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丁蟲(吉丁蟲)

吉丁蟲(吉丁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吉丁蟲俗稱爆皮蟲、銹皮蟲,屬鞘翅目吉丁科。成蟲咬食葉片造成缺刻,幼蟲蛀食枝幹皮層,被害處有流膠,為害嚴重時樹皮爆裂,故名“爆皮蟲”,甚至造成整株枯死。成蟲的大小﹑形狀因種類而異,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過8厘米,頭較小,觸角和足都很短。幼蟲體長而扁,乳白色,大多蛀食樹木,也有潛食於樹葉中的,嚴重時能使樹皮爆裂,故名“爆皮蟲”。吉丁蟲是一種極為美麗的甲蟲,一般體表具多種色彩的金屬光澤,大多色彩絢麗異常,似嬌艷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為“彩虹的眼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吉丁蟲
  • 別稱:爆皮蟲、銹皮蟲、串皮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吉丁蟲科
  • 亞科:長吉丁蟲亞科
  • 分布區域:內蒙古、山西
簡介,形態特徵,主要特徵,生活習性,仿生,物種分類,十斑吉丁蟲,金緣吉丁蟲,六星吉丁蟲,大葉黃楊窄吉丁蟲,藥用功效,

簡介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蟲科(Buprestidae),約15000種,多數分布於熱帶區,是色澤最鮮艷的昆蟲之一。亦作jewel beetle,種類很多,成蟲大小、形狀因種類而異,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過8厘米。體色一般甚美,具金屬光澤。頭較小,觸角短,足短。幼蟲體長而扁,乳白色,大多蛀食樹木,亦有潛食於樹葉中的。嚴重時能使樹皮爆裂,故名“爆皮蟲”為林木、果木的重要害蟲。
吉丁蟲吉丁蟲

形態特徵

吉丁蟲,全體黑色,有銅色條紋,體長約36mm。頭呈三角形,頭頂中央有一深溝,兩側有不規則的金黃色刻點,並有不規則的直溝,溝內有淡黃色短毛。複眼褐色,卵圓形。觸角黑褐色,櫛齒狀,11節。前胸背幾成方形,但前方略狹。胸背上有許多金黃色刻點或由金黃色刻點組成的不規則的縱線。鞘翅黑色,鞘翅上有5條光滑之縱行隆起線,鞘翅外緣後端呈鋸齒狀。腹部第1節和第2節癒合不能動。蟲體腹面黃褐色,有光澤。前胸腹面中央有一寬的縱溝。前緣有淡黃色短毛。腹面及足均密布金黃色刻點。

主要特徵

窄長而扁,腹部趨尖。有些種類的鞘翅是帶金屬色澤的藍、銅綠色、綠色或黑色。維多利亞時代期間,帶金屬色澤的甲蟲被當作女人或男人的活珠寶。其他種類體上的鮮艷色澤被黑色鞘翅遮住了,只在飛行時或從腹面才能看到。當金屬色的吉丁蟲停止飛行時,就變成樹枝上一個暗黑色隆起,原本追捕它的獵捕者可能辨認不出其獵物。
白色、無足的幼蟲類似蝌蚪,因體形而被稱為扁頭穿孔蟲(flatheaded borer)。頭扁而向外擴,身體其餘部分為窄圓柱形。
許多吉丁蟲的幼蟲在樹內鑿出帶狀孔道。眼吉丁屬(Chrysobothris)危害樹木和灌木,常對果樹造成嚴重災害。長吉丁屬(Agrilus)形成蟲癭,幼蟲在其中生活。小而扁的葉吉丁屬(Brachys)在葉內穿孔道。
長吉丁屬(Agrilus)的一種長吉丁屬(Agrilus)的一種
吉丁蟲是一群極美麗的甲蟲,一般體表具多種色彩的金屬光澤,常被用來做裝飾品。大多色彩絢麗異常,似嬌艷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為“彩虹的眼睛”。全世界己知有15000種。幼蟲多數穿孔於植物材部,前胸特別膨大,腹部細長。大琉璃吉丁蟲為世界最大的吉丁蟲,分布於印度、爪哇等地。南美大吉丁蟲為南美洲最大型的吉丁蟲。

生活習性

雖然成年吉丁蟲美麗異常,但其幼蟲卻其醜無比,多數幼蟲穿孔於植物材部,個別幼蟲蛀食植物根部,啃食韌皮部,前胸特別膨大,腹部細長,真所謂“蟲大十八變”。而且幼蟲孵化後在莖稈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糞便不排出,呈毫不起眼的褐色。據說日本人尤其喜愛吉丁蟲,認為它們艷麗的鞘翅能驅趕居室害蟲,因而常把鞘翅鑲嵌在家具上,既有驅蟲之效,又具裝飾之美。
吉丁蟲成蟲在白天活動,喜歡陽光,通常棲息在樹幹的向陽部分。它們的飛翔能力極強,既飛得高又飛得遠,不易捕捉;但當它們棲息在樹幹上時,卻很少爬動,行動遲緩。

仿生

德國植物病理學家施特芬·舒茨及其同事注意到,在森林火災發生前,大多數昆蟲都感受到危險,紛紛逃離。只有喜火的松樹黑吉丁蟲例外,吉丁蟲的胸部有兩個微小"頰窩",每個"頰窩"都有大約70個感應單元,吉丁蟲靠探測長波紅外線,能感知13英里外的林火。它們能從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以外的地方趕過來,以便在剛燒焦的松樹上產卵、孵化幼蟲。
松樹黑吉丁松樹黑吉丁
熱感"頰窩"熱感"頰窩"
熱感"頰窩"熱感"頰窩"
熱感"頰窩"熱感"頰窩"
熱感"頰窩"熱感"頰窩"

物種分類

十斑吉丁蟲

Melanophiladecastima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蟲科(Buprestidae)昆蟲。幼蟲在楊樹柳樹樹幹的皮下或木質部蛀食為害,導致樹木長勢衰弱,嚴重時枯死或風折,失去經濟價值。
成蟲體長11~23毫米,觸角鋸齒狀,鞘翅褐色,每一鞘翅上有明顯縱線4條,黃色斑點5~6個,以5個者居多,兩個鞘翅上共有10個斑點故名。卵呈卵圓形,長約1.5毫米,寬約0.8毫米,初產時為淡黃色,後變為深灰色。幼蟲體長17~21毫米;頭黃色扁平,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約為腹部中間體節寬度的兩倍,其點狀突起區略呈扁圓形,中央有一近似倒“V”字形紋,點狀突起圓形或卵圓形。蛹長11~19毫米,淡黃色。分布於中國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
中國西北地區一年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幹木質部內越冬。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翌年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中、下旬成蟲羽化,交尾、產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現幼蟲,老熟幼蟲於10月中、下旬開始越冬。成蟲每天以10~16時最活躍,並有假死性,但無趨光性交尾產卵前咬食葉片補充營養,壽命20天左右。卵散產於樹幹陽面的樹皮裂縫、傷痕節疤等處,每一雌蟲可產卵7~22粒。初幼蟲從卵殼附近侵入樹皮,使樹皮變色,呈擊傷或瘡疤狀,蟲孔處有少量醬褐色膠液及細小粒狀排泄物,約20天后鑽入樹皮與木質部之間,7月上、中旬鑽入木質部內為害。幼蟲在樹皮與邊材之間蛀食,形成不規則的寬大蟲道,內塞滿木屑和糞便,蛀入木質部的蟲道似“L”形。老熟幼蟲在靠近邊材處築蛹室化蛹,蛹室長12~19毫米,寬5毫米左右。十斑吉丁蟲發生和為害程度與樹的品種、樹齡、造林技術、撫育管理及立地條件有關:凡樹皮粗糙的品種、純林、幼樹或撫育管理不及時、立地條件差時發生嚴重,反之則輕或不發生。防治方法包括適地適樹、選擇抗蟲樹種、營造混交林、及時撫育管理和合理施用化學農藥。

金緣吉丁蟲

此蟲俗名串皮蟲,中國各區均有發生,長江流域一帶發生尤為嚴重。幼蟲在梨樹枝幹皮層內縱橫蛀食,破壞輸導組織,常造成枝幹枯死,甚至全樹死亡。此蟲還能危害蘋果、花紅等果樹。發生規律: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枝幹皮層或木質部越冬。4月中下旬開始化蛹,5月上中旬成蟲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6月份為產卵盛期,卵期約半個月。幼期孵化後即蛀害皮層。9月以後,轉入木質部蛀食,準備越冬。
吉丁蟲(吉丁蟲)
防治方法:
(1)結合冬剪,徹底清除死樹死枝,集中燒毀,消滅越冬幼蟲。
(2)成蟲羽化出洞之前,可用80%敵敵畏乳劑1份加泥漿20份混和塗刷樹體,將成蟲堵死在樹體內。另外,抓住幼蟲在皮層危害階段用80%敵敵表乳劑1份加煤油10份混合後塗刷被害部,毒殺幼蟲。或用小刀刺死幼蟲。
(3)成蟲發生期,於早晨人工震樹捕捉成蟲。

六星吉丁蟲

別名:溜皮蟲,串皮蟲。
目科:鞘翅目吉丁蟲科
學名:Chrysobothrissuccedana
分布:上海、山東、天津、河北、江蘇、湖南、寧夏、甘肅陝西、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區。
危害對象:梅花櫻花、桃花、海棠、無角楓等花本。
危害症狀:以幼蟲蛀食皮層及木質部,嚴重時,可造成整株枯死。
形態特徵:
(1)成蟲:體長10~13毫米,墨綠色,有紫黑色光澤。頭部帶青藍色,頭頂中央有細的縱隆脊線。前胸有細的橫皺紋,鞘翅有縱脊線。每一翅面上有排列成一行的3個白色圓形凹斑。
(2)幼蟲:體長16~26毫米,體扁平。前胸背板橫橢圓形,後方有叉狀縱溝。
發生規律: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翌年春季4月下旬化蛹,5~6月羽化。中午覓偶交配。卵產在皮層縫隙葉中。幼蟲孵化後蛀食植株皮層部,最後蛀入木質部,蛀孔道不規則。成蟲也可食害枝條基部。10月中、下旬幼蟲在寄主枝條中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成蟲羽化前期,及時修剪蟲枝和枯枝,集中燒毀,以消滅其中越冬幼蟲。冬春季節,可將傷口處的老皮颳去,再用刀將皮層下的幼蟲挖除之。
(2)藥劑防治:成蟲羽化盛期,可選噴5%吡蟲啉乳油1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750~800倍液。在幼蟲危害期,可在被害處塗刷80%敵敵畏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油20~30倍液。

大葉黃楊窄吉丁蟲

大葉黃楊窄吉丁蟲吉丁蟲科,窄吉丁蟲屬,該蟲以幼蟲蛀食大葉黃楊莖桿,造成整塊地植株發生萎蔫枯死,其危害株率在20至30%,嚴重時可達90%。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5至7毫米,頭胸部黑褐色,鞘翅古銅色,後中部具一條較寬的斜形黑斑。頭短、密布細刻點,眼黑色,觸角鋸齒狀,頭頂中部有一凹溝,前胸背板中前部隆起呈鼓包狀,兩側緣弧弓狀,上下背隆線雙弧形。另具一短桿狀肩前隆脊,小盾片三角形,前端具一橫脊,鞘翅近中腰處細隘,後2/3處最寬,隨後漸向頂端收窄。翅頂平截狀,正中內凹。鞘翅表面具細密刻點及少許白短絨毛。雌雄頭頂有別,雄蟲頭頂呈藍色,雌蟲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0至13毫米,體扁平念珠形,乳白色。頭胸背板有條褐紋,其腹節未端有褐色鋸刺一對。
蛹:初蛹乳白色,羽化前為黑色,長6至7毫米。
卵:白色,球形,長1毫米左右。
生活習性及生活史:一年一代,成蟲6月上旬羽化,室內觀察的成蟲在6月中旬出現。成蟲白天活動,有假死性,從早晨6時左右到18時為活動時間。但是成蟲的活動場所不在寄主葉面上,而是就地轉移到別的植物葉上活動,取食、交尾。如構樹瓜蔞紫藤紫薇等。6月底是成蟲活動高峰期,每日在中午時為成蟲當日活動的尖峰時間。成蟲羽化雌先雄後。幼蟲7月出現,8月初已有個別幼蟲蛀入木質部穴巢內,身體呈摺疊姿態越冬。
幼蟲孵化後在莖桿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糞便不排出,呈褐色。7月下旬莖桿內有3至5條以上幼蟲在被害皮下,其植株表現葉色變淡,萎蔫狀態出現。第二年5月上中旬幼蟲開始化蛹,經約8天變成初蛹,13天后羽化成蟲。卵產在6月下旬前後,在莖桿皮裂縫處產卵,6月下旬、7月上旬孵化。
防治:根據大葉黃楊窄吉丁蟲的白天活動,在6月中下旬抓住時機,對植株周圍樹木花草噴灑樂果或敵殺死等殺蟲劑消滅成蟲。在秋冬季節對已被蟲蛀食危害的植株要徹底清除燒毀,消滅蟲源。對未枯死初發生萎蔫的在根部施內吸性殺蟲劑。

藥用功效

藥名:吉丁蟲
漢語拼音:jidingchong
英文名:JapaneseWor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alcophorajaponica(Gory).
歸經:肺經
吉丁蟲
功效:殺蟲;止癢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科屬分類:吉丁蟲科
主治:疥癬;風疹瘙癢
生態環境:棲息於叢林中。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祛風、殺蟲、止癢的功能。主治疥癬、皮膚瘙癢風疹斑塊等,外擦。
採收和儲藏:夏季捕捉,捕後浸於75%的乙醇中每100ml浸15隻,浸液半月後可用。
資源分布:中國分布於南北各地。
功效分類:清熱燥濕藥
炮製方法:捕捉後浸於75%酒精中,每100ml浸15隻,半月後浸液可用。
性味:苦;溫
藥材基源:為吉丁蟲科動物吉丁蟲的全蟲。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浸酒塗搽。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