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色,社會評價,
人物經歷
1984年,龍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台灣,是19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震動台灣文壇。而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她的雜文針砭時弊,切中民意。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界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86年至1988年龍應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兩年,專心育兒。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兼台灣《中國時報》駐法國、瑞士特派員。還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講授台灣文學課程,並為學生導演戲劇。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龍應台評小說》,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台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人在歐洲》。
199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龍應台自選集》5種。1996年以後龍應台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和見解,頗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魂牽》。
1999年,應台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期間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其後任香港大學訪問教授。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擔任傑出人文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位終身教授)、新竹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此外,龍也積極參與到關於香港公眾議題的辯論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國際交流等話題上,都不乏龍的聲音,其專門討論香港問題的《龍應台的香港筆記》,在香港與新加坡的暢銷榜上停留長達半年。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09年,龍應台推出了號稱用了十年醞釀、一年閉關、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寫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台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2012年1月31日,台灣“文建會主委”將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接任。
2012年5月20日之後,“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台也將成為第一任台灣地區“文化部長”。
2013年1月29日,宣布啟動“台灣文化光點計畫”。
2013年2月17日,展開為期10天的歐洲文化訪問,並出席相關頒獎典禮。
2014年12月1日,發表辭職聲明,確定辭去台灣“文化部長”。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灣“文化部長”。
個人生活
龍應台前夫為德國人,是一個外交官,育有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利普。
主要作品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 《大江大海1949》 | 《龍應台評小說》 | 《野火集》 |
《野火集外集》 | 《人在歐洲》 | 《寫給台灣的信》 |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
《美麗的權利》 | 《乾杯吧托瑪斯曼》 | 《我的不安》 | 《百年思索》 |
《銀色仙人掌》 | 《面對大海的時候》 | 《孩子你慢慢來》 | 《在海德堡墬入情網》 |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親愛的安德烈》 | 《目送》 |
《這個動盪的世界》 | 《啊,上海男人》 | 《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 | 《魂牽》 |
參考資料來源:
創作特色
溫柔纖細,深情動人,其《孩子你慢慢來》與《目送》均是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龍應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描寫諸多生活中有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溫馨有味,情意盎然。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裡,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討論的均是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舉出無數台灣社會現象來作為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地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台無所畏懼,因為她筆下台灣的醜惡和腐化,是源自於她愛台灣的不捨與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