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區土地城鎮化的空間績效研究:以北京為例

《大都市區土地城鎮化的空間績效研究:以北京為例》是依託北京大學,由林堅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都市區土地城鎮化的空間績效研究:以北京為例
  • 項目負責人:林堅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從考察土地城鎮化質量問題出發,以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功能及其土地利用目標差異為依託,界定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內涵及表征,研究構建土地城鎮化視角下的三生空間分類體系,探索基於土地利用信息的三生空間識別方法,探尋針對區縣單元的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評價方法論,並以北京大都市區為例,研究各區縣在土地城鎮化中的三生空間變化、空間績效變化及其動力機制,進而提出最佳化提升大都市區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的對策建議,為推進健康城鎮化、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供科學支撐。

結題摘要

土地城鎮化是城鎮化在國土空間利用上的投射,涉及各類國土空間格局最佳化和利用質量提升。圍繞“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及 “促進(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目標,本研究探索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評價體系及方法論,以期為促進國土空間合理利用提供科學支撐。研究首先明確了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的內涵及分析框架,提出了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的評價方法和模型,探索建立了與現行各類用地分類指標有效銜接、可分可合、體系靈活的國土空間用地分類體系。在此基礎上,以北京市作為大都市區的樣本,基於遙感影像圖對北京市的357495個土地利用圖斑進行了交叉檢查,構建了多時段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資料庫,進行了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5年四個年份的空間識別和土地城鎮化格局分析,並評價分析了各區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的狀況、變化及原因。研究發現,在北京市各類主體功能區中,城市功能拓展區的產業集聚對城鎮建設空間的空間績效有正面影響,但空間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安全指數下降趨勢明顯,但在2010年後通過環境保護措施逐漸得到遏制。研究進一步選取朝陽區、通州區、房山區、延慶區的典型鄉鎮樣本,分析其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變化及相應驅動機制。研究發現,“自上而下”的城鎮化模式中,來源於上位政府的規劃政策促使農村建設空間、其他建設空間、農業生產空間和自然生態空間向城鎮建設空間轉變,空間利用效率變化幅度大,人口聚集和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自下而上”的城鎮化模式中,建設空間利用效率較高,但城鄉規劃管理缺位的問題不容忽視。研究還開展了城鎮開發邊界、城鎮生活空間、城鎮生產空間、空間規劃協同及實施等相關問題的探索,使視野拓寬到空間治理領域,加深了對土地城鎮化及其空間績效問題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土地城鎮化空間績效提升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