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波德維爾在紐約州北部的農場長大,幼年時沒有太多機會看電影,除了電視上播放的一些影片和地方小劇院放映的迪士尼卡通片。但他少年時開始大量接觸電影,他不僅廣泛看片,還喜歡閱讀FilmCulture(由
安德魯·薩里斯主持的這本雜誌對他後來產生了巨大影響)和FilmComment這類刊物,其他如
愛森斯坦的著作、
保羅·羅沙的《時至今日的電影》(TheFilmsTillNow)、阿瑟·納特的《最具活力的藝術》(TheLiveliestArt)都在他閱讀範圍內。他還利用業餘時間拍攝超8毫米電影,波德維爾本科階段在所在學校SUNYAlbany主修英語文學,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劇本和詩歌文學,當代美國的詩歌等課程,他發起成立了學校的電影協會,開始大量的電影資料整理和閱讀工作,同時擔任學校兩門電影課程——電影文學、歷史研究——的放映員,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
波德維爾於1969年畢業,獲得藝術學士學位,同年在FilmHeritage上發表了生平第一篇學術文章。在進行了一段短暫的高中教師生活後,想進一步深造的波德維爾選擇了當時開設電影碩士專業的
愛荷華大學學習,RickAltman是他的老師,他分別於1971年和1974年獲得該校的藝術學碩士和藝術學博士學位。
波德維爾及妻子與比利時皇家電影資料館館長雅克·雷鐸交好,在學術研究上多得雷鐸幫助,故在雷鐸去世後,波德維爾將自己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教席命名為雅克·雷鐸。
學術成就
波德維爾最初受到
安德魯·薩里斯及羅賓·伍德鼓吹的作者論影響,但70年代初,正值符號學(Semiotic)等研究方法的介入使學術界對於電影評論和電影藝術在學院中的地位進行了深入持久地思索,波德維爾開始接受結構主義和蘇聯新形式主義。在校期間,波德維爾就大量參與學校學報的電影評論寫作(最早見諸報端的具有影響力的是他對於
希區柯克影片《美人計》(Notorious)的分析)。197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專著Filmguideto"LaPassiondeJeanned'Arc",同年進入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工作直至退休。稍後他與同為新形式主義學說擁躉的克莉絲汀·湯普森結婚,兩人合作出版了若干學術書籍,包括《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這部經久不衰的教科書,據出版商透露,此書的各個版本累計發行數十萬本,是美國最暢銷的電影研究專業書籍。
從70年代中期開始,波德維爾像其他作者論者一樣,撰寫了許多導演研究的書籍、文章,但他的著眼點並非如
安德魯·薩里斯等人那樣僅僅分析導演的標誌性風格,或影片的內在含義,而將電影的風格特徵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下研究,“我開始意識到應該將主流電影當作一個陳規的系統(systemofconvention)來研究”,波德維爾說。所以在1985年,他寫作了NarrationintheFictionFilm一書。
1997年,他和NoëlCarroll合著了《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在美國電影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他在書中批評7、80年代統治電影學術界的SLAB理論(即Saussureansemiotics、Lacanianpsychoanalysis、AlthusserianMarxism和Barthesiantextualtherory)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研究方向
波德維爾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波德維爾將其作為電影機制的出發點,並於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在心理分析學和主流電影研究中架起了一座橋樑。該學派的出發點主要研究觀眾如何觀看電影,如何理解電影的敘事機制並對其產生興趣,由此擴大觀眾對於電影意義的深入理解。
電影敘事學(Narratology):該學派主要研究電影的敘事形式,包括故事視點、人物塑造、劇情模式等。該論點與麥茨和法國後來興起的符號敘事學(LeRecitCinematique)多有共同之處,但波德維爾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於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模式及其演進。
新形式主義(Neoformalism):這是波德維爾對於電影學術界影響最為深遠,也是飽受爭議的理論之一。受到他妻子和許多著作的合作者克莉斯汀·湯普森(KristinThompson)主修的蘇聯形式主義學派(RussianFormalism)影響,認為在藝術形式和其內容間是存在明顯區別的。如同文學偵探小說中總是依循一個殺人犯從開始出現,但卻在最後交代背景的模式。認為藝術的目的是對社會產生某種認同感和親和力。新形式主義理論排斥其他多數的理論學派和方法論,特別是解釋學(hermeneutic)的觀點,同時還包括拉康精神分析學派(Lacanianpsychoanalysis)和後結構主義學派。在其和諾維爾·卡羅爾(NoëlCarroll)合著的《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Post-Theory:ReconstructingFilmStudies)一書中,兩人猛烈抨擊了上述觀點。認為這些理論大多將電影用於既定理論的框架內進行研究,而忽略了對於電影運作機制的中層水平研究。這種觀點多受到一些當下文藝理論家,如斯拉沃耶·齊澤克(SlavojŽižek)等人的非議。
此外,波德維爾對於電影歷史,特別是電影作為技術和工業的歷史也很有建樹;在區域電影研究方面,如好萊塢電影、包括日本電影、台灣電影、香港電影的亞洲電影方面都有論著和深入討論;而且對於一些電影流派和電影作者,如法國印象主義電影、
卡爾·德萊葉、
小津安二郎、
愛森斯坦均有專門研究。
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家,波德維爾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本著作,還是他與妻子合著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FilmArt:AnIntroduction)。該書出版後,在美國各大電影院校引起強烈反響,並迅速被諸多院校採用,選為電影製作的經典教材使用(2008年該書將出版第8版),該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將其新形式主義的理論加入電影初級認知的教學中,深入淺出,頗得好評,也使其為廣大電影讀者接受的原因。
亞洲情緣
波德維爾對亞洲電影有濃厚興趣,他對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一些重要電影作者有深入、持續、廣泛和獨到的研究。他曾專門為香港電影撰寫了《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PlanetHongKong:PopularCinemaandtheArtofEntertainment)一書。在與其妻子合著的另外一本著作《世界電影史》(FilmHistory:AnIntroduction)中,也對中國電影進行了獨到而詳細的闡述。在《聚光燈下:電影的場面調度》(FiguresTracedinLight:OnCinematicStaging)中,還將台灣導演
侯孝賢的電影作為其理論分析的主要文本。其大部分著作都被收錄於台灣遠流出版社(Yuan-LiouPublishingCo.,Ltd.)出版的電影館叢書系列中。目前在中國大陸,其四本著作也以面世,分別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收錄未名書庫中)、《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三聯書店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引進)。
波德維爾喜歡參加
香港國際電影節,除了2003年非典之故,每年必到,2007年,因他對亞洲電影學術研究的貢獻,獲頒特殊榮譽獎。
著作年表
· 《電影詩學》Bordwell,David(2007).PoeticsofCinema.Routledge,October2007
· 《好萊塢的敘述方式:當代電影中的故事及其風格》Bordwell,David(2006).
TheWayHollywoodTellsIt:StoryandStyleinModernMovie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 《聚光燈下:電影的場面調度》Bordwell,David(2005).FiguresTracedinLight:OnCinematicStaging.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七版)Bordwell,David,KristinThompson(2003).FilmArt:AnIntroduction,Seventhedition,NewYork:McGraw-Hill。(第五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 《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Bordwell,David(2000).PlanetHongKong:PopularCinemaandtheArtofEntertainment.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海南出版社引進)
· 《電影風格史》Bordwell,David(1997).OntheHistoryofFilmStyle.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 《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Bordwell,DavidandCarroll,Noël(1996)Post-Theory:ReconstructingFilmStudies.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 《世界電影史》Bordwell,David,KristinThompson(1994(2002)).FilmHistory:AnIntroduction.NewYork:McGraw-Hi。(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 《愛森斯坦的電影》Bordwell,David(1993).TheCinemaofEisenstei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 《意義的產生:電影運作技巧》Bordwell,David(1989).MakingMeaning:InferenceandRhetoricintheInterpretationofCinema.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 《
小津安二郎和電影詩意》Bordwell,David(1988).OzuandthePoeticsofCinema.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 《故事片的敘事》Bordwell,David(1985).NarrationintheFictionFilm.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
· 《古典好萊塢電影:1960年以前的電影風格與製片規範》Bordwell,David,JanetStaigerandKristinThompson(1985).TheClassicalHollywoodCinema:FilmStyleandModeofProductionto1960.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 《
卡爾·德萊葉的電影》Bordwell,David(1981).TheFilmsofCarl-TheodorDreyer.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 《法國印象派電影:文化、理論與形式》Bordwell,David(1974).FrenchImpressionistCinema:FilmCulture,FilmTheory,andFilmStyle,Reprint2002,NorthStratford,NH03590:AyersCompanyPublishers,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