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土壤與植被,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大管島自古以來實竹叢生,“管”乃古代竹的別稱,故此島稱之為管島,為與鄰近的小管島區別,較大的島則稱大管島,該島是大管島群中最大的島。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大管島為即墨市鰲山衛街道一村級居民島,位於北緯36°13′44″、東經120°46′00″,鰲山頭東南的嶗山灣中,在嶗山灣中距大陸最近點嶗山區王哥莊街道仰口港7.5公里,鰲山港11.3公里。與小管島南北遙相對峙,互為犄角。該島呈南北方向延伸,南北長1.65公里,東西寬0.31公里,面積為0.58平方公里。島岸線4.45公里,最高點位於中部偏西,海拔高度100.0米,主山脊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沿岸岩石裸露,多玲瓏剔透的海蝕石。該島北半部地形比較平坦,南半部較陡。島西、北兩面有淺海沙灘,東、南兩面多懸崖峭壁。島上草木繁茂,管竹叢生,產數十種藥材,有樹齡數百年的耐冬花樹。有淺海灘涂4000畝,耕地55畝。
地質地貌
島上基岩裸露,地層主要屬膠東群坪上組的綠簾石二雲母鉀長片麻岩,綠簾石斜長角閃岩主要出露在島的南部,另見有閃長玢岩和煌斑岩等岩脈穿插其中。據標本觀察和顯微鏡鑑定:綠簾石二雲母鉀長片麻岩為淡黃色,細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麻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鉀微長石(占10%)、正長石(30%)、石英(30%),次要礦物和副礦物為白雲母、黑雲母、斜長石、綠簾石和榍石(10%)。綠簾石斜長角閃岩為綠灰色,纖維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45%)、石英(20%),副礦物有角閃石和綠簾石(10%),次要礦物有黑雲母和白雲母。閃長玢岩為灰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中長石(40%)和角閃石(10%),基質為隱晶質(50%),另有少量磁鐵礦。
本島陸地地形陡峻,相對標高小於100米,大部分陸域屬低丘陵,僅在島的北部地形稍為平坦,海拔高度不到40米,為殘—坡積台地,沿岸海蝕地貌發育,島的四周均有海蝕崖分布,規模不大的海蝕洞穴主要分布在島的南側。島的四周有一些小海灣,灣頂有砂和礫石分布,近岸海底地形陡峭,低潮線附近到5米等深線以內大部分為基岩裸露,部分礁石延伸到10米等深線附近形成許多暗礁和明礁(如大刀岩)。島礁區面積約為0.33平方公里,島的南側和北側寬度最大。島礁區海蝕平台上很少有沉積物分布,只有少數剖面上見到有砂和礫石分布,大部分直接與粘土質粉砂相接。
土壤與植被
島上覆蓋面積較大,覆蓋程度約60%,自然生長的有刺槐、扁擔木、柘樹、栓皮棟等木植物,草本植物有野青菜、大油芒、隱子草、桔草、荻、黃背草、蒿、野菊、葛藤等及藜科、豆科等,人工栽培的種類有黑松、榆樹、楊、柳、梧桐等分布在大管島的西北坡居民區和營房附近。雪松、冬青、無花果、薔薇等為營房和居民庭院種植的花木。雜類草型鹽生植物以鹽生的蒿類、野菊為優勢種,主要為艾蒿、豬毛蒿、濱藤、鹼蓬和豬毛菜,分布在受海水影響的周邊區域。
自然資源
耐冬(又名山茶花)是該島和長門岩特有的名貴花木,自然生長的耐冬現有6株,最大樹齡已有200餘年,島上還有人工栽培的耐冬園一個,有耐冬苗數千株,樹齡最大的已有10餘年,小的1~2年,每年對外出售耐冬苗數百棵。島上還有許多藥用價值的珍貴植物,如前胡、柴胡、牛藤、益母草、枸杞子、貫眾、草葉蔓荊、苦竹等,應加以保護,以促其生長繁殖。該島最主要、也是最有開發前途的是潮下帶礁區的海參、盤鮑、石花菜等海珍品資源,以及可供盤鮑攝食的大型底棲藻類。
人口民族
島上有一自然村, 即大管島村,全村共有居民32戶,人口114人,集中居住在島的西部偏北。島上曾有駐軍,建有營房。島上居民以捕魚及採集海珍品為生,並種有少量農田,主要種植小麥、大豆、花生和蕃薯,糧食、飲水均可自給。在村的南部有一國小,在校學生人數10餘人,有教師2名。
經濟概況
社會事業
大管島上現有碼頭一座,國小一所,衛生室一處,12千瓦發電機一台,交通、水電等條件良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大管島有一漁港,始建於1962年。大管島碼頭位於島的西北部,寬100米,能容納50總噸以下漁船120艘。兩港均為泥砂質錨地。島上淡水資源豐富,水質甘洌,植被繁茂,管竹叢生。1985年10月~1986年底,建成容量0.6萬立方米蓄水池1座,泵站1處,並修建了環山截水渠。蓄水池滿蓄後,可供該島現有居民5年飲用。
歷史文化
該島很久前曾為即墨城鄉紳黃氏占有。清雍正三年(1725年),鰲山衛鎮廉家莊廉氏購得此島,遂於島上建窯燒炭,從此廉氏逐漸定居於此。現在島上居民均為廉姓。居民主要經營漁業,兼營農、林業。島上有耕地6.7公頃,林地8公頃。島的西、北兩面有淺海沙灘,東、南兩面多懸崖峭岩。在島東側懸崖之上,生長著47棵樹齡數百年的耐冬樹,是島上一大景觀。傳說耐冬是海神娘娘的吉祥花,可以保佑漁民出海平安,魚蝦滿倉。所以,漁民在春節有燃香請回耐冬枝條供奉的習俗。傳說,元代道教大師張三豐是從大管島移耐冬植於嶗山下清宮,後被清代文人蒲松齡稱為花神“絳雪”,遂成嶗山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