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藝術院校適用

大學語文藝術院校適用

本書緊扣藝術與人文兩大主題,精選古今中外優秀詩文與藝術大家心得之作,文辭優美、趣味性強,篇幅適中,適合當代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品味、鑑賞。配有大量精美藝術作品圖片、藝術家肖像等,形式活潑新穎,填補了藝術類本科院校語文教材的空白。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語文藝術院校適用
  • 作者:黃意明-楊賽
  • ISBN:978-7-04-025696-3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獲獎,前言,作者簡介,社會影響,創意·體例·選文,根植於人文的藝術,

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語文》(藝術類院校適用)
主編:黃意明-楊賽
大學語文藝術院校適用
題簽:余秋雨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
書號 :978-7-04-025696-3
頁數: 340頁
定價 :30元

編輯推薦

適用專業公共課適用層次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藝術院校人文教程高等職業教育
本書是藝術類高等院校及綜合類高等院校藝術專業用公共基礎課教材。由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國內知名藝術院校一線教師編寫,余秋雨先生題寫書名。

內容簡介

《大學語文(藝術類院校適用)》分為十四章,涉及人類的基本感情、人與存在、人與自然、藝術人生、品學論藝、讀書做人、上古神話、社會規範與人性自由等方面。導讀運用旁註的形式,清新悅人,直截了當。篇後有“思考與討論”供學生討論交流,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之印象。應該說,這是一部力圖兼顧人文性、藝術性、工具性和可操作性於一體的教材。編者有一個共同的希望,願這本教材能為改善今日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作出一點貢獻,並在特定時期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同時也希望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藝術類大學語文教材出現。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萬物一體說慈愛
第二章 無人之間
第三章 秩序與自由
第四章 叩響藝術之門
第五章 不拘一格品藝錄
第六章 自然與人生
第七章 詩意地棲居
第八章 友誼天長地久
第九章 兩情脈脈
第十章 故鄉故城故園
第十一章 節慶:生命的節律
第十二章 永恆的神話
第十三章 幸福之路
第十四章 養我浩然之氣
附錄一 藝術專業論文寫作方法
附錄二 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

獲獎

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 二等獎
大學語文藝術院校適用

前言

加強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一點已越來越成為辦學者和廣大教師的共識。但長期以來,如何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效地開展人文教育,則探索不夠。就以我們任教的高等藝術院校來說,人文教育並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開展,人文教育長期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課程設定偏少,教材缺少針對性等問題。其中,缺少有效的人文教材,又成為阻礙藝術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一個瓶頸。人文素養的缺失,損害了藝術的創造力,與藝術教育的發展很不適應。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在高校恢復設定的課程,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它對普及人文價值、提高大學生的文學修養曾起到過重要作用。然而,作為一門在大學中具有較廣泛影響的人文課程,其教材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弱點:大部分教材偏重文學性,缺乏價值性和操作性;而重複雷同、包打天下缺少專業針對性,忽視接受者的豐富多樣性,也是教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都導致了教材的適用性減弱。
本書主編有在藝術院校多年主講“大學語文”課程的經歷,一直對教材的使用狀況深感不安。十幾年前,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余秋雨先生就曾敏銳地指出,普通高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不能適合藝術院校學生的需要,希望能開展新教材的建設工作。然因種種原因,當時這一工作沒能繼續下去。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們的教學對象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下的藝術院校青年學子,眼界寬、電腦熟、信息來源廣,但卻往往缺乏一定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而這種能力與素養,無論對他們將來的從藝抑或做人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通過“大學語文”課程來培養這些青年學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擴展他們的藝術胸襟就顯得意義重大。不過,據主編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看,藝術院校的學生對於那些艱深難懂、思辯性強的文字往往較為牴觸,對長篇大論也缺乏興趣,而對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感性生動的文章卻較易契入。因此,教材必須以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呈現。
有鑒於以上這些情況,主編者將編寫一本適合藝術院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的想法,在去年長春舉行的“大學語文”年會上,與高教出版社做了溝通,高教社當即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提供了積極的支持。編寫人員中,以藝術院校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其中既不乏長期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資深教師,也有教學經驗豐富且熟悉藝術院校教學特點的老教授。編寫之初,主編曾召開多次會議,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並與高教出版社做了反覆深入的溝通,確定編寫宗旨。
作為一部富有特色的適合藝術院校學生使用的教材,本“大學語文”的選篇具有如下特點:
1、突出藝術類院校教材的特色,堅持從藝術院校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重視性靈的抒發和情感的表達。因而性靈之作,感悟之作作為首選。
2、所選篇章精練、典型、長短適宜,強調一見可喜。過於短小而主題又相近的短文數篇合為一組,以方便教學;過長的文章則作節選。
3、緊扣人文與藝術兩大主題。藝術大家從藝做人的心得之作適當照顧;體現人文價值而又形象可喜、生動感人的作品也選得較多。
4、選文以本國為主,兼顧西方歷史上的經典之作。時代儘量顧及古代、近現代及當代。
5、學術論文,包括一些較專業的藝文不選,與高中課本相重篇目儘量不選,其他《大學語文》教材已出現者,儘量少選。
6、圖文並茂,以適應讀圖時代的審美特點。
這部教材分為十四個單元,涉及到人類的基本感情、人與終極實在、人與自然、藝術人生、品學論藝、讀書做人、上古神話與原型、社會規範與人性自由等基本問題。導讀運用旁註的形式,清新悅人,直截了當。篇後有“思考與討論”供學生討論交流,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之印象。應該說,這是一部力圖兼顧人文性、藝術性、工具性和可操作性於一體的教材。編者們有一個共同的希望,願這本教材能為改善今日藝術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做出一點貢獻,並在特定時期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同時也希望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藝術類大學語文教材出現。
本教材由上海戲劇學院的黃意明老師和上海音樂學院的楊賽老師共同主編,負責策劃、確定編寫宗旨以及最後統稿等。具體分工為:黃意明老師負責“萬物一體說慈愛”,“不拘一格品藝錄”、“天人之際”、“秩序與自由”、“友誼天長地久”、“每逢佳節倍思親”、“自然與人生”、“幸福之路”八個單元及附錄部分的“論文寫作”。楊賽老師負責“扣響藝術之門”、“詩意地棲居”、“兩情脈脈”、“故鄉故園故城”、“永恆的神話”、“養我浩然之氣”六個單元。具體板塊的編者為:
第一章: “萬物一體說慈愛” 黃意明
第二章: “天人之間” 金鴻達
第三章: “秩序與自由” 張謙
第四章: “扣響藝術之門” 楊賽
第五章: “不拘一格品藝錄” 王雲
第六章: “自然與人生” 段英
第七章: “詩意地棲居” 戚學英
第八章: “友誼天長地久” 熊凱
第九章: “兩情脈脈” 黎辰珏
第十章: “故鄉故園故城” 祁峰
第十一章: “每逢佳節倍思親” 翁敏華
第十二章:“永恆的神話” 劉涵之
第十三章:“幸福之路” 吳雲
第十四章:“養我浩然之氣” 劉強
附錄(論文寫作) 秦惠蘭

作者簡介

楊賽
楊賽,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後。上海音樂學院藝術學博士後。上海音樂學院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員。公共基礎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員。中國知名青年演講家。上海市迎世博教授專家志願者。
中國音樂文學會會員、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屈原學會會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員、中國演講與口才協會理事。
楊賽博士本科階段從事沈從文研究;碩士階段師從郭建勛教授,從事辭賦學、文學理論研究,博士階段師從曹旭教授,從事任昉研究、六朝文體學研究、中國符號學研究;博士後階段師從韓锺恩教授,從事音樂美學、音樂史料學、音樂文學、文史哲通識方面的研究;博士後階段師從汪涌豪教授,從事文史哲藝通識方面的研究。楊賽博士從本科階段開始撰寫演講稿、地域文化散文,文言的詩、詞、歌、賦,電視記錄片。這些作品,見諸於各種大報、小報,電台、電視台。
楊賽博士所授的課程有《中國音樂史料學》、《中國歷代樂論選》、《中國音樂文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文學史》、《大學語文》、《中國文學史》、《中國音樂美學史》等。
楊賽博士極力推動人文與藝術的結合,極力進行全球化、人文化的探索,極力推動將人文藝術事業與整個國家的原創力相結合,構建中華民族的軟實力。
楊賽博士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特別資助課題1項,霍英東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課題1項,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資助課題1項,上海市教委重點課題1項,上海市教委選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課題1項,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課題1項、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課題1項。
楊賽博士在《人民音樂》、《音樂藝術》、《黃鐘》、《交響》、《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學術月刊》、《文史知識》、《中國文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湖南大學學報》、《北京科技大學學報》、《吉林師範大學學報》、《書品》、《學術探索》、《合肥師範學院學報》、《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等雜誌上發表《追問音樂意義的存在》、《中國音樂美學範疇研究論綱》、《音樂美學的學科歸屬問題》、《中國符號的困境與突圍》、《新經典與新批評》、《祝堯的古賦論》、《孔子正名論與孔門文學觀》、《王儉解選》等學術論文近30篇,其中6篇被人大複印資料等學刊轉載。主編全國性高等教育教材3部。
楊賽博士活躍在國內各機關、高校、企業的演講台上,發表演講近百場,培訓聽眾近萬人,所領世博教育、成才激勵、公共關係、人文藝術、中華國學、文化產業、海上名師七大系列講座四十三個專題,個個生動活潑,充滿生命體驗和人文底蘊,極富文化傳播力。楊賽博士為上海各高校、街道、社區、中學以及西安交通大學、湖北省圖書館、寧波大學城圖書館、舟山圖書館、寧波鄞州高級中學等主講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等主題多場,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
楊賽博士榮獲上海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年會優秀論文獎(2009)、全國散文論壇徵文大賽二等獎(2009),湖南省優秀碩士論文獎(2005)。
黃意明
黃意明,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華東師大文學碩士,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在上海戲劇學院長期擔任語言文學、美學的教學工作,並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對美學、民俗學和哲學均有一定程度的造詣。出版過著作《符咒》、《古兵器》(兩人合作)、《菊文化》(兩人合作)、《道始於情》,參與編寫的著作有《中華傳統文化名著導讀》(副主編)、《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等,並有學術論文多篇。在本校開設過《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美學基本問題研究》、《中外文學史》、《現代文學》、《大學語文》、《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留學生漢語》等課程。
祁峰
上海音樂學院公共基礎部大學語文教研室主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
段英
段英,女,文學碩士,講師,主講過本科《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外國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名作賞析》、《大學語文》和留學生的《中高級漢語精讀》、《初級漢語聽說》等課程。在《語文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2000年獲省級國語測試員資格,曾長期參與國語測試及培訓工作。2005年9月――2006年8月應邀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任教一年。現為上海戲劇學院蓮花路校區公教部教師。
黎珏辰
黎珏辰,瑤族,1978年生,籍貫廣西德保。2001考入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劉興均教授,攻讀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4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廣西藝術學院社科基礎部及藝術文化系教師,講授《藝術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等兩門課程。在2005-2006年度廣西藝術學院課件比賽中,其獨立製作的《藝術概論》課件獲得三等獎;2006年被評為2005-2006年度廣西藝術學院“優秀班主任”。

社會影響

創意·體例·選文

——讀黃意明楊賽編《大學語文》
——《中華讀書報》2009年9月7日版
黃意明、楊賽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梓行了。閱讀這部主要面向藝術類院校的教材,不難發現編者匠心獨運,在眾多“大學語文”教材之外,開闢蹊徑,尋求人文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契合點,體現出鮮明的編撰特色。
一、創意新穎
編撰這部教材的動機源於藝術類大學生對人文素養的迫切需要與目前藝術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矛盾。編者在總結出目前高校大學語文教材存在的一些明顯不足,特別是不適合藝術類院校的教學實際後,提出了開展“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構想,組成了以藝術院校一線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邀請長期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資深教師和熟諳藝術院校教學特點的教授加盟的編撰隊伍,統一編寫體例,明確編選標準,分工合作,統籌組稿,最終完成這部質量上乘的教材。
把編撰創意瞄準人文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契合點,無疑是新穎的。
人文教育的界定眾說紛紜,教育界一般認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是通過相關的人文素材對大學生進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文教育是一種美育,是人性美的培育。因此,非藝術類專業經常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反之,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情愫與藝術教育能否擦出火花來呢?從“大學語文”課程中尋求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契合點,堪稱一種創新性嘗試。
“大學語文”課程主要面向非中文專業學生,屬於通識教育類課程。傳統“大學語文”教材注重通識,一般按照時代先後選錄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眾多教材選材上面面俱到,幾乎是一部簡明中外文學史。有些教材則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角度結撰,側重古典文學的編選,幾乎是《古文觀止》與《唐詩三百首》的翻版。太全太專,都存在一些難免的弊端,誠如本書編者所言,“大部分教材偏重文學性,缺乏價值性和操作性,重複雷同,缺少專業針對性及忽視接受者的豐富多樣性”。
因此,編寫一部專業針對性強的“大學語文”教材便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本教材針對藝術類院校編選材料,特別注重人文素材的遴選,為傳統“大學語文”教材的改版起了示範作用。
二、體例獨特
圍繞人文和藝術兩大主題,本教材採取按內容分類的編排體例。
教材一反傳統“大學語文”按時代先後或者按文體編排的體例,採取歸類編排方法,確定為十四大類,選錄材料,編撰成冊。推敲十四章標題與選文,不難發現編者寓天、地、人三才於一體,致意於人與自然和諧,最終歸依於人的心性發展的用心。
十四章雖按類厘定,實則統一於人性的發展,以經典文本為例講述人在自然、社會中的歷煉。自然、社會的一切因為人的存在而有了生命。
閱讀教材,一則則富蘊哲思的古文成為讀者的座右銘,古老的語言在年青大學生的心湖中激起漣漪,顯示出永恆的生命力;一篇篇展示人與學術勝地、自然山水、異域客寮、故園熱土、藝術作品、藝術大師、知己佳人等邂逅離合的清新作品,律動著人類的學術生命、藝術生命、情感生命;節慶猶如生命的節律,在文人的妙筆下生花綻放,正是人類賦予了律歷特殊的生命意義。編者精心的歸納,以別具一格的體例展示出這幅生命的長卷,無疑也給予這部教材以強大的生命力。
三、選文精緻
取精用宏。編者按照既定的編選標準,甄錄作品避免與中學課文雷同,又儘量避免與諸多“大學語文”教材內容重複,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遴選節錄,取精用宏,精品不惜篇幅,全篇選錄;經典著作則精益求精,摘選最具代表性的斷片,不做全面存目,不求面面俱到。選文精悍,使教學的可操作性強,不致於出現一篇小說上半年的現象。
針對性強。根據藝術教育的教學實際,編者選錄了藝術家談藝術的作品,以豐子愷、啟功、吳冠中、梅蘭芳、范曾等先生的切身之談叩響藝術之門;同時,還編選了古今品藝評藝的優秀之作,其中不乏對藝術感悟生動的文學描述,如選錄的三首唐朝古琴詩,金庸《笑傲江湖》的《授譜》段,琴聲與聽琴的描寫便活潑生鮮;熊秉明先生的《看蒙娜麗莎看》既是對《蒙娜麗莎》感性的欣賞,又是一篇學術性札記,對訓練大學生的藝術品格與學術素養都有一定的作用;像這樣帶有學術特色的文章還選錄了弗洛姆《愛的對象》、史懷特《人道》、余秋雨《風雨天一閣》、范曾《徐悲鴻論》、陳鼓應《蝴蝶夢》等,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學術訓練不無裨益。
凸顯性情。中國歷代文學“彬彬之盛,大備於時”,在學習上優秀的文學選本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從《國語》所載正考父校編《商頌》與舊說孔子刪詩算起,中國編撰事業可謂歷史悠久,歷代傳承,不乏經典選本,如《昭明文選》、《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便是。每一部選本,在選文定篇時,都有一個內在的標準,或注重於政教、或注重於翰藻,因人因時而異。這部教材的選文標準則頗具開創性,即特別注重作品的人文因素,重視性靈的抒發和情感表達,“把性靈之作、感悟之作作為首選”,選錄作品多數是性情之作。
如張載《西銘》選段可謂謹嚴的理性之作,然其“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呼聲,直擊人心,有著超強的號召力,有誰認為其不是出於真性情呢?曹旭先生《客寮聽蟬》不期然與“萬樹的蟬聲”邂逅於“異國的夏天”,“淡淡的惆悵”被飛蟬“彈奏成秋天蕭瑟的序曲”,句句字字,都是真情的流露,是“蟬”聲撞擊內心的波瀾起伏,不是參“禪”體悟下的寂寥虛空。
新創意下的新教材,作為上海戲劇學院重點教材和上海市教委音樂表演藝術教育高地建設項目,即將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可以預言,這部融入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材將在大學生培養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葉當前,文學博士,安慶師範學院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根植於人文的藝術

——寫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藝術人文系列教材推出之際
文史知識 根植於人文的藝術文史知識 根植於人文的藝術
楊賽
——《文史知識》2010年第7期
藝術的根,是長在人文裡面的。沒有哪一件一流的藝術品不蘊含著濃厚的人文底蘊,沒有哪一位一流的藝術家不具備篤實的人文情懷。
物相雜,謂之文。在古代的中國,文的含義很廣,有天文,有地文,有人文。日月輪換,斗轉星移,暑往寒來,氣盛氣衰,這是天文。峻岭崇山,江湖河海,花開花謝,潮去潮來,這是地文。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合一。春耕夏耘,秋獲冬藏,這是上天安排的生命節奏。不按這個節奏安排生活,就要“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要“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知者象水,周流而無滯;仁者象山,厚重而不遷。隴川漠漠,秦腔激越;水鄉渺渺,絲竹綿綿。身居富饒之地,重死而不遷;家處貧瘠之鄉,流轉而不止。荊楚之國好淫祀,齊魯之邦重禮儀。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習俗,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鄉黨,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學術,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思想,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藝術。
在天地之間行走的,是文人。文人被稱為“文曲星”,是上天派來溝通凡間的使者。司馬遷寫《史記》,第一條就是要“究天人之際”。把字寫在木牘上,印在紙上,刻在石頭上,那是藝人。讓真實的生命、真實的性情隨筆揮灑,沾沾點點,走走停停,那才是藝術家。藝人做的是工匠活,藝術家做的是文人活。工匠活是養家餬口的,文人活是修身養性的。文人又叫墨客,知識又叫墨水。中國人最敬重一肚子墨水,最看不起胸無點墨。墨的濃度,就是文人血液的濃度。墨的溫度,就是文人生命的溫度。那一枝筆,是一支櫓呢,在綠蔭楊下的水道里招搖;是一匹馬呢,在塵土飛揚的砂礫堆中奔跑。無一字無來處,無一筆無章程。那筆,在歷史的長河裡逶迤了數千年,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染成了西子湖的半湖明月,點成了渭水城的滿城風絮。
你看,在中國文人畫裡,高山流水之下有小橋人家,小橋人家之旁有通幽曲徑,通幽曲徑之上,慢慢行走的,是一個頭戴斗笠,身穿長袍,手提竹杖,行吟自得的文人。或是在竹林里,清溪邊,古樹之下,高台之上,支起一架古琴,對著二三好友,對著清風明月,對著萬壑千岩,任情任性地彈一曲。
那,其實是一個夢,一個千古文人夢。這個夢醞釀在屈原的楚辭里,司馬相如的大賦里,謝靈運的山莊裡,王維的別業里,甚至,窮酸秀才的青燈黃卷里。大清天子傾全國之力建造圓明園,就是執意要生活在這個夢裡。
線條宜少不宜多,每根絕對優美。設色宜淡亦宜雅,水墨最好,一黑一白,亦陰亦陽,色中亦有道。布局呢,宜疏不宜緊。山一程、水一程,長亭接短亭。層與層之間,是虛白,是氤氳,是節奏,是旋律,是氣在流轉。中國藝術的空間,不是物理的空間,而是詩意的空間,哲理的空間。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看中國畫,得把畫掛在牆上。你在對面坐下來,有事沒事去端詳。看久了,看入神了,不期然就入了畫。這山,這水,這花,這草,這果,這樹,這禽,這獸,這板橋,這茅屋,仿佛在哪裡見過?想不起來了。是呀,這些意象,你還在孕育時,它就寄寓在你的基因里;你一出生,它就在你母親的吟唱里;你一上學,它就在你老師的言傳身教里!
你逃不掉的,你怎么能逃得掉。就算是你鬱郁不得志,被貶到黃州、惠州、贍州,或是柳州,也要做一個騷客,將那滿腹滿腹的愁牢,籠罩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大雪天,三希堂,乾隆皇帝領著臣子們看法貼,千年之後還能感受到王羲之筆走龍蛇的那份溫熱。
中國的詩中有畫。中國的畫裡有詩。中國的書法里有畫。中國的畫裡有書法。中國的文人,是文學家、是書法家、是哲學家、是政治家、是宗教家,甚至,還是軍事家。
一個“文”字,不期然掉在中國里,碾作塵,擰成水,鑄造為青銅,燒製成瓷器。
李白的詩中有劍氣,蘇軾的詞里有哲音。在天地之間盡情行走,採氣養氣成才氣,潛氣內轉,感物而動,隨時俯仰,設墨鋪彩,鼓瑟鳴琴。
這,就是中國藝術的境界,最高、最自由的境界。
在中國的藝術里,有一股春草般的人文氣息。
(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文教材《大學語文》,黃意明、楊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作者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