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雄鳥額棕白色,眼先、眉、頰和耳羽白色,頭頂黑色而具藍色光澤,枕具一輝紅色斑,後枕具一窄的黑色橫帶。後頸及頸兩側白色,形成一白色領圈。肩白色,背輝黑色,腰黑褐色而具白色端斑;兩翅黑色,翼緣白色,飛羽內翈均具方形或近方形白色塊斑,翅內側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在翅內側形成一近圓形大白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白色並具黑色橫斑。顴紋寬闊呈黑色,向後分上下支,上支延伸至頭後部,另一支向下延伸至胸側。頦、喉、前頸至胸以及兩脅污白色,腹亦為污白色,略沾桃紅色,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輝紅色。雌鳥頭頂、枕至後頸輝黑色而具藍色光澤,耳羽棕白色,其餘似雄鳥(東北亞種)。幼鳥(雄性)整個頭頂暗紅色,枕、後頸、背、腰、尾上覆羽和兩翅黑褐色,較成鳥淺淡。前頸、胸、兩脅和上腹棕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淺桃紅色。
虹膜暗紅色,嘴鉛黑或藍黑色,跗蹠和趾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3~79g,♀62.5~72g;體長♂201~242mm,♀225~250mm;嘴峰♂21~28mm,♀26~28mm;翅♂121~133mm,♀122~133mm;尾♂79~98mm,♀91~97mm;跗蹠♂21~26mm,♀22~26mm。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和平原針葉林、
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闊葉林較多,也出現於林緣次生林和農田地邊疏林及灌叢地帶。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共和國、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美國喬治亞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公國、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摩洛哥、緬甸、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越南。
中國分布
分布於新疆、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香港和海南島。
生活習性
食性
主要以甲蟲、
小蠹蟲、蝗蟲、
吉丁蟲、天牛幼蟲、
蟻科、蚊科、胡蜂科、
鱗翅目、鞘翅目等各種昆蟲、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蝸牛、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橡實、松子、
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後期則成鬆散的家族群活動。多在樹幹和粗枝上覓食。覓食時常從樹的中下部跳躍式地向上攀緣,如發現樹皮或樹幹內有昆蟲,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頭探入樹皮縫隙或從啄出的樹洞內鉤取害蟲。如啄木時發現有人,則繞到被啄木的後面藏匿或繼續向上攀緣,搜尋完一棵樹後再飛向另一棵樹,飛翔時兩翅一開一閉,成大波浪式前進,有時也在地上倒木和枝葉間取食。叫聲‘jen-jen-’。
繁殖方式
繁殖期4~5月。3月末即開始發情,期間常用嘴猛烈敲擊樹幹,發出‘咣咣咣……’的連續聲響,用以引誘異性。有時亦見3隻 (兩雄一雌)在一起為爭偶而爭鬥,彼此攪作一團,上下翻飛,邊飛邊叫,直至另一雄鳥被趕走為止。營巢於樹洞中,巢洞多選擇在心材已腐朽的闊葉樹樹幹上,有時也在粗的側枝上。由雌雄鳥共同啄鑿而成。每年都要啄新洞,不用舊巢。每個巢洞約需15天完成。巢洞距地高多在4~8米,有時亦高至10多米和低至2米。洞口圓形,直徑為4.5~4.6厘米,洞內徑為8.5~10厘米,洞深18~28厘米。巢內無任何內墊物,僅有少許木屑。每窩產卵3~8枚,多為4~6枚。卵白色,橢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24~27mm×16~21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16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通體赤裸無羽,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20~23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離巢和飛翔。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命名人及時間 |
---|
1. | 大斑啄木鳥指名亞種 | Dendrocopos major major | Linnaeus, 1758 |
2. | | Dendrocopos major brevirostris | Reichenbach, 1854 |
3. | | Dendrocopos major kamtschaticus | Dybowski, 1883 |
4. | | Dendrocopos major pinetorum | C. L. Brehm, 1831 |
5. | | Dendrocopos major hispanus | Schlüter, 1908 |
6. | | Dendrocopos major harterti | Arrigoni, 1902 |
7. | | Dendrocopos major canariensis | König, 1889 |
8. | | Dendrocopos major thanneri | le Roi, 1911 |
9. | | Dendrocopos major mauritanus | C. L. Brehm, 1855 |
10. | | Dendrocopos major numidus | Malherbe, 1843 |
11. | | Dendrocopos major poelzami | Bogdanov, 1879 |
12. | | Dendrocopos major japonicus | Seebohm, 1883 |
13. | | Dendrocopos major cabanisi | Malherbe, 1854 |
14. | | Dendrocopos major stresemanni | Rensch, 1924 |
其它亞種:
大斑啄木鳥西北亞種,學名:Picoides major beicki。Stresemann於1927年命名。
大斑啄木鳥海南亞種,學名:Picoides major hainanus。Hartert et Hesse於1911年命名。
大斑啄木鳥東南亞種,學名:Picoides major mandarinus。Malherbe於1857年命名。
大斑啄木鳥新疆亞種,學名:Picoides major tianshanicus。Buturlin於1910年命名。
大斑啄木鳥烏拉山亞種,學名:Picoides major wulashanicus。Cheng et al.於1975年命名。
種群現狀
數量較常見。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研究
李國宏等調查發現,當大斑啄木鳥種群密度約為0.37~0.55隻·hmˉ
2時,對桑天牛越冬幼蟲的平均啄食率可達24.71%,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抑制桑天牛種群密度的作用。朱元龍等調查了楊樹林內啄木鳥對黃斑星天牛自然控制作用,發現
黑枕綠啄木鳥和大斑啄木鳥均為
黃斑星天牛的優勢天敵鳥類,可以有效抑制黃斑星天牛的種群密度,實現“有蟲不成災”的良好控制效果。李剛等調查了農田林網中大斑啄木鳥對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發現1頭啄木鳥平均每天可以啄食23頭天牛幼蟲,對光肩星天牛的平均啄食率達72.3% 。其他國家對利用大斑啄木鳥控制害蟲的報導極為少見。Kobayashi通過調查發現:在
松天牛低蟲口密度情況下,大斑啄木鳥能夠對蟲口起重要的抑制作用。
(註:大斑啄木鳥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