休息,前後棚的人便一起用餐飯,是蒜仔和豬油炒的飯;湯是竹仔魚脯熬菜頭湯,在那物質不甚豐富的年月也算得上一頓美餐了。因而每每英歌鑼鼓一響便有人調皮地跟著鼓念起“英歌飯菜頭湯”。

大長隴中學

大長隴中學,創建於1939年,2005年評定為普寧市一級學校,2008年12月評定為揭陽市規範化學校。2013年度恢復為完全中學。目前全校有45個班,學生2166人,有教職工148人,是軍埠鎮辦學規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2821平方米,校園布格合理,環境優美,辦學條件不斷完善,設施設備日益完善,,擁有教學樓3幢,標準教室74間,250米環形塑膠跑道田徑場1個,籃球場3個,排球場2個,羽毛球場4個,計算機室、音樂室、美術室、書法室、多功能室、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等各種功能室配設齊全,滿足教學需要,師生住宿條件好,共有宿舍158套間。
校史
一、1939年7月校舍建成,同時開辦高級國小,命名為大長隴高級學堂。校長:李作旭、陳承鐘。(時間為1939年7月至1945年8月,私立)
二、1945年9月經省級教育部門批准定名為潮陽縣大長隴震南商業學校。校長:陳承鐘、唐德昌。(時間為1945年9月至1956年8月,公立)
三、1956年9月升格為普寧縣第十三中學。校長:方鴻根、陳廷尊。(時間為1956年9月至1968年8月,公立)
四、1968年9月至1979年8月升格為普寧縣紅光高級中學。校長:李財良、李詩純、鐘學立。1974年8月改名為普寧縣軍埠中學。(公立)
五、1979年9月至現在為普寧(縣)市大長隴中學。校長:呂迪才、陳登和、陳克文、許德賢、陳光輝(現任)。其中1979年9月至1985年8月為普寧縣軍埠中學,1985年9月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准,命名為普寧(縣)市大長隴中學。(公立)
六、2013年經揭陽市人民政府批覆,設定為完全中學,於2013年秋季開始招生高一新生。
大長隴

《萃渙堂》輩序表

書名輩序表(始於第十世)
伯 之 世 子 廷 天 紹
開 創 克 昌 成 億 兆
仁 義 敦 明 登 秀 賢
聯 芳 繼 美 樹 升 表
族號輩序表(始於第十世)
宏 宗 邦 君 啟 殿 元
家 衍 德 耀 振 來 坤
學 裕 經 濟 文 華 國
聲 名 贊 揚 榮 祖 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