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蝰亞科(學名:Causinae)是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科下主要包括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有毒蝰蛇。夜蝰亞科是為了夜蝰屬(Causus)而特別設立的一個亞科,而這些夜蝰是根據它們於鱗片結構、卵生...
蝰科中最毒的蛇種是鋸鱗蝰,分布較廣,從北非、中東到南亞一帶均有,中亞南部也偶而一見。白頭蝰亞科僅以白頭蝰Azemiopsfea為代表。白頭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員,分布於緬甸和中國南方等地,非常罕見,目前人們對其所知甚少。蝰蛇科其它成員均屬於蝮蛇亞科,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亞科,分布廣泛,在除了澳大利亞以外的...
白頭蝰亞科(學名:Azemiopinae)是爬行綱蛇目新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科下只有一種有毒蝰蛇白頭蝰(A. fea),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種,主要分布於越南至華南(包括福建、廣西、江西、貴州、四川、雲南、浙江等)一帶。並散見於東南亞地區,包括緬甸及西藏東南部。白頭蝰的標本產地...
白頭緬蝰(學名:Azemiops kharini)原名卡氏白頭蝰,為蝰科緬蝰亞科緬蝰屬的爬行動物。緬蝰屬是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一屬二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主要分布於我國,但數量稀少,應予積極保護。白頭蝰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因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對其應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
白頭蝰亞科是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主要分布於我國,但數量稀少,應予積極保護。白頭蝰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因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對其應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毒液毒性 白頭蝰是中國眾多劇毒蛇中毒性較中等的蛇。其毒性對青壯年並不致命。白頭蝰是...
山蝰屬(學名:Daboia)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單型屬,屬下只有山蝰(D. russelii)一種有毒蛇類,主要分布於亞洲至印度次大陸地區、東南亞、中國南部及台灣。 由於山蝰的分布範圍甚廣,因此被視為南亞區域最危險的蛇類之一,大部份遭蛇咬傷以及導致死亡的事件都與其有關。 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
鋸鱗蝰屬(學名:Ech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於非洲、中東、巴基斯坦、印度及斯里蘭卡。簡介 鋸鱗蝰雖然體型較其它毒蛇細小,但它們是一種性急而且容易發動咬擊的蛇類,加上能分泌強烈的出血毒素,因此被視為是一種危險的蛇類。另外,鋸鱗蝰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它們遇上危機的時候,...
侏噝蝰(學名:Bitis schneideri):是最小的蝰科噝蝰屬蛇類,又稱納米比亞沙漠側行蝰,體長約為18至25厘米,最長達28厘米。身體短粗,頭三角型。和所有蝰亞科的物種一樣,眼與鼻孔之間不具有頰窩。眼位於頭頂部,瞳孔縱置,鱗片厚實具強棱,身體土黃色,和沙漠融為一體,並有大塊的淡褐色斑點,尾部黑色,可以...
蝮蛇,是蛇目 蝰蛇科蝮蛇屬的爬行動物。蝮蛇體長60-70厘米,頭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雜有黑斑。蝮蛇,碰其就會翻過來,其咬人,人也會翻倒,因此得名。蝮蛇在中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常棲於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或草叢...
犀噝蝰(學名:Bitis nasicorn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噝蝰屬下的一種毒蛇,主要分布於西非及中非地區。犀噝蝰最為人所知的是其鼻端上的尖長鱗角,形狀如犀牛角,因此得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名稱 犀噝蝰 B. nasicornis 二名法 Bitis nasicornis- Shaw, 1792異名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792 ...
阿拉伯角蝰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角蝰屬下的一種有毒蛇類,主要分布於中東地區,尤多出沒於阿拉伯半島。其外表與角蝰極為相似,不過兩者的分布地帶並沒有重疊。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外形特徵 體形特徵 一種小型的蛇種,體長大約不足50厘米,表皮及鱗片堅硬尖銳,頭部扁平寬闊,與頸部有明顯的分野。頭上有突出的...
擬角蝰的體長約有40至70厘米,最長紀錄為108厘米,雌蛇的體型一般較雄蛇為大。此蛇體型雖非巨大,卻往往有不容輕視的重量,甚至可能超過500磅。其頭部較為扁平,頸部覆蓋著細碎的鱗片,鼻端形狀短圓。鼻翼位於鼻窩外側,長有活瓣。屬科 擬角蝰屬(學名:Pseudocerastes)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單型有...
鋸鱗蝰,是蝰蛇科 鋸鱗蛇屬的爬行動物。鋸鱗蝰的頭部與頸部有明顯的分野,鼻端圓短,鼻孔分布在三片鱗片上,額冠鋪滿細碎的尖刺狀鱗片,部分鋸鱗蝰擁有明顯較為大片的眶上鱗。鋸鱗蝰的身體顏色以灰色、橄欖色或棕色為基調,背部及兩側有多種顏色的變化,但多數伴隨著白色的小斑點,鱗緣呈深棕色。身體背側有...
成年鼓腹噝蝰[鼓腹巨蝰]平均長1米及很粗壯,最大的標本曾達至1.9米長,重超過6公斤,周長達40厘米。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標本則較為細小,一般短於80厘米。雄性一般較雌性大,而尾巴亦較長。鼓腹噝蝰的頭略呈三角形,粗壯及較為圓鈍,比頸部更為粗大。嘴部鱗片細小。眼眶有10-16塊鱗片,頭頂有7-11塊目間鱗片...
泰國圓斑蝰是有鱗目蝰科圓斑蝰屬爬行動物,又稱百步金錢豹、金錢斑、圓斑蝰。身體全長1.2米左右。頭較大,略呈三角形,頭頸區分明顯,沒有頰窩;體粗壯而尾短。體尾背面棕揭色,有3行鑲黃邊的深色大圓斑縱貫全身。泰國圓斑蝰分布於緬甸中部與南部,泰國中部,高棉,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布於台灣、福建南部...
圓斑蝰是蛇目蝰科蝰屬爬行動物,又稱金錢豹、百步金錢豹、金錢斑,黑斑蝰、鏈蛇等。背面棕褐色,有3行較大的圓斑,圓斑中央色較淺;邊緣為深褐色或紫褐色;背部底色為棕褐色,背部中央一行圓斑比較大,前後兩個圓斑之間有1對近三角形的黑斑。頭背面為起棱的小鱗片,背鱗27-33行,吻端鈍圓,吻棱明顯,吻鱗...
白頭蝰亞科是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主要分布於中國,但數量稀少,應予積極保護。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①建議將白頭蝰列為Ⅱ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②組織力量調查其主要分布區及數量,並開展保護生物學研究。③條件具備時,進行人工養殖。物種毒素 ...
跳蝮屬(學名:Atropoides)是蝰科 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1994年從矛頭蝮屬(Bothrops)分出。2021最新分類現跳蝮屬只有1種,分布於哥斯大黎加,巴拿馬西部。其俗稱「跳蝮」意謂此類蛇能向敵人作出跳躍攻擊。至2021年8月共有1個品種已被確認。特徵 跳蝮擁有相當厚重的身體,而墨西哥跳蝮是當中體型最厚大者...
莽山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舊稱莽山烙鐵頭蛇,是蝰科蝮亞科原矛頭蝮屬的一種中大型頭側具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成體全長可達2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吻端鈍圓。頭被小鱗,平滑無棱。頭體背面具草綠色與橄欖綠色相雜形成的迷彩樣花紋,尾後半段淡綠色或幾近白色。背鱗...
矛頭蝮(B. atrox)矛頭蝮屬(學名:Bothrops),又稱槍蝰、矛頭蛇、黃齶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其學名“Bothrops”源自希臘語“Bothros”及“ops”,意指“洞”及“眼睛(或臉頰)”,象徵矛頭蝮鼻孔附近的的頰窩(熱能感測器官)。頭部狹小,呈三角形,...
中國沿海分布著扁尾海蛇亞科和海蛇亞科的15種海蛇:青環海蛇,長吻海蛇,平頦海蛇,環紋海蛇、黑頭海蛇、淡灰海蛇、半環扁尾海蛇、青灰海蛇、小頭海蛇、海蝰、蘭灰扁尾海蛇、扁尾海蛇、龜頭海蛇、棘眥海蛇、棘鱗海蛇等。這些海蛇主要生活在南海、北部灣及海南、台灣、廣西、廣東和福建等省沿海,而長吻海蛇在全國...
扁鼻蝮屬(學名:Eristicoph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單型有毒蛇屬,屬下只有扁鼻蝮(E. macmahonii)一種蛇類,僅分布於伊朗、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邊境的俾路支地區。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特徵 相對其它蝰蛇而言,扁鼻蝮的體型較為細小,其體長僅達1米以下,雄性扁鼻蝮體長普遍為22至40厘米,雌性扁鼻...
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長蟲等別稱,根據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於有鱗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蛇雖細長卻是脊椎動物。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及紐西蘭、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
台灣烙鐵頭蛇(學名:Ovophis makazayazaya),屬於蝰科蝮亞科烙鐵頭蛇屬的管牙類毒蛇,頭側具有頰窩,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體較粗短,尾較短。頭被小鱗,呈覆瓦狀排列。頭背橘紅色。體、尾背面黑灰雜陳,具20餘道橘紅色橫斑,占2-3枚背鱗寬,有的橫斑在脊部錯開。尾背散布若干白色點斑。腹面污白色...
越南烙鐵頭蛇(學名:Ovophis tonkinensis),隸屬於蝰科蝮亞科烙鐵頭蛇屬。頭側具有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頭被小鱗,呈覆瓦狀排列。頭背黑褐色。棕黃色斑紋自吻端經眼向後達頸側。體、尾背面棕黃色,正背具2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大斑,常左右交錯排列,有時左右或前後...
最重要的深海魚類群有深海垂釣魚、蝰魚及毛口魚。深海垂釣魚屬角鮟鱇亞目(Ceratioidei),它們誘捕獵物的方法是搖動脊鰭的鰭棘作為誘餌;蝰魚屬蝰魚科(Chauliodontidae),有許多夾狀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魚;毛口魚屬鑽光魚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魚類。產品益處 深海魚生活在百米以下深海區域,...