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紙質書
出版時間:2009年
稽核項:366面:圖,像,地圖;23cm
叢書名:世紀對話系列;4
ISBN:9789862410493(平裝)
有聲書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聲書》
出版時間:2010年
描述:2 sound discs(127 min.): digital ; 4 3/4 in..
上. 獻詞 -- 碼頭上 -- 追火車的小孩 -- 四郎 -- 我的名字叫台生 -- 甘心情願地等你 -- 只是一個兵 -- 大出走
下. 我是台灣人 -- 祖國 -- 草鞋 -- 一支香 -- 二十海里四十年 -- 木麻黃樹下 -- 兩個小男孩 -- 尋人啟事
作者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國小有: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
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台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裡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內容簡介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
親愛的安德烈》、《
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
香港、
長春、
南京、
瀋陽、
馬祖、
台東、
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么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搶先閱讀
上海的早晨
其實不是八月十五日,是八月十一日。這一天清早,二十七歲的堀田善衛照常走出家門,卻看見一件怪事:上海的街頭,竟然出現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這裡一幅、那裡一幅,從層層疊疊高高矮矮的樓頂上冒出來,旗布在風裡虎虎飛舞。
我是台灣人
戰爭期間,當作軍夫、軍屬以及“志願兵”被送到中國和南洋去做苦役、上戰場的,有二十萬人。運到日本高座海軍航空兵工場作“少年工”的,有八千四百多個台灣孩子。戰爭結束時,三萬三百零四個台灣青年為日本犧牲了性命。
追火車的小孩
都是回鄉的人吧?廣州東站的候車室里,起碼有上千的人,聚在一個大堂里,聽見的全是熟悉的湖南話。很多民工,帶著鼓鼓的麻袋──都是那種紅藍白三色條子的大口麻袋,大包小包的,全身披掛。出來打工的人,這很可能是兩三年才一次的回鄉。家裡的孩子,可能都認不得自己了。
圖書評價
肯定態度
南京大學已故教授
高華著《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記》一文,札記中如此寫道:
“龍應台於2009年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在台、港和海外華人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作為一名近代史研究者,我讀過許多探討1949前後中國歷史變化的著述,我自己也曾就其中的某些問題寫過文章,但是龍應台的書還是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應該說,這是一部用散文的文體,以新的思維對1949年前往台灣的一群中國人進行全新論述的重要作品。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意象複雜,場面宏大:從1949年200萬大陸人渡海遷台,再到二戰時期的德、俄戰場和南太平洋戰場;從“
白色恐怖”對“
外省人”的殘酷迫害;到“本省人”對“祖國軍”的期盼和失望,再到“亞細亞孤兒”的悲情……。全書有家有國,以個人和家族的變遷,來折射時代和國家的大勢走向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以人文的、人道的史觀,穿透被宏大話語總結、歸納的歷史,從中還原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尋求其中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的基本特點。在我多年的閱讀中很少見到兩岸的歷史學家有如龍應台這樣,將自己的研究與人性關切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書中,龍應台滿懷溫情地寫了她的父母槐生和美君千辛萬苦、萬里漂泊到台灣的故事;也寫了一系列當年的小人物,在60年前背井離鄉、生離死別、逃難、跨海、落地生根於台灣的故事。過去人們只知道國民黨政權1949年被中共打敗,被迫退往台島;龍應台第一次向世人展現1949年庶民渡海遷台的畫卷,裡面由無數的個人和家庭組成,結合起來,就成了一部罕見的中國近代“南渡”史。
她做的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要在一本15萬字的書里把所有與1949年有關的問題都闡述清楚,那是極為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對書中的某些內容與論斷,不同的讀者因關切不同而存有異議也是正常的。任何一本書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同樣,《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不是沒有可議之處。例如有一些內容,無論是作為1949年大變局的近因還是遠因,都間隔得較遠,不一定和主題十分貼切等等。只是這些瑕疵與該書的成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作為一名作家,龍應台已在做歷史學家的工作——她不僅對眾多的歷史見證者作了口述採訪和搶救採訪,還查閱了台灣和大陸的大量文獻資料,例如:龍應台查閱了著名的台灣《
傳記文學》的創辦人
劉紹唐於1951年出版的《紅色中國的叛徒》一書,該書通過劉紹唐在林彪率領的解放軍“四野”的一段生活及其出走香港的經歷,反映了易代之際的社會和人心變化,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據我所知,該書早已絕版,許多專家都未必看過,龍應台卻找到了。她所做的這一切的努力,使得她的敘述更貼進歷史真實。
否定態度
2011年,李敖出版社出版
李敖所著《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全書是為了批判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里的史觀和知識程度而推出的,這種謀篇布局,在李敖的著作中,是很少見的。整個主軸是,李敖認為1949年的台灣,根本不是大江大海,而是殘山剩水,龍應台的大前提就錯了。而且,龍應台在寫那段歷史的時候,對人間慘象、官方檔案、當世人物知之甚少,故觀察不深、持論不平,價值觀也因而扭曲錯亂。
2011年,
曾健民發表《內戰冷戰意識形態的新魔咒──評龍應台的1949》一文,文章稱,60年來,台灣社會的快速變化,不管是經濟生活或是政治轉型,從未脫離內戰冷戰的大框架。在思想領域,不管是自由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也都是在這個大脈絡下的旜遞;這些思想,由於從未有過對台灣內戰冷戰結構的徹底反省和批判,都很難超越反共的自由主義和反中國意識的基調。它特別具體表現在如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杜塞所指出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包括黨派、媒體、文化、校園等。
台灣內戰冷戰體制的歷史起源,在1949年。對1949年歷史的反省和批判,也是從知識上思想上或者感情認同上超克內戰冷戰意識形態的起點。然而,至今連一本最起碼的有關1949的基本歷史知識性著作都未出現,可見內戰冷戰意識形態仍然在台灣的精神思想領域占有統治性地位。
果然,在這1949歷史批判的不毛之地,長出了以“內戰冷戰現代化論”為基本價值觀點,對1949年進行敘事的異化之果──龍應台的《1949大江大海》。
此書一出大為熱銷,連中國大陸也出現一些冬粉。
這種現象印證了,內戰冷戰意識形態不但是台灣現實生活的結構,普遍地無所不在;而且在政治經濟的再生產結構中,作為維護統治集團利益的思想不斷地再生產。雖然它是脫離真實社會歷史的虛假意識,顛倒意識,但作為維持現實的社會關係,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龍書表現出來的,虛假的1949,正是這種現象的最好的例證。
所獲榮譽
繼二岸各項大獎後,本書2012年推出日文版,被
朝日新聞評選為年度好書,並榮獲日本最大連鎖書店紀伊國書屋“人文大賞2012”,而且是唯一華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