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職官名,為秦漢時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演變為管理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的職官。秦及漢初,始置治粟內使管理國家財政,本名治粟內史,漢景帝後元年(前143年)更名為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為大司農。西漢景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改稱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稱大司農,為九卿之一。大司農秩為中兩千石,下面有兩丞,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和斡官、鐵市兩長、丞,分別負責糧食庫藏、物資供應、物價調節、國庫出納和鹽鐵專賣等。東漢時大司農屬官為太倉、平準、官三令、丞,大司農成為單純的中央財政主管官。魏晉以後,大司農主要掌管國家倉稟,唐、宋沿襲。明初,大司農廢。秦漢時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之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農令
- 性質:官名
- 朝代:秦
- 時期: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