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明朝嘉靖年間,閩浙沿海一帶倭寇流竄,作惡多端,尤以許棟及日本人博多津為首的走私集團最烈。因倭寇與地方官乃至朝廷官宦亦有所通,實難徹底清除。皇上為清剿倭寇,遂命朱紈為浙江巡撫,朱紈又找來機智權謀的俞大猷,委以重任。
俞將軍召集民間高手伍繼園夫婦、謀士湯克儉等一行七人,喬裝商人設計誘敵。七人以笛聲傳訊,圍棋示意攻略等計,成功截擊倭寇,後因地方官搶功攔截而前功盡棄。伍氏夫婦設計誘出與倭寇勾結之官宦,又偽裝投誠,勇入虎穴,並在賊巢小現身手略逞對方高手,更假意欲殺俞大猷輸誠。最後,將士領至倭寇之大本營,在島上決一死戰。
雖然最終剿平了倭寇,但也犧牲了伍繼園夫婦﹐俞大獻亦被降級,倭寇之患一直到明未都未剿清。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影片評價
1.在胡金銓的年表中,《忠烈圖》似乎恰成分水嶺,此後他對影片中武打場面的經營漸漸遞減,開始強調更多
形而上的思維。
2.美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
大衛·波德維爾對該片的剪輯大加推崇,認為影片中做展現的凌厲飛踢,都是運用快如閃電的剪接法,但每次的鏡頭組合皆有所不同。
他幾乎每次都刪去動作某些步驟,展現出構成剪接其實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省略效果”。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武俠影片,劍客總愛在半空中翻騰不休,突出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但胡金銓電影卻與之不同。他的片中人物總是突地躍起又忽然落地。——
藝通網3.《忠烈圖》展現胡金銓對軍事攻略的趣味。外景皆在香港外海小島,卻拍出險峻偉岸之勢,其布局、取景、人物造型均可圈可點。借古諷今的劇情,更讓人會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4.本片另闢境界,於山林島嶼的真實空間上演文武雙斗的好戲。明朝倭寇侵擾,名將俞大猷率部清剿,暫獲慘勝而外患未絕。胡氏的正面角色仍是遭權力中心擺弄的義士。影片風格依循悲劇主題,敵我互相布局設陷,偽裝詐欺,武打則纏綿不休,越趨熾烈,鏡頭和剪接俱設計巧妙,層出不窮,輔以戲曲鼓點,時見破格之舉。胡氏作品中,本片風格最為緊密馳騁,展現非凡的調度功夫。而政治一時黑暗,忠義之人必留名於歷史的傳統信念,亦尤為彰顯。——
香港電影資料館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影展 | 獎項 |
---|
1975 | 11 |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 特別藝術貢獻獎 |
1975 | 22 | 澳洲雪梨影展 | 特殊技術設計獎 |
1975 | 29 | 蘇格蘭愛丁堡國際影展 | 最佳外國影片技術獎 |
提名
第11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雨果金牌獎
其它榮譽
2005年
威尼斯電影節“紀念中國電影誕生百年”特別放映的作品之一
幕後花絮
創作背景
社會背景
1970年,美國駐日大使館對外宣布:將
琉球列島於1972年5月15日“歸還”日本,其中包含了歷來屬於台灣的
釣魚島。
資訊發達的香港率先知悉這一訊息,保衛釣魚島運動也率先在香港學生中興起。
1971年,台大學生髮起“保釣大遊行”,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日本占領釣魚島。
1972年,日美“
沖繩歸還”的過程中,美國又將釣魚島包含在歸還的內容中,並繼續租用釣魚島附屬島嶼中的
黃尾嶼和
赤尾嶼供美軍使用。
《忠烈圖》由此開始醞釀。
人物設定儘管古時史官多半先要“恭請聖裁”,而後才下筆成史,可是日本"倭寇"在我國邊境鬧得最凶之時,也正是內奸當權的明朝。當時,官員、海盜、倭寇,還有高級官僚和商人互相勾結,打劫、私販兵器彈藥,有一個完善的系統。而同時有位文武全才、為民除害的俞大猷將軍,則是同一背景前的鮮明人物。因此使胡金銓再一次開始編造仍以明朝做背景的《忠烈圖》的故事和劇本。
俞大猷及其部屬的行裝打扮,既官又商,明商實俠。除他們表演外,只能讓觀眾在外表上看出他們喬裝的商人,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他們的與眾不同。
伍若詩有比丈夫更凌厲的身手,但服飾卻是道地的邊匪土著裝束,不但不起眼,且動作起來很不方便。伍繼園夫婦既然要破釜沉舟,深入匪穴去擒賊擒王,必須要收斂鋒芒,一如地方草民,才不至於打草驚蛇,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故胡金銓將伍若詩塑造得少言寡語,以示其為中華民族的沉默大眾之一。
片中的倭寇裝扮參考了明代的中國
捲軸畫。十六世紀的中國明朝,在中國東南沿海地方橫行的海盜,主要由借倭寇之名的中國人組成,他們利用倭寇做走私生意。雖然當中也有日本人,但只是少數,主要是扮成日本人的中國人,所以他們的裝扮也很馬虎。
拍攝歷程
本片為胡金銓的金銓電影公司與嘉禾電影公司合拍(也是嘉禾電影公司編號的第26號作品,著作權為胡金銓所有),與胡金銓另一部作品《
迎春閣之風波》同時於1972年6月開鏡。
早在1971年,胡金銓已醞釀開《忠烈圖》的大綱。為拍攝《忠烈圖》外景,胡金銓不辭辛勞、翻山涉水,終於在
香江外海,找到一處罕有人跡、絕岩峭壁、草木不生的孤島,並在山頭上勘察地形,研探片中所需的角度,為此在山頭上坐了五天。
海盜巢穴大都跟福建、廣東的大型家宅一樣(香港新界尚保存一間)。
片中宮殿與《迎春閣之風波》開首部分皆拍攝於韓國
漢城景福宮與宋廟。
1973年,由於胡金銓參加了巴黎舉行的
東方會議(1873年於巴黎創設),參與有關“漢字電腦化”的研討會,故拍攝中斷了一段時間。
龍套成龍
主角的對打是通過胡金銓導演、剪接製造出來的,而片尾激鬥中兼任武術指導的成龍、洪金寶也有演出,多人大戰的場面都是真功夫。
成龍當時生活並不好,胡金銓考慮到他的處境,讓他儘量出場多賺些錢,派完他演兵士之後,又讓他演海盜,因此只能讓他在後面演,不讓觀眾看到他的相貌。所以成龍演出了三十六天,出場的畫面卻很難分辨出。
影人探班
影片在香港離島拍攝期間,兩位導演老友
李翰祥、
李行特去探班。在香港嘉禾片廠拍攝時,知名功夫巨星
李小龍先生、
嘉禾總裁
鄒文懷先生也前往探視。
導演遺憾
胡金銓很晚才看到
黑澤明的《
七武士》,胡說:如果可以早一點看到的話,就會以它為榜樣,可能會把《忠烈圖》拍得更好也說不定哩。“
後世致敬
《
大醉俠》、《
龍門客棧》等一批胡金銓的代表作在全球各大電影節上巡迴展映,受到了國際影壇的關注,《忠烈圖》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重拍。
2006年,胡金銓弟子
吳明才斥資近2000萬人民幣重拍《忠烈圖》,他表示,“《忠烈圖》不僅是一部經典武俠電影,它所表現的眾志成城,抗擊外族侵略的主旋律也很有時代精神,所以我決定重拍這部影片,向師傅致敬。”影片講述了明朝將領曹頂偕同江湖義士共同抗擊倭寇的故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影片,由
黃奕、
吳奇隆、
尹子維主演,藝術總監
陸川,導演
劉新。參加過“75版”《忠烈圖》拍攝的
元家班成員
元華和
元寶,不僅擔任本片的武術指導,還參與了較多戲份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