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玉禹山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
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
玉禹山”置於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
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
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玉禹山”卓立如峰,峭壁崢嶸,瀑布急涌,古木參天,聚集著鑿山導水的勞動大軍,玉師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
玉禹山”工程浩大,費時費工。玉樣從新疆運到北京歷時三年多,在宮內先按玉山的前後左右位置,畫了四張圖樣,隨後又製成蠟樣,送乾隆閱示批准,隨即傳送揚州,因擔心揚州天熱,恐日久蠟樣熔化,又照蠟樣再刻成木樣,由蘇揚匠師歷六年時間琢成,玉山運達北京後,擇地安放,刻字鈐印,又用兩年功夫,頗費周折,才大功告成。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它的正面鈐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大方印,背面刻“
八征耄念之寶”方印,下方還有長篇御製詩及注文,可見他對此作品何等驕傲,何等珍視,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總結。
“玉禹山”永遠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和國之瑰寶。
雕刻
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我國的國之瑰寶。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蒼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背面上部
陰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巔浮雲處,還雕成一個金神帶著幾個雷公模樣的鬼怪,彷佛在開山爆破,使這件描寫現實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
命宮中
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製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刻文
從刻文可知,此器材料系新疆和田一帶的密勒塔山
玉雕琢。圖景稿本系根據清宮舊藏宋或宋以前的畫軸摹繪修改而成的。乾隆帝制此器的目的是通過頌揚大禹治水的功績,表白自己師法古代聖王之心,博取明君的聲名,並以此顯示國力的強盛。
相關資料
和田距京師何止萬里,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運輸的艱難可想而知。據估算,行程竟耗去三四年時間。玉料到達京師後,經設計、繪圖、制蠟樣、制木樣,然後發運江蘇揚州,由匠師施工,再運回北京,擇地安置,刻字鈐印,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功告成,又花去八年時間。前後共費時十餘年,總工程量達15萬工作日,用去白銀萬餘兩,才製成這一件中國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
玉雕作品。
大禹治水題材取自我國上古傳說,當時整箇中華大地洪水泛濫,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這件事應有事實根據的,而且具有積極意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表現出他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家庭於不顧,「
三過家門而不入」,表現出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於公共事業之中,這是
禪讓時代所特別需要、也為後世學者所推崇的一種精神。大禹因治水成功,成了民眾心目中的英雄。舜在挑選繼承人時,自然就選中了禹。經舜舉薦,禹成了部落聯盟的大首領。 可貴之處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沒有率民逃避、消極逃亡的內容,而是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這種精神是感人的,也是很偉大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製作這樣一個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聖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跡自勉的含義。
乾隆以愛玉藏玉著稱,他還親自過問宮廷
造辦處工作的諸項事宜,督導了多次大型玉雕的琢制工程。在乾隆三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短短二十來年中就製造“秋山行旅”玉山、“南山積翠”玉山、雲龍玉瓮、大玉瓮、“
大禹治水圖”玉山等數件千斤以上的大型
玉雕。這無疑標誌著清代玉雕的高峰。
大禹治水圖玉山
一座舉世無匹的巨大玉山陳設在
故宮外東路的樂壽堂中,玉山上雕琢出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故事——上古的聖王大禹領導人民開山治水。
這塊重達萬斤的巨型玉材出自距北京萬里之外的新疆密勒塔山,據專家估算,從開採到運至京城大概需要數年功夫,所費人力物力更是數以千計。乾隆皇帝認為這樣罕見的大玉材應該用來表現偉大功業,他最終決定按內府所藏宋人所畫《
大禹治水圖》上的景象來雕琢一座高大的玉山。
這塊重萬斤的和闐青玉先在宮廷
造辦處按前、後、左、右四個面的畫樣做初步加工,並用蠟塑出了玉山的式樣,然後一起發往揚州,由當地玉工精雕細琢。後來怕蠟樣因天熱融化變形,又雕刻一座木樣傳送過去。這樣的雕琢又用了將近十年時間,玉山終於雕成,並從水路運回
北京紫禁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巨大的玉山最後安置在
乾隆皇帝為自己建造的
太上皇寢宮——
樂壽堂中。
大禹治水玉山靜靜地安置在樂壽堂後部,玉山上峰岩高聳,古木蒼勁,瀑布飛落,又有雲霧升騰至巔頂。玉山上下三五成群鑿石開山的勞動場景富於戲劇性,共有十幾處,工匠們分別使用不同器械勞作,像是古代開鑿技術的大會演。但玉山上部的情形則更富浪漫氣息,不僅有奔跑跳躍的麋鹿和猿猴,有快要登上顛峰的老者及僕從,更有神仙以雷火來助開山。玉山背面銘刻著乾隆皇帝為這座偉大的玉山所作的長詩及注文。
大禹治水圖玉山在神州大地上輾轉萬里,從開鑿、運輸到雕琢經過數千工匠之手,歷時十餘年,追述著數千年前中華民族一個偉大的故事。帝王用它來誇飾豐功偉業,但有意無意之間,在光滑溫潤的青玉上,一個個精緻工巧的勞動場景似乎影射出一個古老民族勤勞自強的偉大靈魂!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功垂萬古得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圖畫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
此玉山由當時
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
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
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乾隆帝又
命宮中造辦處
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製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後由乾隆帝欽定,案放在
寧壽宮樂壽堂內,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